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哲學概念係統引校 [Das Philosophische Begriffeslexikon zur Kntik der reinen Vernunft]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哲學概念係統引校 [Das Philosophische Begriffeslexikon zur Kntik der reinen Vernunf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治平 編
圖書標籤:
  • 康德
  • 純粹理性批判
  • 哲學概念
  • 德國哲學
  • 理性主義
  • 認識論
  • 形而上學
  • 批判哲學
  • 哲學史
  • 概念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9072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9531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Das Philosophische Begriffeslexikon zur Kntik der reinen Vernunft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22
字數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哲學概念係統引校》聚焦於第1批判,對其中的哲學概念、術語進行輯錄、比類、翻譯和集校。注重從德文原著齣發,緻力於把一手的康德、原汁原味的康德交給讀者,為研究康德者提供一本相對完備的專業辭書,簡潔明瞭地呈現齣先驗哲學的精髓。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哲學概念係統引校》緊扣文獻,凸顯康德的寫作特點,還原語境,鈎沉互證,在概念使用中理解概念,挖掘同一個概念在不同章節、不同段落中的特殊規定,並且,抓住概念的相關性,著眼於概念與命題之間、概念與問題本身之間、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聯分析和脈絡清洗,沉入到實實在在的概念使用氛圍中,通過交代概念齣現的具體語境而嚮讀者呈現概念本身的界定。刪繁就簡,去除蕪雜,遴選重點,而不求而麵俱到。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哲學概念係統引校》以詞條分疏歸類,所有概念按照齣現順序逐一排列,清晰有序,方便徵引。讀者隻要打開書,先驗哲學體係的許多概念就可以信手拈來,迅速查對,可以幫助人們閱讀康德經典文本,進而在義理上消化和吸收批判哲學。

作者簡介

  餘治平,祖籍江蘇洪澤,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復旦大學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後。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湖南科技學院、河北衡水學院特聘教授。河jE省董仲舒研究會顧問,中華孔子學會、中國外國哲學史學會、中華現代外國哲學學會、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理事,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特約研究員。《中西哲學論衡》(年刊)主編,上海市江蘇淮安商會副秘書長。已齣版《唯天為大》、《哲學的鎖鑰》、《中國的氣質》、《忠恕而仁》、《哲學慧眼識究竟》、《董子春鞦義法辭考論》、《春鞦公羊夷夏論》、《萬集鄉下這些年》、《做人起步<弟子規>》等專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康德哲學概念譜糸”(Das Begriffe slexikon der Kant Philosophie)主持人,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忠恕而仁”負責人。香港中文大學(CLTHK)、德國柏林一勃蘭登堡科學院(BBAW)、柏林自由大學(FUB)訪問學者。

內頁插圖

目錄







精彩書摘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哲學概念係統引校》:
  46.理性的思辨在先驗運用中最後所導緻的終極意圖,涉及到三個對象:意誌自由,靈魂不朽,和上帝此在。(KrV,A798;B826)
  47.意誌可以是自由的,但這隻與我們意願的理知原因相關。(KrV,A798;B826)
  48.一切通過自由纔是可能的東西,都是實踐的。(KrV,A800;B828)
  49.而且在此首先說明,我目前隻在實踐的理解中使用自由概念,並且這裏則完結瞭先驗意義上的自由概念,這種先驗意義上的自由概念不能被經驗地預設為現象的解釋根據,而本身對於理性卻是一個問題,就如上麵所標的那樣。(KrV,A801;B829)
  50.但那種,不依賴於感性衝動、因而隻能夠被理性所介紹的動因所規定的任意,就叫作自由的任意(arb1,numhbe — rum, 自由的任意)。(KrV,A802;B830)
  51.實踐的自由能夠被經驗所證明。(KrV,A802;B830)因此理性也給齣瞭規律,它們是命令、即客觀的自由規律,它們說明,什麼應該發生,即使它同樣也許決不會發生,並且它們在這點上與隻處理那些發生瞭的東西的自然律相區彆,因此也被稱為實踐律。(KrV,A802;B830)
  52.所以我們通過經驗而認識到,實踐的自由作為自然原因之一,即在意誌的規定中的理性的原因性,然而先驗的自由卻要求這個理性本身(鑒於它的開始瞭一個現象序列的原因性)獨立於感官世界的一切規定的原因,並且隻要先驗的自由看起來是與自然律、因而與一切可能的經驗,顯得是相違背的,所以就仍還是一個問題。(KrV,A803;B831)
  53.後者抽掉瞭愛好和滿足這些愛好盼自然手段,而隻一般地考察一個理性存在者的自由,以及那個:在其之下自由唯有按照原則而與幸福的分配相協調的——必要條件,所以至少能夠以純粹理性的單純理念為基礎並被先天地認識。
  ……

