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名师学琵琶/跟名师学系列

跟名师学琵琶/跟名师学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光华 编
图书标签:
  • 琵琶
  • 乐器
  • 音乐
  • 教材
  • 教学
  • 名师
  • 艺术
  • 文化
  • 传统乐器
  • 演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
ISBN:9787810965446
商品编码:1175109420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跟名师学琵琶/跟名师学系列
  • 作者:编者:李光华
  • 定价:39.8
  • 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
  • ISBN号:978781096544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07-01
  • 印刷时间:2013-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63
  • 字数:287千字

编辑推荐语

李光华编著的《跟名师学琵琶》的存在之理在于《跟名师学琵琶》不求系统而取重点,不求程序而取规律。既不是琵琶演奏法的简单罗列,也非落入俗套的、通常的琵琶演奏教程。重点帮助琵琶爱好者解决琵琶演奏技巧中*基础但却是*重要的问题,使学习者避免面面俱到的庞杂空洞。

内容提要

李光华编著的《跟名师学琵琶》采用全新的思路 ,重点帮助琵琶爱好者解决琵琶演奏技巧中*基础但 却是*重要的问题,使学习者避免面面俱到的庞杂空 洞。其次,在后半部分的基础练习中,对于平时的练 习,要求练什么、怎样去练习及如何有效率地去练习 等问题作了全面而详细的提示和引导。相信大家能从 中有所获益。
    

作者简介

李光华,祖籍山东,1947年5月出生于北京,**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琵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弹拨乐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教授。 1966年起从事琵琶专业教学至今,编写、出版了大量琵琶教材,其中《海内外琵琶考级标准教程》(三册)、《琵琶曲集》(二册)、《民族器乐曲博览琵琶分册》(上下)、《琵琶演奏与练习》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被各专业音乐院校、艺术院校选为**教材,并在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中被广泛应用。作为主讲与示范,还演奏、录制、出版了《琵琶演奏法基础教程》(VCD)等一批琵琶教学可视教材,其中《琵琶名家名曲》教学录像带获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辉煌的五年》音像精品奖,对宣传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琵琶音乐教育及提高琵琶教学专业化进程、规范化进度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成就卓越,1999年获教育部“宝钢教育**教师奖”,2000年获中央音乐学院建院五十周年中青年教师突出贡献奖。 从事琵琶专业教学三十余年来,在教学方法上,一贯坚持学院派严谨、科学、系统的基础训练,侧重因材施教,启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以情带声,将传统的口传心授法融入教学,把深厚的传统艺术熔铸于现代的演奏艺术中,教学成就斐然,桃李满天下。至今在海内外举办的重大赛事中,都有其学生获得大奖;还有许多学生已成为国内外颇具影响的青年琵琶演奏家,其中包括何树风、吴玉霞、张强、樊薇、蒋婷、俞嘉、石娟、兰维薇等。

