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心理学:揭秘我们身边的那些很怪很怪的怪异行为

隐秘心理学:揭秘我们身边的那些很怪很怪的怪异行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飞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怪异行为
  • 社会心理学
  • 认知偏差
  • 人类行为
  • 心理学研究
  • 非语言行为
  • 日常心理学
  • 思维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0518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53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科幻电影般颠覆三观的奇幻故事?

  NO

  现实生活中真真实实存在的案例?

  NO

  每个人的心理都住着一只小怪兽

  隐秘心理学,揭秘我们身边的那些很怪很怪的怪异行为

  万万没想到,心理学也可以这么有趣


内容简介

  去趟巴黎就抑郁,看个艺术品就头晕,连仰望星空都能精神崩溃。日子那么长,可我只能记住今天的事情;世界那么大,我却走到哪里都迷路……

  你的身边是不是有些人看起来怪怪的?突然性情大变,或者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你自己有没有不受意识控制地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是不是有那么几种事物总让你没来由地害怕?

  有没有想过,你只是看上去很正常?

  本书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幽默另类、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各种奇葩的心理现象,别再提什么拖延症、焦虑症了,这些早已经烂大街了。

  本书选取爱丽丝梦游仙境症、苏萨克氏症候群、卡普格拉妄想症、宇宙恐惧症等心理疾病进行描述,这些心理疾病不仅听上去高大上,患者的表现也令人瞠目结舌。书中附有作者的独到分析和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带你共同探索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世界。


作者简介

  袁飞,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变态心理学多年,曾参与国外科普图书翻译引进项目。是榕树下、天涯、豆瓣等各大网站的驻站作家,撰写过大量小说与科普作品。作者擅于将高深的学术理论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

目录

第一章 败给你的黑色幽默

满世界都是演员——卡普格拉妄想症

假如让我多活三天——被迫害妄想症

哪来的影帝?——弗雷格利妄想症

我正在消失——科塔尔妄想症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化兽妄想症

第二章 喜欢你的小脾气

“偏执”竟然成了褒义词——偏执狂

高冷的魔鬼心态——躁郁症

克制!什么是克制?——边缘型人格

第三章 爱是种近乎幻想的真理

刻画着永恒的天堂——爱丽丝梦游仙境症

我们早就习惯了怪异行为——强迫症

难道这不是我要的天堂假象?——巴黎综合征

第四章 说不尽的孤独

孤独的交际花——外向孤独症

握个手太费劲——社交恐惧症

第五章 天才也性感

一屋不扫,攒着劲扫天下——第欧根尼综合征

我可爱的象牙塔——学者症候群 / 141

你的完美主义太彻底——拖延症

第六章 精神感冒了

我只有,一天的回忆——苏萨克氏症候群 / 165

心灵沟通很重要——失语症

我的GPS和人脸识别呢?——路痴和脸盲

我是我你是我他是我,那我是谁?——人格分裂

第七章 我所敬畏的伟大

世界这样大,而我只是一只小蚂蚁——宇宙恐惧症

审美累瘫了——佛罗伦萨综合征

棒得令人发指——恐怖谷理论

精彩书摘

  满世界都是演员——卡普格拉妄想症

  1

  东野圭吾有部小说《分身》,描述了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身上发生的故事。看完这部小说,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可能会存在着一个跟你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这个人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跳进你的生活,把你杀害,沉尸海底,然后他冒充你,继续你的生活,别人还根本察觉不到?哦,不,我说的不是平行宇宙理论,我是说,某个跟你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可能就潜藏在你的附近,某一天他不愿意继续藏在暗处了,会跑出来

  取代你。

  听了我的话,你或许会说:“神经病吧?多大了,还在这儿讲这种小孩子都不信的故事。”如果你这么说,那么恭喜你,你并没有患卡普格拉妄想症。

  卡普格拉是法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因为最早提出了一种奇怪的心理疾病而闻名天下,这种心理疾病就是卡普格拉妄想症。卡普格拉妄想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心理疾病,案例比大熊猫的数量还少,不过一旦得了这种病,患者往往痛不欲生。这是一种由于脑部受到某种打击而造成的疾病,患者会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被替换过了,而且都充满了敌意。什么?说人话?哦,

