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

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音乐史
  • 音乐史
  • 百年音乐
  • 20世纪音乐
  • 中国文化
  • 音乐研究
  • 历史
  • 文化艺术
  • 音乐发展
  • 时代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鉴文化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807618805
商品编码:1210180482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百年中国艺术史1900-2000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2

具体描述

容简介

  《百年中国艺术史(1900-2000):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通过对中国音乐艺术发展情况的叙述,深入探讨了1900-2000这一百年音乐艺术发展与社会、经济、思想及文化变迁的深层互动关系。为客观、准确地呈现这一百年的音乐艺术史,作者借助20世纪的中国音乐艺术解读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用20世纪的中国历史阐释了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特征、意义和价值。

插图





目录

前言
一、本书的缘起
二、本书的学术背景
三、本书的三个底本及其相互关系
四、概念界说、对象选择及详略处理
五、本书的结构与历史分期
六、本书的谱例与图片

章 重构与阵痛:世纪初次战略转型(1900-1931)
节 眺内望外:中西音乐的现实样态
一、我阁传统音乐的现实样态
二、西方艺术音乐的现实样态
三、清来民初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四、清末民初论家对中西音乐的体认
第二节 三说争鸣:转型阵痛中的自觉抉择
一、“全盘西化”思潮
二、“国粹主义”思潮
三、“兼收并蓄”思潮
四、“拿来主义”:中国音乐家清醒而自觉的历史抉择
第三节 学堂乐歌:新音乐运动的序曲
一、学堂乐歌的美学原则与形态演变
二、学堂乐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三、学堂乐歌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繁花初放:新音乐运动代表人物及其音乐创作
一、萧友梅的音乐主张及创作
二、赵元任的音乐主张及创作
三、刘天华的音乐主张及创作
四、黎锦晖和他的儿童歌舞曲及歌舞剧
五、王光祈的音乐思想
六、青主的美学思想与音乐创作
第五节 艰难起步:我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
一、早期专业音乐教育的理论准备
二、北大啬乐传习所
三、全国各地之“音乐研究会”
四、开办较早的现代音乐教育机构
五、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第二章 音乐与战争:在喷火呐喊中啼血刨作(1931-1949)
节 早期抗战音乐创作
一、争业作曲家的抗日爱闭歌曲创作
二、聂耳的音乐创作
三、左翼或爱国音乐家的早期抗战歌曲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的音乐创作
一、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二、延安秧歌剧运动与秧歌剧
三、歌剧《自毛女》及饮歌剧高潮
四、郑律成的音乐创作
五、延安及其他抗日根据地的音乐创作
……

第三章 创造与思索:共和国初期的音乐繁荣(1949-1956)
第四章 “反右”与“向左”:在曲折中前进(1957-1966)
第五章 梦魇与创造:“”中的音乐现实(1966-1976)
第六章 改革与开放:本世纪第二次战略转型(1976-1988)
第七章 批判与徘徊:回流时期的音乐思潮与创作(1989-1992)
第八章 涅槃与腾飞:后新时期的音乐繁荣(1992-2000)

