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艾文博士和赖默博士针对现代基督教心理学和世俗心理学及心理疗法提出了深刻的评论。对心理治疗在我们多文化世界中的复杂程度的深刻见解会对心理学者产生极大的挑战,对独特的宗教文化在宗教心理治疗中意义的阐发令人耳目一新。本书是一部有思想深度、有实践根基、有跨文化视角的宗教心理治疗专著,非常值得正在探讨中国宗教心理学文化特质的学者、特别是从事宗教心理治疗的人员反复研读。
作者简介:
杜艾文(Alvin Dueck),美国富勒心理研究所资深文化心理学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圣母大学和剑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除教授文化、宗教和心理学之间对话的相关课程之外,杜教授还致力于宗教与心理治疗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并探索宗教在心理治疗以及在化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冲突中所担任的角色。他曾开展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信徒灵性经验的研究。他与中国科学院的韩布新博士目前正积极地开展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推进中美在宗教心理学方面的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杜教授的著作有:《耶路撒冷和雅典之间——文化、宗教和心理治疗的伦理视角》(1995),《为何心理学需要神学——一种彻底的改革观》系列论文集(与卡梅伦·李合编),《永生上帝和永生心智》(与安·尤兰若夫合著),《基督教心理辅导:非洲原住民视角》(与格拉迪斯·姆维媞合著)以及与韩布新教授合作发表于最近《教牧心理辅导》期刊上的《中国的宗教心理学》。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冲突中所担任的角色。他曾担任过调查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信徒灵性经验的项目负责人。他与中国科学院的韩布新博士目前主持一笔科研资金,积极开展对中国文化宗教心理学的研究,致力推进中美在宗教心理学上的人才交流。杜博士著有《在耶路撒冷和雅典之间——文化、宗教和心理治疗的伦理视角》(1995),并与Cameron Lee一起担任论文“为何心理学需要神学——激进改革的角度洞察”的编辑工作。他还与Ann Ulanov合著 《永生的上帝和永生的心智》,与Gladys Mwiti教授合著《基督教心理辅导:非洲原住民的视角》,在最近的《教牧心理辅导》期刊中,与韩布新教授合著文章《中国的宗教心理学》。
凯文·赖默(KevinReimer),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毕业,富勒心理研究所博士,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牛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修,曾任弗雷斯诺太平洋大学本科学院院长,现为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本科教育学专业系主任和教务主任。其主要工作为在学校开展本科阶段教育和学生发展工作。作为一名进化生物学家,赖默博士拥有宗教和发展人类学的高等学位。除与杜艾文博士合著《和平心理学》(Brazos版,2009)和《互给的自我》(InterVarsity修订版,2016)之外,赖默博士还在方舟之家(L’Arche)对发育障碍患者进行人道主义研究,并著有《同舟共济在方舟》(Bloomsbury版,2009)一书。他在方舟之家的研究曾被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特别报导。
译者简介
黄晓楠,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富勒心理研究所婚姻家庭治疗硕士(M. S. MFT)。现于上海关怀心理咨询中心任专职咨询师,致力于临床实践和心理学著作翻译工作。
坦白说,我对心理学书籍通常抱有一种谨慎的态度,总担心会过于理论化,变成一本只能束之高阁的“知识存货”。然而,这本作品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作者似乎融合了哲学思辨、人类学观察乃至一点点神经科学的知识,来构建她对人类冲突解决的理解框架。我尤其赞赏她对“非暴力沟通”原则的深化和批判性继承,她没有将之视为万能灵药,而是指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权力结构下,实践这些技巧所可能遇到的具体困难,并提供了应对策略。比如,当面对一个习惯于攻击性语言的听众时,如何调整你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表达顺序,以确保信息有效传达而不被情绪淹没,这部分的实操建议非常具有前瞻性。全书行文流畅,但细节密度极高,我发现自己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在笔记本上画出作者提出的“冲突演变路径图”,才能真正消化吸收其中的逻辑链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工具”,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人际系统中,做那个积极的、有意识的干预者。
