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乃信所著的《曲式精要》主要服务对象是各音 乐艺术院校的学生。对于所有希望在音乐修养和专业 造诣方面有所提高的爱好者,本书亦提供了有用和有 效的了解音乐构成之路径。
前言
**章 化繁为简
**节 音乐材料的分析
第二节 调性和声的分析
第三节 参考性的辅助分析
第四节 结构分析
第五节 音乐的陈述方式
第二章 一部曲式(乐段)
**节 曲式构成条件
第二节 二乐句乐段
第三节 多乐句乐段
第四节 扩展乐段
第五节 复合乐段
第三章 单二部曲式
**节 曲式构成条件
第二节 再现单二部
第三节 并列单二部
第四节 古二部曲式
第五节 对称单二部
第四章 单三部曲式
**节 曲式构成条件
第二节 典型的再现单三
第三节 结构复杂的再现单三
第四节 三部五部曲式的界定
第五章 其它结构类型
**节 并列三部曲式
第二节 双三部曲式
第三节 对称五部曲式
第六章 复三部曲式
**节 曲式构成条件
第二节 典型的复三部
第三节 特殊中部的复三部
第四节 变化再现的复三部
第五节 小复三部(中间类型)
第六节 复二部曲式
第七章 回旋曲式
**节 曲式构成条件
第二节 单结构回旋曲式
第三节 复结构回旋曲式
第四节 结构变化的回旋曲式
第八章 变奏曲式
**节 曲式构成核心
第二节 固定变奏曲
第三节 主题变奏曲
第四节 二重变奏曲
第九章 奏鸣曲式
**节 呈示部
第二节 展开部
第三节 再现部
第四节 引子与尾声
第十章 非典型性奏鸣曲式
**节 古奏鸣曲式
第二节 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第三节 协奏一奏鸣曲式
第四节 单乐章套曲奏鸣曲式
第十一章 回旋奏鸣曲式
**节 呈示部
第二节 展开部(插部)
第三节 再现部
第十二章 苍穹异象
**节 多重原则的合成
第二节 多重结构的套合
第三节 单主题综合结构
第四节 多主题共构结构
第五节 双主调游移结构
第六节 自由天使
第十三章 曲式集成(套曲)
**部分 器乐套曲
**节 古组曲
第二节 组曲
第三节 曲集
第四节 奏鸣·交响套曲
第二部分 声乐套曲
**节 歌曲套曲(声乐套曲)
第二节 合唱套曲
第三节 清唱剧
第四节 歌剧
附录一 分析实例
附录二 常备分析使用的乐谱目录
参考书目
当我拿到《曲式精要》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份清晰明了、直击要害的音乐结构指南。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为我揭示那些宏伟乐章背后的逻辑。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更像是一位渊博的音乐史学家,娓娓道来一段段精彩的乐章演变史,其中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细节和旁征博引。 书中对各种音乐曲式的阐述,可谓是包罗万象,从早期复调音乐的严谨结构,到古典时期奏鸣曲式的精巧布局,再到浪漫主义时期更加自由多变的表达方式,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作品时展现出的细腻功力,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作曲家在结构处理上的独到之处,并用生动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然而,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反而让我觉得它距离我所期望的“精要”有些遥远。我希望能看到的是一种更加概括性的、能够触及曲式灵魂的论述,一种能够帮助我迅速建立起对不同曲式核心特征的认知的“点睛之笔”。而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面面俱到”的梳理,对于初学者来说,信息量巨大,很容易在庞杂的细节中迷失方向,反而失去了探寻“精要”的动力。
评分说实话,拿到《曲式精要》这本书时,我满怀期待,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把开启音乐创作大门的钥匙,或者至少是一张清晰的地图,指引我理解那些宏伟乐章背后的结构逻辑。然而,它更像是一本详尽的“百科全书”,虽然内容包罗万象,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渴望快速掌握核心概念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过于“百科”而不够“精要”了。 作者在书中对每一个概念都进行了极其深入的探讨,例如在讲解“赋格”时,他不仅追溯了赋格的起源和发展,还详细分析了不同时代作曲家创作的赋格作品,从主题的呈示、对位技巧的应用,到卡农式的处理方式,几乎是面面俱到。读到这里,我既惊叹于作者的学识渊博,又感到一丝迷茫。我希望的是能够有一种更简洁、更直观的方式来理解赋格的内在逻辑,而不是沉浸在对具体作品细节的分析之中。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详实和严谨,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信息量过大,而缺乏一种能够迅速建立概念框架的引导。它更适合那些已经对音乐有一定了解,并且愿意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