结语
后记
附录
弦歌不辍: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思潮与创作实践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这一波澜壮阔的音乐变革时期,深入剖析了西方音乐在观念、风格、技术和美学层面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与流变。我们不涉及中国音乐史的特定脉络,而是将目光投向欧洲和美洲大陆,探究在那里激荡的思想碰撞如何重塑了音乐的本体与功能。 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是一部充满矛盾、探索与颠覆的历史。如果说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将音乐推向了情感表达的巅峰,那么进入新世纪,作曲家们则开始质疑甚至彻底否定既有的美学规范。本书将这场变革视为一场多股力量交织的宏大叙事,从印象主义的余晖到极简主义的冷静,勾勒出一条清晰而又充满岔路的演进路径。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的黎明与瓦解(1900-1945) 本部分着重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音乐界对晚期浪漫主义的“过度饱和”状态的反叛。 一、印象主义的色彩与氛围: 德彪西(Claude Debussy)与拉威尔(Maurice Ravel)如何通过对传统调性的模糊处理、对音色的精妙编织以及对非西方(特别是印尼甘美兰)音乐元素的借用,构建了一个充满感官诱惑、如梦似幻的听觉空间。我们分析其和声语言中平行五度、四度以及全音阶的使用,如何有效地“溶解”了德奥传统和声的逻辑重力。 二、表现主义的焦虑与无调性革命: 施本格(Arnold Schoenberg)及其追随者贝尔格(Alban Berg)和韦伯恩(Anton Webern)——即“第二维也纳乐派”——构成了对音乐“清晰可辨意义”的挑战。本书详细考察了他们从自由无调性向十二音体系(Dodecaphony)的转变过程。十二音体系并非仅仅是“不协和”,而是一种试图建立新的组织原则、对抗音乐“宿命”的理性建构。我们分析了《月光小丑》中精神的极度紧张,以及韦伯恩早期作品中对音色序列的精确控制,预示了战后序列主义的方向。 三、原始主义的回归与野性: 以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为标志,原始主义(Primitivism)以其粗粝的节奏、强烈的重音错位和对“野蛮”能量的直接诉诸,震撼了巴黎乐坛。本书将分析这种对“纯粹生命力”的追逐,是如何通过对音高、节奏和配器的颠覆来实现的,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巴托克(Béla Bartók)对东欧民间音乐的民族学式吸收与再创造。 四、新古典主义的回归: 在对19世纪“过度浪漫化”的反思中,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等人转向了巴赫、莫扎特等古典大师的清晰结构、对位技巧和线性思维。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带着现代听觉语言去重构古典形式”的尝试。我们探讨了其新客观主义(New Objectivity)的美学立场,强调音乐的工艺性与可理解性,而非个人情感的宣泄。 第二部分:战后的激进探索与技术爆炸(1945-2000) 二战后,音乐的地理中心开始向美国倾斜,技术手段的革新也为作曲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 一、彻底的序列化:全面控制的尝试: 受韦伯恩的启发,布列兹(Pierre Boulez)等人将十二音原则扩展到节奏、力度和演奏法等所有音乐参数上,发展出“总谱序列主义”(Total Serialism)。本书将细致剖析这一时期对精确控制的狂热,以及随之而来的听觉后果——音乐变得密度极高、非线性,对演奏家和听众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二、偶然性与不确定性(Aleatoric Music): 约翰·凯奇(John Cage)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他质疑音乐作品的“作者意图”,通过引入随机性(如《易经》的运用)将音乐的结构和内容部分委托给机会或演奏者的即兴。我们深入探讨了《4分33秒》的哲学意义——它并非“无声”,而是将环境噪音纳入音乐场域的宣言,挑战了音乐的定义边界。 三、电子音乐与声音的实验室: 电子音乐的诞生是音色领域的量子飞跃。本书区分了两种主要路线: 1. 德国科隆学派(E.M.):以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为代表,通过振荡器和噪音发生器从零开始“合成”声音,追求声波的纯粹构造性。 2. 法国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以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为代表,通过磁带录音技术对现实世界的声音(火车声、水流声等)进行剪辑、变速和反向播放,探究“既成声音”的潜在音乐性。 四、空间音乐与多维听觉: 作曲家们开始思考声音在物理空间中的位置。斯托克豪森在后期作品中对多声道扬声器的运用,以及克舍基斯(Iannis Xenakis)将概率论、建筑学原理(如随机分布的“粒子”)应用于音乐结构中,构建出宏大、颗粒化的音响景观,标志着音乐对传统线性时间的超越。 五、极简主义的回归与脉动: 七十年代后,对战后现代主义的过度复杂性和学术化的反动,催生了极简主义(Minimalism)。以赖利(Terry Riley)、赖希(Steve Reich)和格拉斯(Philip Glass)为代表,他们回归到重复、恒定的节奏律动、逐渐变化的音高循环(Phase Music)。这种音乐以其近乎冥想的、可感知的过程美学,重新赢得了公众的共鸣,标志着西方音乐对“可理解性”的温和回归。 总结: 本书的宗旨在于揭示二十世纪西方音乐的复杂性:它既是技术理性主义的产物,也是反理性、追求原始体验的冲动之果。从A小调的坍塌,到二十六个音高单位的平等,再到对“噪音”的接纳,这一百年的探索,为我们理解当代音乐语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其宏大的视野和细致的刻画。作者仿佛是一位全知的观察者,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音乐图景尽收眼底,并且能够将那些宏观的时代脉络与微观的艺术细节完美结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音乐技术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关注,从留声机的引入,到广播的兴盛,再到后来改革开放后卡带、CD的普及,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音乐的生产和接受方式,作者对这些方面的论述,让我对音乐的传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音乐创作思潮的梳理也十分到位,例如,如何回应西方音乐的冲击,如何探索民族音乐的现代转型,以及如何在特定的意识形态下进行创作,这些都展现了中国音乐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选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非主流音乐形式的关注,比如早期电影音乐、舞台剧音乐,甚至是一些民间歌谣的记载,这些往往被许多音乐史著作所忽略,但在作者的笔下,它们都成为了构成中国音乐画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深度“朝圣”,收获满满,对中国音乐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不得不说,《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的叙事方式非常有吸引力。我常常会觉得自己在读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而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常常会穿插生动的人物故事和真实的史料细节,使得枯燥的年代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被遗忘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的挖掘,很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消失的旋律,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例如,书中对20世纪初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那些最早的流行歌曲,虽然在今天听来可能有些朴素,但它们却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作者对于不同音乐风格的演变过程的梳理也十分清晰,从西学东渐的初期,到受到各种外来文化影响后的融合与再创作,再到民族音乐的复兴与创新,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书中对于一些关键音乐人物的传记式描写也做得非常出色,例如那些在特定时期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他们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的结合,读来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音乐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个完整而有序的体系。

