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与德性:费希特的社会与政治哲学

财产与德性:费希特的社会与政治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David James 著
图书标签:
  • 费希特
  • 哲学
  • 政治哲学
  • 社会哲学
  • 德性伦理
  • 财产
  • 德国哲学
  • 19世纪哲学
  • 历史哲学
  • 伦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12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50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德意志古典法学丛编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法学、哲学以及政治学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对此领域感兴趣的普通大众。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德意志古典法学

德意志法哲学系列

理清德意志古典法学来龙去脉,旁及之前于之后德国政治哲学与法哲学的发展,展示德意志古典法学致思方向和基本品质。代表英语世界系统研究费希特法权--政治哲学的一部力作,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在这部对于费希特的社会与政治思想的研究专著中,DavidJames提供了对于费希特在这一领域中的那些著名作品,如《自然法权基础》,《对德意志民族讲演》的深入解释,本研究集中于两个主题,其一是财产,其二是美德。这些主题为如下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基础,这些问题包括,保障所有国家公民的自由意味着什么,在国家之间的经济依附的不平等关系的问题,以及权利与道德的法律和政治范围的区别和联系问题。James也将费希特的主要的社会和政治观念同哲学史中的其他的一些重要的人物关联起来,比如同洛克、康德和黑格尔关联起来,同时也与法国大革命的激进阶段关联起来。对于那些对费希特的哲学及其智识和政治背景感兴趣的读者们来说,James的论证十分重要。

作者简介

作者:[南非]詹姆斯( James D.)

译者张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著有《费希特的法权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通德文、英文,译有黑格尔《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即出),现为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精彩书评

不从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入手,亦不从流行的概念体系入手,而从德意志古典作品中政治法理的疏释入手,讲述政法学问和道理,引导有关政治法理之独立思考。

目录

缘起/ⅰ
“德意志古典法学丛编”出版说明/ⅰ
中译本说明/ⅰ
导言/
第一章费希特的财产理论/
1.1费希特论财产/
1.2财产与自由/
第二章法权概念的运用:费希特与巴贝夫/
2.1费希特与法国革命/
2.2费希特与巴贝夫/
2.3费希特的传统主义/
第三章费希特重评康德的世界公民法权理论/
3.1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中的康德世界公民主义/
3.2费希特对康德世界公民法权理论的批判/
3.3康德论经济依赖性/
第四章费希特耶拿时期的国家与社会理论中的法权与道德的关系/
4.1法权与道德的分离/
4.2必然性的国家/
4.3费希特的伦理义务学说/
4.4德性在费希特法权理论中的作用/
第五章《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中德性的作用/
5.1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5.2费希特对历史的使用(误用)/
5.3培养德性/
5.4良知/
参考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该书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1)作者从费希特所规定的财产概念入手,有力地反驳了那种对其政治哲学进行自由主义解读的通常做法,重申了费希特相互承认学说的理论意义;
  (2)作者鞭辟入里地剖析了费希特关于法权与道德之关系的理论,辩证地指出法权与道德其实处于一种本质的关联之中,而费希特在耶拿时期严格区分法权与道德的做法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区分;
  (3)作者试图用德性概念将费希特从耶拿时期到柏林时期的政治思想贯通起来加以考察。具体地说,是将《自然法权基础》《伦理学体系》《锁闭的的商业国》和《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理解为一个系统的整体,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那种认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费希特的片面立场。
  ……

