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于功利,便会被“名缰利索”绑缚;心上的绳索都是自己捆绑的……
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各种考验时,每个人应该学习如何从自己的纯粹经验、主观意识中跳脱出来,看清事实真相,保持觉知。因为,不管你热衷什么事情,它只是世界很小的一部分、人生的一小段,不代表整个人生。
不要幻想着依赖他人,因为你人生中所经历的苦痛、悲喜,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只有你自己才能够体悟。痛苦来自于快乐,没有快乐就没有痛苦。而让你觉悟的智慧就藏在这些美好和痛苦的背后……
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各种考验时,每个人应该学习如何从自己的纯粹经验、主观意识中跳脱出来,看清事实真相。醉心于功利,便会被“名缰利索”所缚;斤斤于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欲望越多,束缚越多;欲望越少,自由越多。所有的痛苦、烦恼,都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假象;只有保持自我的觉知,不论遭遇到顺境或是逆境,才能安然自在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当下。不要幻想着依赖他人,因为你人生中所经历的苦痛、悲喜,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只有你自己才能够体悟。事实上,没有谁束缚你,心上的绳索都是自己捆绑的,淡泊名利,看淡得失,以平和恬淡的心态去对待人生、解脱自己。
吴九箴,心灵导师,畅销书作家,其作品在台湾、香港及马来西亚等地屡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其文章及“吴九箴语录”被中国网友在博客、论坛中广为转载。
因为最怕习性和业力,因此,每日三省吾身外,还要九箴吾心。
从不认为物质只是物质,相信“万物有灵”,深感人生是苦,却发现很多人在苦海中甘之如饴。
最喜欢与释迦牟尼和老子聊天,偶尔也和科学家及禅师谈论《金刚金》。
曾任记者及专栏作者,目前致力推广“自力觉醒”运动,以及“人本自然”式的人性和自然为本的修行。
著有:《抛开妄想,告别任性》、《让寂寞来,让寂寞走》、《自在的幸福——享受生活带给你的每一张牌》等。
自 序
佛陀该说,却没有说透的人生真相/ 1
第一篇 你和佛之间,只隔着一条线
我那段走火入魔的日子/ 3
人生,其实是“头脑”的旅程/ 9
佛,对我们来讲只是个虚主词/ 19
薪水、房贷和业绩,才是修行的基础/ 30
皈依佛,不如皈依自然/ 40
第二篇 佛陀无法说透的人生真相
无情无爱的人,又何必成佛?/ 49
开悟没有标准作业程序/ 62
爱情也能让人开悟成佛/ 68
我们的很多需求,都是“头脑牌”的/ 81
我们都因误解而找到生命意义/ 91
简单佛——全然接受当下的一切/ 103
业力是存在的,但障碍是自己给的/ 110
第三篇 人生中最大的慈悲,是让自己觉醒
人会成为恶魔,是因为他活在地狱里/ 121
人生中最大的慈悲,是让自己觉醒/ 134
学习整合很多的“我”/ 142
热衷掘井的人,往往不是为了喝水/ 156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杯子/ 164
你也可以成为第四型人——离苦自在/ 172
附 录
吴九箴香港读书会实录/ 180
后 记
你的第八十四个烦恼/ 214
作为一个人,只有觉醒并看清所有实相,才能有真正的自在无碍,远离不安恐惧、焦虑恐慌,每分每秒都可以全然放松,全然自在地去面对所有困境和挑战,好好地在这个地球道场——幻觉游戏场,玩人世间的游戏,做完自己该做的人生功课。
很多人走路时,是用一种紧张不安的姿态在走,但本人却不自知,长期下来自然会腰酸背痛;很多人吃饭时,也是带着焦虑恐惧在吃饭,因此会有消化不良或胃溃疡等症状;很多人每天早晨醒来时,会用充满不安、迷惘的表情,来面对自己和别人。很多很多人活着都无法放松自己,不仅身体僵硬,心也无法柔软,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紧张兮兮地拿起“机关枪”胡乱扫射一番,直到子弹打尽了手还一直紧扣扳机……这样的人生,就是地狱,是最苦、最悲的。
佛陀要说的,就是要大家觉醒,看清所有的苦,都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假象,并不是要大家都去理光头、吃素、不问人间俗事,或是抛家弃子、不要工作、断绝七情六欲去遁入空门,我认为这不是佛法的本意。当然,出家可以是许多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但这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
大家想想,佛陀本身也是亲身体验了人间的苦与乐,包括婚姻生活,及后来的苦修,才能发现“中道”这伟大的智慧。为什么佛法传到现代,反而变成了不要人生体验,只需要背经文、诵经、做法事、放生,就可以成佛了呢?