前言/序言

  康德哲學是西方現代哲學發展過程中乃至整個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大裏程碑。在歐美世界,自康德第一批判誕生以來,研究康德哲學的著作已經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大約在20世紀初,康德哲學被零零碎碎、斷斷續續地介紹到中國以後,幾乎在不同時代都能湧現齣一批專門的研究論作。僅關於三大批判,每年所産生的最新研究成果就相當可觀。縱覽一百多年的學習和研究曆史,康德哲學似乎頗受中國學人的青睞,好之者不絕,所論所作的內容廣泛涉及哲學、倫理學、美學、文學、政治學、曆史學、自然科學等領域。
  單在康德著作的翻譯方麵,自1933年鬍仁源首譯《純粹理性批判》(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張銘鼎譯齣《實踐理性批判》(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唐鉞翻譯《道德形而上學探本》(上海:商務印書館)之後,1957年藍公武又譯齣《純粹理性批判》(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這四個譯本,篳路藍縷,功勞卓著,完成瞭康德哲學中文翻譯的開創性工作,但由於其文白相間的限製,而難以完全融入現代中國的學術話語係統。北京商務印書館於1964年齣版瞭分彆由宗白華、韋卓民翻譯的《判斷力批判》的上、下冊。1968年牟宗三在颱灣翻譯齣《認識心之批判》(上、下冊),(颱北:學生書局)。
  1980年代以來的主要翻譯成果,先後有龐景仁發錶瞭多年精心翻譯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韓水法譯齣瞭《實踐理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颱北的學生書局齣版發行瞭牟宗三所譯的《純粹理性批判》。1991年武漢華中師範大學齣版社整理齣版瞭韋卓民所譯的《純粹理性批判》。1997年何兆武編譯瞭康德的《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武漢大學鄧曉芒與楊祖陶兩位教授通力協作,伏案七年,譯齣“三大批判”(北京:人民齣版社)。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李鞦零教授曆時十年終於翻譯齣整套普魯士科學院版的《康德著作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這些以現代漢語為基礎的全新譯本,現實地構成瞭康德哲學的中文語境,不僅突破瞭“讓漢語說哲學”的瓶頸,有效激活瞭漢語的哲學張力,同時,也為當代學人進一步解讀康德哲學創造瞭良好的文本條件。
  但是,中國人要真正讀懂康德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主要是因為:康德之難,首先難在概念術語上。1790年9月2日,康德在寫給約翰·亨利希·蘭貝特教授的一封信中說:“形而上學的關鍵,卻僅僅在於純粹理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康德本人無疑是一位製造概念的哲學高手,批判時期的經典著作裏,不僅常會齣奇製勝、波譎雲詭地冒齣一些嶄新而生硬的名詞、術語,而且許多概念的使用也顯得非常獨特,一些概念自身甚至還會不斷嬗變,前後的含義經常不相一緻。同一個概念在康德那裏如果自身歧義就比較大,到後人的理解中則更加混亂不堪瞭,這就為澄清概念之所是增加瞭一定的睏難。
  康德很少對一個概念做清楚、明確的一次性交代和全麵而完整的闡釋,許多概念必須通過具體使用和前後語境纔能夠凸顯齣其內在規定與基本含義。因此,哪怕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都會牽扯進許多章節裏的文字,其關聯幅度甚至可以從著作的一開始到最後結束。隻有把這些文字和盤托齣,讀者纔能夠對這個概念大緻有數。
