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一代有位大师——太虚法师,当年我们认为他不大对的,后来我很佩服他。今天中国佛教,你们这些青年僧众所改变的,都是从他手里改变的。
——南怀瑾
弘一大师:谁的人生不是悲欣交集
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质生活,此大多数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学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数。三曰灵魂生活,即宗教也 ,得其真谛者极少数耳,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事母孝,待妻爱,精深艺术,精研佛法。实最完美一人也。
¬——丰子恺
虚云大师:禅是细微处的光明
如果你什么境界都不会动摇,风吹草动也无所谓了,鬼叫也不怕,老虎来了也不怕,但谁做得到呢?——老和尚做得到。
——佛源法师
印光大师:一切风波皆是茶壶中的宇宙
古德弘法,皆觑破时节因缘,应机调伏众生。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
¬——梁启超
      内容简介
     你要学习佛法,可以跟太虚大师学习,
  你要学戒律,可以跟弘一法师学习;
  你要学禅,可以向虚云老和尚学习;
  你要学净土,可以向印光大师学习
  太虚、弘一、虚云、印光四大高僧严谨端正,各擅胜场,功德巍巍。他们在佛教界地位崇高,合称民国四大高僧,四人修行法门各有特色,或偏重于念佛,或偏重于持戒、或偏重于坐禅,涵盖了学佛的方方面面,然而又殊途同归,都以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为己任,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通过佛理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这本书是四位大师的学佛精华,值得好好咀嚼参悟。
     作者简介
   太虚大师(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虚,十六岁去苏州小九华寺礼士达上人为师,师为取法名唯心。是年九、十月间,士达上人携大师往镇海拜见师祖奘年和尚,和尚为其取法号太虚。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
 
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虚云大师(1840~1959):世寿一百二十岁,戒腊一百零一。为近代禅门泰斗,其主要为佛教界所做出的贡献有恢复重兴寺院,为后世禅宗复兴而培养储备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门下嗣祖沙门比丘较为著名的有十余人,其中释一诚、释传印两位大德高僧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印光大师(1861~1940):法名圣量,字印光,号常惭愧僧。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大师应劫而生,遍参南北丛林,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念佛法门。
 
     精彩书评
     ★这一代有位大师——太虚法师,当年我们认为他不大对的,后来我很佩服他。今天中国佛教,你们这些青年僧众所改变的,都是从他手里改变的。 
 ——南怀瑾  ★弘一大师:谁的人生不是悲欣交集
  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质生活,此大多数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学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数。三曰灵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谛者极少数耳,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事母孝,待妻爱,精深艺术,精研佛法。实最完美一人也。 
 -——丰子恺  ★虚云大师:禅是细微处的光明
  如果你什么境界都不会动摇,风吹草动也无所谓了,鬼叫也不怕,老虎来了也不怕,但谁做得到呢?——老和尚做得到。 
 ——佛源法师  ★印光大师:一切风波皆是茶壶中的宇宙
  古德弘法,皆觑破时节因缘,应机调伏众生。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 
 -——梁启超
     目录
   谁道佛身千万身/太虚
——跟太虚大师学佛
释尊略传
人生问题之解决
学佛先从做人起
佛学即慧学
佛理要略
万有缘从因缘所生
我的宗教经验
佛法原理与做人
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开题
佛七开示录
谁的人生不是悲欣交集/弘一
——跟弘一大师学戒律
我出家之因缘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余弘律之因缘
弘律愿文
改习惯
改过实验谈
律学要略
南闽十年之梦影
悲智颂
临灭二偈
晚晴集
禅是细微处的光明/虚云
——跟虚云大师学禅
略谈佛学大义
参禅与念佛是一回事
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法要
