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哲學的修辭術:柏拉圖的《高爾吉亞》和《斐德若》

道德與哲學的修辭術:柏拉圖的《高爾吉亞》和《斐德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伯納德特(Seth Benardete,1932-2002)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修辭學
  • 道德
  • 柏拉圖
  • 古希臘哲學
  • 對話錄
  • 倫理學
  • 政治哲學
  • 古典文學
  • 西方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5545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610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字數:1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作者伯納德特是施特勞斯的得意弟子,《道德與哲學的修辭術》是伯納德特的又一代錶作。
2.《道德與哲學的修辭術》將柏拉圖看似不相乾的兩篇對話《高爾吉亞》和《斐德若》放在一起討論,《高爾吉亞》與《斐德若》指明瞭一種靈魂學。

內容簡介

將兩篇柏拉圖對話的疏解放在一起,並不能就算作是一本書,但把《高爾吉亞》和《斐德若》放在一起,仍有值得討論之處。
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斐德若》zui有可能擁有一個如同能解釋所有對話的鑰匙那樣的結構。《斐德若》沒有開啓任何對話,但它在不涉及其他對話內容的情況下對它們做瞭闡釋。於是,或許可以認為,《斐德若》與其他任何一篇柏拉圖對話都相稱,而關於修辭術的議題則將它緊緊地與《高爾吉亞》連接在一起。
《高爾吉亞》與《斐德若》指明瞭一種靈魂學,在其中,人類靈魂中産生道德義憤的地方和對美的熱愛能被恰如其分地理解。而這本關於這兩篇對話的書則試圖符閤這樣一種靈魂學的準則。

作者簡介

作者 伯納德特(Seth Benardete,1932-2002),美國著名的古典學傢和哲學傢。1950年代於芝加哥大學求學期間,伯納德特與布魯姆(Allan Bloom)、羅森(Stanley Rosen)等師從施特勞斯。自1965年起,伯納德特任教於紐約大學,在教書和研究的40年中,他幾乎將全部精力都放在瞭對古希臘哲學和文學的研究與翻譯上。
伯納德特的代錶作有《蘇格拉底的再次起航》、《情節中的論辯》、《生活的悲劇與喜劇》、《道德與哲學的修辭術》、《美的存在》等(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已齣或待齣)。

譯者 趙柔柔,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師從戴錦華教授,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央民族大學講師,2011年至2012年赴美國杜剋大學訪學一年。主要研究方嚮為文化研究、英美文學研究、電影研究等,曾在《翻譯史研究》、《文化研究》等學術刊物發錶多篇論文。譯有《居伊·德波》(閤譯)。
譯者 李鬆睿,200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學士學位;2006年至2013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師從吳曉東教授,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影視與文化研究。著有《書寫“我鄉我土”——地方性與20世紀40年代中國小說》(上海人民齣版社2016年版),發錶各類論文七十餘篇。

精彩書評

作為一個古典學者,特彆是作為一個傑齣的哲學傢,伯納德特生前並不為知識界所普遍瞭解,他本人似乎對獲得某種赫赫聲名也並不感興趣。但是,他又無疑是我們時代zui有學問的人,同時也是zui深刻的思想傢。
——哈佛大學教授、著名哲學傢 曼斯菲爾德(H. Mansfield)

他的一生,便是哲學式生活的楷模。
——著名學者伯格(Ronna Burger)

目錄

插圖一覽錶/1
緻謝/1
引言/1

第一章 高爾吉亞(447a1-461b2)/4
第二章 珀洛斯(461b3-481b5)/38
第三章 卡利剋勒斯[上](481b6-499b3)/74
第四章 卡利剋勒斯[下](499b4-527e7)/101
第五章 《斐德若》/127
第六章 斐德若與蘇格拉底(227a1-230e5)/130
第七章 呂西阿斯(230e6-237a6)/142
第八章 蘇格拉底[上](237a7-242a2)/148
第九章 蘇格拉底的守護神(242a3-243e8)/157
第十章 蘇格拉底[下](243e9-257b6)/164
第十一章 寫作(257b7-258d6)/192
第十二章 馬與驢(258d7-260d2)/199
第十三章 講辭的技藝(260d3-262c4)/209
第十四章 遭到審查的呂西阿斯與蘇格拉底(262c5-266c1)/216
第十五章 修辭術(266c1-274b4)/224
第十六章 一個埃及故事(274b6-278b6)/231
第十七章 呂西阿斯與伊索剋拉底(278b7-279c8)/238
結語 論以柏拉圖的方式讀詩/240

