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加州理工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東京大學Kavli數學物理聯閤宇宙研究機構研究主任 大栗博司 教授 科普力作
時空概念的第三次革命
現代物理學的前沿課題
黑洞、高維空間的機製解答
啓發對宇宙的思考 顛覆對世界的傳統認知
2014年日本講談社科學齣版奬 獲奬圖書
盧建新_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 李淼_中山大學教授 / 硃傳界_人民大學教授 推薦
內容簡介
“空間”和“時間”到底是什麼?
物質的本原不是點,而是弦?
黑洞、高維度空間應該如何解釋?
“超弦理論”是繼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之後,時空概念的“第三次革命”。“超弦理論”統一瞭引力理論與量子力學的矛盾,越過瞭“弦理論”的局限,解釋“標準模型”中“費米子”與包括“上帝粒子”的“玻色子”的振動形態。本書中,大栗教授以通俗、風趣的語言講解瞭量子物理基礎、“弦理論”到“超弦理論”的新發展、“超弦理論”的理論原理及證明,並在“超弦理論”下重新思考與探究瞭時空概念。
作者簡介
大栗博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理論物理講席教授,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日本東京大學Kavli數學物理學聯閤宇宙研究機構(Kavli IPMU)研究主任。東京大學理學博士,發現瞭量子場論與超弦理論的深層數學構造,其研究曾獲得美國數學學會大奬(2008年)、德國洪堡研究奬(2009年)、日本仁科紀念奬(2009年)、日本數學學會詹姆斯?西濛斯奬(2012年),《超弦理論:探究時間、空間及宇宙的本原》獲得2014年第30屆日本講談社科學齣版奬。
精彩書評
日本近來盛産諾貝爾奬獲得者,可能隻有少數人知道,日本還盛産理論物理學傢和數學傢,他們中有不少人對所謂的萬有理論即超弦理論做齣瞭重要貢獻,其中有南部陽一郎、米榖民明以及本書作者大栗博司。這本關於超弦理論的科普著作深入淺齣,在日本十分暢銷,我毫無保留地推薦給大傢。
——李淼,中山大學教授
能夠以通俗語言和比喻講解高深理論的本質,這是作者深厚理論修為下的成果。
——日本講談社科學齣版奬評委評語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為什麼不是“點”?
1、“點”是沒有部分的
2、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
3、標準模型之問題一:暗物質與暗能量
4、標準模型之問題二:法解釋引力
5、解釋場力不可思議的“場”
6、點粒子引起的“窮大”問題
7、不放棄“點”的想法
第二章 微觀世界的“窮途末路”與“柳暗花明”
1、解決窮大的兩種可能
2、光既是“波”又是“粒子”
3、“反粒子”也會引起窮大
4、“重整化”的作用超齣瞭我們的預想
5、“重整化”讓“知的分類”變為可能
6、引力為“重整化”關上瞭一道門
7、黑洞是結構層次的終點
第三章 從“弦理論”到“超弦理論”
1、以根本解決方案為目標的弦理論
2、17種基本粒子都是由一種“弦”組成的
3、“開弦”是意大利乾麵條,“閉弦”是通心粉
4、為什麼弦可以消除窮大
5、光子是“開弦”的振動
6、“閉弦”傳遞引力
7、弦理論與超弦理論的區彆
8、什麼是“超空間”
9、什麼是“超對稱性”
10、我們在超空間裏嗎?
第四章 為什麼是九維空間?
1、為什麼這個世界是三維的
2、弦理論適用的空間為二十五維!
3、光子沒有質量
4、“量子搖擺的能量”並不為0
5、“光子的質量”之探究方法
6、不可思議的公式推導齣二十五維
7、為什麼超弦理論的維度是九維
第五章 力的統一原理
1、力有共通的原理
2、電磁場與金融市場相似
3、電場與利率
4、磁場與匯率
5、金融市場中也存在“電磁感應”
6、電磁場中也存在“貨幣”
7、電磁場的“標尺”是鏇轉的圓
8、關於“高維度的貨幣”的楊-米爾斯理論(Yang-Mills theory)
第六章 第一次超弦理論革命
1、被拋棄的超弦理論
2、不破壞宇稱對稱性的Ⅱ型超弦理論
3、“疾病”纏身的Ⅰ型超弦理論
4、標準模型的異常被抵消
5、“三十二維的鏇轉對稱性”
6、超弦理論與弦理論的“聯姻”——雜交弦理論
7、用“卡拉比-丘成桐空間”簡化九維
8、“卡拉比-丘成桐空間”的歐拉數決定“世代數”!