  僅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裏,幾乎每一頁都會冒齣新的概念。康德哲學的大廈幾乎完全建立在自己獨特的概念體係的基礎之上。許多一直被先前哲學傢所使用過的概念,到瞭康德這裏卻發生微妙、甚至重大的意義轉變。因為語言的障礙和翻譯的睏難,許多前輩學者大多隻能夠在自己當下的寫作語境中理解與使用康德的概念,而難以針對康德原著的文本本身。這樣,勢必又很容易導緻康德的概念本義與後人的理解之間的緊張和矛盾。
  而概念的含混不清,在客觀上又必然導緻義理的分歧,於是,康德哲學的許多內容及其價值、意義經常處於一種模糊不堪、似是而非的狀態。一代又一代的學人在解讀康德的黑暗中徘徊,而找不著北,因為沒有方便的捷徑。
  不把康德文本——尤其是第一批判——中的基本概念的基本含義弄清楚,就不可能進入先驗哲學體係。1920年代末以來,德語的、法語的、俄語的、英語的、日語的類似於《康德詞典》或《康德手冊》的辭書早已相繼問世。然而,非常遺憾的是,漢語世界裏,盡管每年都有大量研究康德哲學的論作麵世,但至今卻還沒有一本針對康德德文原著自身、專門整理、匯校和輯錄康德哲學概念的研究辭書或專業工具書,這無論如何都適應不瞭中國康德學的發展需要。
純粹理性批判:思想的深度之旅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無疑是西方哲學史上最為重要且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它並非一本淺顯易懂的讀物,而是對人類認識能力進行瞭一次徹底而深入的審視。本書旨在構建一個穩固的哲學基礎,探究我們如何獲得知識,哪些知識是可能的,以及我們認識的界限在哪裏。它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偉大嘗試,挑戰瞭自古希臘以來哲學中長期存在的各種形而上學議題,並為後來的哲學發展開闢瞭新的道路。 理性之巔:認識的可能性與界限 《純粹理性批判》的核心在於考察“純粹理性”——即不依賴於任何經驗的理性——其認識的可能性與界限。康德敏銳地觀察到,在當時存在著兩種主要的哲學傾嚮:經驗主義和唯理論。經驗主義者(如洛剋、休謨)強調一切知識來源於感官經驗,因而對人類認識的範圍持有限定的態度,甚至導緻瞭懷疑論的齣現。而唯理論者(如笛卡爾、萊布尼茨)則相信理性自身就能獲得關於世界本質的知識,從而構建起宏大的形而上學體係。康德認為,這兩種傾嚮都未能完全解釋清楚人類認識是如何可能的,特彆是那些被認為是普遍必然的知識,例如數學和自然科學中的原理。 為瞭解決這一難題,康德提齣瞭他的“哥白尼式革命”。他不再假設我們的認識必須符閤對象,而是反過來,認為對象必須符閤我們的認識能力。也就是說,我們不是被動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圖景,而是我們的理性主動地組織和構建我們所經驗到的世界。這種主動性體現在兩個關鍵的層麵: 首先是感性。康德認為,我們接收外部刺激的感性能力本身就帶有先天的結構。這種結構就是空間和時間。空間和時間並非外在於我們世界的客觀實在,而是我們認識世界所必需的“直觀形式”。我們不可能想象一個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的物體,因為空間和時間是我們經驗世界得以可能的基本框架。我們所有的感官經驗,無論是視覺、聽覺還是觸覺,都必須先被置於時間和空間的形式中,纔能被我們感知。 其次是知性。在感性提供給我們的“雜多”材料的基礎上,知性發揮作用,將這些雜多材料進行組織和統一,從而形成概念和判斷。知性也擁有其先天的結構,即範疇(Kategorien)。康德列舉瞭十二個範疇,例如“實體-偶性”、“因果性”、“可能性-不可能性”等。這些範疇是純粹的思維形式,它們像模具一樣,為我們處理感性直觀所提供的數據,賦予它們意義。例如,當我們觀察到一連串事件時,知性就會運用“因果性”的範疇,將它們理解為原因和結果的關係。沒有範疇,我們隻能得到一堆無意義的感官印象,而無法形成任何關於現實世界的知識。 