主題索引(英—漢)/243
討論過的柏拉圖作品對話索引/253

精彩書摘

第五章 《斐德若》

對《斐德若》的任何一位讀者來說,最初的睏惑也是最終的睏惑。對話由兩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包含三場討論愛欲的講辭,第二部分則與寫作的技藝有關。愛欲的講辭似乎並非專為討論寫作技藝而設,因為在蘇格拉底的任何其他話題中都可能論及寫作技藝。在這個意義上,《斐德若》令人想到《高爾吉亞》,在那裏,在正義問題上討論修辭術技藝也顯得有些古怪。可是,蘇格拉底關於《斐德若》前後兩部分關係的觀點(262c10, 265c8-d1)仍然令人生疑。他論述到,一篇完美的文章應當像一隻動物一樣,每個部分都與其他的部分接閤得天衣無縫(參見《高爾吉亞》 503e1-504a1);而我們認為柏拉圖想要通過《斐德若》這篇對話最為切近地闡釋蘇格拉底的論題。盡管柏拉圖記錄下蘇格拉底的論辯,這背離瞭蘇格拉底那個口頭錶達優於書寫的判斷,但我們不會就此認為柏拉圖竭盡全力所做的不過是錶現自己的無能。對話不清晰的整體性,似乎是與柏拉圖錶達的不清晰有關——他其實並沒有真的否定蘇格拉底。認為蘇格拉底的雙重主題——寫作是低一等的以及完美的寫作具有整體性——意味著完美即有所缺失是一迴事,但認為柏拉圖為瞭證明蘇格拉底的論述而對《斐德若》做瞭修補則是另外一迴事。
對話第一部分中第三篇關於愛欲的講辭的高潮部分是斷言存在著一種愛欲的技藝或學問。正是通過蘇格拉底,愛欲成為瞭一種技藝,它是第四種成為技藝的神聖迷狂。蘇格拉底聲稱愛欲問題是他獨有的知識範疇(《會飲》177d8),同時又聲稱愛欲的瘋狂完全理智,或者說,瘋狂是最高形式的節製(sōphrosunē),或自我控製與自我認知。瘋狂即理智這個說法本身就非常古怪,不僅如此,《斐德若》的獨特結構也說明它是錯誤的,因為不管蘇格拉底的愛欲講辭有多麼瘋狂,柏拉圖關於寫作技藝的討論都像其他篇章一樣冷靜。[104]但如果我們將這篇或者這些講辭看作是一個經驗嚮知識的轉變過程的範例,那麼我們或許就可以解決這個難題。這些講辭是有愛欲的人(lover)給自己所愛的人(beloved)的,他們想要通過講辭將自己經由感官獲得的經驗歸納齣來。於是,蘇格拉底的愛欲技藝就代錶著一般學問的可能性;而由於愛欲技藝看上去很像哲學,它也就錶徵著哲學必備的那種超越自身、具有智慧的願望。那麼,蘇格拉底的愛欲技藝或許是一個錯誤的命名,因為它將分彆對應著《斐德若》前後部分的兩個完全不同的情形拼接在瞭一起。《斐德若》的兩個部分或許正顯示瞭那個關於蘇格拉底愛欲技藝的含混說明的真實狀態,而柏拉圖原本應該賦予蘇格拉底式悖論一個閤邏輯的形式。
如果說,我們不願讓這位學生如此輕易地拋棄瞭他的老師,那麼這並不是因為弑父是一項難以寬宥的罪行(《智術師》241d1-3),而是因為蘇格拉底的愛欲技藝是專屬於他的,是難以從他身上剝離的一部分。之所以不能分離,是因為蘇格拉底的愛欲技藝不能脫離他的自我認知。除非自我認知本身發生瞭改變,或者其麵對的自我開始假稱自身具有普遍性,否則自我認知就不會像一般知識那樣具有普遍性。知識的普遍性與自我認知的個體性似乎很難協調一緻。我們隻有在忘記自己時纔會變得有學問,而我們隻有在拒絕學問時纔能獲得自我意識。看起來,阿濛神(Ammon)關於寫作的警示,似乎就是對學問的自我遺忘屬性的警示,因為不能被寫下來的東西就不能成為一門學問,而寫下來的東西又一定會破壞自我認知。
似乎為瞭連結自我認知與知識,《斐德若》的兩個部分就必然要彼此結閤。第一部分的修辭術特性與第二部分的辯證特性,反映瞭靈魂與理智之間的不同。蘇格拉底的第二場講辭輪流論述瞭靈魂與理智這兩個主題,其中靈魂獨自行動,而理智則由諸天之外的存在(hyperuranian beings)塑成。在蘇格拉底看來,愛欲的靈魂有十一種類型,而認知的理智則有九種。靈魂的特質是整體性,而理智的特徵是局部性,因為沒有人能獲得徹知一切的視野,每個人都追隨著一位奧林匹亞的神明的蹤跡。由是,蘇格拉底的愛欲技藝似乎就成為瞭靈魂與理智相結閤——亞裏士多德用此來界定理性的動物——的特殊例證。在人這種理性動物身上,分離往往清晰可辨,但結閤卻看不清楚,而《斐德若》中要求好的寫作應像是一隻動物,由此我們便遭遇到瞭清晰的分離與隱秘的結閤。[105]《斐德若》或許並不具備人的形體,但不管怎麼說,它仍舊理性。隻是因為我們太沉浸在自身之中而未能步齣我們的皮囊,它纔會看起來像個怪物。在《斐德若》的結尾處,蘇格拉底所禱告的神明是潘神(Pan)。

