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全部彩色圖文,並隨手贈送專傢實景指導光盤,讓您輕鬆解決頸肩問題
一書在手,頸肩無憂!
內容簡介
《頸肩腰腿痛養護全書》在繼承中國傳統醫學的基礎上,吸收現代科學理論,結閤作者多年的臨床經驗,針對生活中常見的頸肩腰腿痛癥狀,以普通讀者為主要對象,以傢庭使用為核心,介紹頸部、肩部、腰部和腿部疼痛的常見原因,精選效果顯著的綜閤治療和保健方案,具體包括按摩、颳痧、拔罐、藥浴、運動等方麵內容。更針對中老年、辦公族的頸肩腰腿痛,提齣有效的保健練習操。附錄中還有常用的取穴技巧和按摩手法,方便讀者速查使用。
作者簡介
單述剛,主任醫師,山東省青島療養院副院長。中國療養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 章 臨床醫生告訴你“頸肩腰腿痛”是怎麼迴事
第2 章 嗬護頸部,讓低頭族、上班族不“頸”張
我怎麼開始頸肩腰腿痛瞭8
生活中哪些不良姿勢容易引起頸肩腰腿疼痛9
飲食上注意就能緩解頸肩腰腿疼痛嗎13
據說能緩解頸肩腰腿疼痛的方法16
我的“頸肩腰腿痛”需要去醫院嗎20
獨傢特彆指導
5 分鍾緩解身體酸痛操24
先從瞭解頸部開始28
頸部疼痛也許是這些原因引起的29
頸部常見病癥養護30
頸椎病——上肢酸軟乏力,頸部僵硬、發酸30
落枕——頸後部疼痛不適、頸項活動不利、肌肉觸痛37
頸源性高血壓——頸部疼痛、血壓升高、頭暈41
頸源性眩暈——眩暈發作與頸部轉動有關,伴有頭枕部疼痛45
頸肩部肌筋膜炎——肩背部酸痛不適,肌肉僵硬闆滯或有重壓感50
超簡單頸部保健操56
A 前屈後伸56
B 左右轉頭57
C 左右側屈57
D 拍打肩井58
E 點按風池58
F 拿捏頸肌59
G 上看上指59
精彩書摘
頸椎病——上肢酸軟乏力,頸部僵硬、發酸
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變性或突齣、頸椎間隙變窄、關節囊鬆弛、內平衡失調以及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鄰近的頸脊神經根、頸脊髓、椎動脈、脊前動脈和頸交感神經等組織而齣現的一係列臨床癥狀。頸椎病以45~55歲年齡段的人多發,但近年來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不少為20歲左右的年輕人。頸椎病發展緩慢,病程較長,影響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嚴重者可喪失工作、生活能力。
概述
早期僅感頸部活動不適,伴有上肢酸軟乏力,頸部僵硬、發酸、鏇轉不利,而後逐漸感覺頸肩部酸痛,伴有上肢發麻、疼痛、酸軟無力,有時嚮上肢放射性串麻、疼痛,或嚮肩胛內側放射。頸椎病是一種綜閤徵,除上述錶現外,還有以下不適。
錶現
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時因突然扭頭,身體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後可很快清醒站起,此類患者可伴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齣汗等癥狀。這是由於頸椎增生性改變壓迫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緻一時性腦供血嚴重不足所緻。
高血壓:頸椎病可引起血壓增高或降低,但以血壓增高常見,稱為“頸性高血壓”。
吞咽障礙:吞咽時有梗阻感、食管異物感,少數有惡心、嘔吐、聲音嘶啞、乾咳、胸悶等。
視力障礙:錶現為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不等大,甚至視野縮小、視力銳減。
頸心綜閤徵:錶現為心前區疼痛、胸悶、早搏等心律失常及心電圖ST段改變,易誤診為冠心病。
因此,當齣現上麵類似癥狀,經多方麵治療而效果不顯時,切莫忘瞭去醫院檢查一下頸椎。
傢庭對癥調養
特效穴位
百會、太陽、風池、大椎、肩井、天宗、手三裏、麯池、內關、外關、閤榖
重點區域
頭部、頸部、上肢
按摩法
按摩是治療頸椎病的一種常用方法。通過按摩可緩解局部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強頸部肌肉的力量,增加頸椎的穩定性,達到減輕癥狀的目的,適用於大多數的頸椎病患者。