目录

**章 基本知识
一、琵琶简介
二、乐器图
第二章 琵琶的演奏姿势
一、演奏姿势图示
二、演奏姿势详解
第三章 学习琵琶演奏的重要参照表及工具
一、琵琶演奏参照表
二、演奏工具简介(指甲)
第四章 琵琶的音位与泛音
一、D调常用音位表与琵琶音位表
二、自然泛音与泛音音位表
第五章 右手的基本手型
一、综述
二、右手手型图
第六章 弹挑的基本方法与练习
一、弹的基本动作
二、单弹的空弦练习
三、挑的基本动作
四、单挑的空弦练习
第七章 弹挑的连续动作与速度
一、弹与挑的连接
二、弹挑空弦练习
三、弹挑的速度
第八章 把位与左手的基本手型
一、琵琶的把位
二、左手的基本手型
三、分把位练习(Ⅰ、Ⅱ把位)
第九章 把位的区域性认知
一、分析
二、在琵琶第Ⅰ、Ⅱ把位上的常用音序列
第十章 相把位与Ⅲ、Ⅳ把位左手的固定状态与换把
一、不同把位左手固定状态分析
二、换把
三、把位练习
第十一章 右手过弦的方法与方式
第十二章 轮及轮的初学方法
一、轮的综述
二、轮的初步
三、半轮与全轮
第十三章 轮的质量与挑轮
一、半轮
二、轮指中无名指(三指)小指(四指)的加强练习
三、长轮
四、挑轮
五、挑轮的辅助练习
第十四章 左手的张力变化与部分指法简介
一、左手张力变化
二、吟揉
三、部分指法简介
第十五章 综合练习说明
一、把位、音位、换把、跳音练习
1.复合节奏练习
2.七声音阶模进练习
3.五声音阶模进练习
4.换把练习
5.相把位音练习一
6.品位I、Il、IIl把位按音练习
7.五声音阶模进练习
8.五声音阶模进练习
9.模进练习
10.五声音阶模进
11.五声音阶模进
12.音阶模进练习
13.五声音阶模进练习
14.七声音阶模进练习
15.指序模进练习
16.五声音阶大跳练习
17.七声音阶大跳练习
18.大跳练习
二、指法练习
1.半轮练习
2.弹挑轮指综合练习
3.轮的变化与呼吸练习
4.快速摭分练习——我的花儿
5.大指练习
6.半轮装饰
7.手指练习
三、过弦练习
1.练习一
2.练习二
3.练习三
4.练习四
5.过弦与滚奏练习
四、综合练习曲
1.花六板
2.音乐会练习曲
3.克莱采尔小提琴练习曲
4.无穷动(片段)
5.流浪者之歌(片段)
6.土耳其进行曲
7.野蜂飞舞
8.月光变奏曲
第十六章 乐曲及讲解
1.旱天雷
2.马兰开花
3.阳春白雪
4.高山流水
5.春到沂河
6.春雨
7.老童
8.霸王卸甲
9.十面埋伏
10.月儿高
11.塞上曲
12.草原小姐妹