前言/序言

引 言
將兩篇柏拉圖對話的疏解放在一起,並不能就算作是一本書,但盡管《高爾吉亞》(Gorgias)和《斐德若》(Phaedrus)不像《智術師》(Sophist)與《治邦者》(Statesman)聯係得那般緊密,把它們放在一起卻仍有值得討論之處。如果說,《高爾吉亞》中的蘇格拉底關心的是正義和道德的話,那麼和它天然相配的篇目就是《王製》(Republic),而不是《斐德若》。理想主義的(idealistic)蘇格拉底可以和狂怒的蘇格拉底攜手同行(《王製》 536c4),而那個為愛欲迷醉的蘇格拉底卻很難與《高爾吉亞》中那個令人掃興的蘇格拉底相一緻。不管怎麼說,蘇格拉底反享樂主義的一麵,並沒有看起來那樣嚴格(《高爾吉亞》 458a2-5);同樣,他在《高爾吉亞》中也不是要為道德辯護,而是試圖理解“所謂的修辭術”。《高爾吉亞》中的道德熱情是用來營造情境的,以使高爾吉亞、珀洛斯(Polus)以及卡利剋勒斯(Callicles)能夠理解蘇格拉底的言論。《高爾吉亞》為《斐德若》的一個主題提供瞭例證——知道特定的論辯相閤於特定的靈魂時會發生什麼是一迴事,當它發生在眼前時能夠辨認齣來則是另外一迴事(《斐德若》 271d5-272a1)。在《高爾吉亞》中,蘇格拉底既將手中所有的牌都亮在瞭桌麵上,又仍將它們納於掌控之中。當他的對話者不斷從自己堅持的論辯上偏離開去的時候,蘇格拉底卻在整個對話中完全保持一緻。起初是高爾吉亞,隨後是珀洛斯,最後是卡利剋勒斯,都將蘇格拉底的論辯轉瞭個方嚮,使得他們中的每一個都越來越遠離既定軌道,同時,我們看到這種偏離將修辭術建構成瞭正義的幽靈幻象(phantom image)。修辭術的結構就是高爾吉亞、珀洛斯和卡利剋勒斯所認為的蘇格拉底的正義含義與蘇格拉底的真實意思之間的三重分歧(圖1)。


在柏拉圖對話錄中,這樣的結構大概絕無僅有。實際上,人們或許會猜測,每篇對話都有其特殊的結構,就像是不同種類的動物;因此,在某種重要的意義上,沒有一篇對話可以為其他對話的分類提供參考。不管怎樣,《斐德若》——在其中蘇格拉底曾將一篇完美的文章比作一隻動物(264c2-5)——最有可能擁有一個如同能解釋所有對話的鑰匙那樣的結構。《斐德若》沒有開啓任何的對話,但它在不涉及其他對話內容的情況下對它們做瞭闡釋。柏拉圖的藝術特徵在於,他從總體上展示哲學之本性(nature)的同時,也說明瞭無法從這一本性進一步推斷齣特定的哲學論辯的本性。哲學有結構卻沒有方法,有邏各斯卻沒有推演。

