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云南大学

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云南大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大龙 著,林文勋 编
图书标签:
  • 民族国家
  • 疆域理论
  • 中国
  • 云南
  • 历史地理
  • 政治地理
  • 多元文化
  • 国家认同
  • 边疆研究
  • 少数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537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27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边疆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而言更是如此。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保持历史延续下来的一个,但是遗憾的是虽然留存下了所谓“二十五史”记录其历史,但记录的却是中原王朝(所谓正统王朝)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仅缺乏对其形成轨迹进行阐述的理论,而且在民族国家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当今世界,“王朝国家”的阐述不仅难以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认同,更难以获得国外学界的赞同。这就是中国史学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李大龙,1964年5月生,祖籍河北省河间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审、《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主编,云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4年获得“全国出版行业领军人物”称号。
  侧重中国疆域理论、汉唐边疆史,尤其是高句丽历史研究,先后出版专著《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1996年初版、1998年再版)、《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2001年初版、2013年再版)、《都护制度研究》(2003年初版、2013年再版)等10余部,在《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习与探索》等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著述:《(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研究》(2014年)。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东亚“天下”政治格局演变与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
第一节 互动与定型:东亚“天下”政治格局的形成及其演变趋势
一、东亚“天下”的范围及其自成体系的自然环境
二、城国与行国:东亚政权建构的主要形态
三、东亚“天下”政治格局构成的常态及其发展趋势
第二节 记述与研究:多民族国家疆域研究的历程
一、从《汉书》到清《一统志》:对多民族国家疆域的系统记述
二、从西北舆地学到专门性著作的涌现:近现代疆域研究的兴起
三、从“历史上中国”的讨论到《中国古代疆域史》和
《中国近代边界史》的出版: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深入研究
四、由具体阐述到理论研究:新时期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三节 由王朝国家到近现代主权国家: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与特点
一、对以往研究的评价
二、何为“中国疆域”:含义与范围
三、由传统王朝到近现代主权国家:多民族国家疆域
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与特点

第二章 “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多民族国家建构的理想与现实
第一节 王权与“天下”核心:
“中国”的含义及其意义
一、以往研究的评述
一、“中国”的含义及其意义
第二节 “汉为天下宗”:以“中国”为中心“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汉武帝“汉为天下宗”“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一、重构藩属体系:汉武帝“大一统”观念的实践
三、西汉“大一统”疆域对后代的影响
第三节 继承与发扬:“大一统”观念的变化及北疆游牧族群的继承和发展
一、匈奴人刘渊对“中国”的认同及“大一统”观念的变化
一、北疆族群对“大一统”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节 “中国”和“天下”的重合: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定型
一、由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型
二、“臣民”(国民)塑造的尝试
三、消除族群分界与确立满洲正统的努力
四、通过调整政策,实现不同族群的整合
五、多民族近现代主权国家的初步定型

第三章 “藩属”体系与“殖民”体系的碰撞:多民族国家疆域构建形式解构
第四章 治策与疆域:“羁縻”吏治与历代治边政策
第五章 疆域形成的黏合剂:传统夷夏观的变化与中华民族(国民)的形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云南大学》:
  (4)中国疆域内部的凝聚结束,中华民族的形成不仅遏制了中国疆域的进一步缩小,而且抵御住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面对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疆域的蚕食鲸吞,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族群也完成了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实体”变成了“自觉的民族实体”,83中国疆域缩小的趋势不仅得到了遏制,而且也抵御住了1931年开始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抗战胜利后,中华大地虽然又陷入了内战,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疆域进入了稳定和巩固时期。
  (四)现代疆域巩固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维护疆域完整而做的种种努力。这一时期中国疆域虽然尚未实现完全统一,但收回了被列强抢占的香港和澳门,和多数邻国的陆路边界已经划定,中国疆域进入稳定时期,呈现以下特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与邻国签署和平条约的方式,顺利划定了和多数陆路邻国的边界,只有与印度的边界有待明确。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确立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的睦邻友好政策,先后和众多邻国通过谈判顺利划定了边界。1960年,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这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至2005年“中国已与12个陆地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中国与印度、不丹的边界问题正在朝积极方向发展”,84中国疆域更加巩固。
  (2)通过艰苦的谈判,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香港1840年被英国割占,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立了香港回归的日期,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升起标志着香港回归到中国疆域的形成轨道,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继其后,澳门也踏上了回归的路途,1986年6月中国与葡萄牙政府开始谈判,1987年4月13日双方签署《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零时完成了政权移交。中国疆域由此结束了自近代以来被列强割占的历史。
  (3)中国疆域虽然尚未实现完全统一,但“九二共识”的存在表明实现统一是大势所趋。两岸分治是中国疆域自1949年就形成的格局,但实现中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197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1982年1月,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92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也指出“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促进祖国统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由此成为实现中国统一的方针。值得关注的是,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就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对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讨论时,双方形成了“九二共识”。而从民众的角度看,两岸民众对“中国”认同的长期保持,说明对“中国”的认同依然是维系中国疆域走向统一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

