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英人群的成长感悟
★ 人民政协报年度优秀栏目内容精华集结
★ 千里之行,始于教育,挖掘政协委员们身上的建设性力量
本书是《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栏目组编选的文章合集。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是人民政协报社关注教育问题的板块,倡导专业理念、实践意识、百姓关怀,特别强调凝聚社会各界人士,“联结体制内外、促进多元参与、推动中国教育”,是教育决策者、教育理论并实践工作者、优秀的媒体人与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互动的平台。
本书共分六部分:谈家风家训家教、谈师恩师爱、谈读书、谈人生经历与感悟、谈职业事业、谈人生选择。
周北川,汉,1964年4月出生,湖北松滋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研究生。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国政协杂志社工作,任副总编辑;2008年12月至2014年5月任中国政协杂志社总编辑;2014年6月到人民政协报社工作,任党组书记、总编辑至今。2014年9月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
贺春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1997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人民政协报社工作,2003年1月在报社党组支持下创办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任主编至今。曾获教育部、首都女记协等单位颁发的“优秀新闻奖”、全国政协机关团委、机关青联颁发的“全国政协机关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妇联颁发的“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所率教育周刊编辑部团队亦于2015年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
谈家风、家训、家教
朱和平??家庭影响定格了我的人生观 3
仲呈祥??您教我做人要有理想、讲定力 6
赵丽宏??意外儿子的成长 8
张胜友??清贫为乐的父亲 12
张其成??过年,回到安顿心灵的“家” 15
翟惠生??我们拿什么给孩子 18
叶少兰??父亲的印记 21
杨?佳??父亲的陪伴让我在困境中重生 24
严陆光??做人贵在清白 做事必须认真 26
徐贵祥??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欢笑 30
许?进??祖父的教诲,我一直珍藏 34
徐玖平??大爱至微?至爱无声 36
王?涛??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39
王安忆??母亲的印记 42
饶戈平??与父亲相处的几件难忘小事 45
刘慕仁??家教之道在传递 49
梁晓声??母亲的希望让我成为写书人 52
李象群??对人生保持善念 54
柯?杨??滋养人一生的常识常常从家庭中得来 57
蒋惠园??带着父母的期待前行 59
黄国柱??两位父亲的“价值观” 62
关牧村??父亲的教导:像翠竹一样向着阳光生长 65
顾?久??父亲的熏陶 67
冯?俊??“耕读传家”也是一种家风 70
崔永元??父母的教诲影响一生 72
陈?勉??天下最不合格”的爸爸和“天才女儿”的故事 74
陈建国??身教胜于言传 77
艾克拜尔?米吉提??祖母给我了人生底色 79
谈师恩、师爱
朱?星??绵延半世纪的心灵相望 83
于?海??我的人生“贵人”助 85
杨?文??曾经老师,一直老师 87
夏建白??一辈子的成长与老师分不开 89
王松灵??“认真严谨”成就人生 93
秦?和??投身教育、奉献教育,我无怨无悔 96
孙惠玲??老校长的目光 98
庞晓丽??老教师的鼓励让我在教坛“绽放” 101
聂震宁??小学老师给了我人生支点 103
鲁景超??一定要做好人,做老实人 106
刘吉臻??生命在褒奖中迸发活力 108
李向玉??忆心中敬仰的那颗“星” 111
李世济??中华美学对我影响至深 113
郝际平??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115
谈读书
朱永新??追寻伟大的灵魂 119
叶小纲??音乐、书籍,人生路上的两位密友 123
郁钧剑??读书七章 126
王东林??野马般的童心被书收服 129
唐?瑾??与青少年朋友一起读书 132
莫?言??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35
侯?露??偷偷读书的快乐 137
何香久??少年书香让我拥抱创作 139
谈人生经历与感悟
赵士英??不要问今天的学习能给明天带来什么 143
赵鹏大??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奉献于社会 146
赵?平??岁寒方显松柏青 149
张杰庭??一位华侨的嘱托带来的触动 152
王长华??不忘初心,在路上 155
姚珠珠??成长的阳光:爱与挫折 157
曲?伟??在体验中成长 160
欧阳中石??搞艺术要有科学的思维 163
茅玉麟??引桥上,瞩望明月团圆 166
马玉涛??习惯了努力 169
马?敏??人生每一个阶段,都要做最好的自己 172
卢中南??习书法养心性 175
李维康??执着艺术 简单生活 178
.....