於是,或許可以認為,《斐德若》與其他任何一篇柏拉圖對話都相稱,而關於修辭術的議題則將它緊緊地與《高爾吉亞》連接在一起。蘇格拉底從高爾吉亞那裏抽取齣一個關於修辭術的定義,如我們所料,它涉及言辭與說服(452e1-453a5);而在《斐德若》當中,蘇格拉底自己也依照同樣的術語來理解修辭術(261a7-b2)。不管怎樣,《高爾吉亞》中的蘇格拉底將修辭術理解為某種形式的恭維,既與言辭無關,也與說服無關。虛假的修辭術被證明是正義的幽靈幻象;真正的修辭術則是愛欲的學問。在此二者中間,《高爾吉亞》與《斐德若》指明瞭一種靈魂學(psychology),在其中,人類靈魂中産生道德義憤(moral indignation)的地方和對美的熱愛能被恰如其分地理解。而這本關於這兩篇對話的書則試圖符閤這樣一種靈魂學的準則。被人們視作可求取公正、尊為完美之存在的諸神,可以說以非學問的方式預示瞭柏拉圖式靈魂學這個成問題的統一體。無論如何,這些神不是城邦的就是詩人的,而關於諸神的本性,城邦保持著沉默,詩人則已說瞭太多。希臘詩歌兩位特彆的守護神是冥王哈伊得斯(Hades)和愛神愛若斯(Eros)。哈伊得斯不僅掌控著關於肉體與靈魂的問題,也同樣掌控著神的奬賞和懲罰。蘇格拉底為瞭對抗詩人的冥界,而將《普羅塔戈拉》的背景繪製為荷馬的冥界——在其中,蘇格拉底是另一個奧德修斯,先將希琵阿斯(Hippias)視作本身是神的赫拉剋勒斯(Heracles)的幽靈,隨後又將普羅狄科(Prodicus)視作遭受瞭永恒懲罰的坦塔羅斯(Tantalus)(《普羅塔戈拉》 351b9,c8)。人們或許會補充說,虔敬在《普羅塔戈拉》中是一種顯著的德行,它未齣現在其他的地方。可與《普羅塔戈拉》並置的對話是《會飲》(Symposium),其中所有的主要對話者除瞭阿裏斯托芬(Aristophane)以外都齣現在《普羅塔戈拉》中,而其主題則是頌揚愛神。那麼,《高爾吉亞》和《斐德若》在神學上則分彆對應《普羅塔戈拉》和《會飲》。我計劃將後一組對話放在另一本書《詩人的諸神》(The Gods of the Poets)中處理,它將對《高爾吉亞》和《斐德若》中的神學維度加以說明。
《語言的煉金術:修辭的力量與真理的追求》 人類文明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語言編織而成。從古老的口頭傳說到今日浩瀚的網絡信息,語言始終是思想傳遞、情感交流、社會建構的核心載體。然而,語言並非總是透明無瑕的媒介,它常常被巧妙地運用,構建齣令人信服的論述,引領公眾的認知,甚至左右曆史的走嚮。在古代希臘,當城邦民主政治蓬勃發展,辯論成為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方式時,一種關於“說服藝術”——修辭術,應運而生,並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捲瞭整個思想界。 本書《語言的煉金術:修辭的力量與真理的追求》並非直接闡釋某部古老著作的字裏行間,而是旨在探究修辭術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中扮演的深刻角色,以及它如何與我們對“好”與“壞”、“真”與“假”的理解纏繞不休。我們將深入審視修辭的本質,它不僅僅是掌握華麗辭藻、運用精巧論證的技巧,更是能夠觸及人心、激發情感、塑造認知的強大力量。這種力量,如同煉金術士手中神秘的藥劑,既可以點石成金,將平庸的言語鍛造成耀眼的真理之光,也可能化為緻命的毒藥,將謬誤包裝成誘人的幻象。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斥著各種形式的言說:政治傢的慷慨陳詞,商傢的廣告宣傳,媒體的報道解讀,甚至我們在日常交流中不經意間的說服嘗試。在這些言說的洪流中,我們如何辨彆其真僞?如何抵禦那些意圖操控我們思想的語言陷阱?如何運用語言來清晰地錶達自己的觀點,並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連接?這些都是修辭術所能提供深刻洞見的關鍵問題。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深入剖析修辭的奧秘。首先,我們將考察修辭在不同社會情境下的功能。在公共領域,修辭是政治辯論、法律審判、宗教說教的核心工具,它塑造瞭公眾輿論,奠定瞭社會秩序的基石。在個人層麵,修辭是人際溝通、情感錶達、說服他人的關鍵能力,它影響著我們的關係,塑造著我們的自我認知。 其次,我們將探討修辭的內在結構與運作機製。修辭不僅僅是邏輯的堆砌,更包含瞭情感的調動、道德的 appeal,以及對聽眾心理的深刻理解。我們會分析修辭傢如何運用比喻、類比、排比、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賦予語言以生命力,使其能夠精準地觸及聽眾的內心深處。同時,我們也將審視修辭的潛在風險,例如如何被濫用以製造虛假的共識,如何被用來煽動仇恨與偏見,以及如何在追求說服力的過程中,犧牲掉對真理的尊重。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關注點在於修辭與“真理”的關係。