  好吧,那我来讲个案例:

  2014年7月初的一天,王婷把最后一门考试的试卷交上了。这意味着,她的暑假开始了。她高兴地回到宿舍,拿起昨天晚上就收拾好的行李,带好火车票,准备回家了。当她把宿舍门锁上的时候,或许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进入一个比电影还离奇的世界。

  绿皮火车代表了中国最慢的交通工具之一,在颠簸了近20个小时之后,王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她下了火车,远远看到爸爸在出站口接她,心里特别高兴,以前回来都是自己孤独地打车回家,这一次竟然爸爸亲自来接,爸爸终于知道关心自己了。于是她冲了出去,一下子扎进爸爸怀里。爸爸抱住王婷,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然后父女俩坐上车,开心地回到家里。

  妈妈已经在家做好了她最爱吃的菜,王婷坐在餐桌前,看着满脸笑意的爸妈,非常开心地计划着自己快乐的暑假生活。吃完饭,王婷感觉自己很累了,于是跟爸爸妈妈说了一声,就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了。

  朦朦胧胧不知睡了多久,王婷突然醒了过来,不论在哪里睡觉,她都睡得不太沉,常常中间醒来,因此第二天起床经常顶着两个黑眼圈。每次逛屈臣氏,王婷都会被热情的推销员拉住推销各类抗黑眼圈的眼霜给她。她翻了个身想继续睡觉,忽然隐约听见外面有人在说话,尽管声音很小,但是她还是能听见父母在说话。天呐,父母居然在背着自己说话!她蹑手蹑脚地来到父母房间的门口,想听听他们在谈什么,但是他们的声音实在是太小了,怎么也听不清楚,王婷只好作罢,偷偷地溜回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早上,王婷仍然在为这件事情耿耿于怀。她坐在餐桌上,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她感觉跟自己坐在一起吃早餐的这两个人,并不是自己的父母,他们虽然跟自己的父母长得很像,而且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但是他们绝对不是自己的父母,他们只是长得像而已。

  于是,王婷趁父母上班,潜入父母的卧室,寻找蛛丝马迹。她发现衣柜里有一条红色的裙子,妈妈最讨厌这个颜色了,所以这个人一定不是妈妈。她又在盥洗间发现了爸爸的电动剃须刀,爸爸不是一直说用手动剃须刀剃得干净吗,为什么突然换成了电动的?这个人一定不是爸爸。随后,她又在厕所发现了一些没有洗的衣服,妈妈是个勤快的人,每天早上都早起把衣服洗了,这两个人居然连衣服都不洗,错不了,肯定是冒充的。

  花了一上午的时间,王婷终于确认了自己的父母并不是原来的父母,她的心情是崩溃的。这时候,她的高中好友小范给她打来电话,约她出去吃饭。唉,既然父母是假的,不妨跟闺密吐个槽。

  中午,王婷跟小范一起吃饭的时候,很惊讶地发现小范变了。眼前的小范再也不是原来那个留着齐耳短发、性格大大咧咧的假小子,现在的她居然留起了长发,说话细声细气的,干嘛呀,还让不让人活了?不过,王婷心里还是很为自己的好朋友开心的,女孩子就要这样嘛,做什么假小子,赶紧找个男朋友才好。

  等等,有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假小子怎么可能突然变成大淑女,这不科学啊。

  尽管有些想不通,王婷还是跟小范坐在一起愉快地边吃边聊。突然,一个诡异的念头从她的脑海中闪过:会不会小范跟父母一样,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而是被一个跟她一模一样的人取代了?对,一定是这样的,小范这种假小子性格是绝对不会变的,只是她被另一个人代替了。这个人跟小范长得一模一样,她骗过了所有人,但绝对骗不了我!