禅堂开示
参禅警语
修与不修
老实念佛
师公老和尚的开示
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
成佛之道
一切风波皆是茶壶中的宇宙/印光
——跟印光大师学净土
印光大师自述
净土法门说要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众生佛性本具,修德方显
念佛随笔
开示五则
德育启蒙
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的根本
临终三大要
念佛摄心偈      
精彩书摘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名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的心很切,一方读《楞严经》,一方看语录及《高僧传》等。第三年又听讲了楞严经,对于天台教观已有大体的了解。并旁研及贤首五教仪、相宗八要等。而参究话头的闷葫芦,仍挂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那时喜欢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诗文集与经论等。如此经过了几个月,同看藏经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诉我说:“看藏经不可东翻西找,要从头依次地看到尾。”当时我因找不到阅藏头路,就依他的话,从《大藏经》最前的《大般若经》看起。
  看了几个月,身心渐渐地安定了。四百卷的《大般若经》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地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这种境界,经过一两点钟。起座后仍觉到身心非常轻快、恬适。在二三十天中间,都是如此。
  《大般若经》阅后改看华严经,觉到华藏刹海,宛然是自心境界,莫不空灵活泼;从前所参的禅话,所记的教理,都融化无痕了。我从前的记忆力很强,只要用心看一遍就能背诵。但从此后变成理解力强而没有记性了。
  我原没有好好地读过书,但从那一回以后,我每天写出的非诗非歌的文字很多。口舌笔墨的辩才,均达到了非常的敏锐锋利。同看经的有后做金山的方丈静观和尚等,他们疑我得了憨山大师所说一般的禅病,但我自心中实很安定。
  我现在想起来,当时如从这种定慧心继续下去,三乘的圣果是可以成就的。可惜当时就改了途径,因为遇到了一位华山法师,他那时就在杭州办僧学校,暂来藏经阁休息。大家说起我的神慧,他与我谈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常识;并携示《天演论》、康有为《大同书》、谭嗣同《仁学》、章太炎文集、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等书要我看。我起初不信,因为我读过的书,只是中国古来的经史诗文与佛教经籍。当时与他辩论了十几天,积数十万言。后来觉他颇有道理,对于谭嗣同的仁学,尤极为钦佩。由此转变生起了以佛法救世救人、救国救民的悲愿心。
  当时以为就可凭自所得的佛法,再充实些新知识,便能救世。次年乃从八指头陀办僧教育会,冬天又同去参加镇江所开的江苏僧教育会,继又参加杨仁山居士预备复兴印度佛教的祇园精舍。
  自此以后,就没有依以前的禅定去修,这样从光绪三十四年,一直到民国三年。一战爆发,对于西洋的学说及自己以佛法救世的力量发生怀疑,觉到如此荒弃光阴下去,甚不值得,遂到普陀山去闭关。
  闭关二三个月后,有一次晚上静坐,在心渐静时,闻到前寺的打钟声,好像心念完全被打断了,冥然罔觉,没有意识,一直到第二天早钟时,才生起觉心。最初,只觉到光明音声遍满虚空,虚空、光明、声音浑然一片,没有物我内外。嗣即生起分别心,而渐次恢复了平凡心境。自此,我对于起信、楞严的意义,像是自己所见到的,所以我当时就开始著成了《楞严摄论》。
  经过这次后,继续看经、著书、坐禅。这一年中专看法相唯识书。当时其他的经论虽亦参看,但很注意看《唯识述记》。述记中释“假智诠不得自相”一段,反复看了好多次,有一次又入了定心现观。这与前两次不同,见到因缘生法一一有很深的条理,秩然丝毫不乱。这一种心境,以后每一静心观察,就能再现。
  从此,思想文字等都有改变,从前是空灵活泼的,以后则转入条理深细坚密的一途;在此时所写出的文章不同,亦看得出。
  上述经过定境三次,都因后来事缘纷集的时间太多,致不能有长时的深造成就。自从经过第一次后,我的记忆力便没有以前好,但理解力很深。那年头发已变白,眼已近视,但后来头发转青了,眼睛到现在未变。经过第二次后,起信、楞严的由觉而不觉的缘起相,得了证明。第三次现观唯识的因果法相。古人所谓不昧因果,实在一一皆有条理、秩然而不紊乱。
  经过这三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变,并曾偶然有过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征兆;六通可能,则建基天眼、宿命通上的业果流转相续亦决可信。因为悲愿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继续深进。这里是佛说金刚般若经的舍卫国,我所以把自己的定心境界,从前没有对人讲过的,也同佛与须菩提谈家常一般,因昨晚高文大的请说禅定,专向自家人谈一点。
  余弘律之因缘
  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
  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