前言/序言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而言更是如此。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保持历史延续下来的一个,但是遗憾的是虽然留存下了所谓“二十五史”记录其历史,但记录的却是中原王朝(所谓正统王朝)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仅缺乏对其形成轨迹进行阐述的理论,而且在民族国家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当今世界,“王朝国家”的阐述不仅难以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认同,更难以获得国外学界的赞同。这就是中国史学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从理论上解构多民族中国形成的历史,史学界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是在遇到如何撰写中国历史时需要确定中国历史的书写范围问题,由此开始了长期的争论,并波及到了这个问题。自20世纪50代起,国内学者针对“历史上的中国”展开了广泛讨论,很多史学大家参与了讨论,虽然最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为基础阐述多民族国家疆域范围的观点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赞同,甚至有些学者以此来指导有关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著作的撰写,但也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来合理地阐释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当今世界,民族主义的影响至深,分裂势力的存在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其中对多民族国家历史进行有意的错误解读是其经常利用的手段,而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相关理论的缺失也为其扩展影响提供了可能。因此,对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进行理论探讨不仅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对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进行的理论探索,也是在具体研究中遇到了难以绕过的理论问题才起步的。具体说则是始于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现改名为“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调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现改名为中国边疆研究所)之后。在民族研究所工作期间,尽管我一直关注和从事边疆族群、历代王朝民族管理机构、历代民族关系等领域的研究,但研究的视角多集中于某个朝代,或某个民族乃至多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方面,基本没有将这些民族放到多民族国家建构或东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审视。调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之后,尽管依然还在从事着相同领域的研究,但研究视角却在无形中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导致研究视角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遇到了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即由高句丽政权的属性而引出的对多民族国家疆域范围的界定问题。
  1996年,由于参与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高句丽历史研究”课题组,首先涉及到的即是高句丽政权属性的界定问题。高句丽政权立国于东北地区,存在时间自汉至唐,长达7个多世纪。《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高句丽的立国时间是公元前37年,《三国志·魏书·高句丽传》载“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汉时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溇”。
《边疆的变迁与国家的构建:一部关于中国疆域认同的历史考察》 引言 一个国家的疆域,并非自然形成的地理边界,而是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多种力量交织博弈的产物。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聚居的国家而言,其疆域的形成与巩固,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演变。本书《边疆的变迁与国家的构建:一部关于中国疆域认同的历史考察》正是致力于深入剖析这一宏大命题,从历史的深层视角出发,审视中国疆域概念的演变,考察国家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与实践应对,以及边疆地区在这一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书的研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朝代或某一区域,而是力图勾勒出从古代“天下”观念的延伸,到近代“中国”国家意识的形成,再到现代民族国家疆域理论的构建与解构的全景图。我们将深入探讨,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又在近代承受巨大冲击的背景下,传统的“天下”观如何逐渐被现代主权国家理论所取代,而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边疆地区,特别是那些民族成分复杂、文化习俗多样的区域,又是如何成为国家认同构建的焦点与试炼场。 第一部分:从“天下”到“中国”——传统观念的疆域想象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首先回溯中国古代的疆域观念。与现代主权国家的领土概念不同,古代中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其对“天下”的理解,更多地是一种文化与政治的中心论。这里的“天下”,并非清晰的地理边界,而是一种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外辐射影响的等级秩序。皇帝的德政是维系“天下”的纽带,而非坚固的国界线。 我们将详细考察古代王朝如何通过朝贡体系、羁縻制度等方式来管理边疆地区。这些制度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直接统治,而是承认边疆地区相对的自主性,通过政治上的臣服与文化上的同化,将边疆纳入“天下”的体系。这一过程中,“羁縻”与“归附”成为理解古代边疆治理的关键概念。 同时,我们也将分析古代文献中对边疆的地理描绘与民族认知。这些描绘往往带有强烈的文化偏见,将边疆视为“化外之地”,将边疆民族视为需要教化的“蛮夷”。这种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但也为后来的民族关系埋下了隐患。 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增多,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开始面临挑战。本书将重点关注这一转型期,分析外部世界的冲击,如蒙古帝国的崛起、西方列强的入侵,是如何迫使中国开始思考和接受新的疆域概念。 第二部分:近代国家的崛起与疆域的重塑——“中国”概念的形成 进入近代,西方主权国家理论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疆域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中国被迫从一个以“天下”为中心的文明体,转变为一个拥有明确边界、实行民族主权的现代国家。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这一剧烈的转型过程。 我们将深入研究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如何学习、借鉴西方政治理论,并尝试将其应用于中国国情。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概念逐渐确立,其疆域也开始被重新划定和界定。传统的“羁縻”地区,如西南的土司地区,西北的边疆地带,逐渐被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范围。 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民族矛盾与区域冲突。本书将重点分析,在民族国家构建的框架下,如何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将他们纳入“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我们将考察清末的“改土归流”,民国时期的边疆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边疆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外部势力在中国疆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列强的瓜分、蚕食,以及近代条约体系对中国边界的界定,都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我们将分析,在屈辱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是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第三部分:现代疆域理论的挑战与边疆的重构——多民族国家的实践 进入20世纪,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世界各国都在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国家构建模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在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框架下,处理好民族平等、区域自治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成为其疆域理论构建的核心问题。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深入探讨现代中国在疆域理论方面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我们将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立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在实践中又面临哪些挑战?它如何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文化? 我们将特别关注西南边疆地区的具体案例,例如本书副标题所暗示的云南地区。云南作为中国西南边陲,民族构成复杂,地理环境特殊,长期以来一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前沿。本书将通过对云南地区历史的深入考察,来透视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演变。 例如,我们将分析在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构建的大背景下,云南边疆地区不同民族的身份认同是如何被塑造、被影响的。从古代的“土著”到近代的“边民”,再到现代的“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这些身份的变化背后,是国家政策的引导,还是民族自身演变的必然? 本书还将审视,随着全球化和地缘政治的变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其疆域理论和实践又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例如,跨国民族问题、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认同的重塑等等。 结论 《边疆的变迁与国家的构建:一部关于中国疆域认同的历史考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中国疆域形成与演变的历史脉络,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本书力图超越简单的地理描述,深入到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多个层面,展现中国疆域背后复杂的逻辑与深厚的底蕴。 我们相信,理解中国疆域的变迁,不仅是对一个国家物理版图的认知,更是对一个国家历史叙事、民族认同和国家构建模式的深刻理解。本书的研究,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视角,去审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疆域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国家如何构建自身、以及如何在一个多元世界中定位自身的宏大叙事。 通过对“天下”到“中国”这一历史性转变的梳理,以及对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的深入解构,本书希望能够启发读者思考,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如何理解和处理国家疆域、民族认同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为未来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智力上的探险。作者在阐述观点时,用词精准,逻辑链条严密得如同精密的钟表机械,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前文细致的铺垫之上。我特别欣赏它在讨论边疆治理的“悖论”时所展现出的清醒:为了维持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中央权力必须在不同阶段做出战略性的让步或调整,而这些调整本身,又可能成为未来冲突的根源。这种对历史循环性的洞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它不满足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更倾向于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挑战读者既有的认知框架。对于那些热衷于政治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盛的知识大餐,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概念框架,可以被迁移到理解世界上其他类似的多民族、多边疆国家的形成与存续问题上去。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展现出极高的叙事技巧。从开篇对“天下”概念的宏观铺陈,到聚焦特定区域的微观剖析,再到最后对现代“中国”疆域理论的总结与提升,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它成功地避免了陷入单纯的区域史研究的窠臼,而是将一个地方性的议题,成功地提升到了国家构建这一宏大理论的层面进行探讨。作者对于史料的驾驭能力同样值得称道,引用的材料丰富而驳杂,但最终都能被整合进清晰的论证体系中,不显冗余或堆砌。这种将个案研究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建构的努力,使得这本书不仅对历史学家有价值,对于关注当代国家治理、民族关系以及主权构建的政策制定者和理论工作者而言,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透镜。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方法论上的大胆突破。它没有固守传统史学中那种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叙事框架,而是巧妙地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比较政治学的视角来解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书中对于“认同政治”的探讨尤其犀利,它揭示了中央政权在处理边疆问题时,是如何灵活运用文化符号、经济利益和军事威慑等多种工具,来达成一种看似统一实则充满妥协的治理模式。这种细腻的笔触,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看似轻易抹去的边缘群体的声音和挣扎。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群体简单地标签化或边缘化,而是将他们的能动性融入到整体的权力博弈之中。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国家整合这一复杂议题的理解,让我意识到任何看似坚固的政治实体,其内部都潜藏着无数动态的、相互制衡的张力。