  想到这里,惊怒交加的王婷一把将咖啡杯推到地上,站起身拔腿就走,留下小范一脸愕然地坐在那里。王婷一口气跑回自己家楼下,看着眼前的楼房,她觉得跟原来相比样子倒是没变,只是冥冥之中却给人一种说不出的陌生感。王婷想:其实楼房也有自己的灵魂,我们感觉到的就是它的灵魂。虽然这栋楼样子没变,但是它的灵魂变了,我知道这一定是在我离开家的这段日子,有人把这栋楼推倒重建了。

  王婷发疯一样地逃跑了,她打电话给家在另外一座城市的男朋友明杰,告诉他自己家的一切都变了,好多人冒充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来接近自己,想要害自己,求他带自己去寻找自己真正的亲人和真正的家。

  明杰听了之后吓了一跳,说:“好,你等着,我这就去接你。”

  在快要天黑的时候,明杰来到了王婷的城市,王婷早就在火车站等着他了。当明杰走出火车站的时候,王婷突然浑身一颤,一种莫名的恐惧涌上她的心头。她突然发现整座火车站都不一样了,原来在自己离开家乡的这段日子,不光是自己的家,还有火车站,甚至是整座城市都被推倒了,然后建成了跟原来一模一样的样子;所有的人都被换掉了,被换成了跟原来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而自己的男朋友,明杰,也被换了,现在朝自己走过来的这个人,根本就不是明杰,而是一个跟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王婷陷入了巨大的恐惧之中,她歇斯底里地大吼大叫,把自己的行李箱摔在地上,转身向后方狂奔,想要逃离这个诡异、荒谬的世界。

  2

  王婷就是典型的卡普格拉妄想症的患者,卡普格拉妄想症是一种非常折磨人的病,你想啊,在我们这样一个老公出轨都要寻死觅活的社会里,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全是假的,都在骗你,那么这件事足以让你崩溃。卡普格拉妄想症作为人类心理学方面标杆式的疾病,主要有这么几种表现: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患者认为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都是由其他人冒充的。尽管这听上去跟讲科幻故事一样,但这并不是患者们耍宝逗你开心,也不是刷幽默感,他们确实对此深信不疑。在我们这本书中你会看到,很多心理疾病的患者都持有一些看上去非常荒谬的想法,但是他们却非常肯定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尽管道理就在眼前,但你很难改变他们的想法。

  王婷从父母不寻常的举动中,认为他们已经变了,不是原来的父母了,从家里逃出来之后,又认为闺密也变了,进而发觉整个城市都是被推倒重新建设起来的,最后甚至发现连男朋友也被另一个人代替了。卡普格拉妄想症患者坚定地认为这个世界被彻底更换了,而更换的目的,就是要害他。

  卡普格拉妄想症患者在生活中非常没有安全感, 有被迫害妄想症的倾向。这一点你肯定早就猜到了,有安全感的人不会闲着没事想别人要害他,还大费周折想到了一种成本这么高的害他的方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被迫害的倾向,导致我们安全感的缺失,但是我们能够在一番思考之后,认为那是荒谬的。不过卡普格拉妄想症患者却不会,下面这个案例,很好地体现了患者的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心理。

  琼斯奶奶与老伴杰克爷爷非常相爱,他们两个青梅竹马,在一起共同生活了70年,让旁人看了甚是羡慕。整个社区的人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爱情的榜样,很多年轻人都决心向他们学习,跟自己的另一半白头偕老。

  有一天,琼斯奶奶在过马路时,被一辆摩托车撞倒,然后昏迷不醒。整个社区的人都非常着急,但还好,由于抢救及时,杰克奶奶很快就醒了。

  正当大家准备松一口气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琼斯奶奶警惕地看着杰克爷爷,跟周围的人说:“他不是杰克。”

  周围的人都觉得很奇怪,问她:“那他是谁啊?”

  琼斯奶奶说:“他只是一个跟杰克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大家都觉得琼斯奶奶好可爱,这么大年纪了还童心未泯,讲故事逗大家开心,于是纷纷跟琼斯奶奶说:“您老人家别折腾了,好好过日子吧!”

