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朱立侠著的《唐调吟诵研究(附光盘)》为** 本研究唐调的专著,也是**部以某个吟诵流派为研 究对象的专著。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在现 存众多吟诵流派之中,以近代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所 创造的唐调流传*广、影响*大。唐调是唐先生对历 代文气理论进行大总结之后,在桐城派古文理论基础 之上,创造出来的一种读文实践,具有深厚的理论依 据。本书建立在大量采录吟诵传人的基础上,利用文 学、语言学、音乐学等多学科领域行之有效的研究理 念和研究方法,对唐调吟诵的特点、规则、方法等多 方面进行探讨,着重研究其腔调和读法,以期为唐调 的传承提供便利。
朱立侠,字履儒,号愚斋,生于甲子年,云南罗平人。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为诗文创作与批评。博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研究方向为汉语韵律诗学。后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并任中华吟诵学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涉及诗词创作、传统吟诵、私塾教学方法、朱子学、周易等方面,近年来致力于传统吟诵之抢救、研究与推广,尤其钟情唐调吟诵。著有《吟诵丛话》及诗集《康园吟稿》、《北游集》等。
绪论
**章 吟诵概论
**节 吟诵概念辨析
第二节 吟诵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吟诵的功能和价值
第二章 唐文治的教育理念与吟诵实践
**节 “实业救国”与吟诵
第二节 “读经救国”与吟诵
第三节 “性情教育”与吟诵
第三章 唐调的定义与源流
**节 唐调的定义
第二节 唐调来源考
第三节 唐调的流传情况
第四章 唐调的理论研究
**节 唐文治的文章学理论
第二节 唐文治的吟诵理论
第三节 唐调理论与桐城派的关系
第五章 唐调的腔调研究
**节 唐调的节 奏分析
第二节 唐调的旋律分析
第三节 唐调的发音和用气分析
第六章 唐调的读法研究
**节 唐调的吟诵方法
第二节 唐调的吟诵要求
第七章 唐调的价值与推广
**节 唐调的功能
第二节 唐调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唐调的推广建议
结语
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人性化。虽然它学术性很强,但作者在章节安排上做了巧妙的平衡。开篇和结尾部分,侧重于宏观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建构,适合研究人员;而中间关于具体技巧的讲解,配有大量实操性的建议和口诀,即便是零基础的爱好者也能快速上手。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书末附带的一个“吟诵自查清单”,里面列出了日常练习中容易忽略的十几个关键点,比如舌根的位置、喉部的放松程度等,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自我纠错工具。另外,该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厚实,不易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总而言之,这本书在保持高度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无疑是该领域内近些年来难得的佳作,值得反复研读和收藏。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它的跨学科视野。作者显然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文学和音乐的交界处,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历史学、语言学甚至一些社会学的观察视角。比如,在探讨唐朝边塞诗的吟诵特点时,作者联系到了当时的军事部署和胡汉交融的社会背景,分析了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如何塑造了吟诵的风格——是更激昂、更粗犷,还是更内敛、更具史诗感。这种宏大的历史观使得整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让读者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旁征博引的知识点所吸引,书中的注释和引文部分做得非常详尽,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引出一段关于唐代生活方式的精彩描述。这本书读下来,不光是学到了吟诵技法,更像是一次对唐代精英文化生活状态的深入体验,让人对那个辉煌的时代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评分说实话,最初我购买这本书是冲着附带的那张光盘去的,我希望能听到一些权威的、标准的“唐调”复原范例。拿到实物后,我迫不及待地安装并播放了光盘里的内容,里面的音频质量非常高,录音清晰,且邀请的吟诵者声音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完美地诠释了书中所描述的理论。光盘内容不仅仅是朗读范例,更像是一套系统的听觉训练教材,它细致地划分了不同流派和地域的吟诵差异,这一点做得非常出色,避免了“一刀切”的教条主义。我尝试跟着光盘进行模仿练习,很快就体会到了书中提到的“气口”和“换韵”的实际操作难度。这套视听材料与书本文字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完美的互补关系,文字是骨架,声音则是血肉,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学习体系。对于那些无法亲身接触到传统吟诵大师指导的读者来说,这张光盘的价值简直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采用了那种典雅的深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又不失韵味的感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选择既考虑了易读性,又很好地融入了那种古典的韵味,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唐代诗词那种特有的音韵美。我首先翻阅的是关于唐代诗歌吟诵技巧的章节,内容详实得让人吃惊,从基础的发声方法到复杂的韵律把握,作者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甚至还配有大量的图示辅助理解,这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收录了不少古代乐谱的摹本,虽然我不是专业的乐理研究者,但光是欣赏这些手稿的痕迹,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想象着当年文人墨客是如何吟咏酬唱的场景。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极其清晰,逻辑性很强,无论是对诗歌理论感兴趣的学者,还是单纯想要提升朗诵技巧的爱好者,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我感觉作者在这本书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他对唐代文化深厚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绝非市面上那些浮光掠影的“入门指南”,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唐调”这一核心概念的肌理之中进行挖掘和重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考证部分所下的功夫,那些引用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佐证,都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笔记去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关于音高、节奏与情感表达之间微妙关系的论断。比如,书中对于“宫调”在不同诗体中实际运用的分析,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对唐诗的音乐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偏向于严谨的学术论述,用词精准,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对于那些习惯了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专注力。但正是这种深度,使得它具备了长久的参考价值,我相信即便是未来的研究者回溯这一领域时,也会将此书视为重要的基石文献之一。它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对“吟诵”这一具体行为的研究,折射出整个唐代文学生态的丰富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