9、對人擇原理的抵抗
第七章 拓撲弦理論
1、法忘記第一次超弦理論革命給我帶來的感動
2、在距離都法測量的空間內能乾什麼?
3、發現瞭計算方法
4、拓撲四人組
5、加利福尼亞州的第二次超弦理論革命
第八章 第二次超弦理論革命
1、威騰的不滿
2、一種理論的五種化身
3、結閤兩種Ⅱ型理論的“T對偶性”
4、異端之美——十維的超引力理論
5、從一維的弦到二維的膜
6、可以從十維的理論導齣九維的理論嗎?
7、“強度”改變維度!
8、“對偶網”與M理論
9、維度是什麼?空間是什麼?
第九章 空間是幻想
1、齣現在十維空間內的五維物體
2、“主角”不再是弦
3、“開弦”纏著D膜
4、弦的復活
5、“開弦”是“黑洞的分子”!
6、視界綫是電影的銀幕
7、引力的全息術(holography)
8、空間是幻想
9、被證實的預言
10、空間是由什麼組成的?
第十章 時間是“幻想”嗎
1、空間是什麼
2、時間是“幻想”嗎
3、為什麼時間有“方嚮”
4、知曉宇宙開始的引力波和中微子
5、繼續挑戰超弦理論
後記
前言/序言
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追問“空間是什麼”和“時間是什麼”。我們早已習慣瞭空間和時間的存在,將其視為日常生活的前提。但是,隻要靜下心來重新思考它們是什麼,就會發現這是十分深奧的問題。我們目前感知到的空間為具有長、寬、高三個度量的三維空間,感知到的時間為從過去到未來的單嚮流動。可是隨著科學的發展,關於空間和時間的觀點卻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物質是否獨立於空間與時間?人類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就一直積極探索這一問題。公元前4世紀的哲學傢亞裏士多德認為,自然界不存在純粹的“真空”,他認為“自然界厭惡真空”。無論空間還是時間都是伴隨著物質及物質的運動而定義的,也就是說物質不獨立於時空而存在。
此後,亞裏士多德提齣的這一時空概念在歐洲統治瞭兩韆多年。
但是到瞭17世紀,艾薩剋·牛頓掀起瞭時空概念最初的革命。牛頓為瞭完成力學理論,他引入瞭從物質獨立齣來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概念。空間是自然現象的容器,是獨立存在的。時間在宇宙的任何角落都是一樣的。這種觀點與我們普通人對空間和時間的感覺很相近。牛頓的力學對低速運動的描述非常成功,構成瞭現代社會的科學基礎,其“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觀念因此為一般大眾所接受。
不過,進入20世紀後,齣現瞭關於時空概念的第二次革命。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瞭牛頓的空間和時間絕對不變學說。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錶瞭狹義相對論,認為空間和時間會因觀測者的速度而伸縮;並於1916年發錶瞭廣義相對論,認為空間和時間的伸縮可以揭示物質之間的引力。空間和時間不僅僅是物理現象的容器,還與其中的引力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引力的作用下會産生伸縮變化。
也許我們對時空的伸縮一無所知。但是,愛因斯坦的理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緊密相連的。例如智能手機和汽車導航使用的GPS(全球定位係統)定位,必須把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中提到的時間伸縮計算進去纔能精準定位。
然而,故事並沒有在愛因斯坦這裏結束,現在正要興起時空概念的第三次革命。這是一種齣人意料的說法,即空間隻不過是一種呈展,即衍生的概念。①
雖然愛因斯坦主張在引力的作用下空間和時間是伸縮的,但是他並不懷疑作為自然現象框架的空間和時間的存在。不過隨著後來物理學的發展,這種觀點發生瞭改變。
大約在愛因斯坦發錶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10年後,微觀世界的法則——量子力學得以確立。於是我們發現,引力理論與量子力學之間存在嚴重的矛盾。攻剋這一矛盾並建立統一兩者的理論,成瞭現代物理學的重大課題。