评分这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它巧妙地避开了学院派的僵硬教条,而是将视角聚焦在“和解”这个更广阔的社会议题上。作者的叙事充满了画面感,她总能用极富感染力的笔触描绘出社会群体之间因历史积怨、资源分配不均而产生的深刻裂痕,并探讨如何在这些宏大叙事之下,个体能够找到对话的可能。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共同叙事构建”的探讨,作者认为真正的和平并非是遗忘过去,而是双方都能在新的历史框架下找到一个能共同站立的基础点。书中引用了大量全球不同地区(比如某些族群冲突区域和社区重建项目)的成功或失败案例,这些实地考察的细节,让理论不再是空谈,而是有了血肉和温度。尤其是关于“代际创伤的传递与阻断”这一章节,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从父辈那里继承的某些行为模式,并意识到,打破循环需要的是一个有意识的、跨越代际的心理努力。这本书的结论不是一个简单的“握手言和”,而是一套复杂而精密的社会心理工程蓝图,深刻、严肃,同时又饱含对人类未来可能性的坚定信念。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几乎没有一句废话,直击人心的痛点。作者对于“内耗”这一现代人普遍困扰的现象,进行了非常细致入微的解剖。她将内耗描述为一种“能量的内部泄漏”,并精确地指出了信息过载、完美主义倾向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过度焦虑是如何共同作用,将我们的精神资源快速耗尽的。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进行自我对照,发现自己正是在“假设性灾难情景”中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如何通过“微习惯”的力量来重建内在的确定感,比如每天只专注于完成一个“不可能失败”的小任务,以此作为恢复自我效能感的起点,这个建议简单到几乎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实践起来却异常有效。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冷静而充满力量的,它不是那种试图用甜言蜜语安慰你的书,而是像一个清醒的导师,要求你直面现实,然后给出最坚实的攀爬路线图。对于那些厌倦了浮躁的自我提升口号,真正想寻找系统性方法来对抗精神疲惫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宝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心灵的灯塔,读完之后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作者对人际关系中那些微妙的冲突和误解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尤其是在描述个体如何深陷于负面情绪的泥沼,以及如何一步步找到自我和解的路径时,文字的力量简直是无与伦比。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剖析了“沉默的暴力”——那种不直接表达愤怒,却通过冷漠和疏远来惩罚他人的行为模式,分析得入木三分,让我瞬间回想起了很多过往的经历,终于明白当时那些看似无心之举背后的巨大伤害。更让人受益匪浅的是,书中没有停留在诊断问题,而是提供了大量实用且可操作的工具箱。比如“积极倾听的五个层次”,我尝试在最近一次家庭争执中运用了第三和第四层级的倾听技巧,效果立竿见影,我们双方都感觉被真正听见了,而不是急于反驳。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从宏观的社会心理学背景,逐步深入到微观的个人情绪管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绪,并且时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或深刻的见解而停下来,反复咀嚼。这本书不仅仅是心理学著作,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做人”的教科书,推荐给所有渴望改善自己和周围世界关系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清新脱俗,完全没有传统心理学书籍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老友促膝长谈。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擅长运用生活化的场景来解释复杂的心理机制,比如,她用“花园松土”的比喻来形容处理创伤记忆的过程,强调了耐心和适度的松动远比粗暴挖掘来得有效和持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原谅”这个主题时的态度,她没有鼓吹盲目的宽恕,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自我赋权的艰难旅程,重点在于切断过去对现在的控制。书中穿插的几个案例故事,虽然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但其情感的真实性非常打动人,让我忍不住流泪,那是一种被理解的温暖,仿佛作者知道我内心最隐秘的挣扎。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边界感”的探讨。过去我总觉得设立边界是件自私的事情,但作者明确指出,清晰的边界是健康关系的基础,并提供了一套如何在不破坏情感联结的前提下,温和而坚定地表达“不”的脚本。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透露着一种对读者的尊重,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是支持和赋能,而不是说教和指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