评分

这套书在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时,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洞察力。作者似乎有一种将复杂的地缘政治演变抽丝剥茧的能力,尤其是在描绘权力结构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重塑和适应不同族群的诉求方面。我尤其欣赏它对空间概念的探讨,这种探讨并非停留在简单的地理界限划分,而是深入到文化认同、行政管理乃至意识形态构建的层面。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引导去思考“疆域”这个词汇背后所蕴含的张力——它是如何从一个松散的、以朝贡体系为基础的政治地理概念,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现代主权意识的明确实体。书中对特定历史节点的分析,例如某个关键战役或条约的签订,都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去考察其深远影响。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使得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循着清晰的逻辑脉络,把握住核心的理论脉络,感受到历史演进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的复杂美感。

评分

这部著作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尤其体现在其对理论模型的创新应用上。它似乎在尝试构建一个解释不同类型帝国或早期民族国家在整合异质领土时所面临的普遍性难题。那种从“天下”视角出发,逐步过渡到强调“中国”这一现代国家形态的逻辑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批判现有学术流派时,表现出一种极为审慎的态度,既不盲目套用西方既有的民族国家理论,也不完全沉溺于对古代辉煌的浪漫想象。相反,它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平衡点,通过对特定地理区域(如云南)的微观考察,来反证宏观理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既有坚实的史实基础,又不失理论上的穿透力,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官腔,反而是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现。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这本书对自己有很大启发,用处很大。好书无疑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货物品相好,内容值得一读。

评分

适合专业人士阅读

评分

李老师的新书……

评分

评价极高的学术著作,期待已久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李老师的新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