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梅、叶晓晨、党岱编著的《中西方音乐理论专 题研究》共分八章,**章为音乐理论基础,主要介 绍了音体系,音符、休止符及时值的划分,记谱法, 常用记号,常用术语;第二章为律吕与辅曾,论述了 中国传统阶名、律名的标记法,中国传统音乐的八度 分组,律吕阴阳,四基与辅曾;第三章为节拍、节奏 与旋律,主要对拍子、拍号和拍子类型,节奏与节奏 型,音值组合法,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板眼,节奏、节 拍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旋律及其发展与表现进行了 分析;第四章是音程、和弦与织体,以音程与和弦为 基础,阐述了调式中的音程与和弦,相隔八律与纯五 度,织体的分类及表现;第五章为调式、音阶及调的 关系,探讨了西方自然大小调式及变体,中国民族调 式,中古教会调式,调的关系;第六章通过对调式变 音及调式半音阶、离调、移调、转调及调式的交替的 论述,研究调式的变音与调的转换;第七章为律制与 中国传统乐理补充,主要探讨泛音列、十二平均律与 音分,五度相生律与纯律,三种律制的比较及应用, 中国古代的三分损益法分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补充;第八章是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及近现代音乐理 论与风格,从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人手,分别论述了 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音高体系的变革、调性形态的 多样性、非调性的音乐作品以及多种风格与类型的音 乐。
**章 音乐理论基础
**节 音体系
第二节 音符、休止符及时值的划分
第三节 记谱法
第四节 常用记号
第五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 律吕与辅曾
**节 中国传统阶名、律名的标记法
第二节 中国传统音乐的八度分组
第三节 律吕阴阳
第四节 四基与辅曾
第三章 节拍、节奏与旋律
**节 拍子、拍号及拍子类型
第二节 节奏与节奏型
第三节 音值组合法
第四节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板眼
第五节 节奏、拍子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第六节 旋律及其发展与表现
第四章 音程、和弦与织体
**节 音程与和弦
第二节 调式中的音程与和弦
第三节 相隔八律与纯五度
第四节 织体分类及表现
第五章 调式、音阶及调的关系
**节 西方自然大小调式及变体
第二节 中国民族调式
第三节 中古教会调式
第四节 调的关系
第六章 调式变音与调的转换
**节 调式变音及调式半音阶
第二节 离调
第三节 移调
第四节 转调
第五节 调式交替
第七章 律制与中国传统乐理补充
**节 泛音列、十二平均律与音分
第二节 五度相生律与纯律
第三节 三种律制的比较及应用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三分损益法分析
第五节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补充
第八章 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及近现代音乐理论与风格
**节 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
第二节 音高体系的变革
第三节 调性形态的多样性
第四节 非调性的音乐作品
第五节 多种风格与类型的音乐
参考文献
我最近在深入研究二十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潮,希望能找到一些能连接不同地域、不同体系的理论桥梁。我手里已经有几本侧重于某一个欧洲流派的专著,但总感觉视野有些局限。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纵向梳理历史脉络,同时又能横向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是如何理解“旋律”、“和声”这些基本概念的宏大叙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单一民族音乐体系的分析框架,比如,它是否探讨了韦伯恩的十二音体系与中国传统五声音阶理论在结构逻辑上是否存在某种深层的共性或根本的差异。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普适性的分析工具,帮助我理解不同音乐文化背后的思维模式,那将是对我现有研究的巨大突破。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描述性分析和批判性反思之间的张力的,毕竟,要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下讨论差异性,难度是极高的。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音乐教育实践抱有极大热情的教师。我在尝试将晦涩的音乐学院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合本科低年级学生理解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有扎实的理论深度,又不失清晰阐释逻辑的教材或参考书。以往读到的理论书籍,往往将复杂的概念堆砌在一起,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读完一遍也只能抓住个大概,根本没法拿来直接指导教学。我真正需要的是那种能够提供清晰的图表、循序渐进的例子,最好还能辅以一些历史背景故事来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论述方式。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那样,耐心地将复杂的理论概念拆解成易于消化的小块,并通过具体的音乐实例(比如分析一段巴赫赋格或一段戏曲的板式结构)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那么它对于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考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我对音乐史的兴趣点,往往集中在那些常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带有强烈地方色彩或地域风格的音乐传统。例如,某个特定地域的民间音乐在调式建构上的独特之处,以及这些地方性理论是如何在口耳相传中保持其复杂性和系统性的。我通常发现,很多“大部头”的理论著作,最终都将焦点收束到欧洲古典乐派,对其他地区音乐的介绍往往沦为蜻蜓点水式的附录。我热切希望能看到,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平视”视角,去认真对待和剖析那些非西方、非主流的音乐体系的内在逻辑。我期待的不是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度的“理论还原”,即,通过严谨的分析方法,揭示出这些不同音乐文化是如何独立构建起它们自己的宇宙观和结构法则的,并能有力地论证这些体系的完备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的深蓝色封皮,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初次捧读时,我立刻被它内页的纸张质感所吸引,摸起来细腻光滑,即使用钢笔书写也不会洇墨,这对于需要经常在书上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不用说排版了,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当,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引用格式上的规范性,每一个脚注和尾注都标注得一丝不苟,显示出作者在学术严谨性上的不懈追求。这本书的整体制作水平,完全可以作为精装学术典籍的范本,从物理层面上就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尊重和愉悦感。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并将书籍本身视为艺术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质形态本身就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堆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物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当我翻阅许多介绍音乐理论的书籍时,我常常感到一种“隔阂感”,仿佛作者生活在一个完全脱离了当代听众和创作者的象牙塔里。今天的音乐早已不再是古典时期那种严格的对位法或功能和声所能完全概括的了。我更关注的是那些在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比如电子音乐的声场构建、即兴演奏中的结构逻辑,甚至是微音程在当代作曲中的运用。我对这本书抱有的一个关键期望是,它是否敢于触碰这些“边缘”的、仍在发展中的理论前沿。如果它仅仅停留在对中世纪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体系的梳理上,那它的价值就会被大大削弱。我渴望看到作者能够将传统的理论框架,敏锐地投射到当代音乐语境中去,探讨技术进步对“音高”、“节奏”、“复调”这些基本范畴带来的冲击与重塑,从而展现出理论研究的生命力与前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