评分

这本《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库里,我惊喜地发现了一件件稀世珍品。我原以为自己对音乐史的了解已经算得上是有些基础了,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音乐形式,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将音乐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书中关于“新歌剧”的论述,不仅仅是在分析音乐上的创新,更是深入探讨了它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了宣传和教育的角色。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些被时代潮流裹挟的音乐家们的描绘,他们或随波逐流,或逆流而上,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令人唏嘘的篇章。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许多我闻所未闻的音乐团体和组织,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推动了音乐的传播和发展。读到关于“红色经典”音乐的章节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理想,作者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也充满了批判性的视角,没有一味地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局限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思考的著作,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历史深度的角度去审视中国音乐的过去。

评分

刚收到《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以为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音乐史。然而,翻开后才发现,它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的研究非常扎实,对于史料的运用也十分严谨。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探究音乐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例如,书中对于“乐教”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演变,以及其与国家发展、社会改革之间的关联,就有着深刻的论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左翼音乐”的章节所吸引,作者不仅分析了其音乐特征,更深入探讨了它在特定政治语境下的功能和影响。这种深入剖析的态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另外,书中对民乐在20世纪的传承与创新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对传统乐器的改良,以及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现代创作的努力,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在时代变迁中的韧性和生命力。我非常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音乐思潮冲突时的客观态度,他既承认了各种音乐风格存在的合理性,也指出了它们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的音乐史著作,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中国音乐发展历程的深度解读。

评分

这本《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过最让人惊艳的音乐著作之一。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被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跌宕起伏深深吸引。作者的笔触既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又饱含着对音乐的热情,仿佛带着我穿越了时光隧道,亲身经历了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从20世纪初西洋音乐的传入,到民族音乐的复兴与创新,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音乐的蓬勃发展,乃至改革开放后多元音乐文化的涌现,书中的每一章节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将那些曾经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音乐教育的论述印象深刻,那些在战火纷飞中建立起来的音乐学堂,那些为了播撒音乐种子而默默奉献的教育家们,他们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作者对于不同音乐流派的分析也极其到位,无论是对京剧的时代演变,还是对民间小调的挖掘整理,都展现了其深厚的功底。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近百年来的音乐发展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更对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力量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史,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社会变迁史,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人性的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