曆史上,修辭術曾被一些思想傢視為不道德的工具,認為它能夠讓“劣等”的論點戰勝“優等”的論點,從而阻礙真理的顯現。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否定修辭的價值。恰恰相反,正是通過對修辭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反思,我們纔能夠更好地識彆和抵禦那些虛假的修辭,從而更接近真理。真理的傳遞,往往需要精妙的語言來闡釋和辯護,而恰當的修辭,則能夠讓抽象的真理變得生動、具體,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和內化。 我們將深入思考,一個真正優秀的修辭傢,是否一定是對真理的追求者?或者說,修辭是否必然導嚮對真理的背離?本書將通過對曆史上的重要修辭實踐和理論的梳理,以及對當代社會言說現象的觀察,來探索這個復雜而又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們並非要教導讀者如何成為一個“巧舌如簧”的說客,而是希望引導讀者成為一個“慧眼識珠”的聽眾,一個“言之有物”的說話者,以及一個能夠運用語言的力量來追求和捍衛真理的思考者。 此外,本書還將觸及修辭與倫理的界限。當修辭以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為目的時,它可能變得功利而危險。然而,當修辭服務於公共福祉,服務於正義的伸張,服務於真理的傳播時,它又能夠成為一種高尚的德行。我們將在書中辨析,何種修辭是值得推崇的,何種修辭是需要警惕的,以及如何在語言的實踐中,保持道德的清醒和底綫。 《語言的煉金術:修辭的力量與真理的追求》將是一次對人類理性與情感、邏輯與錶達、權力與責任的深刻探索。它將幫助讀者認識到語言的巨大潛能,理解修辭術的雙刃劍效應,並最終培養齣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每天所接觸到的海量信息。在信息爆炸、觀點多元的時代,掌握辨析修辭、運用修辭的能力,不僅是提升個人溝通效能的關鍵,更是守護理性思考、維護社會公正的必備素養。 本書將以一種嚴謹而又不失可讀性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修辭的殿堂,探索語言的奧秘。我們相信,通過對修辭的深入理解,讀者將能夠更清晰地認識世界,更有效地錶達自己,更堅定地追求真理,最終成為一個更加成熟和負責任的思想者與行動者。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語言技巧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運用語言去理解和改變世界的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初讀之下,便如同一麵能映照齣人心最深處迷惘的鏡子。作者似乎在用一種極為精妙的手法,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究的觀念——比如“什麼是好的言說”、“真正的說服力源於何處”——一一剝開,讓我們不得不直麵它們錶層之下的虛妄與真實。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那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推演所震撼,仿佛跟隨一位技藝高超的工匠,看著他如何用看似簡單的工具,雕琢齣結構復雜卻又渾然天成的思想體係。這種體驗是極其酣暢淋灕的,它不像有些哲學著作那樣晦澀難懂,反而是將高深的理論包裹在一種極具畫麵感和對話性的敘述之中。特彆是關於論辯的技巧與倫理的討論,它不僅僅停留在對“術”的層麵,更深入到對“道”的探尋,讓人在學習如何更好地錶達自己的同時,也深刻反思自己錶達的動機與目的。它促使我重新審視自己日常交流中的每一個遣詞造句,思考它們背後所承載的重量與責任。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沉甸甸的智性滿足。它並非那種讀完後讓你立刻感到“我會瞭”的速成手冊,而是更像一位老道的導師,在你麵前鋪開一幅巨大的思想地圖,然後引導你親自去探索那些崎嶇的小徑。它強迫你慢下來,去辨彆那些混雜在日常語言中的陷阱與光芒。我尤其佩服作者對辯證過程的細緻描摹,它展示瞭真理是如何在反復的質疑、反駁與自我修正中逐步顯影的。這種對“過程”的重視,遠比對“結論”的強調來得更為寶貴。它培養的不是聽話的追隨者,而是具有獨立批判精神的思考者。讀完後,我最大的收獲不是學會瞭如何更伶牙俐齒,而是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在每一個需要做齣判斷的時刻,我所依賴的究竟是外在的喧囂,還是內在構建的、堅實的理性基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持久的迴響和不斷被重新審視的生命力。

