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正经的荷尔蒙催生手册,一部风流而不下流的百年吻史
◆世界上最美妙的接吻之书,名画珍藏版+全彩精美印刷
◆周作人当年曾对此书推崇备至,专门撰文称道
在人类最古老的记录中,就有对接吻的描绘——
就像浪花拍击沙滩上鹅卵石的声音;
仿佛有人在拿着苍蝇拍四处转悠;
就像奶牛在奋力地将后腿从沼泽地里往外拖;
尝起来像放置了太久的肉;
没有胡须的亲吻就像是没有放盐的炒蛋;
……
创世之初,吻和残酷的爱情便已存在。
内容简介
接吻是人人都了解的事,但其来龙去脉鲜有人知,丹麦学者克里斯托弗??尼罗普教授围绕“接吻的历史”这一主题,详细考察了西方世界的接吻历史,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关于“吻”的历史发展和文学演变之路,将“吻”分成爱情之吻、友谊之吻、敬重之吻、和平之吻、柔情之吻等形形色色的类型,用大量的引经据典和诗歌故事,将接吻的整部历史写得妙趣横生、丰富多彩。书中配以大量世界名画及精美插图,与吻的罗曼文学史交相辉映,形成了一本美轮美奂的接吻之书。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尼罗普,丹麦学者,博士,哥本哈根大学教授,以教授浪漫主义哲学著名。《接吻简史》初版于1901年,尼罗普博士因创作此书而享誉一时,周作人曾为此书专门撰文称赞。
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 吻为何物
第二章 爱情之吻
第三章 满怀柔情的吻
第四章 平安之吻
第五章 敬重之吻
第六章 友谊之吻
第七章 形形色色的吻
第八章 吻之起源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吻为何物
(What is a kiss)
以吻为何物作为开头,也许有些琐碎无益:这事妇孺皆知。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迎接我们的便是众人的亲吻,在漫漫人生路上,吻总会伴随我们左右,就像所吟唱的那样——
奉献你的亲吻,抓住他人的亲吻,
让这忙碌的世界为你所用。
尽管如此,这个问题完全不是多此一举,甚至还引发了我的某些兴趣,因为,想要定义它,绝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如果我们向诗人请教这个问题,他们常常会敷衍说吻就是某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而对于其确切的含义,则很少有人去追究。
乍一看,这作何解?
握手、拥抱及缠绵的亲吻有何隐含之意?
只有你的心才能为你解释一切。
遇到这种问题,我们的大脑是怎么想的?
我们来以艾瑞斯楚普举个例子,他补充了这样一个解释:
见到你时,你拒绝了我的亲吻,
却没有断然回绝我的拥抱,
因此我只能转而投入这项冗长乏味的艺术,
让易怒的智慧在我的唇边乱串。
然后我的声音开始顾自合理解释,
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的诗情,
即便其中最甜蜜的部分也毫无意义。
面对你的怀抱,你的双臂,你的嘴唇,以及你闪烁的眼睛,
我该怎么表达?
所有的语言在我的兴奋面前都失了颜色。
这样的说法对于我们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无帮助。有的诗人给了我们一个颇具寓意的解释,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其描述为一种感觉,他们认为吻是一种表达,不能单从生理学的角度对其下定义。因此,法国诗人保尔??魏尔伦将吻定义为“当燃烧的心开始吟唱美妙的爱情诗篇时,在牙齿键盘上所弹出的激烈伴奏。”
亲吻!是植于爱抚花园里的一株蜀葵,
是唇齿键盘上弹出的如火的伴奏,
是爱人用燃烧的心唱出的副歌,
如天使一般的嗓音中有醉人的忧伤。
这种解释,对我来说新颖、优美而且贴切,不过,这里专指的是爱情之吻;但是众所周知,除了爱,吻还能够表达很多其他的情感,这能启发我们去理解吻的内在本质。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抛开诗人,从语言学家那里寻求答案吧。
《丹麦语言学会词典》或者《中国科学院科学词典》中,吻的定义是:“嘴唇在身体上施加的一种压力。”一看到这个解释,大家都会觉得不太满意,上面的这句话中,我们唯一能接受的只有一个词,那便是嘴唇。这是当然,因为亲吻的首要条件便是嘴唇。德国人常说“无嘴不成吻”,芬兰人则说得更加直白——给嘴唇,“亲吻”,顾名思义就是“给他(她)以唇”。
嘴唇是怎么亲吻的呢?
