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国学典藏版 套装共4册)》共分四册,第一册收录有《语录》、《文录》,第二册为《别录》,考虑到各册篇幅的均衡性,将卷五《续编》拆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与卷四《外集》合并为第三册,后半部分与卷六《附录》、卷七《补录》组成第四册。
《王阳明全集(国学典藏版 套装共4册)》为简体横排版,凡百十余万字,采用现行的标点断句标示,并添加了较为详细的注释,以便读者阅读理解。
王阳明,初名云,后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今浙江宁波余姚市)人,号阳明山人、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出生,弘治十二年(1499年)登进士第,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同年底归葬山阴洪溪乡(今浙江绍兴县兰亭镇)。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孔庙,称“先儒王子”。
《王阳明全集(国学典藏版)1》
诰命
明史·王守仁传
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传
王守仁传
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
《王文成公全书》序
卷一 语录
传习录上
传习录中
传习录下
语录补遗
附:朱子晚年定论
卷二 文录
书一 始正德己巳至庚辰
书二 始正德辛巳至嘉靖乙酉
书三 始嘉靖丙戌至戊子
序记说
杂著
书劄补遗
……
《王阳明全集(国学典藏版)2》
《王阳明全集(国学典藏版)3》
《王阳明全集(国学典藏版)4》
《王阳明全集(国学典藏版套装共4册)》:
说“夜气”,亦只是为失其良心之人,指出个良心萌动处,使他从此培养将去。今已知得良知明白,常用致知之功,即已不消说“夜气”。却是得兔后不知守兔,而仍去守株,兔将复失之矣。“欲求宁静”,“欲念无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宁静。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辨,更有何善何恶可思?良知之体本自宁静,今却又添一个求宁静,本自生生,今却又添一个欲无生,非独圣门致知之功不如此,虽佛氏之学亦未如此将迎意必也。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今却欲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是佛氏所谓“断灭种性”,人于槁木死灰之谓矣。
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功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日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
……
我欣赏的不仅是书的内容本身,更是它所代表的一种文化传承精神。在如今许多出版物追求速度和流量的时代,能有一套书愿意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去打磨、去呈现经典,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坚持。它让我感觉自己仿佛购买的不是一堆纸张油墨,而是一个经过时间沉淀的知识宝库。每一次打开它,都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思想的重量。对于那些真正想系统、深入了解东方哲学精髓的人来说,这种经过精心整理、校对、装帧的版本,是任何电子资料库都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仪式感,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以及一种能够代代相传的物质载体。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反复咀嚼其中的精髓,让这套书成为我精神世界中一个坚实的支柱。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太用心了,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书页的纸张质地摸上去非常舒适,颜色是那种让人阅读起来不觉疲劳的米黄色,字体排版清晰,间距适中,即便是长时间研读,眼睛也不会感到酸涩。我尤其欣赏的是封面和函套的整体设计风格,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花哨的装饰,而是以一种沉稳内敛的笔触勾勒出了国学典藏应有的韵味。每一册书的侧面都做了精细的烫金处理,在光线下微微闪烁着低调的奢华感,这无疑是送给喜爱传统文化朋友的绝佳礼物。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瞬间提升了整个房间的文化氛围。翻开扉页,内页的插图和图注也做得非常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打磨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全集”这类书籍抱有一种敬畏甚至畏惧的心态,总觉得篇幅浩大,难以啃读,很可能沦为书架上的摆设。然而,这套书的排版设计和选材的侧重点,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它似乎找到了传统典籍与现代快节奏生活之间的一种微妙平衡点。即便是零碎的时间,比如通勤路上,随便翻开一册,都能立刻沉浸到某个独立的小章节中去,获得的知识点也是完整且有价值的,不会有“断章取义”的不适感。这种易于“碎片化”吸收的设计,对于像我这样工作繁忙的成年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能够以更低的心理门槛,持续地接触和吸收深厚的国学智慧,而不是被那厚厚的篇幅吓倒而束之高阁。这种对读者使用场景的充分考虑,体现了出版方极强的用户导向思维。
评分我对这次的阅读体验感到非常惊喜,这套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条理清晰得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思维导图。它不像某些集注那样堆砌零散的篇章,而是将晦涩难懂的哲思,通过巧妙的编排,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结构。初读时,可以感受到作者思想体系的宏大框架是如何逐步构建起来的,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无疑是一剂良药。那些看似艰深的理论,在经过梳理和注解后,变得触手可及,让人恍然大悟,原来“知行合一”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可以落实到日常实践中的具体方法论。我发现自己不仅是在阅读文字,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每一个论断都像是精准地击中了现代人精神世界中的困惑之处。这种结构上的精妙处理,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不断突破的成就感。
评分这套书的注释和校勘工作,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这对于理解古代典籍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次,当我被某个生僻的词汇或者典故卡住时,随手翻到页脚或注释处,总能找到详尽而精准的解释,这极大地避免了阅读过程中频繁查阅其他工具书的麻烦。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引用不同版本进行比对和考证时,处理得非常客观和审慎,既尊重了历史文献的原貌,又为现代读者提供了清晰的参照系。我特别留意了几个涉及哲学概念辨析的关键段落,发现译注者的学术功底深厚,他们的注解并非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融入了对核心思想的深刻理解,有时甚至能提供不同学派对同一观点的不同诠释,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维度。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整套书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大大增强,让人可以放心地将此作为深入研究的底本。
评分很不错的书,买吧,没毛病,值得购买
评分还行吧,支持了
评分体会致用
评分知行合一是大智慧,此书真的非常值得一看,也有很多人推荐
评分很重。很生涩,估计要慢慢吭好久吧。挺难读懂的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很不错的经典,值得收藏!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好,印刷好,字迹清晰,值得一读。学习!
评分没注释,看起来有点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