前言/序言

  《财产与德性:费希特的社会与政治哲学》是英语世界研究费希特法权—政治哲学的一部新作,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虽然并不像作者所宣称的那样,“前一本由单个作者撰写的费希特政治思想方面的英文著作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远的不说,Gunnar Beck的专著Fichte and Kant on Freedom,Rights and Law,Lexington Books,2008.就是一本主要研究费希特政治和法权思想的重要著作,作者显然没有注意到),但这部专著的确代表了当前英语世界系统研究费希特法权—政治哲学的最新成果,值得品读。作者紧扣费希特实践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财产和德性,即法权和道德的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地阐明了费希特从耶拿时期到柏林时期的政治思想。在我看来,该书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1)作者从费希特所规定的财产概念入手,有力地反驳了那种对其政治哲学进行自由主义解读的通常做法,重申了费希特相互承认学说的理论意义;
  (2)作者鞭辟入里地剖析了费希特关于法权与道德之关系的理论,辩证地指出法权与道德其实处于一种本质的关联之中,而费希特在耶拿时期严格区分法权与道德的做法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区分;
  (3)作者试图用德性概念将费希特从耶拿时期到柏林时期的政治思想贯通起来加以考察。具体地说,是将《自然法权基础》《伦理学体系》《锁闭的的商业国》和《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理解为一个系统的整体,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那种认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费希特的片面立场。
  然而,恕我直言,作者的行文风格想必会挑战读者的耐心;一个长句接着一个长句的论述,冗长得近乎啰唆的定语修饰,读得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但细细品读,我们终究会饱览作者牵引我们进入的一个无比开阔和别有洞天的观念世界。当然,作为译者,我需要自我问责的是,在短句的简明易懂和长句的逻辑连贯之间,我非常抱歉地选择了后者。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书中所涉及的《费希特全集》的引文,译者主要参考的是梁志学先生主编的中文版《费希特著作选集》第1-5卷(商务印书馆,1990~2006年),特此向我的老师梁先生以及我的博士生导师谢地坤教授等各位译者前辈和商务印书馆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翻译与出版得到了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的关心指导和鼎力相助,特此致以由衷的谢意。本书的问世凝结了倪江云和王玉茂两位编辑以及丛书主编黄涛博士的辛勤汗水,特此致谢!
  本书的翻译是由柳波先生和本人共同完成的,其中柳波翻译了第一章,并对参考文献和索引部分作了录入和编辑,其他章节是由本人翻译的,全书的通稿和校对也是由本人完成的,特此说明。由于译者水平的限制,迻译的纰漏和讹误必定不少,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财产与德性:费希特的社会与政治哲学》 导论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巨擘,以其深刻的理性主义精神和对自由、道德、国家等核心概念的独到诠释,在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在社会与政治哲学领域,展现了一种激进的、以个人自我意识为出发点的建构性力量。本书《财产与德性:费希特的社会与政治哲学》旨在深入剖析费希特关于财产、法律、国家、教育以及公民责任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社会政治议题,揭示其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深刻意义。 费希特的社会政治哲学并非孤立的理论构建,而是其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的必然延伸。他将“自我”的生成视为一切现实的基础,而个体在与其他“他者”的互动中,在遵循道德法则的指引下,最终得以实现其自由与尊严。在此基础上,他审视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性、法律制度的起源与功能,以及国家的角色与使命。本书将聚焦于费希特对“财产”概念的独特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如何与“德性”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他理想社会的基础。 第一章:自由与自我意识:费希特哲学体系的基石 理解费希特的社会政治哲学,首先必须深入其“自我”理论。费希特认为,一切现实的起点是“纯粹自我”的活动,一种无条件的自我设定。然而,这种纯粹自我只有在与“非我”(他者)的对抗和互动中,才能获得具体的、经验性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获得,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建构过程,它要求个体不断地超越自身,实现自身的可能性。 自由,在费希特的哲学中,并非简单的“不受限制”的状态,而是“理性自由”——一种自我立法、自我决定的能力。这种自由的实现,离不开对他者存在的承认。只有认识到他者同样拥有自由的权利,个体才能真正地摆脱自身的局限,实现更高层次的自由。因此,个体自由的实现,与他者自由的承认,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章:财产的起源与正当性:从自然状态到法律契约 财产,在费希特的社会政治哲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他并不将财产视为纯粹的物质占有,而是将其与个体自由的实现、道德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费希特追溯了财产的起源,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利,但这种自由的行使很容易导致冲突。为了保障个体的自由,避免无休止的纷争,人们需要建立一种共同的秩序,而财产的界定与保护,正是这种秩序的关键组成部分。 费希特认为,财产的正当性并非仅仅来自于先前的占有或劳动,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得到他者的承认,并且是在法律框架内运作。对他者财产的承认,是对他者自由的尊重,也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他认为,在理想的社会状态下,财产的界定应该是清晰的、可预测的,并且能够为所有社会成员的福祉做出贡献。这种对财产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经济学范畴,注入了深刻的道德与政治考量。 第三章:德性的内在要求与外在实现:作为公民的个体 如果说财产是实现个体自由的外在条件,那么德性则是这种自由得以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费希特强调,真正的自由不仅在于不受压迫,更在于能够自觉地遵循理性道德法则,并将其付诸实践。德性,在他看来,是理性自我意识的必然表现,是个体追求完善、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 费希特对公民的定义,不仅仅是国家机器的组件,更是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承担道德责任的独立个体。他认为,公民应该具备理性判断力、勤勉精神以及对他者和社会的关怀。只有当公民普遍地拥有和实践德性,社会才能真正地实现其公正与繁荣。因此,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因为它肩负着培养具有德性的公民的重任。 第四章:法律与国家的双重使命:保障自由与促进德性 法律,在费希特看来,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保障个体自由的必要手段。他认为,法律并非压迫性的束缚,而是自由的“保障”。法律通过明确权利和义务,界定财产边界,从而使个体能够在可预测的环境中自由地行动,避免潜在的冲突。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以保障所有公民的自由为根本目的。 然而,费希特并不将国家仅仅视为一个维持秩序的工具。他认为,国家更肩负着促进公民德性发展的使命。通过法律的引导、教育的普及以及对公共福祉的关注,国家能够激励公民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培养其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个体自由,同时又能积极地塑造和提升公民的德性。 第五章: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塑造理性与德性的公民 费希特将教育视为社会政治发展的关键环节。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唤醒个体的自我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通过教育,个体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自由潜能,理解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并学会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费希特强调,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品德的培养。他倡导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其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他认为,只有当公民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自由的意义,自觉地遵守法律,并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教育被视为实现费希特社会政治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六章:财产、德性与社会公正的辩证关系 本书将深入探讨财产与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费希特认为,单纯的物质财富并不能保证幸福或自由,而缺乏德性的个体,即使拥有丰富的财产,也可能沉溺于享乐或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沼。反之,德性强的个体,即使物质条件有限,也能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并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他进一步指出,社会公正的实现,需要财产的合理分配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但这并非单纯的物质均分。更重要的是,社会应该创造一个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财产,并且能够用其财产来实践其德性。一个公正的社会,是能够将财产的获取与德性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七章:费希特的社会政治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面临着财产分配不均、公民责任感缺失、政治冷漠等诸多挑战。费希特的社会政治哲学,为我们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他关于财产与自由的联系,提醒我们关注经济不平等的根源及其对个体自由的侵蚀;他对德性的强调,呼唤我们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重拾道德的价值;他对教育的重视,指引我们思考如何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公民意识的新一代。 本书在深入分析费希特思想的同时,也将尝试回应一些批评和质疑,例如他对国家权力的看法是否存在潜在的集权倾向,以及其对个人道德责任的强调是否可能忽略社会结构性问题。通过辩证的分析,力求呈现一个更为全面和 nuanced 的费希特形象。 结论 《财产与德性:费希特的社会与政治哲学》并非是对一套陈旧理论的简单回顾,而是对一种深刻而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的探索。费希特以其对个体自由、道德责任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洞察,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通过对财产与德性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分析,本书旨在揭示费希特社会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并探讨其在当下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这本书将引领读者一同走进费希特的思想世界,感受他对自由、公正和人类完善的不懈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细致之处在于,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和脚注的处理上,都体现出一种周到的关怀。它没有过度卖弄学问,而是清晰地引导读者关注重点。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审视现代社会中关于“公民身份”和“内在价值”的定义。

