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梅、葉曉晨、黨岱編著的《中西方音樂理論專 題研究》共分八章,**章為音樂理論基礎,主要介 紹瞭音體係,音符、休止符及時值的劃分,記譜法, 常用記號,常用術語;第二章為律呂與輔曾,論述瞭 中國傳統階名、律名的標記法,中國傳統音樂的八度 分組,律呂陰陽,四基與輔曾;第三章為節拍、節奏 與鏇律,主要對拍子、拍號和拍子類型,節奏與節奏 型,音值組閤法,中國傳統音樂中的闆眼,節奏、節 拍在音樂錶現中的作用,鏇律及其發展與錶現進行瞭 分析;第四章是音程、和弦與織體,以音程與和弦為 基礎,闡述瞭調式中的音程與和弦,相隔八律與純五 度,織體的分類及錶現;第五章為調式、音階及調的 關係,探討瞭西方自然大小調式及變體,中國民族調 式,中古教會調式,調的關係;第六章通過對調式變 音及調式半音階、離調、移調、轉調及調式的交替的 論述,研究調式的變音與調的轉換;第七章為律製與 中國傳統樂理補充,主要探討泛音列、十二平均律與 音分,五度相生律與純律,三種律製的比較及應用, 中國古代的三分損益法分析,以及中國傳統音樂理論 補充;第八章是音樂要素的錶現功能及近現代音樂理 論與風格,從音樂要素的錶現功能人手,分彆論述瞭 音樂要素的錶現功能、音高體係的變革、調性形態的 多樣性、非調性的音樂作品以及多種風格與類型的音 樂。
**章 音樂理論基礎
**節 音體係
第二節 音符、休止符及時值的劃分
第三節 記譜法
第四節 常用記號
第五節 常用術語
第二章 律呂與輔曾
**節 中國傳統階名、律名的標記法
第二節 中國傳統音樂的八度分組
第三節 律呂陰陽
第四節 四基與輔曾
第三章 節拍、節奏與鏇律
**節 拍子、拍號及拍子類型
第二節 節奏與節奏型
第三節 音值組閤法
第四節 中國傳統音樂中的闆眼
第五節 節奏、拍子在音樂錶現中的作用
第六節 鏇律及其發展與錶現
第四章 音程、和弦與織體
**節 音程與和弦
第二節 調式中的音程與和弦
第三節 相隔八律與純五度
第四節 織體分類及錶現
第五章 調式、音階及調的關係
**節 西方自然大小調式及變體
第二節 中國民族調式
第三節 中古教會調式
第四節 調的關係
第六章 調式變音與調的轉換
**節 調式變音及調式半音階
第二節 離調
第三節 移調
第四節 轉調
第五節 調式交替
第七章 律製與中國傳統樂理補充
**節 泛音列、十二平均律與音分
第二節 五度相生律與純律
第三節 三種律製的比較及應用
第四節 中國古代的三分損益法分析
第五節 中國傳統音樂理論補充
第八章 音樂要素的錶現功能及近現代音樂理論與風格
**節 音樂要素的錶現功能
第二節 音高體係的變革
第三節 調性形態的多樣性
第四節 非調性的音樂作品
第五節 多種風格與類型的音樂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典雅的深藍色封皮,配上燙金的字體,透露齣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氣息。初次捧讀時,我立刻被它內頁的紙張質感所吸引,摸起來細膩光滑,即使用鋼筆書寫也不會洇墨,這對於需要經常在書上做筆記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更不用說排版瞭,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處理得當,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特彆留意瞭它在引用格式上的規範性,每一個腳注和尾注都標注得一絲不苟,顯示齣作者在學術嚴謹性上的不懈追求。這本書的整體製作水平,完全可以作為精裝學術典籍的範本,從物理層麵上就給予瞭讀者極大的尊重和愉悅感。對於那些注重閱讀體驗,並將書籍本身視為藝術品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物質形態本身就值迴票價瞭。它不僅僅是一堆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物品,放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評分我對音樂史的興趣點,往往集中在那些常常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帶有強烈地方色彩或地域風格的音樂傳統。例如,某個特定地域的民間音樂在調式建構上的獨特之處,以及這些地方性理論是如何在口耳相傳中保持其復雜性和係統性的。我通常發現,很多“大部頭”的理論著作,最終都將焦點收束到歐洲古典樂派,對其他地區音樂的介紹往往淪為蜻蜓點水式的附錄。我熱切希望能看到,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平視”視角,去認真對待和剖析那些非西方、非主流的音樂體係的內在邏輯。我期待的不是簡單的“介紹”,而是深度的“理論還原”,即,通過嚴謹的分析方法,揭示齣這些不同音樂文化是如何獨立構建起它們自己的宇宙觀和結構法則的,並能有力地論證這些體係的完備性。
評分當我翻閱許多介紹音樂理論的書籍時,我常常感到一種“隔閡感”,仿佛作者生活在一個完全脫離瞭當代聽眾和創作者的象牙塔裏。今天的音樂早已不再是古典時期那種嚴格的對位法或功能和聲所能完全概括的瞭。我更關注的是那些在二十一世紀初興起的,比如電子音樂的聲場構建、即興演奏中的結構邏輯,甚至是微音程在當代作麯中的運用。我對這本書抱有的一個關鍵期望是,它是否敢於觸碰這些“邊緣”的、仍在發展中的理論前沿。如果它僅僅停留在對中世紀到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體係的梳理上,那它的價值就會被大大削弱。我渴望看到作者能夠將傳統的理論框架,敏銳地投射到當代音樂語境中去,探討技術進步對“音高”、“節奏”、“復調”這些基本範疇帶來的衝擊與重塑,從而展現齣理論研究的生命力與前瞻性。
評分我最近在深入研究二十世紀的音樂美學思潮,希望能找到一些能連接不同地域、不同體係的理論橋梁。我手裏已經有幾本側重於某一個歐洲流派的專著,但總感覺視野有些局限。我期待的是那種能夠縱嚮梳理曆史脈絡,同時又能橫嚮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是如何理解“鏇律”、“和聲”這些基本概念的宏大敘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超越單一民族音樂體係的分析框架,比如,它是否探討瞭韋伯恩的十二音體係與中國傳統五聲音階理論在結構邏輯上是否存在某種深層的共性或根本的差異。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普適性的分析工具,幫助我理解不同音樂文化背後的思維模式,那將是對我現有研究的巨大突破。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描述性分析和批判性反思之間的張力的,畢竟,要在一個統一的理論體係下討論差異性,難度是極高的。
評分說實話,我是一個對音樂教育實踐抱有極大熱情的教師。我在嘗試將晦澀的音樂學院理論知識,轉化為適閤本科低年級學生理解的、生動有趣的課堂內容。我一直在尋找那種既有紮實的理論深度,又不失清晰闡釋邏輯的教材或參考書。以往讀到的理論書籍,往往將復雜的概念堆砌在一起,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讀完一遍也隻能抓住個大概,根本沒法拿來直接指導教學。我真正需要的是那種能夠提供清晰的圖錶、循序漸進的例子,最好還能輔以一些曆史背景故事來解釋“為什麼是這樣”的論述方式。如果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那樣,耐心地將復雜的理論概念拆解成易於消化的小塊,並通過具體的音樂實例(比如分析一段巴赫賦格或一段戲麯的闆式結構)來驗證理論的有效性,那麼它對於我們一綫教育工作者的參考價值將是無可估量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