1.拿捏頸肌
將右( 左) 手上舉置於頸後,拇指放置於同側頸外側,其餘四指放在頸肌對側。雙手用力對閤,將頸肌嚮上提起後放鬆,沿風池穴嚮下拿捏至大椎穴,共拿捏20 ~ 30 次。
前言/序言
頸肩腰腿痛是一組以頸部、肩部、腰背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癥候群,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頸肩腰腿痛除瞭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之外,還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工作産生嚴重影響。隨著工作現代化進程的深入,人們的工作習慣也發生瞭改變,伏案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頸肩腰腿痛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而且趨於年輕化。很多頸肩腰腿痛患者發病是由於不良的工作姿勢造成的,所以,瞭解頸肩腰腿痛的發病機製、糾正不良的工作姿勢,掌握簡單可行的治療和保健方法,是防治頸肩腰腿痛的重要手段。
單述剛主任醫師長期從事頸肩腰腿痛的治療保健工作,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他編著的《頸肩腰腿痛養護全書》一書從頸肩腰腿痛的基本常識、發病原因、臨床錶現、治療、預防保健等幾方麵,深入淺齣、較為係統地介紹瞭頸肩腰腿痛的防治方法,並配有大量的圖片,簡潔實用,不受設備、條件限製,可指導廣大患者自我保健。
恭賀本書順利齣版,為眾多的頸肩腰腿痛患者解除病痛。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康復中心
嶽壽偉
博士生導師
主任醫師,從事康復醫學專業近30 年
山東省康復醫學會會長
中華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腕關節鏡下微創治療與康復新進展 前言 腕關節,作為上肢與手部連接的關鍵樞紐,其復雜精妙的解剖結構賦予瞭我們豐富的精細操作能力。然而,也正是由於其活動度高、負荷大的特性,腕部極易遭受損傷,引發一係列疼痛、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傳統開放手術治療腕部疾病,往往伴隨著較大的創傷、較長的恢復期以及較高的並發癥風險。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手術器械以及外科技術的飛速發展,腕關節鏡技術已成為治療腕部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微創”的理念,為患者帶來瞭福音。 本書將深入探討腕關節鏡下微創治療的最新進展,涵蓋從解剖學基礎、影像學診斷、各類腕部疾病的關節鏡手術適應癥與禁忌癥、不同術式的技巧與要點,到術後康復策略與預後評估等全方位內容。旨在為骨科、手外科、運動醫學科的臨床醫生提供一個全麵、係統、前沿的學習平颱,幫助他們掌握先進的腕關節鏡技術,提升腕部疾病的治療水平,最終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優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第一部分:腕關節鏡技術的基礎與影像學診斷 第一章:腕關節的解剖學基礎與生物力學 腕關節是一個高度復雜的關節,由遠端橈骨、尺骨、腕骨(包括近端列的舟骨、月骨、三角骨,遠端列的頭狀骨、鈎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舟狀骨)以及第一腕掌關節構成。精確掌握其骨骼、韌帶(如掌側和背側橈腕韌帶、三角縴維軟骨復閤體、腕橫韌帶等)、肌腱、血管和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的解剖毗鄰關係,是進行精準診斷和微創操作的前提。 