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人之追求自由,離不開對政治的反思,在赤裸裸的愛欲、性欲的深層次直視與脫敏思辨下,將愛欲、哲學、政治與人緊密聯係在一起,在“審慎而節製”的中庸之道裏找到人感受幸福和自由的方式。
內容簡介
《哲人是否應當對人民講真話》以古典智慧反觀現代生活、透視現代政治,尤其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中國政治。作者通過對古典文本的閱讀,發現自古以來,哲學與政治始終是一對糾結如麻的矛盾關係,在嚴峻的政治現實麵前,哲人的審慎變得尤為重要。
哲學是關於愛欲的智慧。《哲人是否應當對人民講真話》經由細緻的文本梳理,攫取古希臘人的生活片段(如會飲),從而為現代人提交一個倫理化生活方案:不是簡單介紹一套“愛欲”的知識或“愛欲”的思想,而是推薦一種審美化的生存技藝。因而《哲人是否應當對人民講真話》是一部反思人性、反思政治之作,無論個體的生活,哲人的言說,還是政治傢的行動,理應遵循“審慎而節製”的中庸之道。
作者簡介
謝宏聲,畢業於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後,師從陳丹青。現居北京,獨立學者,研究方嚮為當代藝術、視覺文化、倫理學和政治哲學,齣版有《圖像與觀看:現代性視覺製度的誕生》寫有藝術評論若乾,曾翻譯多部作品。譯有《視頻藝術》《塞尚的塞尚》《木心藝術》等作品。
精彩書評
★謝宏聲在書寫與繪畫、感性與知性之間,高度敏感、富有纔華。並能輕易發揮而予以平衡。他對當代藝術的嚴肅理解遠遠超過他的同代人,而在把握影像、捉筆創作時,他隻聽從自己的內心:純淨、欲念、叛逆、陰鬱,這是當代藝術的真髓。謝宏聲的領悟既來自理知,又發自內心。
──陳丹青(藝術傢、作傢、文藝評論傢)
目錄
觸覺的倫理
光之暴力
黑暗中的摸索
欲望的欲望
自我意識三部麯
主奴辯證法
愛欲辯證法
生存審美化
古典哲人的快感觀
自我照料——關乎性情卓越的技藝
哲人是否應當對人民講真話
高貴的謊言
哲學與政治
登徒子——色諾芬筆下的蘇格拉底
會飲、愛欲與政治
會飲的啓示
精彩書摘
《哲人是否應當對人民講真話》:
觸覺的倫理
對某人做齣判斷,通常依靠眼睛甚於雙手。因為每一個人皆可看到你,卻很少有人能夠接觸你,每一個都看到你的外錶,但很少人摸透你的真相……
——馬基雅維利:《君主論》
哲學之謎來自他者的凝視。主體之誕生便是與他者目光之邂逅,在目光的相互遭遇中領會他人對我的意義,獻身於對象,委身於對象,纔看到自己。他人目光在場,不僅無聲細說我的到來,實現對我的見證,引發自我意識,我亦被他人的目光所規定。經由他人的顯現,“我纔能像對一個對象做判斷那樣對我本身作判斷”。[法]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第2版,第292頁。]我可以不理會他人的在場,但不可能不與之共處。我不打算介入他人,故不願驚動對方,可是,對方隻需一個曖昧眼神,我就被攪擾瞭,強迫介入對方設定的視覺場,因為目光尋求反應,無論是消極迴應、積極迴應,甚至不迴應,皆為一種迴應。
萬物統攝於我的凝視,我亦遭受四周目光的壓迫,被咄咄逼人的凝視所包裹,挾持為目光的人質,他人的注視將我“置於他的視覺場,奪去瞭我的一部分存在”[法]莫裏斯·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薑誌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450頁。],尤其不懷好意的目光審問,時時逼我作答,引發莫明恐懼。這是一種難以承載的目光重負——攫取、捕獲、占有、吞噬瞭我。總之,目光的閃射,導使“每個人都被他人的目光客觀化”。
2004年德裏達辭世,呂剋·南希撰寫《德裏達,嚮你緻敬,嚮要成為的盲者緻敬》:
你把我們置於黑暗之前,在這個黑暗中你消失瞭。但是:嚮黑暗緻敬!嚮這個形象和圖形的抹消緻敬。也嚮我們要成為的盲者緻敬,這是你偏愛的主題:嚮不取決於形式和理念、而任憑各種力量所觸摸的視像緻敬!……你努力要成為盲者,為瞭更能拯救隻有黑暗纔擁有的光明:它是在視綫之外並且遮蓋秘密的光明。不是隱藏的秘密,而是明見性,存在秘密的顯現、生/死秘密的顯現。嚮你守護的秘密緻敬!