  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
  辛酉之春,始编《戒相表记》。六月,第一次草稿乃讫。以后屡经修改,手抄数次。
  是年阅藏,得见义净三藏所译《有部律》及《南海寄归内法传》,深为赞叹,谓较旧律为善。故《四分戒相表记》第一、二次草稿中,屡引义净之说,以纠正南山。其后自悟轻谤古德,有所未可,遂涂抹之。经多次删改,乃成最后之定本。
  以后虽未敢谤毁南山,但于南山三大部仍未用心穷研。故即专习《有部律》。二年之中,编《有部犯相摘记》一卷、《自行钞》一卷。
  其时徐蔚如居士创刻经处于天津,专刻南山宗律书,费资数万金,历时十余年,乃渐次完成。徐居士始闻余宗有部而轻南山,尝规劝之。以为吾国千余年来秉承南山一宗,今欲弘律,宜仍其旧贯,未可更张。余因是乃有兼学南山之意。尔后此意渐次增进。至辛未二月十五日,乃于佛前发愿,弃舍有部,专学南山。并随力弘扬,以赎昔年轻谤之罪。昔佛灭后九百年,北天竺有无著、天亲等兄弟三人。天亲先学小乘而谤大乘,后闻长兄无著示诲,忏悔执小之非,欲断舌谢其罪。无著云:“汝既以舌诽谤大乘,更以此舌赞大乘可也。”于是天亲遂造五百部大乘论。余今亦尔,愿尽力专学南山律宗,弘扬赞叹,以赎往失。此余由新律家而变为旧律家之因缘,亦即余发愿弘南山宗之因缘也。
  ……      
前言/序言
       
				 
				
				
					《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  一、 拨开迷雾,洞察人心的幽微处  人生的海面上,我们常常被潮起潮落的喜悦与悲伤裹挟,时而乘风破浪,时而迷失航向。我们渴望理解,渴望抓住那似乎触手可及的幸福,又在转瞬间被无尽的烦恼所淹没。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苦与乐之间如此摇摆不定?又是什么,让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快乐,也潜藏着一丝不甘的苦涩?《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正是这样一本试图拨开笼罩在人心之上层层迷雾的著作。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心灵鸡汤,也不是罗列一堆空泛的人生哲理。相反,它以一种细腻、深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深入探究人类情感世界的幽微之处,剖析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性。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也不夸大幸福的虚幻。作者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又怀揣着同情者的温度,将目光投向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感体验。那些微小的失落,突如其来的惊喜,日积月累的怨怼,以及瞬间消散的喜悦,都被作者一一捕捉,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进行审视。它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让我们欢欣鼓舞的时刻,是否真的如表面那般纯粹?那些让我们痛不欲生的痛苦,又是否蕴含着成长的契机?作者用层层递进的逻辑,以及贴近生活的生动案例,引领读者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起伏。  二、 苦乐一体:拆解表象下的内在关联  “一步之遥”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它意味着,我们所感受到的苦与乐,往往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系统地拆解了这种“苦乐一体”的内在关联。  例如,在探讨“渴望与失落”时,作者会从人类的普遍心理需求出发,分析我们为何会产生渴望。这种渴望,本身就蕴含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对未来的期待。而当渴望未能得到满足时,失落便随之而来。但反过来,那些我们曾经拼命追逐,最终失而复得的宝贵事物,其带来的快乐,往往比从未失去的更为深刻,也更为来之不易。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失落定义为负面情绪,而是揭示了它作为促使我们反思、调整方向,甚至发现自身潜能的催化剂。  再比如,书中对“付出与回报”的解读,同样深刻地揭示了苦乐的辩证关系。我们常常期望付出能够带来预期的回报,而当回报不如预期时,我们会感到痛苦和不公。然而,作者指出,很多时候,付出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价值。它磨练了我们的心性,增长了我们的技能,甚至让我们与他人建立了更深的情感连接。那些看似“吃亏”的付出,在长远的来看,可能已经悄悄地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财富,而这种财富,并非总是以物质的形式体现。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即时的、物质的回报时,我们反而可能在付出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满足感。  书中还触及了“拥有与失去”的议题。