通過感性和知性的共同作用,我們得以形成關於現象界(Phänomenwelt)的知識。現象界是我們經驗所及的、被我們理性組織起來的世界。我們所能認識的一切,都屬於現象的範疇。 超越經驗:形而上學的睏境與可能性 然而,康德的批判並非僅僅停留在解釋經驗性知識的來源。他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考察形而上學(Metaphysik)的可能性。形而上學試圖超越經驗的界限,去認識那些不被經驗所能觸及的實在,例如上帝、靈魂、世界整體等。 康德認為,人類理性在運用知性範疇時,如果試圖將其應用於經驗世界之外的“物自體”(Ding an sich)——即獨立於我們認識之外的自在之物——就會陷入一係列不可避免的矛盾,即二律背反(Antinomien)。例如,關於“世界是否有始有終”的問題,理性可以從兩個相反的方麵都找到貌似閤理的論證,但兩者又無法調和。這錶明,我們的理性在運用範疇試圖認識超越經驗的實在時,已經超齣瞭其正當的活動範圍。 理性之所以會陷入這種睏境,是因為它將原本是用於組織經驗材料的知性範疇,錯誤地當作瞭能夠直接認識“物自體”的工具。範疇隻能應用於被我們感性所接受並由知性所組織的現象,而不能應用於任何不落入這一框架的實在。 那麼,形而上學就完全不可能瞭嗎?康德對此的迴答是復雜的。他否定瞭那種試圖通過純粹理性來認識“物自體”的形而上學,認為這是“先驗的幻相”。但他同時又肯定瞭形而上學作為一種“傾嚮”在理性中的存在。人類理性總是有衝動去追問那些終極的問題,去思考那些超越經驗的實在。康德認為,盡管我們不能認識上帝、靈魂或世界整體,但這些概念對於我們理解道德和人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道德與理性:通往實踐理性的橋梁 《純粹理性批判》雖然主要探討的是認識論問題,但它為康德後來的道德哲學奠定瞭基礎。康德認為,在理論理性的局限之外,實踐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卻有著完全不同的運作方式。 理論理性是關於“是什麼”的理性,它試圖認識世界的實在。而實踐理性則是關於“應該是什麼”的理性,它指導我們的行為。康德認為,道德律令(moralisches Gesetz)並非來源於經驗,而是源於純粹實踐理性自身的必然要求。這種要求錶現為絕對命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即那些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普遍有效的道德原則。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一種絕對命令的體現。 通過將人類理性區分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康德成功地為我們認識世界的界限劃定瞭範圍,同時也為我們確立道德的可能性提供瞭堅實的根據。我們不能認識上帝,但我們可以信仰上帝,因為信仰上帝是道德存在的必要條件。我們不能認識靈魂的不朽,但我們可以希望靈魂不朽,因為道德的最終實現需要一個永恒的來世。 《純粹理性批判》的遺産 《純粹理性批判》的齣現,無疑是對整個哲學史的一次顛覆。它深刻地影響瞭後來的唯心主義、現象學、存在主義等哲學流派。康德對認識的界限的劃定,促使哲學傢們更加關注人類經驗的主體性,以及理性在構建世界中的積極作用。他關於道德的論證,至今仍是倫理學研究的重要基石。 本書的閱讀挑戰是巨大的,它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耐心。但正是這種挑戰,帶來瞭思想上的極大拓展。通過對《純粹理性批判》的深入研讀,我們得以更清晰地認識我們自身的認識能力,理解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是如何被構建的,並為我們在人生中何去何從提供更深刻的反思。它是一次與人類最偉大思想之一的對話,一次對理性本身的深度探索,一次對我們存在本質的追問。

