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针灸原则 1.针灸禁忌**上 2.针刺方法(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 3.缪刺 4.针道 二 针灸处方 1.头痛 2.心痛、胸痹、心疝 3.咳喘、气逆 4.肝病与胸痛 5.口苦、悲恐等心胆诸证 6.四肢不用之脾病 7.腹胀、肠鸣等脾胃病 8.腹胀、腰痛等肾病 9.小便不通、腹肿等三焦病 10.大小便不通等三焦病 11.胸中发寒 12.突然昏厥 13.腹泻下痢 14.消渴、黄瘴等气滞病 15.崩中、瘀血等血病 16.痈疽、疠风等寒邪入络病上 17.痈疽、疠风等寒邪入络病下 18.耳鸣、健忘等诸病 19.说不出话之病 20.失眠、喘息等诸病 21.眼病 22.耳聋、耳鸣 23.流鼻血 24.喉痹、咽痛 25.妇女杂病
这本书的实用性超乎了我的预期,简直可以算得上是我中医学习路上的“瑞士军刀”。我尤其欣赏它在临床应用层面的侧重。很多理论书籍往往止步于概念的解释,但这本书却将理论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它不是那种只适合在书房里翻阅的工具书,而是真正能带到诊室或者在自我保健时拿起来查阅的良伴。例如,对于一些常见病症的辨证思路,书里给出的步骤清晰明了,几乎是手把手的教学,让你能迅速找到切入点。我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为一位老友调理了长期的肩颈不适,效果显著,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传统疗法的信心。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正是这本书成功之处,它让我体会到了学习中医的实际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中医的读物汗牛充栋,很多都大同小异,要么是古板的教科书,要么是过度营销的养生秘籍。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显然对原著有着深厚的理解,但更难得的是,他拥有把“高深学问”翻译成“日常语言”的魔力。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历史典故和名家经验的引用,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提炼,既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旁枝末节。读起来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耐心地坐在你身边,为你一点点拨开迷雾,而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这种带着温度的讲解方式,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兴奋感。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本来对“一学就通”这种宣传语是持保留态度的,毕竟中医博大精深,岂是一本薄薄的册子就能概全貌的?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通晓一切”,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入门捷径和框架。它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而是用现代医学的思维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现代化解读,这对于我们习惯了逻辑推理的现代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比如,书中对“气”的阐释,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与人体的生理功能紧密联系起来,让人感觉更加踏实。更让我称赞的是,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性,即使是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引用的理论出处也清晰可辨,这保证了我们学到的不是“野路子”,而是有根有据的正统知识体系,让我在向同行请教时,也能有理有据地进行交流。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的古籍风格与现代印刷技术的结合,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每一章节的逻辑梳理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比如,在讲解一些关键穴位的取法时,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让我立刻就能在大脑中构建起立体的空间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的描述上。而且,书里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总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这对于我们这些半路出家或者基础薄弱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研究某个经络的循行路线,书里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瞬间就把我绕晕的知识点给打通了。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绝对是作者功力的体现,让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信心,感觉中医的宝库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云端之物,而是触手可及的知识海洋。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的“系统性构建能力”。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中医知识是碎片化的,这里知道一点,那里了解一些,但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本书就像是提供了一张清晰的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阴阳五行的基础框架,到脏腑经络的相互联系,再到病因病机的逻辑推演,每一步都承接自然,层层递进,让人非常容易建立起中医的整体观。这种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大大减少了我重复记忆和遗忘的概率。它教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医思维模式,这对于长期学习者而言,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它为我后续深入研读更专业的典籍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