本書所講述的超弦理論就是解決這一課題的相關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物質不是由粒子組成的,而是類似於綫狀的“弦”。雖然這一關於物質組成的超弦理論還未得到實驗的驗證,但是它是能夠解決引力理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矛盾並將二者統一的理論,是描述基本粒子的終極統一理論中的最有力備選理論,非常值得我們期待。
超弦理論既是關於物質的理論,又是關於空間和時間的理論。超弦理論的研究中發現瞭令人震驚的現象,那就是空間的維度變化。我們所熟知的三維空間會變成四維或二維空間。另外,根據不同的觀測方式,在三維空間齣現的現象也同樣會齣現在九維空間。
① 指空間在基本規律作用下的體係形成新的層次而呈現齣的一種特性。呈展論(emergence),認為物質結構是分層次的,每個層次都會展現全新的性質,這些性質已超齣瞭基本規律如基本粒子物理領域,可以被稱作層展性質,與其相關的現象就是層展現象。
下麵舉個例子來說明。日常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冰是堅硬的,是由形態自由的水凝固而成的。但是在微觀世界裏,它們的特性差異是用分子的結閤方式來解釋的。分子本身並不具備冰的特性和水的特性,單獨看每個分子,冰和水就沒有區彆瞭。數量龐大的分子聚集的時候,由於聚集方式不同,冰和水纔具備瞭各自不同的特性。
另外,如同冰和水的區彆那樣,“溫度”也是一個次生性概念。我們日常生活中感知的冷暖是用“溫度”這個標準來衡量的。但是在微觀世界裏,各個分子自身不具備溫度特性,溫度隻不過是分子平均能量的錶現。從分子的層麵上講,溫度這一概念也是不存在的。那麼或許可以說,溫度是我們從微觀世界層麵中産生的呈展效應。②
超弦理論就是以空間維度為對象,進行瞭與上述例子類似的思考與研究。例如空間的維度變化、觀測方式差異下不同維度空間中齣現的相同現象,我們也並不能確定這些是否是空間這一概念的本質。或許就像溫度隻不過是分子運動的錶現那樣,“空間”也是某種更加本原東西所錶現齣的次生概念,也就是說“空間”也隻是我們在本原層麵中的呈展結果。超弦理論中就是這麼講的。
② 簡單說即是宏觀層麵上對微觀現象的一種等效描述,或者說是對其更本原的規律在宏觀層麵上的一種刻畫。
這麼一說,你可能會想:怎麼盡是些打破常規的言論。但是,物理學傢可不是喜歡打破常規的人。相反,他們非常保守。例如,他們會執著於已經確立的理論,不會輕易摒棄,直到山窮水盡,無路可走。當然,如果愛因斯坦的理論能夠不改變,那是最好瞭。所以打破常規的言論與物理學傢的精神追求是不相容的。我們物理學傢早上去大學上班時,可不是突發奇想“好,今天就掀起時空概念的革命吧”,繼而開始搞起研究的。我們平常思考的是關於各個物理現象的具體研究課題。
不過,對於研究最尖端的基本粒子物理學來說,引力理論和量子力學都很重要。因此,我們正在探求一種能夠消除引力理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矛盾,並能將二者有機結閤的新理論。各種應運而生的理論相繼被推翻,最後剩下瞭以“弦”為物質基礎的超弦理論。
另外,在該理論的數學邏輯確認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瞭空間的維度變化這一驚人的現象。也就是說,對自然本質的科學探求,引領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空間是什麼”。我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想讓大傢也能夠理解這一點。
關於本書的閱讀方法,下麵贅述幾點個人建議。
我在撰寫這本書時,使用瞭最低限度的相關專業背景知識,來介紹超弦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不過,為闡述後麵內容做準備,第一章和第二章將先講解一些關於量子力學和基本粒子論的基礎知識。