轉嚮觸覺主義立場的晚年德裏達,為何滯留於黑暗?又為何“努力要成為盲者”?他究竟守護瞭怎樣的秘密?
光之暴力
“光”是觀看實踐的基本前提,亦是抹除黑暗的先決條件,沒有光的朗照,萬物遁跡潛行,浸入無盡的陰森之境,仿佛置於死寂的墳塋。倘若不再有光的介入,在黑暗中沉睡的事物缺失蘇醒的可能。唯有光的逼近,方可將事物從黑暗中拽齣,使之復活,重現生機。
探尋光明是人類古老衝動之一,因為光之投射,萬物均被攤開,可予以精準錶象或正確造型,還世界以有序麵目,從中獲緻一定程度的可控感,由可控感生齣安全感。光之不及,便屬不可猜度、無法把握的黑暗國度,黑暗中的事物難以命名,從而含糊、混亂、曖昧、模棱兩端、莫可名狀。那麼,光之閃現,不僅視域一覽無餘,且萬象盡收眼底,世界因被納入光明的軌道而清晰通透,啓人疑竇,輕鬆逃離光明布控的不確定之物或未知之物被迫現身,露齣真實模樣。
光的作用是臨近、照耀,驅逐黑暗,使事物裸齣、亮相,便於捕獲、逮捉。無論字麵意思還是隱喻層次,革命與光明有關,與視覺有關(影片《艷陽天》《金光大道》,典型的光之錶達;再如艾青書寫《光的贊歌》予以稱頌;又如丁玲的名著《太陽照在桑亁河上》,首版書名《桑亁河上》,並無“太陽”與“照在”兩詞),光的從容到來,解放拘禁於黑暗之中受苦受難的被壓迫者,將其帶入光明國度,神秘而詭異的非理性世界亦為之一掃。
若闕失真光,世界便被黑暗權勢轄製。黑暗中的事物無法辨認或識彆,種種邪惡力量趁機橫衝直闖,快速入侵,將有毒因子播進世人肉身,然後吞食其魂靈,最終掐斷人性嚮善的可能,阻其走進早已預製好瞭的同誌社會。麵對魔鬼盤踞的黑暗世界,革命不容商量、不由分說地傾瀉大量光明——“照到哪裏哪裏亮”(《東方紅》)。為營造通體透亮的光明之城,甚至不惜製定“太陽節”……
……
前言/序言
《哲人是否應當對人民講真話》—— 一場關於真實、權力與啓濛的深刻思辨 引言:真理的光芒與人性的陰影 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便與“真理”二字緊密相連。哲人,作為思想的探索者,智慧的傳承者,他們肩負著揭示事物本質、辨析世間萬象的重任。然而,當哲人的目光投嚮“人民”,當真理的鋒芒觸及大眾的認知,一個古老而又曆久彌新的問題便浮齣水麵:哲人是否應當對人民講真話? 這個問題並非僅僅是學術上的探討,它深刻地關乎著社會的結構、政治的運作、個體的自由以及人類文明的走嚮。它觸及瞭信任的邊界、欺騙的誘惑、以及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辨彆與接受真實的力量。本文將深入剖析這一命題,從多個維度展開論述,試圖勾勒齣“哲人”、“人民”、“真話”這三個概念在曆史長河中的復雜互動,以及它們在當下社會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第一章:哲人的身份與使命——求索真理的孤獨者 哲人,其詞源本身就蘊含著“愛智慧”的意味。他們是那些不滿足於錶麵現象,孜孜不倦地追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人。他們的使命,在於穿透迷霧,觸及事物最本質的規律,構建係統的思想體係。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到中國古代的孔子、老子、墨子,再到近代以來康德、黑格爾、馬剋思等,無數哲人以其畢生的心血,為人類文明留下瞭寶貴的思想財富。 然而,哲人的追求並非總是一帆風順。他們往往是時代的先知,其思想可能超越時代的局限,也可能挑戰既有的權威與觀念。這種超越與挑戰,注定瞭哲人的道路上充滿孤獨與坎坷。他們需要勇氣去質疑,需要智慧去闡釋,更需要堅持去捍衛。他們的“真話”,往往是建立在嚴謹的邏輯、深入的觀察和深刻的洞察之上的,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判斷,而非情緒化的宣泄。 在探討“哲人是否應當對人民講真話”時,我們首先要明確哲人本身的定位。他們是知識的引領者,是思想的播火者,他們的責任在於追求並傳播真理。如果哲人自身喪失瞭對真理的追求,或者齣於私利而放棄傳播真話,那麼他們便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哲人,而可能淪為說客、宣傳者,甚至是欺騙者。 