评分

我原以为这是一本会让人昏昏欲睡的严肃哲学读物,但事实恰恰相反,它充满了活力和辩论的火花。作者引用和对比了许多同时代和后世的哲学家观点,使得整个论述过程如同在一个高水平的学术沙龙中进行,充满了思想的碰撞。特别是在讨论“公共理性”的构建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历史案例,使得那些抽象的概念瞬间具象化。这种将理论置于历史脉络中审视的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它不是在描绘一个乌托邦,而是在探讨一个如何在充满缺陷的人类社会中,追求更高道德标准的实践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哲学论述,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探索那些看似晦涩的理论核心。我特别欣赏它在阐释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度和逻辑性,仿佛作者本人就在你身边,耐心地为你剖析费希特那些精妙却又难以捉摸的思辨。书中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层层递进,使得即便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逐步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不至于迷失在术语的迷宫里。它成功地将理论与现实的张力编织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对“德性”与“社会结构”的固有认知。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被彻底洗涤过心灵的感觉。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过去对个人责任与集体义务之间关系的理解。作者的论证力量非常强大,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式说教,而是基于严谨的哲学推导,构建了一个自洽的道德与政治共同体模型。书中对“自由意志”在社会互动中的体现的探讨尤为深刻,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在个体能动性与社会必然性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这种对人类境况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指导我们如何更真实、更有意义地活着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很多德语哲学著作在译介过程中常常会丢失掉原有的韵味和细微差别,但这部作品的译者显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捕捉费希特的精神内核。句子流畅且富有张力,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酣畅淋漓。更重要的是,译者在处理那些关键性的哲学专有名词时,选择了既忠于原文又不失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方案,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原本深奥的论题变得触手可及。对于想深入了解该领域,但又受限于语言障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译本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评分

味道非常好,经济实惠,吃货必备

评分

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

评分

费希特的政治哲学很有意思,值得参考。

评分

书是好书,但是京东的包装经常就一个薄塑料袋,书的包装不断下降。

评分

这个系列不错,每本都收了,好好学习

评分

好书好书,非常值得购买!

评分

费希特的政治哲学很有意思,值得参考。

评分

费希特的政治哲学很有意思,值得参考。

评分

书是好书,但是京东的包装经常就一个薄塑料袋,书的包装不断下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