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与风土(附光盘茶歌篇酒歌篇)(精)

中国民歌与风土(附光盘茶歌篇酒歌篇)(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允箴 编
图书标签:
  • 民歌
  • 中国民歌
  • 风土人情
  • 音乐
  • 文化
  • 民族音乐
  • 茶歌
  • 酒歌
  • 精选集
  • 地方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
ISBN:9787552309591
商品编码:1176927650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民歌与风土(附光盘茶歌篇酒歌篇)(精)
  • 作者:黄允箴
  • 定价:258
  • 出版社:上海音乐
  • ISBN号:978755230959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3-01
  • 印刷时间:2016-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483

编辑推荐语

黄允箴所著的《中国民歌与风土(附光盘茶歌篇酒歌篇)(精)》的主旨是探讨民歌与风土的关系。但认真读完本书之后,才渐渐悟出作者还有一个*高的目标,或者说本书想要达到一个*有学术意义的结论,这就是:民歌之发生,离不开自然景观、生产生活、民俗信仰和方言语音等四大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受到特定风土的某种制约。

内容提要

黄允箴所著的《中国民歌与风土(附光盘茶歌篇 酒歌篇)(精)》以人文历史的大视野,吸纳音乐学地 理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全面探究了中国传统民歌与自然环境,民歌与民间习 俗的深层联系,同时也为这些相关学科领域的进一步 开拓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资源,本书从茶歌酒歌切入, 集文字乐谱图片音像于一体,多元素多层次地再现了 农业社会,中国百姓茶酒生活景观中的原生歌唱,透 过歌唱,呈现的是大自然对华夏民族的慷慨给予,看 到一个渐行渐远的时代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的万千智慧 万种风情。
    

作者简介

黄允箴,1945年出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曾撰写专著《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歌舞音乐卷》、音乐文集《纵横民歌时空》《中国传统音乐导学》(与王璨、郭树荟合作),完成上海市教委立项课题《中国传统音乐与当代社会》(与上述二人合作完成)、《民歌与风土》。

目录

序一 歌从“风土”来——为《中国民歌与风土》而作
序二 歌以其土觇风鉴微——非遗视角下对当代转型语境中民歌著录的思考
茶歌篇
一、四季农时催茶唱
1.十二月茶农事
2.“宜红”红茶唱火
3.畲茶女说稻郎
二、一方茶山一方歌
1.皖南山曲清丽
2.闽南乡褒歌漫
3.滇南岭古茶音
三、制茶曲里故事多
1.听炒青话沧桑
2.茶工苦向谁诉
3.客家女打擂茶
四、贩茶咏唱走四方
1.闽茶乡客商旺
2.“徽骆驼”闯天下
3.互市忙古道喧
五、名茶飘香歌中闻
1.品“云雾”话“秘方”
2.“龙井”细越调润
3.布朗茶翠竹情
六、请茶歌音舒心扉
1.迎宾客茶胜酒
2.情恋饮搭鹊桥
3.饮浓茶品浓意
七、仪式礼歌茶**
1.婚仪茶喜气洋
2.奠仪茶唤魂归
3.傩仪茶通人神
八、茶音本结佛道缘
1.做佛事诵茶经
2.聚庙会施善茶
3.熬茶歌佛道合
九、“采茶家族”聚舞歌
1.“噪茶母”孕“茶族”
2.南方“亲”性情异
3.北国“戚”趣意浓
酒歌篇
一、情满人间祝酒歌
1.藏民情溢河谷
2.敬老情寿长青
3.团圆情迎新春
二、品酒颂酒知造酒
1.造酒人世传颂
2.造酒药草显灵
3.造酒术细唱述
三、宾主开怀唱酒宴
1.听西北观饮境
2.江南宴结商隋
3.望草原宴歌酣
四、酒场歌场欢乐场
1.苦中乐穷中欢
2.侃逗噱意盎然
3.行酒令百鸟飞
五、酒美*赞生活美
1.山水亲乡隋美
2.丰收乐劳动美
3.盖屋喜安居美
六、人生喜酒三部曲
1.婚礼酒喜盈门
2.庆生酒贺添丁
3.白喜酒送魂归
七、做人之道听酒唱
1.盼家和万事兴
2.惜青春立远志
3.饮有度莫贪杯
八、祭神酒吟同景仰
1.自然祭系生存
2.神仙祭佑安定
3.宗教祭抚灵魂
九、唱礼致礼重酒礼
1.三道酒醉心田
2.同心酒合心志
3.转转酒传心声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谱例索引
图片索引
音像制作
后记