“中道”思想里所谓的“中”,就是不偏不倚,“道”就是可以依循的法则。真正的悟道者,应该是可以活在这世间,勇敢面对现实的一切,但又不执著于这世间的一切,虽然有时偏左,有时偏右,但始终不离中道,佛陀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剩下的,必须由你自己去亲身体验人生中的各种滋味,才能真正看透一切,印证中道的真实不虚。佛法其实没有什么深奥神秘的,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佛陀离我们很远,他是神而我们是凡夫,是因为我们的无知脑袋在佛陀和自己之间画了一条线,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无形的线。佛陀一直强调人人皆有佛性,只是有人未觉醒,还活在梦中没有发现而已。
佛陀不是神、不是仙,他与我们一模一样,也是凡人,起点都一样,一样的肉身、神经系统和脑袋,一样都有七情六欲和种种幻觉;不一样的是,佛陀慢慢走向觉醒之路,最后全然领悟,不再有任何幻觉和妄见,而凡夫则可能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的妄觉中。
佛陀就是你,你就是佛陀,我们都拥有相同的人类基因,同样在内心存有不完美的程序,习惯用头脑来制造一堆不存在的恐惧不安和妄觉,然后每天醒来后折磨自己。佛陀可以在痛苦中发现智慧,进而觉醒,其实你也可以,不要用无知为自己画一条线,把自己打入地狱,限制自己的潜能和可能性。
要学佛,想解脱,就要先看清这个实相,否则你拜再多的佛或神,烧再多的香,参加再多的法会,或者花再多的钱去放生,你的苦依然存在,你永远无法活得自在平静。
总之,佛法是一个需要用生命去体验的智慧系统,并不是用头脑死记硬背或想象就能成道的学科或学问。因此,没有相当人生体验的人,充其量只能把佛法当成抚慰心灵的信念系统,或当成学术研究的知识系统。
我认为,一个人活到四十岁,在经历了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和苦乐悲喜各种滋味后,才是最适合学佛且觉醒的时刻;相对的,一个人过了四十岁,也应该要慢慢地从幻梦中醒来,看清人生中的各种实相,不论遭遇到什么处境——顺境或逆境,都能安然自在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当下。
古时候有位弟子没看过月亮,他问师父什么是月亮?师父把手指向夜空的月,告诉弟子那就是月亮。弟子恍然大悟,竟然开心地摸着自己的手指说,原来这就是月亮……
这是禅学经典《指月录》中的笑话,但也是现实世界中,很多人执著于佛法、把佛法当成安慰剂的写照。
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什么得道高僧,我只是一个也想从无边苦海中解脱出来的平凡人,对于实相和宇宙真义,我和佛陀一样都绕了一大圈才搞清楚。当初如果佛陀把话说清楚,或许我就不会走火入魔,差点误入歧途了。
据我所知,很多人,包括我认识的很多朋友或身心灵工作者,都被佛陀没有说清楚的佛法,搞到不知如何是好,严重的走火入魔后自杀,或者被送去精神病院一辈子出不来;轻微的,则开始去找其他各种教派的义理来当解药。
因此,我希望佛陀没有说透的事,我能通过写作来告诉大家,能帮一个算一个,如果有人看懂了我要说的,也希望他可以把事实真相继续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让佛法真正可以成为救人的无上法,而不再是诈骗团伙用来讹诈苦海里无知众生的剧本。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独特,充满了哲思和诗意,读起来就如同在品味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作者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仿佛经过了精密的打磨。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喜欢他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疾不徐地将自己的思考娓娓道来。书中关于“时间”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常常会感叹时间的流逝,觉得生命短暂,有很多事情来不及做。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时间并非是单向的线性流逝,而是一种可以被感知和体验的存在。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瞬间,都承载着过去和未来的可能性。我开始尝试去“慢下来”,去感受每一个当下,去体会时间的“质感”。例如,书中有一个关于“回忆”的片段,作者并没有将回忆简单地视为过去的残留,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在当下的方式。他认为,当我们能够真诚地面对和接纳过去,过去就会成为滋养当下的力量。我读到这段时,突然意识到,我一直以来都在逃避一些过去,而正是这种逃避,让我无法真正地活在当下。这本书鼓励我去拥抱我的过去,去从中汲取力量,而不是让它成为我前进的绊脚石。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引领我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一场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时间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仿佛是一种意识流的倾诉,又带着诗歌般的韵律。作者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时,非常细腻,甚至到了微观的程度。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主角内心的挣扎、矛盾和每一次细微的情感波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主角的世界,与他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书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线性故事,更像是一种片段化的回忆和思考的集合。这种非传统的叙事方式,一开始让我有些不适应,但我很快就沉迷其中。它打破了我对传统小说的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叙事的可能性。我喜欢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能够从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例如,书中有一段描写主角在雨中行走,感受雨水落在脸上的触感,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回忆和思考。这段描写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的张力。我读到这段时,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冰凉的雨水,以及雨水背后承载的复杂情绪。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我”这个概念。