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

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成名 著
图书标签:
  • 碑帖
  • 善本
  • 海外
  • 书法
  • 篆刻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77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11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寰宇读碑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收录了当代著名书画碑帖鉴定家马成名先生在海外二十多年间所见的善本碑帖五十种,其中善本皆为珍稀之品,且大多为私人秘藏之物,能汇集成册实属难得。每部善本碑帖中的题跋部分作者均全文标点整理,鉴藏印全部释读并按照年代排序,又精心考证每册的真伪、拓制年代以及递藏等相关信息。更难得的是,每册善本皆有明确的鉴定意见,为碑粘研究提供了珍稀的善本数据,为碑帖鉴定提供了宝贵的鉴定思路。

作者简介

  马成名,当代著名书画碑帖鉴定家,1940年生于上海。1961年9月任职于朵云轩,先后做过营业贝、收购贝。1970年借调至上海市抄家物资“文物闘书清理小组”工作。1981年12月移民美国。1987年3月加入佳士得拍卖公司纽约分公司中国书画部,任职中国书画部专家,1991年任佳士得中国书画部助理副总裁,1993年任佳士得中国书画部副总裁,1995年任纽约佳士得中国书画部主管,1998年任佳士得中国书画部资深副总裁并国际主管,1999年入佳士得拍卖公司香港分公司董事会,任董事。2006年6月退休返聘任佳士得中国书画部资深顾问,2009年6月退休。曾与王壮弘先生合作编着《六朝墓咨检要》。撰有大量文章,先后发表于各类专业报刊,其中有《传世何绍基藏唐薛稷(信行禅师碑)并非孤本》、《北宋米芾真迹<乐兄帖>成交始末》、《从曾巩<局事帖>的回流探索海外中国文物回流之路》、《赵盂俯小楷<妙法莲华经>的流传》、《混淆了二十余年的两位明朝火收藏家——华夏与华云云》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见时不易别更难
《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读后
自序

周《坛山刻石》、秦《泰山刻石》廿九字本、西汉《五凤二年刻石》三种合册
明初拓前秦《石鼓文》一册
元明间拓汉《韩勅造孔庙礼器碑并阴侧》二册
明拓汉《泰山都尉孔宙碑》一册
明中期拓汉《鲁相史晨后碑》一册
明拓未断本汉《合阳令曹全碑》一册
明拓吴《天发神谶碑》一册
旧拓晋《杨绍买地莂》未断本一册
明拓北魏《张猛龙碑》一册
宋拓唐欧阳询《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一册
宋拓唐欧阳询《虞恭公温公碑》一册
宋拓唐欧阳询《皇甫府君碑》一册
明初拓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并记》一册
旧拓唐《王居士砖塔铭》一卷
唐《显庆四年石龛铭》孤本一册
南宋拓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并记》一册
北宋拓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并记》一册
明拓未断本唐相王旦书《顺陵碑》四册
宋拓唐薛稷《信行禅师碑》二册
宋拓唐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一册
宋拓唐李邕《娑罗树碑》一册
明拓未断本唐宋儋《嵩山会善寺道安禅师碑》一册
北宋拓唐李邕《麓山寺碑》一册
宋拓唐李邕《云麾将军李秀碑》重刻本一册
宋拓唐颜真卿《大字麻姑仙坛记》一册
旧拓宋苏轼《雪浪石盆铭》一册
宋拓晋王羲之《兰亭序》宋仲温藏本一册
宋拓晋王羲之《兰亭序》定武瘦本一卷
宋拓晋王羲之《兰亭序》开皇本一册
宋拓晋王羲之《黄庭经》沈问卿藏本一册
宋拓晋王羲之《墓田丙舍帖》越州石氏本一册
宋拓晋王羲之《十七帖》文征明朱释本一册
宋拓晋王羲之《十七帖》缺十七行本一册
宋拓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越州石氏本一册
北宋拓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柳跋本一册
宋拓《晋唐小楷》七种一册
宋拓唐颜真卿《争座位帖》一册
宋拓唐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何绍基藏三种合册
明拓唐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并阴》翁同稣藏南城本一册
宋拓唐怀素《藏真、律公、圣母》三帖一册
元拓孤本元文宗自书、自刻、自拓《永怀》二字一卷
宋拓《淳化阁帖》潘祖纯藏本十册
宋拓《淳化阁帖》淳熙修内司本十册
宋拓《淳化阁帖》绍兴国子监本十册
北宋拓孤本《淳化阁帖》最善本第四、六、七、八卷四册
宋拓《淳化阁帖》泉州本卷六、七、八残本合册
宋拓孤本《大观太清楼帖》第三卷一册
宋拓孤本《临江二王帖》一卷
宋拓孤本《英光堂法帖》第三卷二册
宋拓孤本唐怀素草书《干字文》群玉堂本一册

