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你却发现生活毫无目标,内心空虚。42个让你复杂人生简单过的方法,帮你找回美好的人生!
手机、微博……占据了你大部分时间的东西,却让你感觉好像失去的比拥有的还多?抛开那些科技产品吧,认真生活,感受让心灵富足、生命充实的简约生活!
从现在开始,安排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让自己感受生命的精彩!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就看你怎么分配了。有许多人认为好的生活就是有更多的钱、有更高的物质享受,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这宝贵的24小时,你不应该全部都用来忙着工作去赚钱,而是应该学会适当地分出时间来陪伴家人、朋友,或是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少就是多”的意思是当你放弃用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追求物质生活时,你就可以把这部分精力和时间用来陪伴家人或是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尽管你的物质享受或许会变少,但是你的心灵满足感却能极大的提升,这也正是“少就是多”的真正含义。
童格拉?奈娜,女,职业作家、插画师。出版作品有《少就是多》《出发吧!你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只挑简单的做,你的人生当然只能这样》《我的名字叫机会》等。
编者的话——003
作者的话——005
Chapter 1——001
为自己找出空闲时间!
Chapter 2——006
你留给彼此的时间
是不是变少了?
Chapter 3——013
勇于改变,梦想将不只是梦想
Chapter 4——019
抛开那些束缚吧!
生活会轻松点
Chapter 5——029
减少工作时间,增加工作效率
Chapter 6——035
改善周遭的环境
使它更美丽
Chapter 7——045
抛开对人生不重要的东西
Chapter 8——054
不需要豪华炫丽,
也可以很动人美丽
Chapter 9——059
从不必要的压力下挣脱吧!
Chapter 10——065
把没有意义的琐事,
抛到脑后吧!
Chapter 11——071
和压力说Bye Bye
Chapter 12——075
学习做自己,
别只会期待或被期待
Chapter 13——079
专心在一件事情上,
直到它成功
Chapter 14——082
谁是老大?是你?
还是手机?
Chapter 15——085
远离媒体,才不会被洗脑
Chapter 16——089
偶尔也要出去走走
Chapter 17——091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Chapter 18——092
拥有清楚的目标,
并且时常确认它
Chapter 19——094
善用属于自己的二十四小时
Chapter 20——096
学会说“不”!
Chapter 21——099
人生需要不断学习新事物
Chapter 22——100
凡事刚刚好就好
Chapter 23——102
减少参与社交活动的次数
Chapter 24——104
抛开生活中用不着的负担
Chapter 25——107
负担减少了,
生活品质就会增加
Chapter 26——109
今日事,今日毕
Chapter 27——111
给每个东西一个适当的位置
Chapter 28——112
想一想,
这东西真的有那么必要吗?
Chapter 29——114
手工制作的东西会更有意义!
Chapter 30——117
不要因为“拒绝”别人而感到内疚
Chapter 31——121
别让其他人偷走你的时间
Chapter 32——124
善用科技,
而不是依赖科技
Chapter 33——127
列举每个月所需的支出
Chapter 34——133
别太固执己见,
要常常动脑思考!
Chapter 35——135
找出并发挥自己的智慧与能力
Chapter 36——137
偶尔也要学会放下
Chapter 37——140
生命不是Q&A;,
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Chapter 38——141
谨慎发言,
但要实话实说
Chapter 39——143
如果相处得不快乐,
那就分开吧!
