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翻译研究文库:跨学科的翻译研究

中国当代翻译研究文库:跨学科的翻译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东风 著
图书标签:
  • 翻译研究
  • 中国当代翻译
  • 跨学科
  • 文化研究
  • 语言学
  • 文学翻译
  • 社会语言学
  • 传播学
  • 翻译理论
  • 语用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046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91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学术精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2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翻译研究文库:跨学科的翻译研究》旨在探索跨学科的翻译研究的可能性,主要从语言学、诗学和文化的角度对翻译展开多角度的研究。语言学方面的切入点是“连贯”;诗学方面的切入点是“形式”;文化方面的切入点是“操纵”;第四部分则是在译本的层面展开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尝试在跨学科的基础上对译本展开综合性的翻译批评。

目录

序(许钧)
自序
第一编 连贯的张力:翻译的语言学研究
第一章 语法连贯
第二章 语义连贯
第三章 语用连贯
第四章 文体连贯

第二编 形式的魅力:翻译的诗学研究
第一章 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
第二章 反思“通顺”——从诗学的角度看“通顺”在文学翻译中的副作用
第三章 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第四章 形式的复活——从诗学的角度反思文学翻译

第三编 操纵的魔力:翻译的文化研究
第一章 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
第二章 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
第三章 帝国的翻译暴力与翻译的文化抵抗——韦努蒂抵抗式翻译观解读
第四章 论误译对中国“五四”新诗运动与西方意象主义诗歌
运动的影响

第四编 文本的引力:翻译的综合研究
第一章 一首小诗撼动了一座大厦——清末民初《哀希腊》之六大名译
第二章 译本的历史记忆——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解读
第三章 朱译莎剧的两大特点:引申与重组——以朱生豪译《哈姆雷特》中的著名独白为例