用戶評價

評分

更深層次的期待在於它對概念之間內在聯係的揭示。康德的哲學體係之所以宏大,正在於其概念之間精密的相互依存關係,比如“知性”、“感性”、“判斷力”是如何層層遞進,最終構建起整個知識論大廈的。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處理這種“係統性”的。僅僅列齣名詞的定義是不夠的,真正的睏難在於闡釋這些名詞在康德的論證結構中扮演的角色——它們是如何被“推導”齣來,又是如何相互支撐的。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勾勒齣這些概念之間的邏輯路徑和張力所在,那麼它就超越瞭一般的詞典範疇,真正成為瞭一個“係統引校”。我希望它能幫我理解,當康德談論“三大先驗理念”時,這些理念在整個批判的布局中,究竟處於什麼位置,起到瞭何種關鍵性的功能。這種對結構深度的挖掘,纔是哲學輔助讀物的核心價值所在。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讀起來就有一種厚重感,光是“康德”和“純粹理性批判”這兩個詞匯,就足以讓人望而生畏瞭。我一直想深入瞭解康德這位哲學巨匠的思想精髓,但麵對原著那種艱澀的語言和復雜的邏輯結構,總是難以真正入門。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座橋梁,幫助我跨越理解上的鴻溝。它似乎不僅僅是簡單的術語解釋,更像是一份導覽圖,旨在梳理康德思想的脈絡和核心概念。想象一下,如果能清晰地掌握“先驗”、“範疇”、“物自體”這些關鍵概念的精確含義,那麼閱讀原著時,那些曾經晦澀難懂的段落或許就能豁然開朗。我期待它能以一種係統化、結構化的方式呈現知識,而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如果它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它對於任何想要認真對待康德哲學的讀者來說,都將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書,甚至可以被視為是通往康德思想殿堂的一張詳細地圖,能有效避免在浩瀚的哲學迷宮中迷失方嚮。

評分

從一個“學習者”的角度來看,我更看重這種輔助材料提供的“校正”功能。在閱讀各種二手研究資料時,常常會發現對康德某些核心概念的闡釋存在著微妙的偏差或過於現代化的解讀,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極具誤導性。因此,我期望這本以“引校”(Lexicon/Glossary)命名的書籍,能夠提供一種高度忠實於文本的權威性解釋。它應該是一個錨點,一個讓我們隨時可以返迴去核對和確認的“標準參照係”。這意味著,它不僅要解釋“是什麼”,更要謹慎地說明康德在特定的語境中是如何使用這個詞的,避免用後世的哲學概念去簡單套用。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嚴謹的引文齣處,甚至標明該概念在原著中首次齣現或得到關鍵闡釋的頁碼,那無疑會大大增強其作為研究輔助工具的可靠性,讓讀者在麵對復雜的論證時,能夠擁有足夠的信心去堅持康德原著的語境。

評分

最後,我希望這本書的呈現方式能夠體現齣對讀者學習進度的體貼。哲學學習是一個螺鏇上升的過程,我們不可能一次性完全掌握所有內容。好的工具書應該能適應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對於剛接觸《純粹理性批判》的讀者,它提供清晰的基礎釋義;對於已經有一定基礎,希望進行深入研究的讀者,它則應該提供更細緻的辨析,也許是不同版本間的差異處理,或是與萊布尼茨等前輩哲學的對比。一個優秀的“概念係統”不應是僵硬的,而應該像一個智能嚮導,能夠根據讀者的提問深度,提供相應層級的反饋。這種彈性和適應性,使得這本書能夠伴隨讀者從最初的閱讀障礙,直至最終的學術探索,成為一本能經受住時間考驗、不斷被翻閱和引用的常備工具。

評分

拿到手的時候,我首先關注的是它的裝幀和排版。哲學著作的閱讀體驗往往與書籍本身的物理形態息息相關,畢竟我們要與這些沉思瞭幾百年的智慧進行一場持久的對話。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清晰、剋製的設計美學,既要體現齣主題的嚴肅性,又不能犧牲閱讀的舒適度。那種需要反復翻閱和對照的工具書,如果字體過小或者索引設計不閤理,會極大地消耗讀者的耐心。我設想中的“概念係統引校”應當具備極高的可操作性——當你被一個陌生的哲學名詞卡住時,能迅速定位到準確的解釋,並且這個解釋本身是經過精心提煉和整閤的,而不是簡單地復製粘貼原著的定義。這種工具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否在不喧賓奪主的前提下,高效地支撐起讀者的獨立思考過程,讓閱讀《純粹理性批判》成為一種流暢而非痛苦的體驗。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決定瞭一本工具書的生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