如果有的讀者想盡早閱讀超弦理論部分,或者感到這兩章讀起來有睏難,不妨先閱讀第三章,真正介紹超弦理論是從第三章開始的。掌握瞭該理論的全貌後,如果還想深入瞭解的話,可以再迴過頭來閱讀前麵的章節。
第三章介紹瞭超弦理論體係下作為物質基礎的基本粒子和粒子之間的作用力。另外還解釋瞭“弦理論”轉變為“超弦理論”的原因,並詳細講解瞭兩者的差異以及發展過程。
第四章闡明瞭超弦理論中關於“空間的維度限定”之理由。超弦理論的一大特徵是,空間的維度是確定的。本書嘗試對其中的原因進行解釋說明。不過,剛開始閱讀的時候不要覺得太難,即使以“在超弦理論中維度是確定的”為前提輕鬆地閱讀,也不會為後麵內容的理解設置障礙。
第五章的內容脫離瞭超弦理論的主綫,介紹瞭引力和電磁力等自然界中所有力的統一原理。這個原理叫作“規範場論”。關於基本①粒子的基本理論(標準模型)和之後登場的超弦理論都涉及瞭這個原理,所以本書盡量簡單又準確地解釋瞭“規範場論”。不過,如果覺得概念過於抽象,難於理解,隻要記住“規範對稱性”這個詞語後,接著讀下一章就可以瞭。在後麵的內容中會再次遇到“規範對稱性”這個詞時,若想對其深入瞭解,可返迴第五章閱讀。
從第六章開始,超弦理論終於成為瞭主角。
第六章講述的是“第一次超弦理論革命”,這次革命使超弦理論在基本粒子理論的世界裏一舉成名。第八章講述的是“第二次超弦理論革命”,這次革命使超弦理論飛躍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兩次“事件”介紹瞭超弦理論研究中的戲劇性的進展與突破。另外,夾在這兩章之間的第七章,記述瞭我自己迷上超弦理論和投身該理論研究的原委。
第九章提齣瞭空間是“呈展”的觀點。通過超弦理論的研究,我的世界觀被徹底顛覆瞭。我也想讓大傢擁有這樣的體驗,這就是我撰寫本書的動機所在。
如果空間是呈展的話,那麼時間是否也是呈展的?大傢也都很關心這個問題吧?過去和未來,它們真的有什麼區彆嗎?時間到底是什麼呢?最後的第十章是關於時間的思考。
每章的開頭會引用與本章話題相關的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做簡單引導。另外,每章結尾的小專欄可以讓讀者放鬆休息。單獨閱讀這些內容亦是閱讀本書的樂趣所在。
拙作《引力是什麼》和《強力與弱力》中的插圖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畫的。至於本書,插圖雖不是很多,但圖錶的數量不少,所以是委托專業人員製作的。不過,書中科學傢們的肖像畫與前兩本書一樣,都是我自己畫的。因為我覺得我瞭解他們的研究內容,可以在畫中更多地錶現其內涵。
大傢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來體會本書的樂趣。
接下來,就讓我為大傢解釋一下物理學傢認為“空間是呈展”的理由吧。
《超弦理論:探究時間、空間及宇宙的本原》圖書簡介 一部引領我們穿越時空,直抵宇宙基石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對晦澀物理公式的簡單羅列,而是一場深入淺齣、引人入勝的哲學與科學的交響樂。我們邀請讀者放下對復雜數學模型的固有畏懼,跟隨作者的思辨之光,共同探索我們所處宇宙最深層的秘密。 在人類對自然界的好奇心驅動下,我們從未停止追問:時間和空間究竟是什麼? 我們的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構成萬物的最基本粒子,是否真的如經典物理學所言,是那些微小的點狀結構? 《超弦理論:探究時間、空間及宇宙的本原》正是為瞭迴答這些終極問題而誕生的裏程碑式著作。它以一種清晰、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將當代物理學中最前沿、也最富爭議性的理論——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呈現在普通讀者麵前。 理論的基石:從點到弦的革命性跨越 自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建立以來,物理學便進入瞭兩個並行的世界:描述宏觀引力的廣義相對論和描述微觀粒子的量子場論。然而,這兩大支柱在描述黑洞奇點或宇宙大爆炸的極高能量狀態時,便會産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引力無法被“量子化”。 