  大家把琼斯奶奶送回家之后,杰克爷爷发现琼斯奶奶变了。她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每天都指着杰克爷爷问:“你冒充杰克到我身边来干什么?”不但如此,琼斯奶奶执意要一个人睡,绝不跟杰克爷爷有过多的接触。后来,琼斯奶奶甚至买了一把枪,随时带在身边以防杰克爷爷害她。每次杰克爷爷试图接近她,她都会拿出枪来,威胁杰克爷爷。

  从此,邻居们每天都能看到杰克爷爷郁闷地在自家院子里劳作的身影。

  卡普格拉妄想症患者还会拥有暴力倾向, 这也是精神受损的一种体现。如果精神疾病只是病人思想上痛苦,大家也就得过且过,你偷偷摸摸地治疗就行了,没必要送去精神病院。但大部分精神疾病到了一定程度,会使病人进入到一种歇斯底里的状态,导致其做出疯狂的举动,危害他人。因此人们发现,精神病患者是社会不安定因素,法律还说他们杀人不犯法,所以亲人朋友们只好忍痛把他们送去精神病院。对于卡普格拉妄想症患者,暴力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自卫的行为,他们的初衷并没有想害人,不过如果他们真的把世界上的人都看成坏人,对无辜的人下手,这样的行为同样危害社会。

  王婷在发现闺密和男朋友都被人掉包了之后,陷入了巨大的崩溃之中,于是做出掷杯子和摔行李箱的举动。但不少卡普拉格妄想症的患者,症状比王婷要严重得多,他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危险的世界之后,会做出更多的暴力行为,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退伍老兵杰克在战争中曾经脑部受过伤,在医生的努力之下终于康复,并于战争结束后获准回到了家乡弗吉尼亚,准备与父母妻儿团聚。

  但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家乡生活之后,他越来越感到不安,因为他认为周围的亲人和朋友都是由跟他们长得一样的人伪装的。这些伪装的人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他的敌人,甚至可能是别有企图的外星人。他们看到他回到了家乡,过上了平静安稳的生活,很是生气,所以想要置他于死地。

  于是,不甘坐以待毙的杰克迅速行动,在“敌人”杀害他之前,先下手为强,将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几个孩子残忍地杀害。在杀害自己妻儿的时候,尽管她们高声呼救,引来了很多邻居前来劝阻,但是杰克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杀害了他们。

  我得提醒你,如果你的女朋友有一天突然跟你说她发现父母被长得一模一样的人代替了,而且还想害她,那么请你在她认为你也是被别人代替的之前,把她送到医生那里去接受治疗,不然我可不敢保证你的求救声能把她唤醒。

  3

  当初“非典”来袭的时候,我们首先听讲座、看宣传册,了解什么是“非典”,然后再把板蓝根一抢而空。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一旦什么病来势汹汹,咱们第一反应是看看热闹,第二反应就是怕自己得上。刚才听我讲了这么一个奇葩的心理疾病案例,你热闹也看够了,一定很想知道这种病的病因在哪了,而且还得赶紧预防着点,不然自己得上了可就麻烦了。那么下面就聊一聊卡普格拉妄想症的病因以及治疗方法吧。

  关于卡普格拉妄想症的病因,简单地说,就是生理上出了问题,产生了错误的感觉,而思维一定要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就导致了病症的发生。什么?你没听明白?对不起,对不起,我说人话。

  人的大脑左右半球的皮质区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区域会传递不同的信息,从而产生不同的感情。比如,你看到亲人和朋友,觉得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这是因为你的大脑左右半球之间传递了亲切的感情信息,所以你总想过去跟他们亲密交谈;而你看到墨镜、大秃头、露出纹身的黑帮大哥时,大脑两个半球之间传递着恐惧的感情信息,所以你总是想逃跑。而卡普格拉妄想症患者,就是大脑左右皮质区的联系出现了问题,从而不能正确地传递感情信息,也就不能相应地感觉。所以他们看到身边的亲人时,总也感觉不到亲切感。这就导致你潜意识里认为,这不是我的爸爸妈妈,但是眼睛又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他们跟爸爸妈妈长得一模一样。这时候,你就开始纠结了:他们到底是谁啊?

  在这种情况下,思维上,卡普格拉妄想症患者内心就开始产生剧烈的矛

  盾,用我们写作文常用的比喻,就是两个小孩开始打架了。

  黄衣服小孩说:“他们就是你父母,你看他们跟你父母长得一模一样。”

  绿衣服小孩说:“不是,他们不是,我看到他们之后一点也不觉得亲切。”

  黄衣服小孩说:“就是,你看长得一样。”

  绿衣服小孩说:“就不是!”

