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自纪 吴从先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1399

小窗自纪 吴从先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139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代史
  • 上海近代史
  • 吴从先
  • 小窗自纪
  • 日记文学
  • 文化史
  • 社会生活
  • 历史文献
  • 古籍
  • 上海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1399
商品编码:1179664288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小窗自纪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禅境
出版日期:2016-08-01
版  次:1
页  数:206
ISBN :9787532581399
定价:26 元 本店价:20.8 元
折扣:【80】 节省:5.2 元
分类:  →  
货号:1632446
图书简介 作者简介 吴言生,安徽庐江人。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现为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禅学》主编。*有“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等书十余种;主编有《佛教与基督教对话》等书。曾作客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栏目,主讲《禅宗哲学象征》;作客中央电视台《名家讲坛》栏目,主讲《禅宗智慧与现代管理》;作客东方卫视《世说新语》栏目,主讲《禅的智慧》;作客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主讲《禅宗智慧——总裁修心篇》。 目   录 清言·慧语·禅境
——《禅境丛书》序
小窗自纪 插图和节选
好的,这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小窗自纪》这本书本身,而是介绍一部虚构的、具有相似时代背景或文学风格的古籍整理本。 --- 书名:《松窗遗墨:明代士人日常与风雅录》 作者/整理者: 钱允恭(辑录),周汉民(校注) 出版社: 江南文粹书局 ISBN: 978-7-80767-392-1 定价: 168.00 元 --- 内容简介 《松窗遗墨:明代士人日常与风雅录》 是一部深度发掘和系统梳理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文人士大夫阶层日常生活、精神世界以及雅集文化的珍贵汇编。本书并非宏大的史学著作,而是一部精微的“生活切片”,通过辑录散佚于各家藏书楼、寺庙碑刻及私人信札中的日记、尺牍、诗文小品等一手资料,力图还原一个立体的、充满烟火气的明代文人图景。 本书的整理者钱允恭,是清代金陵著名的版本学家和目录学家,他耗费数十年心血,从浩如烟海的残卷中爬梳拣择,最终汇集成这部内容极为丰富的文集。本次由著名古籍修复与文献专家周汉民教授主持的重校注工作,不仅对原稿进行了精细的考订和正误,更增补了详尽的注释和背景说明,使得这部原本仅供专业学者使用的珍本,得以面向更广大的传统文化爱好者。 一、 日常的诗意与琐碎:案牍与园林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于展现明代士人如何将“日用”之事,化为可入诗文的素材。书中收录了多位徽商背景的士人,如安徽歙县的汪氏家族成员留下的“《松斋日用账目》”残页。这些账目记录的并非仅是金钱往来,更穿插着对当日天气、仆役表现、新购奇石的感叹。例如,一笔购入“苏麻离青”的记录后,紧接着便有“夜观新月,心清若水”的寥寥数语,体现了他们在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微妙的平衡。 此外,书中大量呈现了明代私人园林营造的详细记录。不同于皇家园林的恢弘气派,这些记录聚焦于“一角一隅”的审美情趣。有关于在书斋后“凿池引泉,仅容一人泛舟”的设想图说;有对盆景的痴迷,记录了如何通过修剪和嫁接,使一株老松呈现出“千嶂之势”。这些资料为研究明代江南园林中的“借景”与“叠石”艺术,提供了鲜活的个案支撑。 二、 雅集与交游:文人的社交网络 明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圈子文化”极为发达,雅集是他们维持身份认同和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松窗遗墨》中集中展现了这一现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西园唱和社”的记录。 这部分内容包括: 1. 雅集活动的“请柬”与“回帖”:这些尺牍用词考究,不仅预告了集会主题(如“论《庄子》逍遥”或“咏梅断句”),也侧面反映了当时文坛的论辩焦点。 2. 现场的“拙作”与“评骘”:收录了数次雅集后的即兴诗作,以及参与者之间婉转而精妙的相互点评。这些点评往往避开直白的褒贬,而用典故或反问来表达赞赏或保留意见,是研究明代人际交往艺术的宝贵材料。 3. “消遣之戏”:记录了文人雅集之外的娱乐方式,如“斗茗品香”、“以字代画”的游戏,揭示了他们看似清高之外的活泼一面。 三、 抄经与著述:知识的传承与焦虑 在印刷术高度发展的明代,士人对知识的珍视并未减弱。书中保存了数篇关于“缮写古籍”的自述。例如,一位退休的官员,坚持花费数年时间,以蝇头小楷抄录《史记》,并在扉页上详述了自己抄录的动机——担心付梓失真,唯恐文字湮没于世。这些记录深刻反映了士人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同时,书中也披露了文人在学术争鸣中的焦虑。收录了几篇针对当时流行学派的驳斥信件,其言辞之激烈,远超日常交往中的温和克制,展现了学术观点一旦触及核心利益时的真性情。 四、 附录:器物考证与版本流变 本次重校注本最大的亮点在于其附录部分。周汉民教授组织团队,对书中提及的所有重要器物进行了考证,包括: “定窑瓷觚”:考证了书中提及的一件文人藏品,追溯其流向与真伪辨识的依据。 “徽州墨范”:对文中几处描述的墨锭图案进行了图像复原,并解析了图案背后的象征意义。 “朱笺纸张”的制作工艺”:根据古籍中的描述,结合现代考古发现,推测了当时上等信笺的制作流程。 《松窗遗墨》并非一部旨在高屋建瓴的通史,它是一扇向后人敞开的窗户,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明代文人如何处理柴米油盐、如何进行精神漫游、如何在传统与变迁的时代洪流中寻找立身之本。它以其丰富的细节和真切的情感,为研究明代社会史、文化史及文献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 目标读者: 历史学、文献学、明清文学研究者,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及对古籍整理版本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一本历史类或文化类的书籍,我总是会带着一种“寻宝”的心态去审视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这本书的作者如果是一位在特定领域有所建树的士人,那么他记录下的思考脉络、对学术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如何处理与同时代其他学者的关系,都构成了极高的研究价值。我希望它能揭示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景观,他们如何应对学术上的挑战、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鸿沟。这类文本,往往是后世研究该群体思想演变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我关注的,是那些在特定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具有生命力的思想火花,并期待这些零散的记录能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提供新的线索和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我对于那些文字风格独特、语言富有张力且兼具地方色彩的著作抱有极大的热情。好的散文或笔记,其语言本身就应该是一种享受,无论是其遣词造句的精妙,还是其句式的错落变化,都应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我尤其欣赏那些不拘泥于陈词滥调,能够自出机杼地描摹景物或心境的文字。如果这本书的作者能在叙事节奏上把握得当,时而急促如奔流,时而舒缓如低吟,那么即使是记录一些平淡无奇的日常,也能读出令人回味的韵味。我期待的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文字的魅力,进入作者精心构建的审美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古朴典雅的封面透着一股沉静的书卷气,拿在手里分量感十足,明显能感受到出版社在选材和制作上的用心。印刷质量也是一流的,纸张触感细腻,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对于我们这些老花眼的人来说,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内页的排版布局,留白得当,疏密有致,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韵律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整体层次。初次翻阅时,那种带着油墨清香的纸张气息,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古老的年代,让人心生敬畏,也更期待内容本身的精彩呈现。从外在的这些考量来看,这本书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出版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探索那些时代变迁下被尘封的文人笔记,总觉得在这些私密的书写中,才能窥见历史真实的面貌。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心绪波动、对日常琐事的细微观察,以及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个人哲思。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独特的窗口,让我得以穿越时空,感受彼时彼地人们的情感与智慧。优秀的笔记类书籍,其价值远超史料本身,它关乎人性在特定约束下的展现,那种鲜活的、未被后世过度解读的“原生态”情感,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我渴望在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些只属于那个特定灵魂的瞬间火花,而非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

评分

最近读了不少关于明末清初社会风貌的研究性著作,感觉理论的框架已经比较清晰了,现在急需一些来自“内部人”的、更具现场感的材料来充实和修正我的认知。我特别关注那种侧重于记录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细节,以及对世事人情微妙体会的文字。那些关于官场潜规则、文人间的小圈子动态,以及对当时风俗习惯的详尽描摹,往往能提供教科书上看不到的深度。如果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对世事洞察入微的观察者,那么他对当时社会肌理的剖析,想必会比旁观者的论述更加精辟和到位。我期待它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态的细枝末节,帮助我构建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历史场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