附录
后记

前言/序言


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 图书简介 一、缘起与旨趣 《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的编纂,源于对中华书法艺术瑰宝散佚海外现状的深刻关切与抢救性整理的迫切需求。中国书法,作为独特的东方艺术符号,其发展脉络与审美风貌,往往与历代碑刻紧密相连。然而,由于历史的动荡与文化的流转,大量精良的碑帖善本流传至海外,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私人收藏之中,国内学者鲜有机会亲炙其真容,这无疑是书法史研究的一大缺憾。 本书系试图弥补这一空白,将目光投向全球,系统性地考察、收录和介绍海外所藏的珍稀碑帖善本。其核心旨趣在于“存真溯源,以拓代笔”,通过高清晰度的影像资料和详尽的考证描述,将这些“漂泊”的国之瑰宝重新引入学术视野,为当代书法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可靠的图像资源。本书不仅是对碑帖本身的记录,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文物保护与流传脉络的追溯。 二、内容聚焦与梳理 本书系并非简单地罗列海外藏品名录,而是采取了严谨的学术编纂体例,对收录的碑帖进行了精细的分类与深入的解析。 1. 碑帖遴选标准: 入选标准极为严苛,主要聚焦于以下几类: 存世稀见的初拓本或宋元善拓: 特别关注那些在中国大陆已不复存或仅有残搨流传的早期拓本,如唐以前的墓志、魏晋造像题记等。 具有独特版本价值的帖本: 比如某些经过名家鉴藏、题跋,或具有特殊装帧、刻印技艺的宋元刻本。 具有重要历史或艺术研究价值的碑刻: 无论其原刻保存状况如何,但其拓本能清晰反映特定时代书风流变的珍品。 2. 地域与机构分布考察: 全书依据碑帖的藏地进行了宏观梳理,详细记录了它们主要集中于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的著名机构,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每部分都对应着一个或数个国家/地区的收藏概况,便于读者理解其流传路径。 3. 结构化呈现: 对于每一件收录的碑帖,本书均采用了标准化的描述框架: 基础信息: 碑帖名称、出土或刊刻时间、现藏机构、版本信息(如“初拓本”、“宋拓本”等)。 图像呈现: 采用高精度影印或扫描技术,力求还原拓本的墨色、纸质、刀法细节,以及可能的漫漶之处。 考证性描述: 详细描述碑帖的字口特征、刀法精微处、版式结构,并结合碑帖的题跋、流传印记进行考证分析。 三、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的价值是多维度的,它直接服务于书法史、文献学、美术史等多个研究领域。 1. 书法史研究的基石: 碑刻是书法史最直接的物证。许多唐宋书法理论的推断,需要仰赖早期拓本的佐证。例如,对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等大家书风的细致分辨,常常需要对比不同拓本在“细节磨损”与“原刻”之间的差异。本书提供的海外善本,极大地丰富了可供比较的研究样本库,有助于修正或确立某些书体风格的准确面貌。 2. 纠偏与补遗: 国内流传的碑帖多为清代以来的翻刻本或中晚期拓本,其信息往往存在讹误或缺失。本书通过引入更早、更可靠的海外善本,可以直接校勘和订补国内现有版本的谬误,填补历史文献记载的空白。对于一些已经残损的碑刻,海外的完整拓本是重建其原貌的唯一途径。 3. 传播与交流的桥梁: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整理和展示,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书法研究者能够共享资源。它间接促进了中国传统艺术在国际学术界的深入交流与认同。 四、体例特色与装帧体现 本书系在装帧和体例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对碑帖原貌的尊重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1. 影印质量的极致追求: 鉴于碑帖研究对图像清晰度的极高要求,本书采用了特种印刷技术,确保墨色层次、纸张纹理(如麻纸的纤维感、皮纸的质地)能够在视觉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还原。这种对“物性”的关注,是区别于普通图录的关键。 2. 考证的精细入微: 除了图像本身的呈现,随文的考证文字力求简洁而有力,避免冗长空泛的赞美,专注于考证“此本之妙在何处,异于他本之点何在”。每条目下均有明确的版本源流说明。 3. 书系整体的系统性: 作为“寰宇读碑书系”的一部分,本书的编排遵循了该书系的总体规划,注重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与微观的拓本细节分析相结合,形成一个连续、互补的研究体系。 总结而言,《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是一项浩大而精细的文物整理工程,它通过聚焦于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珍贵碑帖善本,旨在为当代书法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完整、可靠且细节丰富的图像数据库。它不仅是一部艺术图册,更是一部连接历史现场与当代学者的重要学术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海外所见”的简单记录上,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记忆与流散历史的深刻探讨。作者似乎在用文字为这些漂泊异乡的文物立传,每一个碑帖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迁移史和被珍藏的辛酸。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章对于拓片制作工艺的侧面描绘,那种对手工技艺的尊重,在如今这个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文字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如同雕刻家手中的刻刀,精准而有力,不带一丝多余的赘述。但与此同时,它又具有诗意的美感,尤其是在描绘光影下碑文的斑驳与沧桑时,让人心生怜惜。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愉悦的,排版上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到位,使得眼睛在长时间阅读后也不会感到疲惫。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们与那些远方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意识到,保护和研究这些文本,实际上就是在守护我们共同的人类记忆。它激发了我对更多相关领域知识的渴望,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知识启蒙。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书名中略显官方和学术化的措辞有些许保留,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和专业化。