我们对已拥有之物的珍视,往往源于我们对失去的恐惧。这种恐惧,既是快乐的基石,也是痛苦的隐患。当我们学会放下对“拥有”的执念,不再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在物质或情感的占有上时,我们反而能更自由地享受当下,更坦然地面对失去。失去,或许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获得——获得经验,获得成长,获得一种更为通透的人生境界。  三、 视角转换:改变认知的力量  《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的核心价值,还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改变认知的视角。书中反复强调,我们对苦与乐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作者正是通过引导读者进行视角转换,来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枷锁,重塑对苦乐的认知。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哲学思想以及历史故事,来佐证“视角转换”的力量。它鼓励读者从“受害者”视角转向“学习者”视角,从“抱怨者”视角转向“行动者”视角。例如,面对挫折,我们往往容易将自己置于一个无助的受害者位置,哀叹命运不公。而作者则引导我们跳出这个框架,去思考“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我还能做些什么?”这种视角的转变,瞬间就能将困境转化为机遇,将沮丧转化为动力。  又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因为他人的言行而感到受伤。我们倾向于将对方的行为视为一种敌意或攻击。然而,作者提醒我们,尝试去理解对方的出发点,去看到他们可能隐藏的困境或动机,或许能消弭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痛苦。这种“换位思考”的视角,不仅能增进理解,更能带来宽恕与和谐。  本书的行文风格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以一种平实的语言,将深邃的道理娓娓道来。作者善于运用类比,将复杂的心理现象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启迪。比如,作者将人生中的苦乐比作潮汐,潮起潮落是自然的规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驾驭自己的小船,而不是被巨浪吞噬。又比如,将烦恼比作心中的尘埃,执着于擦拭,只会越抹越脏,学会放下,让风吹干,才能重现光明。  四、 实践指导:通往内心平静的路径  《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它更是一本兼具实践指导意义的读物。在深刻剖析苦乐根源的同时,作者也为读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引导我们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行动,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书中提供了一些简单却极其有效的练习方法。比如,鼓励读者进行“情绪觉察”练习,学会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而不被情绪所淹没。通过静观自己的情绪来理解情绪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压抑或逃避。又比如,作者提倡“感恩练习”,每天花时间去思考自己值得感恩的事物,从小小的温暖到重大的幸运,这种练习能够显著提升幸福感,并将目光从缺乏转向富足。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接纳”的力量。我们常常与自己的缺点、不如意之处以及无法改变的现实作斗争,这种内耗是痛苦的重要来源。作者引导读者理解,接纳并非是消极的顺从,而是基于对现实的认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当我们将精力从“抵抗”转向“接纳”时,我们才能腾出更多的能量去创造积极的改变,或者在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获得内心的平静。  本书的结论并非是“从此幸福快乐”,而是提供了一种通往内心平静的视角和方法。它告诉我们,苦乐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一道流动的边界。通过理解这种边界的本质,通过调整认知的视角,通过实践某些简单的原则,我们便能在这条流动的边界线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从而更从容地应对人生的风雨,更真切地体味生命的甘甜。  《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是一次对人性深邃的探索,一次对情感世界的温柔解构,更是一份送给每一个在人生旅途中寻求答案的灵魂的礼物。它邀请你,与作者一同踏上这场关于苦与乐的深度对话,最终,你会发现,通往内心平静的答案,也许就在你触手可及的“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