本章將詳細梳理腕關節的層次解剖、空間解剖,並重點介紹其在日常生活和運動中的生物力學特點,如前屈、後伸、尺偏、橈偏、鏇前、鏇後以及這些運動的組閤,分析不同活動度下關節的應力分布,為理解腕部疾病的發生機製和製定閤理的治療方案奠定基礎。 第二章:腕關節的影像學診斷 準確的影像學診斷是製定腕關節鏡手術方案的關鍵。本章將係統介紹各種影像學技術在腕關節評估中的應用,包括: X綫檢查: 作為基礎影像學檢查,X綫在評估骨性結構、骨關節炎、骨摺、脫位等方麵具有重要價值。我們將討論不同體位下的X綫投照方法及其在腕骨骨摺、腕骨間不穩定的診斷中的作用。 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評估軟組織病變的“金標準”,尤其對於韌帶損傷(如舟骨月骨分離、三角縴維軟骨復閤體損傷)、肌腱病變、滑膜增生、軟骨損傷、囊腫及腫瘤等具有極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本章將重點介紹MRI的常用序列、腕關節的常規掃描方案以及對典型病變的影像錶現進行解讀。 計算機斷層掃描(CT): CT在評估骨性結構、骨摺塊移位、關節內遊離體以及為復雜骨摺或畸形進行術前規劃方麵具有優勢。我們將探討CT在腕骨骨摺、關節麵粉碎性骨摺、關節內骨刺形成等病變中的應用。 超聲檢查: 超聲作為一種無創、實時、動態的檢查手段,在評估肌腱、韌帶、滑膜、囊腫等方麵具有快速簡便的優點。本章將介紹超聲在腱鞘囊腫、肌腱炎、肌腱撕裂、滑膜增生等病變的診斷中的應用。 第二部分:腕關節鏡下常見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第三章:腕關節鏡下腕管綜閤徵的診斷與治療 腕管綜閤徵是最常見的腕部卡壓性神經病變,由腕管內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引起。本章將重點闡述: 腕管綜閤徵的臨床錶現與體格檢查: 詳細介紹主觀癥狀(如麻木、疼痛、無力、夜間加重)和客觀體徵(如Tinel徵、Phalen徵等),以及如何通過神經傳導速度(NCS)和肌電圖(EMG)等輔助檢查進行診斷。 腕關節鏡下腕管鬆解術: 詳細介紹腕關節鏡下進行腕管鬆解術的適應癥、禁忌癥,手術入路、器械選擇、手術步驟(如顯露與切斷腕橫韌帶),以及如何精確辨彆和保護正中神經及其分支。我們將探討不同術式(如單入路、雙入路)的優劣,並分析術中可能遇到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術後管理與康復: 強調術後早期活動的重要性,以及針對不同患者製定的個性化康復計劃,包括手法治療、功能性訓練、力量恢復等,以最大程度地恢復手部功能。 第四章:腕關節鏡下三角縴維軟骨復閤體(TFCC)損傷的診斷與治療 TFCC是維持腕關節橈側穩定性的重要結構,其損傷是引起腕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本章將深入探討: TFCC損傷的分類與病因: 詳細介紹TFCC的解剖結構,以及急性損傷(如跌倒、腕部扭轉)和慢性勞損(如反復腕部活動)引起的TFCC損傷。我們將介紹TFCC損傷的Heimann、Palmer等分類係統。 TFCC損傷的影像學診斷: 重點分析MRI和關節造影在TFCC損傷診斷中的價值,識彆不同類型的TFCC撕裂(如邊緣撕裂、中心撕裂、尺骨附著點撕裂)。 腕關節鏡下TFCC修復與切除術: 詳細介紹TFCC損傷的關節鏡手術策略。對於穩定型邊緣撕裂,可行關節鏡下修復;對於不穩定型撕裂或伴有尺骨莖突骨關節炎,可能需要進行部分切除或尺骨莖突切除術。我們將詳細講解手術步驟,包括關節鏡探查、病竈識彆、清創、吻閤器或縫綫修復、尺骨莖突切除等。 TFCC損傷術後康復: 強調術後早期固定與後續功能鍛煉的平衡,指導患者進行循序漸進的腕部活動度、力量和協調性訓練,以恢復腕關節的穩定性和功能。 第五章:腕關節鏡下腕部囊腫及滑膜病變的治療 腕部囊腫(如腱鞘囊腫、腕骨間囊腫)和滑膜病變(如滑膜炎、滑膜增生)是引起腕部腫脹、疼痛的常見原因。本章將聚焦於: 腕部囊腫與滑膜病變的診斷: 重點介紹超聲、MRI在囊腫性質、大小、與周圍結構關係的評估,以及滑膜增生程度的判斷。 腕關節鏡下囊腫切除與滑膜清理術: 詳細介紹關節鏡下微創切除囊腫的優勢,包括創傷小、恢復快、復發率低。我們將重點講解手術入路、器械選擇、如何精確找到囊腫蒂部並完整切除,以及對滑膜增生進行清理,以減少炎癥反應。 術後護理與預防復發: 強調術後適當加壓包紮,避免腕部過度活動,並指導患者進行功能性鍛煉。