超弦理論的提齣,無疑是物理學傢嚮統一萬有理論發齣的最雄心勃勃的嘗試。本書將詳細闡述其核心思想: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單元並非零維的點狀粒子,而是極其微小、以特定頻率振動的一維能量“弦”。 想象一下小提琴的琴弦。不同的振動模式産生瞭不同的音符。在超弦理論的圖景中,電子、誇剋、光子,乃至引力子,都僅僅是同一類基本弦的不同“音符”。正是這種根本性的轉變,使得理論能夠自然而然地容納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為解決“量子引力”這一世紀難題提供瞭堅實的數學框架。 超越四維:維度迷思的探索 本書的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毫不迴避地將讀者帶入一個超越我們日常經驗的領域——高維空間。 我們熟知的三維空間(上下、左右、前後)加上一維時間,構成瞭我們生活的四維時空。然而,為瞭使超弦理論的數學結構保持自洽,理論要求宇宙必須存在額外的、隱藏的維度——通常是九個或十個空間維度,加上一個時間維度,總計十維或十一維。 那麼,這些額外的維度在哪裏?它們如何影響我們所感知到的現實? 作者以生動的比喻,如“花園中的水管”或“緊密盤繞的綫團”,嚮我們揭示瞭“卡拉比-丘(Calabi-Yau)流形”的概念。這些微小的、捲麯的額外維度被認為被“捲縮”在每一個時空點上,其精確的幾何形狀決定瞭我們世界中基本粒子的質量、電荷以及基本力的性質。本書將詳盡剖析這些復雜概念,展示維度“收縮”的精妙機製,以及它如何成為決定宇宙物理定律的關鍵。 統一的渴望:五種弦理論與M理論的誕生 在超弦理論發展的早期階段,物理學傢發現存在五種不同的、看似獨立的超弦理論(I型、IIA型、IIB型、異於常態的異類弦理論等)。這似乎與尋找“萬有理論”的初衷相悖——我們追求的是唯一的、描述一切的終極理論,為何會齣現五種可能性? 本書將帶領讀者見證這一曆史性的轉摺。通過對對偶性(Duality)概念的深入探討,揭示瞭這五種理論之間並非相互獨立,而是如同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座復雜山峰的不同側麵。 最終,這些發現匯聚成瞭更宏大的構想——M理論。M理論被認為是更高維度的框架,它不僅統一瞭五種超弦理論,更可能將我們帶入瞭令人驚嘆的十一維時空。本書將詳細介紹M理論的核心要素,包括D-膜(D-Branes)的概念——這些膜狀結構可以被視為弦的端點,它們或許就是構成我們宇宙的“膜”本身。 哲學反思:我們是膜上的生命嗎? 《超弦理論》不僅是一本科學讀物,更是一次深刻的哲學洗禮。它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現實”的定義。 如果我們的宇宙真的是一個高維空間中漂浮的“膜”(Braneworld),那麼我們所能感知到的光、電磁力,乃至物質本身,都可能被限製在這張膜的錶麵。而引力,作為一種“閉閤弦”的激發態,卻可能泄漏到其他維度中去——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引力在所有基本力中顯得異常微弱。 本書將引導讀者進行如下思考: 1. 宇宙的景觀(Landscape): 理論暗示瞭可能存在天文數字般的宇宙解——即無數種具有不同物理常數和維數“收縮”方式的宇宙。我們的宇宙是否隻是這個巨大“景觀”中的一個微小“山峰”? 2. 生命的意義: 在一個無限多維、充滿可能性的宇宙背景下,我們如何定位人類文明的位置? 3. 理論的可證僞性: 麵對尚未被實驗直接驗證的理論,我們應如何平衡數學的優雅與物理的可觀測性?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保持科學的嚴謹性,同時穿插著對宇宙奧秘的敬畏與贊嘆。它為那些對宇宙終極結構心存渴望的讀者提供瞭一張詳盡的地圖,指引他們穿越現代物理學的最前沿,去探究時間、空間乃至存在本身的本原奧秘。 閱讀此書,您將不再僅僅是宇宙的觀察者,而將成為這場宏偉的、關於“萬有理論”探索之旅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