  ……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争吵之后,两个小孩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黄衣服小孩说:“咱们别争了,不然就要精神崩溃了。要我看,既然你觉得不亲切,那咱们就不把他们当成父母了,但是我说的也没错,他们跟咱们父母确实长得一模一样,那咱们就认为我们的父母是被跟他们长得一样的人冒充的吧。”

  两个小孩打架打够了,最终握手言和,但这可把他们的主人(也就是患者)给坑苦了。由于他们达成的这个一致意见,直接让患者产生了周围的人被替换的幻觉。

  王婷看到父母时的不亲切感,琼斯奶奶对自己老伴的恐惧以及杰克对自己父母和妻儿的敌意,都是因为他们大脑的信号传递出了问题,从而感情信息无法正确地传递,导致对一种事物无法产生正确的感受。

  病因找到了,咱们就聊一聊卡普格拉妄想症应该怎么治吧。

  很明显,如果根据上面说的,卡普格拉妄想症是由于大脑两个皮质区之间传递信息出了问题,这病要想治好,让大脑的信息传递恢复正常就行了。

  这种方法听起来非常地棒,但是心理学家会惭愧地告诉你:“真不好意思,我们只知道大脑两个皮质区的信息传递出了问题,但是我们还没搞清楚到底是哪条通道,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对大脑进行修复。你说的那种方法,必须要开颅,对大脑里面精巧细微的结构进行处理,这种手术我们可不敢做啊。”

  很遗憾,你想出来的这个方法不可行,那怎么办,就束手无策,眼看着病人那么痛苦?我们不做点什么,也太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了。

  ……

前言/序言

  这个世界上有人每天都觉得外国间谍要来绑架他,也有人觉得自己其实已经死亡多年,躯体只是行尸走肉,还有人觉得自己身体的某部分已经消失,甚至有人每天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天使与魔鬼,这个人怎么样,就看魔鬼和天使谁能干过谁了。但是大部分人心中的天使与魔鬼的实力是很接近的,所以才有人公共汽车上能给老奶奶让座,挤地铁的时候却非要插队,有时候看到小兔子掉几根毛都心疼得哭半天,杀起鸡来却丝毫不手软。人就是这样,所以才有了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这样的职业。

  爱德华·诺顿·洛伦茨(美国气象学家,混沌理论之父,蝴蝶效应的发现者)曾经跟我们讲过蝴蝶效应的故事,其实相同的道理可以应用到很多方面。比如一个人表现成什么样子,由太多的因素决定,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可能使一个人看起来大不相同。而可变的因素太多,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

  这本书就是要好好唠唠咱们人类这种变化无常的物种。很多因素的改变可能导致我们的心理出现问题,而在本书中,就非常详细地讨论了这些问题。当然了,这本书中介绍的心理问题都不是作者第一个发现的,作者只是心理学家的搬运工,把它们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明白,原来出现幻觉的人并不是见鬼了,而是大脑里的某个信号载体出了问题。

  我们都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而心理疾病的患者,也只是跟我们有些差异而已,本质上我们都是一样的。本书在介绍心理疾病的同时,还简单地讲了讲病因和目前流行的治疗方法,希望读者能够对这些问题有个全面的认识。

  说到这再给这本书做个广告吧,它是一本故事书,也是一本科普书,也是一本段子书,就看你好哪一口了。它可能让你哈哈大笑,也可能让你感动落泪,还可能让你若有所思。当然有一点必须得说明白,出于很多方面的考虑,这本书里的所有人名都是假的,都是化名,请读者们能够理解。