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流畅的生活化叙事之间的完美平衡。作者对每一个细节的考证都达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这对于追求精确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书中的章节过渡自然得像是呼吸一般,丝毫没有生硬的转折感。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将结论直接抛给读者,而是通过层层剥茧的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这种互动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我尤其被作者对某一特定朝代碑刻风格演变的梳理所折服,那种清晰的脉络梳理,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把握其核心要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值得一提,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厚实的封面和考究的内文设计,都暗示着其中内容的重量。它放在书架上,就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强大的存在感。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力量是内敛而深沉的。它没有采用那种浮夸的赞美辞藻,而是通过精确、克制的描述,将那些远古的痕迹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作者对某些特定碑文的解读角度,那往往是之前未曾设想过的光芒。作者对文化传播路径的探讨,更是展现了宏大的历史视野,让人对人类文明的韧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一些深刻的印记,促使你去思考更多。书中的图文配合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标准,图片清晰度极高,且版面布局非常讲究,既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又维持了视觉上的美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著作,它不仅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更是在某些领域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深刻见解,对于所有热爱历史、热爱文字艺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本新近翻阅的书,虽然并非我通常涉猎的范畴,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考据,成功地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我一直对古代文献的流传与保存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冗长或仓促,而是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将读者引入一个又一个充满历史沉淀的角落。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远在海外的珍贵碑帖时,那种近乎朝圣般的虔诚与敬畏,着实感染了我。文字的密度适中,既保证了信息量的充沛,又避免了因过度堆砌术语而造成的阅读障碍。对于一个对拓片和碑刻艺术怀有初级好感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去认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幸存下来的文化瑰宝。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蕴含的时代气息和艺术价值。全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对内容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对于欣赏图像资料来说至关重要,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与典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那种震撼感是难以言喻的。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那些静默的石刻文字,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碑帖风格差异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那种对比和阐释,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到文化基因层面去探究其成因。书中对某些稀有拓本的描述,简直栩栩如生,我几乎能想象出拓工当年俯身刻画时的情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胜于单纯的图册展示。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自己束之高阁,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导着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去理解这些深奥的学问。他巧妙地穿插了一些个人在考察过程中的见闻与感悟,使得冰冷的学术研究多了一份人情味。这样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历史的厚重感不再是难以企及的壁垒。整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意犹未尽地合上书卷,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评分

张雨书法

评分

评分

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

评分

3书法特色

评分

是一本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

评分

专业,长见识!

评分

利用《说文》考释甲骨文金文的最基本的方法是&ldquo;比较法&rdquo;,即通过已识字和未识字的字形对比来考释古文字。宋人释读金文就是从&ldquo;比较法&rdquo;开始的。&ldquo;因为周代的铜器文字和小篆相近,所以宋人所释的文字,普通一些的,大致不差,这种最简易的对照,就是古文字学的起点。一直到现在,我们遇见一个新发现的古文字,第一步就得查《说文》,差不多是一定的手续。&rdquo;(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165至166页,齐鲁书社1981年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