我一直以为,我所认识的“我”就是全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我”的更多层面,那些隐藏在意识深处的,甚至连我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部分。它鼓励我去探索这些未知的领域,去理解那些潜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心灵洗涤。书中关于“自我接纳”的部分,尤其触动了我。作者并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柔但坚定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我们常常想要隐藏的、不完美的部分。我常常会因为自己的某些缺点而感到羞耻,甚至因此而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我们。我曾以为,“拯救你自己”意味着要变得完美无瑕,要改掉所有缺点。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拯救,不是把自己变成别人期望的样子,也不是努力抹去曾经的伤痕,而是学会拥抱真实的自己,包括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的过去。书中那些关于“原谅”的段落,更是如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原谅是对别人的宽恕,是为了让对方好过。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谅首先是对自己的释放。那些耿耿于怀的往事,那些无法释怀的伤害,像沉重的枷锁一样束缚着我们。而当我们选择原谅,无论是否能得到对方的回应,我们首先解脱的是自己。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那些我曾以为无法原谅的人和事,在读完这本书后,似乎都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我不再纠结于“为什么是我”,而是开始思考“我能从中学习到什么”。这种转变,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解放。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点醒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有一种魔力,它能够轻易地将我带入一个充满情感和思考的世界。作者在描述角色的内心挣扎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让那些抽象的情感变得具象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希望”的描绘。在绝望的边缘,希望就像一粒种子,虽然微小,却能孕育出无限的生机。我曾经一度认为,希望是一种奢侈品,是留给那些幸运的人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希望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它是一种选择,一种坚持,一种对未来的信念。书中有一段描写,主角在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后,仍然选择在清晨迎接第一缕阳光。那抹阳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他心中的希望。我读到这段时,感觉自己也被那抹阳光照亮了。我开始反思,我曾经有多少次放弃了希望,因为一次次的失败。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次的坚持,无论结果如何,都在滋养着我的希望。我不再轻易放弃,不再被困难打倒。我学会了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绝望中孕育希望。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传递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涅槃。作者在书中对于“痛苦”的理解,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来都对痛苦充满了恐惧和抗拒,总想把它拒之门外。但这本书告诉我,痛苦并非敌人,而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甚至是成长的契机。它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有同情心,也更加懂得珍惜。书中有一段关于“伤痕”的描写,作者并没有将伤痕视为丑陋的印记,而是将其比作勋章,是经历过风雨后留下的独特印记。这个比喻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我身上的伤痕是失败的证明,是需要被掩盖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正是这些伤痕,塑造了今天的我,让我的生命更加丰富和深刻。我开始尝试去拥抱我的伤痕,去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导师,引导我走出对痛苦的误解,让我学会如何与痛苦共处,甚至从中汲取力量。我开始相信,那些曾经让我痛苦的经历,最终都会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不再害怕面对困难,不再畏惧挑战,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的经历,无论好坏,都在让我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完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是浩瀚的星空,又像是沉入海底的幽蓝。中央是一个模糊的身影,看不清面容,但肢体语言传递出一种挣扎和伸展的姿态。这个画面瞬间就激发了我想要了解这个“自己”究竟是谁,又在“拯救”着什么的好奇心。我拿到书的时候,并没有立刻翻开,而是反复摩挲着封面,试图从那简单的图像中解读出更多信息。我喜欢这种留白,它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像有些书,封面就剧透了八九成。这本书的标题《拯救你自己》更是直击人心,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感到无助、迷茫,甚至陷入一种自我怀疑的泥沼,而“拯救你自己”这四个字,就像一道微弱但坚定的光,给了人希望,也给了人力量。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可能的场景:一个身处困境中的人,如何摆脱束缚,重拾自我;一个经历了巨大创伤的人,如何疗愈内心,重新站起来;或者,更抽象的,一个在人生岔路口迷失方向的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个宏大的主题,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本书的触感也很好,纸张略带磨砂感,拿在手里很踏实,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而不是一次性的快餐读物。