  希望你会觉得这是一本还蛮好看的书,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能给你带来欢乐。


《隐秘心理学:揭秘我们身边的那些很怪很怪的怪异行为》——一部深入人心、洞察人性的深度探索 在繁华都市的霓虹灯下,在我们看似平静日常的背后,隐藏着无数难以言喻的情感暗流和行为轨迹。我们习惯于将那些不合群、不寻常的表现归结为“怪异”,但你是否曾停下来,真正思考过这些“怪异”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隐秘心理学:揭秘我们身边的那些很怪很怪的怪异行为》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猎奇读物,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旅程,邀请您一同潜入人类心灵最幽深、最隐秘的角落,去理解那些让我们感到陌生,却又真实存在的怪异行为。 这本书将带您穿越心理学的迷雾,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辅以生动翔实的案例,层层剥开那些看似令人费解的行为的真相。我们并非要将任何人贴上“怪咖”的标签,而是要以一种充满同情与理解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在社会边缘游走的心理现象,去探寻它们产生的根源,去理解其背后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动力。 一、 认知偏差的迷宫:我们是如何欺骗自己的?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书中将首先聚焦于那些无处不在的认知偏差。从“确认偏误”到“锚定效应”,从“幸存者偏差”到“沉没成本谬误”,这些微妙的思维陷阱,如同看不见的丝线,悄无声息地操控着我们的判断和决策。 您是否曾发现自己总是坚持一个错误的观点,即使面对确凿的证据?您是否曾经因为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迟迟不愿放弃一个注定失败的项目?这些都是认知偏差在作祟。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偏差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滋生,并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导致我们做出看似“怪异”却合乎其内部逻辑的决定。我们将通过真实的案例,例如某些投资者为何会深陷“击鼓传花”式的投机游戏,或者为何人们在面对社会舆论时,更容易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来揭示认知偏差的强大力量。 二、 情感的阴影:那些被压抑或扭曲的渴望 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而当情感未能得到恰当的表达和疏导时,便可能以各种“怪异”的方式呈现出来。本书将探讨那些被压抑的欲望、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扭曲的情感如何转化为异常行为。 例如,某些过度追求完美的人,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深度的不安全感和对被拒绝的恐惧。他们通过严苛的自我要求来试图掌控一切,却反而陷入了无休止的焦虑与疲惫。又或者,一些极度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性的人,他们的行为背后可能源于童年时期情感的缺失,渴望通过“黏人”来填补内心的空洞。书中将借助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和鲜活的叙事,带领读者理解这些情感的起伏跌宕,以及它们如何在不经意间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我们将审视那些看似“过度”或“不足”的情感表达,去探究其更深层的心理需求。 三、 社会镜像:群体压力与个体异化 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体的行为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本书将深入研究群体心理的奥秘,以及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可能产生的行为变化。 您是否曾观察到,在集体狂欢的场合,人们会做出平时绝不会做出的事情?您是否曾经历过,在某个特定圈子里,大家似乎都遵循着一套不言而喻的规则,即使这些规则在外人看来十分“怪异”?这便是群体动力在起作用。我们将探讨从众心理、群体极化、去个体化等概念,并分析它们如何导致个体行为的异化。例如,在网络匿名环境下,为何人们的言行会变得更加极端和攻击性?在某些特定社群中,为何会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仪式或习惯?本书将通过分析这些社会现象,揭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微妙互动,以及群体如何塑造我们对“正常”与“怪异”的定义。 四、 发展的痕迹:童年经历的深远影响 童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童年时期的经历,即使被遗忘,也可能在成年后以各种方式显现出来。本书将聚焦于童年经历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模式、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发展,从而导致某些“怪异”的行为表现。 例如,那些在童年时期长期被忽视或遭受虐待的孩子,成年后可能表现出社交障碍、情感疏离,甚至出现自我毁灭倾向。他们不是“天生如此”,而是过去的经历在他们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书将探讨依恋理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心理学概念,并结合大量的个案研究,展示童年经历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塑造着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应对挑战。我们将理解,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成年行为,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那些未愈合的伤口。 五、 边缘的呐喊:理解与接纳的可能 《隐秘心理学:揭秘我们身边的那些很怪很怪的怪异行为》并非止步于揭示“怪异”行为背后的原因,它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理解与接纳的态度。我们并非要为所有异常行为辩护,而是希望通过深入的分析,打破大众对“怪异”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 书中将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去理解那些在社会主流之外的个体,他们的行为或许是痛苦的呼唤,是困境的挣扎,抑或是对不被理解的无奈反抗。通过对心理学原理的深入剖析,我们得以窥见这些“怪异”行为背后的人性普遍性,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时刻,因为各种原因,展现出不那么“正常”的一面。 这本书旨在激发读者的同理心,鼓励我们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我们相信,只有当我们能够理解,才能尝试去接纳;只有当我们能够接纳,才能真正走向共融。 谁适合阅读这本书? 对人类心理充满好奇的探索者: 如果你对为什么人会做出某些难以理解的事情感到好奇,这本书将满足你的求知欲。 渴望提升人际关系的实践者: 理解他人的怪异行为,有助于你更好地与人沟通,化解矛盾,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希望深入自我了解的求道者: 通过理解他人的“怪异”,你或许也能发现自己身上那些潜藏的、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模式。 心理学爱好者与专业人士: 本书以严谨的科学为基础,辅以丰富的案例,能为相关领域的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隐秘心理学:揭秘我们身边的那些很怪很怪的怪异行为》是一本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读物。它将带领你走出心理学的象牙塔,走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去思考、去理解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却又真实存在的“怪异”。准备好迎接这场关于人性 deepest mysteries 的探索了吗?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那些“怪异”,也拥有动人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潜移默化的。它没有用那种爆炸性的标题或耸人听闻的故事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近乎平静的、哲思般的语调,慢慢渗透进读者的认知。我以前总觉得那些“怪异”的行为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但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怪”的定义被极大地拓宽了,甚至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合理化的“怪癖”。比如,我开始注意自己下意识地模仿谈话对象说话语调的倾向,这在书中被解读为一种深层次的“同理心映射”,而非简单的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但绝不晦涩,他擅长用精确的词汇来捕捉那些难以名状的情绪和行为的微妙之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心理工具箱,让你能够更清晰地辨识、理解并最终平静地接受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对于任何对人际互动和自我认知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次极其有价值的探索之旅。