琴弦上的传承:中国传统乐器入门与精进指南 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旨在为对二胡、古筝、扬琴、中阮、柳琴等民族乐器感兴趣的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演奏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富含人文底蕴的学习路径。 --- 卷一:民族音乐的根脉——入门基础与乐理认知 第一章:踏入国乐之门——认识中国传统乐器群像 本章将带领读者系统地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广阔天地,不再局限于某一种乐器,而是以宏观的视角审视整个民族乐器家族。我们将详细介绍弓弦乐器(如二胡、高胡、板胡)、弹拨乐器(如古筝、古琴、扬琴、阮族)、吹管乐器(如笛子、箫、唢呐)以及打击乐器(如堂鼓、板鼓)的主要类型、历史沿革及其在不同地域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乐器家族的“族谱”: 梳理主要乐器在音色、发音原理和演奏技法上的根本差异。 中国音乐的“骨架”: 深入浅出地解析中国传统音乐的核心特征,包括五声调式、七声音阶、散板与板式结构等,为后续的实践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乐器保养的“第一课”: 针对不同材质(丝弦、尼龙弦、竹制、木制)的乐器,提供科学的日常养护方法,确保乐器状态的最佳稳定性和音色的纯正性。 第二章:五线谱之外的符号系统——工尺谱与减字谱的解读 学习中国传统乐器,必然要面对其独特的记谱法。本章将专门讲解最常用的两种传统记谱系统,并提供现代五线谱对照的练习范例。 工尺谱的结构与转换: 详细解析工尺谱中的“上、尺、工、六、五、斯、上”等音级符号,以及它们对应现代音高的关系,重点讲解“泛音、花指、滑音”等演奏记号在工尺谱中的表述方式。 古琴减字谱的奥秘: 针对古琴的特殊性,讲解减字谱如何通过“散、按、徽、徽”等汉字组合来精确指示指法、弦位和徽位,这是理解传统琴学精髓的关键。 可视化练习: 提供一段简单的小曲(如《茉莉花》或《渔舟唱晚》片段),用三种记谱法同时呈现,帮助读者建立符号间的对应关系。 --- 卷二:弓弦乐器的精微之道——以二胡为例的技法剖析 第三章:二胡的“呼吸”——运弓的力度、速度与触弦的艺术 本部分将聚焦于弓弦乐器中技巧难度和表现力最强的二胡,系统拆解运弓这一核心技术。 弓段的划分与控制: 细致讲解“长弓、分弓、聚弓、抛弓”等基本运弓技巧,强调弓在不同部位(靠近琴码、中间、靠近弓杆)发力时音色的变化,即“运弓的黄金分割点”。 “内吸外运”的身体力学: 分析如何通过手臂、手腕甚至身体的微小配合,实现对弓毛与琴弦接触角度的精准控制,避免“毛刺音”和“空弦音”的出现。 揉弦的“生命线”: 探讨揉弦(吟、猱、揉)的物理学基础,区分“平揉”(幅度均匀)与“弹揉”(力度变化),并提供针对不同音区(高把位与低把位)的揉弦练习方案,以增加音色的厚度和立体感。 第四章:指法的灵活性与音准的校正 左手的精确性是弓弦乐器流畅演奏的保障。本章侧重于指法训练与音准的自我校正。 “按音”的力度与时机: 讲解手指按弦的“触点”与“力度”,如何保证声音的干净利落,避免“捏音”现象。 滑音的“情感表达”: 详细区分“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的技术要领,强调滑音在民族音乐中承载的情感色彩,并教授如何控制滑音的速度和幅度,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而非刻意为之。 音准的内化训练: 介绍利用泛音、纯五度对比等方法进行自我听觉训练,帮助演奏者建立精准的“内心音高”参照系,尤其是在没有电子调音器辅助下的场景。 --- 卷三:弹拨乐器的韵律流转——古筝、扬琴的演奏美学 第五章:古筝的“气势”与“细腻”——指甲的调校与基础指法 本章为古筝学习者提供从零开始的构建框架,重点在于指甲与音色的统一。 指甲的“第二皮肤”: 详细介绍如何修剪、佩戴和调整义甲,确保指甲的长度、弧度和厚度适中,这是产生清亮、饱满音色的前提。 “勾、托、抹、摘”的动态分析: 针对四种基本指法的发力点和传力路径进行解析,强调从手腕到指尖的“一气呵成”。 “摇指”与“轮指”的持久力训练: 专项训练如何通过手臂带动而非单纯手指的疲劳性训练来完成大段的摇指段落,实现音色的均匀和持久性。 第六章:扬琴的“颗粒感”与节奏的“律动” 扬琴作为击弦乐器,其技术核心在于对琴竹的掌控和节奏的精确把握。 琴竹的持握与击打角度: 讲解如何正确持握琴竹,区分“平击、斜击”对音色造成的“金属感”与“木质感”差异,以及如何运用不同力度控制音量。 音阶的“连贯性”练习: 针对扬琴特有的多音同时演奏特性,设计双音、三音连续快速的练习,以解决“断音”和“粘连”的问题。 和声织体的构建: 探讨扬琴在合奏中的定位,学习如何通过快速琶音和分解和弦的技巧,为旋律提供坚实的和声背景。 --- 卷四:曲目鉴赏与艺术表达——从练习曲到演奏的飞跃 第七章:经典曲目的风格化解读 理论和技巧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音乐的表达。本章选取几首不同风格的代表性曲目进行深入分析,不涉及具体指法,而是侧重于音乐内涵的理解。 叙事性曲目(如《赛马》): 分析如何通过速度的急剧变化、弓弦的力度对比来模拟草原场景的开阔与激烈。 抒情性曲目(如《二泉映月》或《高山流水》): 探讨如何在慢速中保持张力,如何运用“装饰音”和“微小音高变化”来表达深沉的情感。 技巧性曲目(如《金蛇狂舞》): 侧重于对节奏的精确控制与快速指法的流畅性,强调技术服务于音乐的愉悦性。 第八章:合奏中的角色定位与自我提升 民族乐器演奏往往在合奏环境中进行,本章指导学习者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合作者。 聆听的艺术: 强调在合奏中,指挥的引导、旋律声部的平衡、以及与低音声部的配合是演奏者必须掌握的能力。 演奏的个性化与规范性的平衡: 如何在遵守乐谱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融入个人理解,形成既符合民族音乐审美,又具有个人特色的演奏风格。 长期学习规划: 为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初级、中级、高级)提供一套可量化的长期进阶目标和推荐的阅读书目及艺术实践建议。 ---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授某一种乐器的具体指法细节,而在于构建一个立体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习认知框架,为所有对民族乐器感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一条清晰、全面且富有文化深度的学习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本“琵琶艺术百科全书”。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弹奏,更是在引领你走进琵琶的艺术世界。我惊喜地发现,书中不仅有扎实的技法讲解,还有许多关于琵琶历史、文化背景、著名乐曲赏析的内容。当我学习到一首新的曲子时,书中都会附带关于这首曲子的故事,以及它在琵琶发展史上的地位。这让我对音乐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不再是孤立地去看待每一个音符,而是能够感受到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乐感”培养的章节。它没有给出空泛的理论,而是通过引导性的问题,让我自己去思考如何表现音乐的情感。比如,在讲解《月牙五更》时,书中会问:“你觉得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你又会用怎样的力度和速度来表现?”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我开始主动地去体会音乐,而不是被动地去模仿。每一次的演奏,都变成了一次与音乐的对话,一次情感的表达。这种学习方式,让我对琵琶的热爱,也从最初的“想要学会弹奏”,逐渐升华到了“想要用琵琶去表达”。