《燕赵风物志:冀中平原的古老记忆》 一部深度挖掘河北中部地区人文地理与历史脉络的恢弘著作 作者: 张怀远 出版社: 燕赵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提要: 《燕赵风物志:冀中平原的古老记忆》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一特定艺术形式,如歌谣或音乐的专著,而是一部全景式、多维度展现河北中部——即古代燕赵之地腹心地带——的地理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物质文化及精神风貌的综合性地域史籍。本书以近百万字的篇幅,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地图、民俗照片及考古发掘图示,系统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冀中平原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贡献与地位。 全书结构严谨,共分为“地脉”、“史影”、“民生”、“匠心”与“信仰”五大部分,旨在构建一个立体、丰满的冀中地区文化生态模型。 --- 第一部分:地脉——山川形胜与物产渊源 本篇聚焦于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燕赵人民的性格与生存方式。冀中平原地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地带,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地势险要而物产丰饶”的特性。 一、太行之臂:屏障与门户 详细考察了太行山脉在军事防御和气候调节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娘子关、紫荆关、倒马关等重要隘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价值,以及山区水系对下游平原灌溉的影响。通过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揭示了当地特有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的分布,及其对区域早期冶金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 二、滹沱之韵:水系与农业文明 深入剖析了滹沱河、子牙河等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对旱作农业的制约与滋养。书中通过对古代水利工程遗址的考察,重构了古代冀中地区水网的变迁史,论证了“靠天吃饭”的农耕哲学如何演化为精细化的耕作技术,例如对“旱地井灌”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三、气候与物候:农时体系的建立 不同于南方湿热气候,冀中平原的四季分明对当地物候的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节通过对古代农书和地方志的梳理,重建了当地的节气系统,展示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完整周期中,不同村落和家族为适应气候变化而发展出的季节性生产活动与生活习俗。 --- 第二部分:史影——王畿重地的千年更迭 冀中平原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原王朝的政治核心与缓冲地带。本篇以编年体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其作为“王畿”的独特历史使命。 一、从“孤竹”到“中山”:早期王国的兴衰 追溯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等地方势力的崛起与被兼并过程。书中利用考古发现,对中山国都城遗址进行了详细的复原分析,探讨了其文化(特别是青铜器铸造与礼制)对周边齐、赵、燕诸侯国的影响。 二、汉唐间的枢纽:漕运与屯田 分析了汉代以来,冀州、定州等地作为漕运通道和军事驻地的角色。重点研究了唐代“范阳节度使”的权力基础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论述了这一地区的军事化管理如何塑造了地方社会的尚武风气。 三、辽金元:双重文化交融的前沿 本书用了大量篇幅探讨了金代迁都中都(今北京)后,冀中地区作为金国核心统治区所经历的汉文化与契丹、女真文化的复杂交融。书中收录了多处元代驿站遗址的研究资料,揭示了其在连接南北经济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 第三部分:民生——社会结构与衣食住行 这一部分着眼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探究了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频繁的战乱下,冀中人民如何构建起稳定而富有韧性的社会生活体系。 一、宗族与闾里:血缘与地缘的组织 详细考察了冀中地区以家族为核心的聚落模式。通过对地方族谱的文本分析,梳理了清代以来家族的迁徙路径、内部的权力结构(如族长、耆老制),以及家族内部用于互助、教育和维护治安的机制。 二、衣冠之饰:从实用到审美的转变 重点分析了以保定、定州为代表的服饰风格。书中通过对老照片和现存实物的对比研究,描绘了平原地区农民服装在布料选择(如棉、麻)、色彩偏好(偏爱朴素的蓝、灰、黑)以及实用性刺绣(如“虎头鞋”上的辟邪纹饰)方面的特点,并探讨了这种实用主义如何与周边游牧文化产生微妙的渗透与隔离。 三、餐桌上的历史:主食的演变与节令食物 深入探究了冀中平原的饮食结构。书中详细记录了以“面食”为主导的食物体系,包括不同地域制作的“锅贴”、“饸饹”、“烧饼”等,并结合气候和农业周期,梳理了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中的特定供品与食俗,如冬季的“腌菜文化”及其背后的食品保存智慧。 --- 第四部分:匠心——技艺传承与物质载体 冀中地区以其精湛的传统手工业闻名,本书将焦点投向那些塑造了地域物质文化的具体技艺。 一、定瓷的复兴与流变 本书为研究定窑瓷器的流变提供了新的视角,重点关注了宋代以后定瓷技艺的下沉与民间化。通过对周边地区“仿定窑”作坊的考察,分析了其从宫廷御用向地方民用转变过程中,在釉色、胎土和装饰手法上的技术调整与创新。 二、建筑语汇:砖雕与木作的地域表达 系统梳理了冀中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如“三合院”与“四合院”在当地的适应性变体。特别关注了在清代及民国时期盛行的砖雕艺术。书中详细解读了这些砖雕(如门楼、影壁上的“福寿延年”、“和合二仙”等主题)的文化符号学意义,以及不同匠人流派在雕刻技法上的细微差别。 三、古道上的运输:骡马帮与车辙印 记录了在铁路尚未普及的年代,冀中地区作为南北物资转运枢纽的运输体系。书中通过口述史访谈与古道地图比对,描绘了“骡马帮”的生活状态、行路规矩以及他们对沿途客栈、集市发展的间接影响。 --- 第五部分:信仰——世俗化与民间教化 该部分探讨了冀中人民的精神世界,分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后,如何在民间信仰中体现出极强的世俗性和实用性。 一、庙宇与社稷:地方神祇的谱系 梳理了冀中地区常见的民间信仰对象,如土地公、城隍、各路财神,以及那些因重大历史事件或水旱灾害而“神化”的地方英灵。书中对比分析了不同村落对同一神祇的祭祀仪式差异,揭示了地域文化对普世信仰的在地化改造。 二、教化载体:善书与民间戏曲的普及 研究了在识字率不高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通过通俗易懂的“善书”和民间戏曲(如河北梆子、道情)来传播伦理道德观念。书中选取了数部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梆子剧本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其如何通过生动的故事强化“孝悌忠信”的核心价值。 三、时令祭祀:生命周期的仪式 详细描述了从出生(坐月子、抓周)、成年(冠笄礼)、婚嫁到丧葬(安葬、守孝)的完整生命周期中的仪式流程。重点分析了丧葬礼仪中,为了求得祖先庇佑和避免疫病传播而采取的复杂禁忌和祭奠活动。 --- 总结: 《燕赵风物志》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辅以鲜活的田野调查成果,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冀中平原文化百科全书。它超越了对单一文化现象的描摹,力图展现一片土地上人与环境、历史与当下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和历史厚重感的地域文化史诗。 目标读者: 历史地理学者、民俗人类学研究者、地方文化爱好者、河北省历史文化研究机构及图书馆。

