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針灸原則 1.針灸禁忌**上 2.針刺方法(九針九變十二節五刺五邪) 3.繆刺 4.針道 二 針灸處方 1.頭痛 2.心痛、胸痹、心疝 3.咳喘、氣逆 4.肝病與胸痛 5.口苦、悲恐等心膽諸證 6.四肢不用之脾病 7.腹脹、腸鳴等脾胃病 8.腹脹、腰痛等腎病 9.小便不通、腹腫等三焦病 10.大小便不通等三焦病 11.胸中發寒 12.突然昏厥 13.腹瀉下痢 14.消渴、黃瘴等氣滯病 15.崩中、瘀血等血病 16.癰疽、癘風等寒邪入絡病上 17.癰疽、癘風等寒邪入絡病下 18.耳鳴、健忘等諸病 19.說不齣話之病 20.失眠、喘息等諸病 21.眼病 22.耳聾、耳鳴 23.流鼻血 24.喉痹、咽痛 25.婦女雜病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傳統的古籍風格與現代印刷技術的結閤,拿在手裏就有一種莊重感。我特彆喜歡它在內容組織上的匠心獨運,每一章節的邏輯梳理得井井有條,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抓住重點。比如,在講解一些關鍵穴位的取法時,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讓我立刻就能在大腦中構建起立體的空間感,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文字的描述上。而且,書裏對於一些復雜概念的解釋,總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闡述,這對於我們這些半路齣傢或者基礎薄弱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記得有一次我在研究某個經絡的循行路綫,書裏通過一個生動的比喻,瞬間就把我繞暈的知識點給打通瞭。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絕對是作者功力的體現,讓我對後續的學習充滿瞭信心,感覺中醫的寶庫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雲端之物,而是觸手可及的知識海洋。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性超乎瞭我的預期,簡直可以算得上是我中醫學習路上的“瑞士軍刀”。我尤其欣賞它在臨床應用層麵的側重。很多理論書籍往往止步於概念的解釋,但這本書卻將理論和實際操作緊密結閤起來。它不是那種隻適閤在書房裏翻閱的工具書,而是真正能帶到診室或者在自我保健時拿起來查閱的良伴。例如,對於一些常見病癥的辨證思路,書裏給齣的步驟清晰明瞭,幾乎是手把手的教學,讓你能迅速找到切入點。我試著根據書中的指導,為一位老友調理瞭長期的肩頸不適,效果顯著,這極大地增強瞭我對傳統療法的信心。這種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又反哺理論的良性循環,正是這本書成功之處,它讓我體會到瞭學習中醫的實際樂趣和成就感。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本來對“一學就通”這種宣傳語是持保留態度的,畢竟中醫博大精深,豈是一本薄薄的冊子就能概全貌的?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發現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在於“通曉一切”,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入門捷徑和框架。它沒有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而是用現代醫學的思維進行瞭一定的梳理和現代化解讀,這對於我們習慣瞭邏輯推理的現代讀者來說,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門檻。比如,書中對“氣”的闡釋,不再是虛無縹緲的玄學,而是與人體的生理功能緊密聯係起來,讓人感覺更加踏實。更讓我稱贊的是,它在細節處理上的嚴謹性,即使是基礎知識點的講解,引用的理論齣處也清晰可辨,這保證瞭我們學到的不是“野路子”,而是有根有據的正統知識體係,讓我在嚮同行請教時,也能有理有據地進行交流。
評分說實話,市麵上關於中醫的讀物汗牛充棟,很多都大同小異,要麼是古闆的教科書,要麼是過度營銷的養生秘籍。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成功地在學術的深度和大眾的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作者顯然對原著有著深厚的理解,但更難得的是,他擁有把“高深學問”翻譯成“日常語言”的魔力。我注意到,書中對於一些曆史典故和名傢經驗的引用,都經過瞭精心的挑選和提煉,既增加瞭知識的趣味性,又避免瞭不必要的旁枝末節。讀起來感覺就像是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耐心地坐在你身邊,為你一點點撥開迷霧,而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這種帶著溫度的講解方式,讓學習過程不再枯燥,反而充滿瞭探索的興奮感。
評分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它的“係統性構建能力”。很多時候,我們學習中醫知識是碎片化的,這裏知道一點,那裏瞭解一些,但始終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這本書就像是提供瞭一張清晰的思維導圖,將零散的知識點編織成一個有機整體。從陰陽五行的基礎框架,到髒腑經絡的相互聯係,再到病因病機的邏輯推演,每一步都承接自然,層層遞進,讓人非常容易建立起中醫的整體觀。這種結構化的學習方式,大大減少瞭我重復記憶和遺忘的概率。它教會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是一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中醫思維模式,這對於長期學習者而言,纔是最寶貴的財富,它為我後續深入研讀更專業的典籍打下瞭極其堅實的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