對於易復發的囊腫,討論可能的病因與預防措施。 第六章:腕關節鏡下腕骨骨摺與不穩定的治療 雖然腕骨骨摺多為閉閤性,但部分骨摺,特彆是關節內骨摺、移位性骨摺以及某些腕骨不穩定性,可能需要關節鏡輔助或直接進行微創治療。本章將探討: 腕骨骨摺與不穩性的影像學評估: 重點介紹X綫、CT在評估骨摺類型、移位程度、關節麵破壞等方麵的作用,以及MRI在評估韌帶損傷、早期骨壞死等並發癥中的價值。 腕關節鏡下腕骨骨摺的評估與內固定: 介紹關節鏡在評估關節內骨摺移位、關節麵平整度,以及輔助微創內固定(如微型鋼闆、螺釘)中的應用。我們將分析舟骨骨摺、月骨骨摺等特殊病例的關節鏡治療策略。 腕關節鏡下腕骨不穩定的修復: 探討關節鏡在評估和修復腕骨間韌帶損傷,如舟骨月骨韌帶、月骨鈎骨韌帶損傷中的應用。詳細介紹修復技術,包括微骨摺術、韌帶重建等。 第七章:腕關節鏡下腕部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 腕部關節炎,特彆是創傷後或退行性關節炎,常引起腕部疼痛、僵硬和功能減退。本章將討論: 腕部關節炎的病因與分型: 介紹創傷、反復勞損、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的腕部關節炎。 腕關節鏡下關節炎的評估與處理: 詳細介紹關節鏡在評估關節軟骨磨損程度、清理關節內遊離體、修整骨贅、以及進行關節內滑膜清理術等方麵的作用。 關節鏡下軟骨修復與治療的展望: 簡要介紹關節鏡下軟骨修復技術(如微骨摺術、自體軟骨移植等)在腕關節中的應用前景。 第三部分:腕關節鏡手術的進階技巧與康復管理 第八章:腕關節鏡手術的入路選擇與器械應用 精準的手術入路選擇和熟練的器械操作是腕關節鏡手術成功的關鍵。本章將: 介紹腕關節鏡常用的前後、側方入路: 詳細分析不同入路的解剖標誌、優缺點、以及在治療不同病變時的選擇。 講解各種關節鏡手術器械的使用技巧: 包括攝像頭、光源、灌注係統、動力刨削器、射頻消融器、抓持鉗、縫綫遞送器等,並強調安全操作規程。 第九章:腕關節鏡手術的並發癥與處理 任何手術都存在一定的風險,瞭解並預防腕關節鏡手術的並發癥至關重要。本章將: 列舉腕關節鏡手術中可能齣現的並發癥: 包括神經損傷、血管損傷、感染、關節僵硬、復發等。 詳細闡述並發癥的預防措施: 強調術前充分評估、術中精細操作、術後規範管理。 指導並發癥的及時診斷與有效處理: 為臨床醫生提供應對突發情況的解決方案。 第十章:腕關節鏡手術術後康復策略與個體化方案 成功的術後康復是恢復腕關節功能、提高患者滿意度的重要保障。本章將: 強調術後早期康復的重要性: 介紹術後早期製動、冰敷、鎮痛等措施。 指導患者進行循序漸進的功能性訓練: 包括被動活動、主動活動、肌力訓練、精細動作協調性訓練等。 介紹不同疾病、不同術式後的個性化康復計劃: 針對腕管綜閤徵、TFCC損傷、囊腫切除等不同情況,製定差異化的康復流程和目標。 討論運動損傷後康復的特殊性: 為運動員或高強度體力勞動者提供專業的康復指導,幫助他們安全、有效地重返運動或工作崗位。 第十一章:腕關節鏡治療的長期預後與隨訪 瞭解腕關節鏡治療的長期預後,有助於醫生與患者建立閤理的期望,並對治療方案進行優化。本章將: 迴顧腕關節鏡治療各類腕部疾病的長期隨訪數據: 分析不同術式、不同病變的遠期療效。 討論影響預後的因素: 包括疾病嚴重程度、患者年齡、職業、術後康復依從性等。 強調規律隨訪的重要性: 指導醫生定期對患者進行功能評估,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齣現的晚期問題。 附錄 腕關節常用名詞術語解釋 推薦參考文獻 結語 腕關節鏡技術以其微創、精準、高效的優勢,正在深刻改變著腕部疾病的診療格局。本書的編寫,旨在匯聚當前腕關節鏡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臨床實踐經驗,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提供一份寶貴的參考。我們相信,通過對本書的學習和實踐,能夠進一步推動腕關節鏡技術在臨床中的普及和應用,最終為更多遭受腕部疾病睏擾的患者帶來健康與希望。 (請注意:本書內容為虛構,僅為滿足您關於書籍簡介的要求而生成。實際書籍內容請參考相關專業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