用户评价

评分

初遇 偶然在书店一角瞥见这本《中国民歌与风土》,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封面设计朴实却又不失韵味,一种沉静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并非民歌专家,但从小对乡野间流传的歌谣有着莫名的亲近感。想象着翻开书页,便能听到遥远的呼唤,触摸到土地最真实的脉搏,感受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百态与情感倾诉,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这本书似乎预示着一次深入的文化之旅,一次与中国传统之美的灵魂对话。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是一扇窗,让我窥探那个古老而鲜活的中国。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聆听那些在田埂上、在山野间、在劳作中诞生的歌谣,去理解那些蕴含在歌声里的淳朴情感和智慧结晶。

评分

探索 翻阅之间,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广袤的民歌海洋。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讲述着每一首民歌背后的故事。那些关于山川河流的赞美,关于劳作艰辛的抒发,关于爱情婚姻的憧憬,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无奈,都通过细腻的笔触被一一描绘。我被那些质朴而又充满力量的歌词所打动,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抵人心,诉说着最真挚的情感。我开始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遗忘了这些源远流长的声音。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旋律,更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足迹。我沉醉其中,如同一个考古学家,在每一个音符里挖掘出被岁月尘封的宝藏,感受着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独特文化魅力。

评分

启迪 这本书给予我的,远不止是对民歌的了解。它更是一种关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启迪。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物质洪流裹挟,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滋养。而这本《中国民歌与风土》就像一股清泉,提醒着我们,文化的根基依然深厚而强大。这些民歌,它们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活态文化。它们承载着祖先的智慧,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我开始反思,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接触到、理解并热爱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声音。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的唤醒。

评分

回味 合上书本,但书中的旋律和故事却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仿佛还能听到遥远的回声,感受到风的低语,以及歌声中饱含的深情。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韵味,而民歌,正是其中最朴实、最动人的一面。我迫不及待地想向我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书,让他们也能一同踏上这段美妙的音乐之旅,一同感受中国民歌的风土人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人与人,更连接了人与土地。这是一次充满收获的阅读体验,一次对心灵的洗礼。

评分

共鸣 读着读着,我开始发现自己与书中的某些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那些描写丰收喜悦、祈求平安的歌曲,勾起了我对童年时期春节的记忆,那种全家围坐,大人哼着不知名的歌谣,孩子们嬉闹的温馨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又或是那些关于离别与思念的歌,让我体会到在外漂泊的游子心中那份难以言说的乡愁。民歌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普遍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爱、恨、喜、悲,都能够在这其中找到回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风土”二字,它不仅仅是地理环境,更是孕育了特定文化和情感的土壤。我感到自己与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那些世代传唱的歌谣,都建立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联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