第二章:人民的認知與接受——理解的鴻溝與現實的藩籬 “人民”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群體,其構成、認知水平、價值取嚮、情感需求都呈現齣極大的多樣性。所謂“真話”,在不同的人民群體中,可能引發截然不同的反應。 有些人對真理抱有天然的渴求,他們願意接受挑戰性的觀點,甚至能夠從痛苦的真相中汲取力量。這些人往往具有較強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能夠理解抽象的概念,並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對於他們而言,哲人的真話如同甘泉,滋養著他們的心靈,啓迪著他們的智慧。 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大多數人並非時刻處於哲學思辨的狀態。生活中的壓力、情感的羈絆、感官的誘惑,都可能讓他們更傾嚮於那些能夠帶來 immediate 慰藉、滿足 immediate 需求的信息。過於深奧、過於殘酷、過於顛覆性的“真話”,可能會讓他們感到睏惑、恐懼、甚至憤怒。正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繪的洞穴理論,長期生活在陰影中的囚徒,很難立即適應陽光的刺眼,甚至會敵視那些試圖將他們從洞穴中解放齣來的人。 此外,社會結構、教育程度、媒體環境等因素,也會深刻影響人民對真話的接受能力。在一個充斥著虛假信息、操縱性言論的環境中,人民的判斷力可能會被鈍化,他們可能難以分辨真僞,甚至對“真話”本身産生懷疑。在這種情況下,哲人所說的“真話”,可能反而會成為一種負擔,一種不被理解的噪音。 第三章:真話的性質與倫理——是利刃還是春風? “真話”並非總是無害的。它可能如同一把利刃,能夠刺破虛假的繁榮,揭露醜陋的現實,從而引發痛苦與陣痛。例如,關於環境汙染的真相,關於社會不公的揭露,關於曆史真相的還原,這些“真話”可能瞬間打破人們的幻想,帶來不適甚至恐慌。 然而,真話也可能如同一縷春風,能夠帶來溫暖與啓迪,幫助人們認清自己,認識世界,從而找到前進的方嚮。例如,關於人生意義的探討,關於道德倫彆的智慧,關於科學探索的奧秘,這些“真話”能夠滋養心靈,拓展視野,激發希望。 那麼,哲人是否應當因為真話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而選擇不說,或者隻說“善意的謊言”?這就涉及到“真話”的倫理問題。 一種觀點認為,哲人的職責在於追求和傳播絕對的真理,無論其後果如何。他們應當忠於自己的良知和理性,將真相公之於眾。任何基於功利目的的隱瞞或歪麯,都是對哲人身份的背叛。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哲人也需要考慮傳播真話的方式和時機。在某些情況下,過於直接、缺乏緩衝的真相,可能會適得其反,激起更大的抵觸和混亂。此時,哲人可能需要運用智慧,以更加溫和、更加易於接受的方式來引導,或者選擇在最恰當的時機介入。這並非是放棄說真話,而是以一種更加有效的方式來達成傳播真理的目的。 第四章:權力與真話——博弈與妥協的舞颱 在人類社會中,權力與真話的關係,往往是一場充滿張力的博弈。掌握權力的群體,通常傾嚮於維護現有的秩序和自身的利益。而那些挑戰現狀、揭露問題的真話,往往會觸動他們的利益,從而受到壓製、排斥,甚至迫害。 曆史上,無數哲人因為說瞭“不閤時宜”的真話而遭受瞭政治迫害。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布魯諾被燒死在火刑柱上,這些都是權力和真話衝突的慘痛例證。在這些情況下,哲人所說的“真話”,並非因為其內容本身不真實,而是因為其觸及瞭統治者不願被揭露的層麵。 然而,我們也看到,在某些曆史時刻,真話的力量最終能夠衝破權力的阻礙,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啓濛運動中的哲人,他們對理性、自由、人權的倡導,雖然在當時受到瞭教會和君主的壓製,但最終卻深刻地影響瞭近代社會的轉型。 在現代社會,雖然言論自由在許多地方得到瞭保障,但權力的運作方式變得更加隱蔽和復雜。政治宣傳、信息繭房、大數據分析等,都可能成為阻礙真話傳播的因素。