评分读完《曲式精要》,我的感觉就像是参加了一场知识的盛宴,但似乎有点“撑”到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全面性,作者几乎把音乐发展史上出现的各种曲式都做了详尽的梳理和介绍,从最基础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到复杂的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再到更具探索性的自由曲式,都给出了相当深入的解读。 然而,正是这种“深入”和“全面”,让我感到它并非我所期待的“精要”。我原本以为,“精要”意味着提纲挈领,能够快速抓住事物本质。但这本书更像是把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一层一层地剥开,展示了每一个细节。比如,在介绍奏鸣曲式时,书中对每个部分的划分、每个乐句的功能、甚至每个和弦的进行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固然能帮助深入理解,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被这些细枝末节所淹没,反而抓不住奏鸣曲式最核心的精神。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点醒我的“顿悟”,而不是一篇篇精心雕琢的“论文”。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音乐基础,并且想对曲式进行深度学术研究的读者。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太大了,反而有些望而却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曲式精要》,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并没有真正触碰到“精要”的核心,反倒是在海量的细节和旁征博引中迷失了方向。作者似乎是一个极为博学的学者,他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音乐发展、每一位作曲家的创作手法都了如指掌,并且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去梳理和分析。这本厚重的著作,与其说是曲式的“精要”,不如说是一部关于音乐形式演变的宏大编年史。 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啃完这本书,每天都在咖啡的陪伴下,试图在密密麻麻的乐谱分析和历史事件叙述中寻找一条清晰的脉络。从巴洛克时期的复调织体,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式,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自由变形,作者几乎是面面俱到。然而,正因为“面面俱到”,反而让我觉得“精要”之处被稀释了。比如,在讲到奏鸣曲式时,作者列举了无数个例子,从海顿、莫扎特到贝多芬,每一个乐章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这固然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此庞杂的信息量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我更期望的是能够有一种更提纲挈领的概括,一种能够帮助我快速抓住不同曲式最核心特征的“火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学术化,很多术语的解释需要反复查阅,这无形中增加了阅读的门槛。
评分初次翻阅《曲式精要》便被其厚重的篇幅所震撼,仿佛面对一座知识的宝库,但又有些不知从何下手。书中对音乐曲式的讲解,可谓是力求全面,从最古老的复调形式到现代音乐的探索,几乎无所不包。作者的学识渊博毋庸置疑,对于每一个曲式的起源、发展、各个时期的演变,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 然而,我始终觉得,这本书与“精要”二字之间,似乎隔着一层什么。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音乐形式“百科”,而不是一本能够迅速掌握核心的“指南”。我希望能找到的是那种能够一眼看透曲式本质的“诀窍”,而这本书给我的,更多的是对每一个细节的深度挖掘。例如,在讲解奏鸣曲式时,作者会花大量篇幅去分析各个乐章的典型结构,并引用大量的乐谱片段进行佐证。这固然能让有基础的读者受益匪浅,但对于像我这样,希望能够迅速建立起对曲式基本框架认知的读者来说,信息的密度过大,反而显得有些“淹没”了核心。我需要的是一种能够点亮思路的“火花”,而不是一场信息洪流的“洗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偏向学术,很多概念的阐释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这无形中也提高了一些阅读门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