Chapter 40——145
无论事情变与不变,
都要接受它
Chapter 41——147
当自己人生的主人
Chapter 42——150
简单的生活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更多的是一种气质上的熏陶,而非知识点的简单叠加。它不像那些信息爆炸式的工具书,读完后你立刻就能列出待办清单;它更像是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初尝时可能略显寡淡,但后劲十足,回味悠长。作者的文字风格极其冷静、疏离,仿佛他站在一个高处俯瞰众生,不带任何评判,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运作的底层逻辑。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冗余和浪费的价值”那一部分印象深刻。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社会语境下,这本书大胆地为那些看似无用的“闲置”和“过渡期”辩护,将其视为创新的温床和精神缓冲带。这种反直觉的论述,着实挑战了我长期以来被灌输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读完这一段,我仿佛被授予了一把“暂停键”,让我有机会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匆忙略过的角落。我开始意识到,许多“不必要”的东西,恰恰是构筑个体独特性的基石。这本书的节奏感处理得极好,它不会强迫你一次性吸收所有内容,而是用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让思想在留白处自行生长。对于长期处于信息超载状态的现代人来说,这简直是一份难得的“精神减压舱”。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沉静而富有韧性的。它并非一本“心灵鸡汤”式的安慰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在混乱世界中保持内在稳定性的操作手册,但它用散文诗般的笔触来包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失败与不完美”时的态度。在许多强调“完美执行力”的读物中,犯错往往被视为需要立刻修正的巨大污点。但这本书却将“容许误差”视为系统稳健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它阐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观点:过度追求零缺陷,反而会引入更高的系统脆弱性,因为任何微小的偏差都会被放大。书中对“预留缓冲地带”的论述,我感觉就像是给快节奏的生活安装了一个弹性减震器。这种对事物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重量感和可信度。它没有提供快速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更长远的、更具适应性的生存策略。读完之后,我不再害怕那些计划外的“小插曲”,反而觉得它们是优化和迭代的宝贵信号。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组织,用“雕塑般精准”来形容或许并不为过。它没有使用任何花哨的修饰或堆砌的形容词,每一个词语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恰到好处地卡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不多一分,不少一厘。我阅读了很多关于极简主义和效率哲学的书籍,但很多时候,那些作者总是不自觉地滑入一种自我赞美的陷阱,将自己的生活方式描绘得高不可攀。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却非常谦逊和接地气。它没有建立一个“完美典范”,而是聚焦于“去除干扰源”这一核心动作。在介绍如何简化决策流程时,作者举了一个关于“选择困难症”的例子,他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用一系列递进式的提问,引导读者自己推导出那个最适合自己的阈值。这种“引导式教学”的风格,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它不是在告诉你答案,而是在教你如何提问。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透露出一种对“清晰性”的极致追求,读起来非常顺畅,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需要回溯理解的晦涩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写作功力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精妙绝伦,读起来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迷宫中穿行。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生活片段和日常观察,逐步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精准。很多时候,一句话就能抵得上其他著作的长篇大论,那种信息密度和提炼的纯度,让人读完后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比如,书中关于“注意力分配”的那一章,它没有使用那些陈词滥调的口号,而是通过一个关于“收集老式钟表”的爱好者的叙事,不动声色地展示了专注的力量是如何将平凡转化为非凡的。这种叙事手法使得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有血有肉的经验总结。我感觉,与其说是在“学习”某种方法,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层次的自我对话和认知重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看世界”。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处理信息的方式、做决定的节奏都悄然发生了变化,少了一些焦虑的驱动,多了一份从容的洞察。对于那些厌倦了市面上那些浮夸、鼓吹“快速致富”或“立竿见影”技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提供的是一种更持久、更内在的力量源泉。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一点,在于它对“价值衡量标准”的彻底颠覆。作者没有去讨论财富、地位这些外在的量化指标,而是着力于探讨“体验的深度”和“存在的密度”。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提醒去思考:我真正渴望的是拥有更多,还是想更深刻地体验已有的?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关于如何识别那些“高投入低回报”的社交关系和物质堆砌,它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分析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陷阱。这种毫不留情的剖析,对习惯于社会性迎合的我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冲击。它迫使我放下那些为了取悦他人而进行的无效努力,转而关注那些真正能带来内心丰盈的“非功利性活动”。这本书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心构造的漏斗,从广阔的社会现象收束到个体最核心的需求,最终停留在“如何有意识地选择不做什么”的哲学层面。阅读体验非常高级,它不提供标签化的答案,而是为你提供了一把重新校准自己内心指南针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