哲人如何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環境中,繼續扮演好“真話”的傳播者,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第五章:科技時代下的“真話”——算法、虛假信息與認知的睏境 步入二十一世紀,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彆是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極大地改變瞭信息的傳播方式,也給“真話”的界定和傳播帶來瞭新的挑戰。 一方麵,科技讓信息傳播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哲人的思想,理論上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觸及全球的受眾。研究成果、深刻見解,不再僅僅局限於學術圈或少數精英群體。 但另一方麵,科技也催生瞭“虛假信息”的泛濫。“算法推薦”使得人們更容易沉浸在自己認同的信息繭房中,對異見産生排斥。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的發展,更是讓“眼見不一定為實”成為現實。在這種情況下,哲人所說的“真話”,可能被淹沒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或者被扭麯、被誤解,甚至被惡意利用。 此外,商業利益的驅動,也可能使得一些平颱傾嚮於傳播能夠吸引眼球、引發爭議的內容,而非真正有價值的“真話”。哲人需要在這個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找到有效傳播真理的途徑,並幫助人們提升辨彆能力。 第六章:哲人的選擇與人民的責任——閤作抑或對抗? 麵對“哲人是否應當對人民講真話”這一命題,我們不能簡單地給齣“是”或“否”的答案。這是一個動態的、情境化的命題,需要哲人與人民共同的智慧與努力。 對於哲人而言,說真話是其基本職業道德,但同時也要思考傳播的方式、時機和語境。他們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智慧,以更加有效、更加有建設性的方式來溝通。他們需要理解人民的認知局限,但也絕不能因此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他們可能需要成為教育者、引導者,而不是僅僅的宣告者。 對於人民而言,接受真話並非是被動的過程。他們需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維,不盲從,不輕信。他們需要主動去接觸、去理解那些可能挑戰自己原有觀念的信息。他們需要認識到,有時候痛苦的真相,比虛假的慰藉更能帶來長遠的進步。 也許,理想的狀態是,哲人以其智慧與勇氣,不斷探索與傳播真理;人民以其開放的心態與學習的熱情,去理解與接納真理。這是一種閤作,一種共同走嚮啓濛的進程,而非對抗。 結論:在真理的光芒下,走嚮更美好的未來 “哲人是否應當對人民講真話”這個問題,沒有終極的答案,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與每一次反思。真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夠穿透迷霧,揭示真相,推動變革。然而,真話的傳播並非易事,它需要哲人的智慧與勇氣,也需要人民的理解與接納。 在這個復雜多變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哲人的清醒思考和對真理的堅持。同時,我們也需要每一位個體,去積極地參與到對真理的探索與認知中來。隻有當哲人與人民在對真理的共同追求中形成良性的互動,我們纔能在真理的光芒下,共同走嚮一個更加理性、更加公正、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書將繼續深入探討這些議題,剖析曆史案例,審視當代睏境,並試圖為這一古老命題提供更具啓發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