吻,是嘴唇肌肉通过吮吸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同时伴随着或轻或重的声音。因此,单纯从语音学角度来看,吻可以定义为一种吸气的双唇音,英国的语言学者将其称为唇拍击,由拍击嘴唇所制造出来的声音。然而,只是肌肉的运动并不能产生亲吻;大家都知道,马车夫也可以通过嘴唇肌肉的运动来驱赶马儿;只有在其用来表达某种情感,而且嘴唇受到重压或只是简单地与有生命的对象产生接触的时候,才能称之为亲吻。
奥地利专家W. 冯??肯佩伦在其著作《人类语言机制》一书中,对伴随亲吻所发出的声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他根据亲吻的声音,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种为正式的亲吻,这是一种满怀柔情、声音清脆、发自内心的亲吻;第二种更加谨慎小心,或者从声学上来讲,亲吻的声音较弱;在说到最后一种亲吻时,肯佩伦略带轻蔑之情,他将其称为一种恶心的拍击。
虽然不甚科学,很多其他的作家也曾试图定义并解释亲吻所产生的声音。约翰内斯??约根森在他的《情绪》一书中写道:“浪花拍击沙滩上鹅卵石的声音就像是长吻所发出的声音。”
然而,其中专有的滑稽或者讽刺的一面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在索伦??克尔凯郭尔的《诱惑者日记》一书中,约翰内斯提到,刚订婚的夫妇常常会成双成对出现在他叔叔的大宅子里:“如果没有人去打扰,整个晚上你都会听到一种声音,仿佛有人在拿着苍蝇拍四处转悠:这是恋人在亲吻。”德国人的比喻来得更加激烈:“亲吻所发出的声音就像是奶牛在奋力地将后腿从沼泽地里往外拖。”众所周知,马克??吐温所用的隐喻通常都形象生动,易于理解;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弗雷泽》中的一句古丹麦人的表达,我有些疑惑,它是这么说的:“他亲了她一下,那声音就像是一个人砍下了牛角。”另一位古时的作者说,亲吻听起来就像是拔出猫头鹰的角所发出的声音。
……
前言/序言
《月影之下:古今情愫的流转》 序章:触碰的序曲 在那遥远的、星辰尚未被命名的时代,人类的初次触碰,或许并非源于爱恋,而是生存的本能。是温暖的传递,是联盟的象征,是幼崽依偎的安心。但当第一个眼神交汇,当温度从指尖传递到心尖,当气息在唇齿间缠绕,一种超越生理需求的,难以言喻的情感便悄然萌芽。它并非突然降临,而是经历漫长岁月的沉淀,在人类情感的土壤中,一点点生根发芽,汲取着生存、繁衍、慰藉和探索的养分。 “触碰”——这是一个最古老、最本源的动作。它包含着小心翼翼的试探,也蕴含着大胆的宣示。在没有语言的洪荒时代,一个轻轻的抚摸,可能就是信任的建立;一次额头的相抵,可能就是情感的传递。而当这种触碰,聚焦于唇齿之间,那便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维度,一个承载着无数秘密、欲望、承诺与告别的领域。 《月影之下:古今情愫的流转》并非一本关于特定行为的百科全书,它是一条蜿蜒的河流,流淌着人类自诞生以来,情感的演变,情绪的起伏,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温柔以待或被冷漠遗忘的,关于“亲密”的种种叙事。它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涟漪,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类表达爱意、思念、甚至是绝望的方式。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与情感的萌芽 当人类摆脱了纯粹的生存挣扎,开始建立部落,形成社会,情感的表达也随之复杂化。图腾的祭祀,部落的仪式,都暗含着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便是群体情感的雏形。而个体的情感,也开始有了更丰富的载体。 远古的神话传说,总是充斥着对生命、死亡、爱与分离的追问。那些原始的歌谣,那些刻在岩石上的符号,都在尝试记录和传递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体验。当人类学会了耕种,有了定居的生活,家庭的概念逐渐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父母与子女的关爱,兄弟姐妹的扶持,伴侣之间的扶持,这些都构成了早期文明中情感的基石。 彼时,情感的表达或许更为直接,更为纯粹。一个眼神的肯定,一次并肩的劳作,一次共同抵御危险的经历,都能加深情感的羁绊。爱情,作为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也在萌芽。它可能与生存的需要紧密相连,例如合作繁衍,但同时也孕育着超越功利的成分。 在古代的壁画和陶器上,我们能够看到描绘男女亲密的场景,它们或许象征着生殖的繁荣,但也隐约透露出男女之间相互吸引和依赖的本能。这些早期的文明,为我们理解人类情感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情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步步发展和演变。 第二章:诗意的低语与哲学的思辨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类的情感表达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诗歌、散文、戏剧,这些文学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和细腻的平台,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古希腊的史诗,古罗马的抒情诗,中国古代的《诗经》,都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情感生活。 哲学家们也开始深入探讨情感的本质。