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它严谨的教学体系,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我翻阅到后面的章节,看到那些经典的琵琶曲目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代的文人雅士之中,聆听着悠扬的丝竹之声。《春江花月夜》那婉转的旋律,《十面埋伏》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在书中的文字描绘下,都栩栩如生。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的乐谱集,它还穿插了许多关于乐曲创作背景、历史渊源以及演奏技巧的解读。这些“幕后故事”让我对每一首曲子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机械地模仿指法,而是真正融入情感,去体会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演奏风格的探讨。有的时候,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名师手中,却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韵味。这本书就像一个集大成者,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汇集在一起,让我得以一窥琵琶演奏的艺术光谱。它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鼓励读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尝试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琵琶艺术的生命力,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每次读到关于大师们的演奏心得,我都忍不住会想象他们当时在舞台上的风采,那份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我。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跟名师学琵琶》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不仅仅是把知识“喂”给你,更是教会你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探索。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从入门到进阶的各个方面,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不同程度的学习者量身定制。对于像我这样想要系统学习的初学者来说,它的循序渐进让我信心倍增;而对于一些已经有一定基础,想要提升技艺的演奏者来说,书中那些深刻的见解和对细节的打磨,同样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讲解一些高难度技巧时,所提供的多种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它深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薄弱环节,因此会提供多种选择,让你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而且,书中还强调了“慢练”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如何进行有效慢练的指导。这一点对于很多急于求成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每一次当我感觉进步缓慢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新的启发和动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技艺,源于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真的是我学习琵琶道路上最坚实的伙伴。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有多年音乐基础,但对琵琶完全是新手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引导作用简直是无可替代的。我之前也尝试过其他一些乐器的学习,深知“万事开头难”的道理,而好的入门教材,往往能决定学习的成败。这本《跟名师学琵琶》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一开始就讲得太深奥,而是从最基本的手型、指法开始,一点一点地渗透。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讲解“勾、抹、挑、按”这几个基本指法的,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勾指要像小鸟啄米,抹指要像流水滑过,挑指要像小鱼吐泡,按指要像猫咪抓老鼠。这些生动有趣的比喻,让我立刻就记住了这些指法,而且在练习的时候,脑海里也会浮现出这些画面,让练习过程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更重要的是,书中为每个指法都配有非常详尽的分解动作图,每一个角度都考虑到了,让我能够清楚地看到老师的手是如何运作的。而且,练习曲的难度也是循序渐进的,从最简单的单音练习,到简单的旋律组合,再到一些小型的乐曲片段,让我能够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成就感,而不至于因为难度过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话,他总是在最恰当的时机,给出最有效的指导。这种扎实的起步,为我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终于找到一本让我心甘情愿翻了又翻的琴谱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琵琶那独特的音色,时而如珠落玉盘般清脆,时而如山洪爆发般激越,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然而,市面上关于琵琶的学习资料琳琅满目,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却不多。很多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排版混乱,让人望而却步。直到我偶然间发现了这本《跟名师学琵琶》,简直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 这本书的编排思路非常清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着初学者。从最基础的指法、持琴姿势开始,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非常到位,甚至连手指的弯曲度、腕部的放松程度都细致入微。我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大堆复杂的乐谱,而是先通过大量的图示和生动的文字描述,帮助我们建立起对乐器和基本功的直观认识。例如,在讲解“轮指”这个难点时,书中不仅有详细的动作分解图,还配有“珠子滚落”、“瀑布飞溅”等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要领。而且,每介绍完一个技巧,都会立刻配上相应的练习曲,让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立刻动手实践,巩固所学,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对于我这样的自学者来说,简直太友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