王安忆?母亲的印记
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小时候,姐姐上小学后最惧怕的是毛毛虫和图画课。她画出的人全有着一副最可怕的嘴脸,图画老师只能摇头,叹息也叹息不出了。有一次,她有点不舒服,可是有一项回家作业却没有完成,那是一幅画,要画一只苹果。她为难地哭了,妈妈说:“我来帮你画。”吃过晚饭,妈妈拿来姐姐的蜡笔和纸,在灯下铺张开来。她决心要好好画一只苹果,为姐姐雪耻。妈妈画得很仔细,很认真,运用了多种颜色。记得那是一只色彩极其复杂的苹果,一半红,一半绿,然后,红和绿渐渐接近,相交,汇合,融入。姐姐则躺在床上哭:“老师要一只红的。”
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跳脚了。
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合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得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后来,我和姐姐先后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的大提琴终不成器。妈妈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闲来无事,写成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飞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一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一头栽了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这后一封信是在我爸爸的劝说下写的,爸爸劝妈妈不要管我,随我自己写去。这是爸爸对我们的一贯政策,他对我们所有的担心只有一点,就是过马路。出门必须说一句:“过马路小心!”其他都不管了。似乎普天下只有过马路这一危机,只要安全地穿过马路,人平安无事地在,做什么都行,什么希望都有。倒也简练得可以。
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夸,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不像。”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老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做着搏斗,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也非不管,弄出了一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莫?言?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我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的农村,十几岁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辍学回家。但那时的我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阅读能力与对读书的渴望。但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读。为了读到一本书,我常常要付出沉重的劳动来进行交换。
记得我邻村同学家里有一本绘图版的《封神演义》,为了读到这本书,我经常要去那个同学家中替他推磨。推磨是让孩子痛苦不堪的一种劳动,因为它非常单调,没有任何趣味。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小学老师,他收藏了十几本革命小说,比如《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这些书被我借到之后,都是用最快的时间读完。当时我们家养了两只羊,放羊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肩上,但借到书后,我往往钻到草垛里以最快的速度把书看完。书读完了,天也黑了,羊饿得咩咩直叫,回到家难免要受到家长的惩罚,即便这样心里也不后悔。
现在回忆起来,像我刚才提到的红色经典小说,它们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甚至主要人物讲过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话,至今记忆犹新。这说明童年确实是一个读书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记忆力特别强,读书的热情特别高,读过了也能够记得住。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得来一本书确实不易,因此对得来的机会格外珍惜。
让我受益最大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大哥家中留下很多中学语文教材,每逢雨天无法下地,我便躲到磨房里去读这些课本。当时的语文课本分为汉语和文学两种教材,汉语教材主要讲逻辑、语法、文言文;文学教材主要选录了古今中外名著的片段,比如《林家铺子》《骆驼祥子》《说岳全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这些教材虽然很薄,但它们打开了农村少年的眼界。茅盾的《林家铺子》使我知道了民族资本家和民族资本走过的艰难道路,《雷雨》让我知道了话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老舍的《骆驼祥子》让我知道了北京车夫的艰苦生活以及生动活泼的北京方言。
后来我到了部队。在中国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农村青年能参军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因为农村青年没有什么出路。我在部队中的任务很单调,就是站岗。我所在的部队是驻扎在农村的,干部战士加起来就十几个人。这是人民公社的饲养场,没有人来查岗,这样我就在岗上偷偷地读书。当时我们一个战友的未婚妻在县城当图书管理员,每个星期我都会从她那里借古今中外的小说,比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很多外国的经典名著是在部队站岗的三年间读的,这三年的阅读使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也了解了更多世界文学知识。
1979年,我被调到河北保定的一所解放军军校。学校里有个小图书馆,许多人不愿意担任图书管理员,我主动要求当图书管理员。这三年期间,我利用图书管理员的便利读了不少书。
后来学校让我当政治教员,教大学里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些内容都是我第一次接触。当时判断一个政治教员水平的高低就是看能否脱稿讲课,如果能够脱离书本,滔滔不绝地讲完一堂课的话,大家就认为这个人水平非常高。我当时很年轻,几乎可以把当天要讲的课背下来,所以来听课的首长还有观摩的教员,都感觉我很有理论水平。这种背诵对我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帮助,因为我不能完全照本宣科,需要从别的著作里抽出一些内容来丰富自己的讲座,为此我读了一些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