我甚至想象,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捧着这本书,坐在窗边,阳光洒在书页上,慢慢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喜欢这种带有仪式感的阅读体验,它让阅读本身变成一种享受,一种与书籍、与作者、与自己对话的独特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极具感染力,作者用一种充满力量却又不失温柔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勇气”的解读所打动。我一直以为,勇气就是无所畏惧,就是一往无前。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勇气,并非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面前依然选择前行。它是一种内心的力量,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种对自我的承诺。书中有一段描写,主角在面对一个巨大的挑战时,虽然内心充满了恐惧,但依然鼓起勇气,迈出了第一步。那一步,虽然微小,却充满了力量。我读到这段时,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在恐惧中爆发出的勇气。我开始反思,我曾经有多少次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了尝试。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次的尝试,无论结果如何,都在锻炼着我的勇气。我不再畏惧挑战,不再害怕失败。我学会了在恐惧中找到力量,在困难中激发勇气。我感觉,这本书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潜力,也让我拥有了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决心。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清澈而深邃的美感,作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了最动人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连接”的探讨。我一直以为,连接意味着亲密无间的关系,意味着时刻的陪伴。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连接也可以是一种无形的纽带,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即使身处天涯海角,即使素未谋面,我们也可以通过共同的思考,共同的情感,建立起深刻的连接。书中有一段描写,主角在夜晚仰望星空,感受着宇宙的浩瀚,以及自己与整个宇宙的连接。那段描写,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宏大存在。我读到这段时,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与宇宙相融的宁静和喜悦。我开始意识到,我并非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的一切息息相关。这种连接感,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我不再害怕孤独,不再渴望无时无刻的陪伴。我明白,真正的连接,并非占有,而是理解和尊重。我学会了去感受身边的一切,去欣赏那些微小的美好,去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接。我感觉,这本书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由衷的释然,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作者在书中对于“放下”的阐述,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我一直以来都背负着太多的执念,太多的不甘,让我无法轻松前行。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拯救,并非是抓紧不放,而是学会适时地放下。放下那些不属于我的,放下那些伤害过我的,放下那些已经过去的。书中有一段关于“秋叶”的比喻,作者将秋叶的飘落视为一种生命的轮回,一种回归大地的方式。这个比喻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放下意味着失去,意味着结束。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放下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当我们放下过去,我们才能腾出空间去迎接新的美好。我开始尝试去放下一些我一直紧抓不放的东西,那些让我痛苦,让我焦虑的事情。我发现,当我真正放下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我不再被过去所困扰,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眼前的道路,也更有勇气去追求我的梦想。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最深刻的道理,点醒了我内心深处最执着的枷锁,让我学会了如何轻装上阵,走向更远的地方。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是我的知己,说出了我一直想说却又说不出口的话。尤其是在关于“孤独”的探讨上,我感到非常深刻。书中将孤独描绘成一种既令人痛苦,又可以成为力量的源泉。我常常会感到孤独,尤其是在人群中,反而会有一种被隔绝的疏离感。我曾一度认为,孤独是失败的标志,是缺乏社交能力的表现。但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告诉我,真正的孤独,并非孤身一人,而是在群体中感受到的疏离。而这种孤独,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与之相处,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它给了我们空间去思考,去沉淀,去认识真实的自己。书中有一段描写,主角在深夜独自一人坐在窗前,望着城市的光影,感受着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孤独。那段描写,让我瞬间泪目,因为我太理解那种感受了。那是一种超越了寂寞的,一种与宇宙连接的,一种对存在意义的深层思考。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人际关系,我不再强求自己融入每一个圈子,不再害怕独自一人。我开始享受独处的时光,用这段时间去阅读,去写作,去探索我真正热爱的事物。我感觉,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也帮助我学会了如何与最真实的自己相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