前言/序言


中国当代翻译研究文库:跨学科的翻译研究 一、 引言:翻译研究的时代演进与跨界视野 翻译,作为连接不同语言、文化、思想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局限于语言本身,或是孤立地审视译者的技术与策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知识、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而复杂,单一学科的视角已不足以解释和指导翻译实践的诸多挑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翻译的理解和研究,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跨学科领域。“中国当代翻译研究文库:跨学科的翻译研究”正是这一思想潮流的集中体现,它汇聚了中国学者在过去几十年中,对翻译研究进行跨学科探索的成果,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从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现象,推动翻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本书的出版,并非仅仅是对现有翻译研究成果的简单汇编,而是对中国翻译研究界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如何积极拥抱跨学科思维,如何将翻译研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语境中进行考察的系统梳理和集中展示。它所代表的,是中国翻译研究界对理论创新和方法论革新的不懈追求,是对翻译学科独立性与学科融合性的辩证思考,更是对中国翻译实践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角色的深刻反思。 二、 跨学科视角:重塑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 “跨学科的翻译研究”这一主题,本身就预示着本书将突破语言学的樊篱,将翻译研究置于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之中。传统的翻译研究,即便关注语篇、语用,也多以语言现象为核心。而本书所倡导的跨学科取向,意味着它将积极借鉴和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视角,从而为翻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 文学研究与翻译: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其艺术性、美学性和文化承载性,一直是研究的焦点。本书将深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本解读、风格模仿、文化适应等问题,但更进一步,它会引入文学理论中的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读者反应理论等,来分析翻译如何建构或颠覆文学作品的原有意义,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中塑造读者的文学体验。例如,对某一经典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不同时期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细微差异,更是时代思潮、意识形态、审美趣味演变的体现。 2. 社会学与翻译: 翻译并非孤立的文本转换过程,而是发生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实践。本书将运用社会学理论,考察翻译在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流动中的作用。这可能包括对翻译职业的社会学分析,翻译机构的运作机制,翻译作品的市场传播及其社会影响。例如,研究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翻译如何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政策或意识形态宣传,翻译的“能见度”与“不可见度”如何反映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都将是本书探讨的重要议题。 3. 文化研究与翻译: 文化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核心概念。本书将深入挖掘翻译在文化交流、文化互译、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角色。这可能涉及对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文化语码的转换,以及翻译如何参与建构或解构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模式。例如,研究中国哲学思想、传统艺术在西方的传播,或者西方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影响,都需要借助于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来理解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深层文化机制。 4. 哲学与翻译: 翻译的本质是什么?意义是如何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传递的?这些根本性的问题,离不开哲学的审视。本书将探讨翻译的认知哲学基础,例如意义的不确定性、翻译的“不可译性”等问题,以及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哲学思潮对翻译理论的影响。这可能包括对语言哲学、符号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期触及翻译实践背后的深层哲学命题。 5. 历史学与翻译: 翻译活动始终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并深受历史事件、政治气候、社会变迁的影响。本书将运用历史学的方法,考察翻译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机构的设立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可能包括对近代以来中国翻译史的专题研究,对特定历史事件(如改革开放、中外交流的重大节点)中翻译角色的考察,以及翻译与历史记忆、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关联。 6. 政治学与翻译: 翻译与权力、意识形态、国家战略紧密相关。本书将探讨翻译在国际关系、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斗争中的作用,以及国家政策对翻译活动的引导与影响。这可能包括对政治文献、外交文件、宣传材料的翻译策略研究,对翻译如何影响国际舆论和国家形象的分析,以及翻译在构建或解构“他者”形象中的作用。 7. 传播学与翻译: 翻译是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本书将借助于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翻译产品的生产、传播、接受过程,以及翻译在媒介化时代的特殊地位。这可能包括对字幕翻译、新闻翻译、网络翻译等跨媒体传播的研究,以及翻译如何适应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和受众需求。 三、 研究方法:创新与融合的探索 跨学科的翻译研究,必然要求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融合。本书的作者们,在继承传统翻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和发展了新的研究范式。 1. 语料库翻译学: 随着计算语言学和语料库技术的发展,语料库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实证支持。本书中可能包含利用大规模平行语料库或对比语料库进行的量化研究,以揭示翻译中的普遍规律和特定现象。例如,分析中国译者在使用某些特定词汇或句式时是否存在系统性的偏好,以及这些偏好如何反映文化或认知的影响。 2. 话语分析与批判性翻译研究: 话语分析,尤其是批判性话语分析,为揭示翻译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书将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审视翻译文本如何构建特定的话语,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和判断。这可能包括对翻译中意识形态植入、权力话语建构、以及翻译如何服务于特定社会群体的研究。 3. 后殖民翻译研究: 在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研究视角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书将关注翻译在弱势文化、边缘文化与强势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翻译如何挑战或强化殖民历史遗留的影响。例如,研究中国在与西方文化互动中,翻译如何扮演“文化中介”的角色,既可能被动接受,也可能主动建构自身的文化主体性。 4. 认知翻译学: 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其内在机制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本书可能会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如记忆、注意、决策等,以及认知科学的理论如何解释翻译中的错误、创新和风格形成。 5. 民族志研究方法: 借鉴人类学中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对翻译过程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参与式观察,可以更真实地呈现翻译实践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例如,通过观察译者在工作中的具体行为、与他人的互动,来理解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环境的影响。 四、 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的独特贡献 “中国当代翻译研究文库:跨学科的翻译研究”不仅是对翻译研究普遍理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它凝聚了中国学者在特定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对翻译现象进行的独特观察和深刻反思。 1. 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的结合: 本书的研究成果,是在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既关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翻译互动,也深入分析中国自身翻译实践的特点和演变。这种“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的结合,使得本书的研究内容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本土化理论的构建: 在借鉴国际前沿理论的同时,本书的作者们也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这可能包括对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重新解读,对中国翻译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以及对中国翻译学科发展道路的思考。 3. 实践导向的研究: 中国翻译实践的巨大体量和复杂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现实需求。本书的研究成果,往往紧密联系着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力求为翻译从业者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4. 翻译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联: 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在国家软实力建设、国际话语权构建、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书的研究,也必然会触及翻译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紧密关联。 五、 结论:面向未来的翻译研究 “中国当代翻译研究文库:跨学科的翻译研究”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翻译研究正迈向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开放、更加富有活力的阶段。它所倡导的跨学科视角,不仅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边界,也为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层出不穷的翻译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翻译研究界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财富,也为全球翻译研究领域贡献了中国学者的智慧和声音。 本书所展现的跨学科研究范式,预示着未来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将翻译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技术背景中进行考察,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强调研究方法的创新与融合。相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深入研读,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翻译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更能体会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它不仅是翻译学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也为语言学、文学、文化研究、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和对话平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叹服,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内在的批判精神。作者并非是单纯地对既有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而是充满勇气地对一些被视为“常识”的翻译观念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基于扎实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导。例如,关于“忠实”与“可译性”的讨论,作者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观点,认为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翻译的“创造性偏离”可能比刻板的“等值”更能实现其交际目的。这种对既定范式的解构与重塑,是推动任何学科进步的关键动力。读完最后一章,我感到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智力上的兴奋感”,许多之前模糊的想法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尚未被解答的新问题。这是一本能真正让你停下来,深入思考,甚至改变你既有观点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流畅,这在学术著作中是难得的优点。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即使是面对像“语篇生成”这样复杂的概念,也能用清晰的脉络和恰当的比喻将其阐述得深入浅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案例分析时的细致入微。书中引用的具体译例,都不是那种陈旧的、被反复讨论的经典老例子,而是选取了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具有现实意义的文本,比如一些重要的外交文件和网络流行文化的翻译实践。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驱动翻译策略选择的深层文化心理和社会动因。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使得理论不再是悬浮在空中的概念,而是紧密结合了实际操作的有力工具。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忍不住合上书本,回味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学术思想包装得如此易于接受,这无疑是高水平的学术表达能力体现。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本土化和全球化语境的敏感度。书中对中国当代翻译实践的关注,尤其让我感到亲切和振奋。它并没有盲目地套用西方主流理论,而是立足于中国在特定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翻译挑战和机遇进行深入探讨。比如,在讨论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时,作者分析了“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逻辑和操作困境,这比许多空泛的口号论述要深刻得多。书中对特定文化概念(如“和合”“天人合一”)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策略的对比分析,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严谨的文献梳理能力。这本书不仅是在做“研究”,更像是在为中国翻译学的发展绘制一张清晰的路线图,指出了哪些领域需要更多关注和投入。它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本土研究价值的信心。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标题中“跨学科”的承诺。我个人背景是文学和传播学交叉的,一直觉得纯粹的语言学分析在解释当代翻译的复杂性时略显不足。这本书完美地印证了我的看法。它不仅涉及了语言学和文学批评,还大胆地引入了社会学、认知科学甚至是人工智能伦理学的视角。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机器翻译的“黑箱问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技术,而是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去探讨人类如何与非人类智能共同构建意义。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翻译”这个行为边界的认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多功能工具箱里翻找,每翻一页,都能找到一把应对不同研究难题的利器。对于那些致力于拓展翻译研究边界的研究生或青年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跨界对话范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别致,封面采用了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以烫金的书名,显得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精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体验很舒服。我原本以为这种类型的学术专著可能会枯燥乏味,但翻开目录后发现,它涵盖了翻译理论、文化传播、技术辅助翻译等多个前沿领域,结构安排得非常清晰。尤其是前几章对“翻译主体性”的探讨,视角非常新颖,跳出了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框架,深入剖析了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动作用。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有力,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让人感觉作者对这个领域有着非常深入和全面的掌握。读完开篇的导论,我对接下来将要展开的论述充满了期待,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严肃学术著作,不仅仅是给专业研究者看的,即便是对翻译现象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排版不错,内容结构很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大秦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厨宾比丘僧伽跋澄,于长安石羊寺口诵此经及《鞞婆沙》,佛图罗刹翻译,秦言未精。沙门释道安、朝贤赵文业,研核理趣,每存妙尽。遂至留连,至二十一年二月九日方讫。且《婆须蜜经》及昙摩难提口诵《增一阿含》并《幻网经》,使佛念为译人。念乃学通内外,才辩多奇,常疑西域言繁质,谓此土好华,每存莹饰文句,灭其繁长。安公赵郎之所深疾,穷校考定,务在典骨。既方俗不同,许其五失胡本。出此以外,毫不可差。五失如安公大品序所载。余既预众末,聊记卷后。使知释赵为法之至。