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将爱描述为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善的向往,他认为,真正的爱是一种精神的升华,超越了肉体的吸引。亚里士多德则将爱视为一种友谊,一种基于德行的相互欣赏。这些早期的哲学思考,为理解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古代社会,社会等级和婚姻制度对情感的表达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人们的情感,往往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和礼仪。然而,即便如此,压抑不住的情感,依然通过各种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情书的出现,私下里的约会,都成为人们在规矩之外,寻找情感慰藉的途径。 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大量关于忠贞、背叛、思念、以及爱而不得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情节叙述,更是对人类复杂情感的深刻洞察。它们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情感时的挣扎、痛苦、以及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第三章:时代的变迁与情感的潮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科技的发展,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 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描绘了英雄式的爱情,充满了浪漫、冒险和牺牲。修道院里的沉思,也记录了精神上的爱恋和对神圣的渴望。而世俗社会中的爱情,则在歌谣和戏剧中得到了更生动的展现。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和价值。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探索更加深入,情感的表达也更加自由和大胆。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其对人类情感的深刻剖析,至今仍感动着无数读者。 启蒙运动之后,理性主义思潮占据主导,但情感的价值并未被忽视。浪漫主义的兴起,更是将情感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艺术家们用画笔、音符、文字,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激荡,表达对自由、个性、以及真挚情感的追求。 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情感的表达也随之适应新的环境。城市的兴起,人口的流动,都让情感的连接方式变得更加多样。书信、电报、电话,这些通讯方式的进步,使得远距离的情感交流成为可能。 第四章:现代社会的精神与身体 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兴起,让人类开始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情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揭示了潜意识对情感的影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则将爱与归属感置于重要的位置。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情感的健康,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媒体的普及,特别是电影、电视、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情感的载体和传播方式。爱情片、情歌、情感节目,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情感模板和想象空间。社交媒体的出现,更是彻底改变了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的方式。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分享喜怒哀乐,建立新的连接,但也面临着情感的泛滥和真实性的挑战。 现代社会对情感的理解,也更加多元和包容。对于不同形式的爱,对于个体情感的自由选择,都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然而,在这种自由和多元的同时,也伴随着情感的脆弱和不确定性。快节奏的生活,功利化的社会,都可能对人们的情感造成冲击。 《月影之下:古今情愫的流转》并非要剖析某一种特定的情感行为,而是要勾勒出一幅宏大的人类情感图景。它试图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那些驱动着人类行为、塑造着人类文明的,最深层的情感脉络。从远古的温暖到现代的思辨,从简单的生存需求到复杂的精神追求,人类的情感,如同夜空中的月影,或明或暗,或浓或淡,却始终投射在人类历史的长卷之上,讲述着关于爱、关于连接、关于理解的,永恒的故事。这本书,是对这份永恒故事的温情回望,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沉探索,是对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却从未被遗忘的,生命中最柔软部分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