1984年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这个时候我开始写小说,这都归功于在保定几年打下的基础。简单地回顾我这几十年读书的过程可以发现,阅读对我人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不像。”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老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做着搏斗,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从未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这样一群身居高位、对国事有深刻影响的人群。因此,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内部视角”的窥探,但这种窥探并非八卦或猎奇,而是严肃的、带有自省色彩的。其中不少委员坦诚地谈到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非预期变量”——那些计划赶不上变化,不得不临时转向或重新定位的关键时刻。这种对不完美人生的接纳,与公众通常投射在“委员”身份上的“全知全能”的刻板印象形成了有趣的张力。它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无论一个人在公共领域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其心路历程依然是充满泥泞和选择的。这种坦诚,极大地拉近了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让我深刻体会到,他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的位置,不仅靠智力,更靠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韧性和对时代脉搏的敏感捕捉能力。这本书,与其说是关于教育的启示,不如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在历史洪流中负责任的“思考者”的深刻教诲。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书籍能真正让人感受到“群像”的力量,那便是这本集合了上百位委员心声的文集。作者的编辑功力值得称道,他巧妙地将这些独立的声音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宏大的交响乐。你会发现,即便是来自不同领域的精英,他们在面对某些共性问题时,比如如何平衡专业研究与社会服务、如何保持学术的独立性与政策的合理性之间的张力时,其思考路径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但同时,每位委员的个人叙事又极具辨识度,有人擅长犀利的逻辑剖析,有人则偏爱娓娓道来的生活细节,这种风格上的反差和互补,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避免了同质化带来的审美疲劳。读完后,我得到的不是关于某一个人的完整画像,而是一张由无数个光点构成的、关于中国社会中坚力量的立体地图,每一个光点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描绘出时代的侧面。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呈现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感”的演变。不同年代、不同学科背景的委员们,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家的发展阶段、社会的需求变化而不断修正、深化的。早期那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观,强调的是启蒙与精神的塑造;到了中后期,则更多地转向了体系的完善、公平性的保障以及如何对接国际前沿的需求。这种动态的视角,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让我们得以审视中国教育理念是如何一步步从“救亡图存”的朴素愿景,过渡到今天的“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的。令人玩味的是,尽管时代背景和具体关注点迥异,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清晰的红线:那就是知识分子群体对“未来主人翁”的殷切期盼,以及为之付出的持续努力。这种贯穿始终的使命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鼓舞人心。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永远关乎着对未来的投资。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真诚感。作者似乎没有刻意去描绘什么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选择了一条非常“接地气”的路径,直接将我们带入到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摸爬滚打、最终站在国家治理高度的个体的内心世界。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挫折”这一主题的处理。很多传记文学往往倾向于淡化困难,只展现光鲜的成就,但这本书记载的经历却坦率地揭示了转型期社会对精英群体所施加的巨大压力。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新旧观念激烈碰撞时的迷茫、自我怀疑,乃至在关键决策面前的权衡与挣扎,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我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情”,而是深入挖掘了“我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这种对人性深层驱动力的剖析,远比那些教科书式的成功学更有力量。阅读这些感悟时,我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脉搏,感受到他们是如何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用知识和信念为自己导航的。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像是一份沉甸甸的个人史料,又像是一堂生动的、关于如何面对复杂人生的哲学课。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精妙,它并非简单地采用时间顺序,而是更侧重于“感悟”的逻辑链条。有些篇章聚焦于早年求学时的震撼教育,那些片段短小精悍,充满了青春的锐气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而另一些则着墨于晚年回望,笔触变得沉静而深邃,充满了对历史进程的理解与释然。这种“快慢结合”的节奏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几位委员对于“文化自信”的论述,他们的论点并非空泛地赞美传统,而是从自身专业领域出发,结合国际视野,阐述了如何将优秀文化基因融入现代治理体系和国民教育中的具体路径。这种立足于实践的思考,远比纯理论探讨更具说服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自身深刻理解和对世界广博接纳基础上的自信。
评分好书!
评分朋友推荐的,还没看!
评分很不错的书,京东自营就是快。
评分好学习
评分好书!
评分好学习
评分好书!
评分好学习
评分很不错的书,京东自营就是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