评分

发地方发呆发大水奋斗的奋斗啊奋斗奋斗啊奋斗啊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发地方发呆发大水奋斗的奋斗啊奋斗奋斗啊奋斗啊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欲生菩萨家,欲得童真地,欲得不离诸佛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以诸善根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随意成就,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满一切众生所愿:饮食、衣服、卧具、涂香、车乘、房舍、床榻、灯烛等,当学般若波罗蜜。”(录自《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品第一》)“颇有一智知一切法乎?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乎?颇有二心展转相因乎?颇有二心展转相缘乎?以何等故一人前后二心不俱生乎?若人不可得亦无前心而就后心,以何等故忆本所作?以何等故忆识强记?以何等故忆而不忆?以何等故祭祀饿鬼则得,祭余处不得?”(录自《阿毗昙·杂犍度智跋渠第二》)这种经文何等文从字顺,其中固有译者之功,然道安之劳亦不可忽视。事实上,道安制定的原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得到了贯彻执行。道安在《阿毗昙序》中就记载了他坚持要译者返工的事例。僧伽提婆和竺佛念历时整整6个月译毕《阿毗昙》,道安认为译文“颇杂义辞,龙蛇同渊,金短共肆”,“深谓不可,遂令更出”,结果二位译者“夙夜匪懈”,又花了46昼夜“而得尽定。损可损者四卷焉”。删去可删的整整四卷,以“秦语十九万五千二百五十言”译“梵本四十八万二千五百四言”,如果说道安对赵政、慧常的让步显示了他贯彻原则的灵活性,那他坚持其原则的原则性在此可见一斑。对那些不肯“斥重去复”的译者(如慧常),“五失本”是一种策略,对那些“灭其繁长”无度的译者(如竺佛念),“五失本”则为一种尺度。当年在长安译场的一位同行目睹并记载下了掌握这一尺度的情况。这篇记载名为《僧伽罗刹集经后记》。全文不长,兹转录如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