评分

坦白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或者过于“猎奇”,但读完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没有采取那种冷冰冰的案例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和生活片段,构建了一个个生动的心理侧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重复确认行为”的那一章,作者分析了为什么我们出门前要反复检查门锁,为什么总要看手机好几次才相信电量真的在那里。这种论述的层次感很强,从神经科学的基础解释,过渡到文化习俗的影响,最后落脚到个体的情绪调节机制。我特别欣赏作者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文风,既有洞察力,又不失幽默感,让你在了解一个“怪癖”的成因时,忍不住会心一笑,甚至会对自己某些行为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释然。这本书的排版和选词也都很考究,读起来非常流畅,完全没有那种为“奇怪”而“奇怪”的浮躁感,而是充满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温和的接纳。

评分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而不是“评判”他人的行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规范的社会里,一旦有人偏离了主流的“正常”轨道,就很容易被贴上标签。然而,这本书温柔地拆解了这些标签,展示了那些看似离谱的行为,往往都是个体为了适应某种压力、填补某种缺失而发展出的独特生存策略。比如,书中探讨了为什么有些人对特定颜色的物品有异常偏好,这种偏好背后隐藏的可能是一种对安全感的需求。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引用的支持材料丰富多样,但又被整合得天衣无缝,完全不会让人感到枯燥。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人类行为词典”,每翻开一页,都能找到一个曾让我困惑不解的场景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心理知识,更是一种包容性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世界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小插曲”的全新认识!我一直觉得身边的人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小习惯,比如为什么有的人非要把袜子按颜色排列,或者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突然变大又迅速变小。这本书没有直接剖析那些极端或病态的心理现象,而是巧妙地将焦点放在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些微小、甚至有些滑稽的“怪癖”上。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罗列现象,更是在解读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是社会环境的投射,还是童年经历的残留?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变成了一个拿着放大镜的侦探,重新审视了我自己和周围朋友的每一个无意识动作。比如,我发现自己整理书架的强迫性行为,在书中得到了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解释,原来那可能是我对生活失控感的无声反抗。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构了那些原本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怪诞,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而不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说教。它成功地将心理学从高阁之上拉了下来,融入了柴米油盐的琐碎日常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成功地将原本可能分散的主题,编织成了一张紧密而富有逻辑性的网。它并非按照“常见的怪癖”到“不常见的怪癖”这种线性的方式展开,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心理学原理,比如“模式识别的过度活跃”或“边界感的模糊化”,来组织案例。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连贯,读者能清晰地看到,看似毫不相关的几个“怪异”行为,其实源自于同一个底层逻辑的变体。我个人很喜欢其中关于“习惯的黏性”的探讨,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明知某些行为有害(比如拖延症的某些表现),却依然难以摆脱。这本书的叙事魅力在于它的“反转”,总是在你以为要得出结论的时候,抛出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让你不得不重新思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细品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