評分

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它避免瞭將復雜的哲學思想碎片化、標簽化的傾嚮。作者更傾嚮於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係統,在這個係統中,每一個概念——無論是關於知識的論證、還是關於情感的喚起——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和相互依存的關係。這種整體性的建構,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建立起一套穩固的知識框架,而不是僅僅記住幾條孤立的格言警句。這種敘事上的整體感,對於理解西方思想史的脈絡也大有裨益。它不是在孤立地討論“修辭”,而是將其置於整個倫理學和認識論的對話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參與瞭一場持續瞭數韆年的、關於如何構建閤理社會和追求真理的宏大討論,而這本書,就是當代我們進入這場討論的邀請函。每一次深入閱讀,都能挖掘齣前次未曾察覺的細微聯係。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相當精準,它不是那種一味說教的文本,而是像一場精心編排的戲劇,充滿瞭張力與反轉。作者非常擅長營造一種“思想的交鋒場”,讓不同的觀點激烈碰撞,最終在灰燼中提煉齣閃光的真知。我特彆欣賞它在探討修辭的“效力”與“道德性”之間的微妙平衡時所展現齣的洞察力。很多關於溝通的指南往往隻關注如何“得逞”,但這本書卻直指核心:一個有效的論述,如果缺乏堅實的道德基礎作為支撐,其力量終究是短暫且腐蝕性的。這種深度使得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理論學習,更像是一次對自我心性的淬煉。每當我讀到某個關鍵的轉摺點,都會忍不住停下來,在腦海中將書中的論點與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進行快速比對,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讀書時最令人滿足的瞬間之一。它提供瞭一套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使用這些工具的良知指南。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典雅而不失銳利”來形容或許最為貼切。它成功地在保持學術的嚴謹性與閱讀的流暢性之間找到瞭一條絕佳的路徑。讀完前半部分,我感覺自己仿佛被拉入瞭一個古老的學堂,周圍環繞著對“美”與“善”的不懈追問。但這種古典的韻味並沒有帶來疏離感,反而因為作者對現代睏境的敏銳捕捉而顯得格外親切。它沒有迴避人類在信息爆炸時代所麵臨的知識焦慮與信息過載問題,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哲學框架下去審視。這使得書中的論述不僅僅是曆史的重述,更是對當下社會現象的深刻診斷。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靈魂的引導”這一概念的論述,它將辯論和說服提升到瞭關乎個體完善的高度,讓人明白,真正的修辭藝術,其實是靈魂對靈魂的溫柔而堅定的呼喚。

評分

【編輯推薦】

評分

還好,經典與解釋係列大緻不差,放心買就是瞭。

評分

還好,經典與解釋係列大緻不差,放心買就是瞭。

評分

滿意

評分

【內容簡介】

評分

《高爾吉亞》與《斐德若》指明瞭一種靈魂學,在其中,人類靈魂中産生道德義憤的地方和對美的熱愛能被恰如其分地理解。而這本關於這兩篇對話的書則試圖符閤這樣一種靈魂學的準則。

評分

《高爾吉亞》與《斐德若》指明瞭一種靈魂學,在其中,人類靈魂中産生道德義憤的地方和對美的熱愛能被恰如其分地理解。而這本關於這兩篇對話的書則試圖符閤這樣一種靈魂學的準則。

評分

將兩篇柏拉圖對話的疏解放在一起,並不能就算作是一本書,但把《高爾吉亞》和《斐德若》放在一起,仍有值得討論之處。

評分

閱讀經典,享受快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