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一学就通(一目了然学中医丛书)

针灸甲乙经一学就通(一目了然学中医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政宏 著
图书标签:
  • 针灸
  • 中医
  • 经络
  • 甲乙经
  • 入门
  • 教材
  • 中医基础
  • 传统医学
  • 医学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敏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942791
商品编码:11901264196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7-05-01
页数:198

具体描述

暂时没有内容介绍,请见谅!

作者介绍
林政宏,台湾高雄医学院药学硕士、广州巾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从事中医临床上作近30年。精通中医脉诊,擅长运用中医中结合传统针灸、埋线等方法综合治疗各种常见疾病及疑难病。在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失眠、抑郁症、小儿脑瘫、痤疮、各种肿瘤康复等方面有独到的方法。编著中医著作30余册,深受广大读者的赞誉。

关联推荐
《针灸甲乙经》,原书10卷,后改为12卷,共128篇。晋·黄甫谧所撰,原名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早在一千八百余年前,中国**部针灸专着──《针灸甲乙经》,已经详细记载古代的针灸之术。《针灸甲乙经》所论述的针灸处方约有500多个,可以治疗的病证约有200多种;这证明了──当时的针灸医疗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齐备的水平,而能够解除广大百姓的日常疾患。 此书的编辑要旨,出于《针灸甲乙经》的内容过於冗长而繁琐,故作者删其糟粕而取其精华,节选目前临床常见的病证,以及重要的针灸理论,详细论述每个穴位的定位与特点;盼望能帮助读者,用*有效率的方式,轻松地学习《针灸甲乙经》的精华内容。
目录
一  针灸原则 1.针灸禁忌**上 2.针刺方法(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  3.缪刺 4.针道 二  针灸处方 1.头痛 2.心痛、胸痹、心疝 3.咳喘、气逆 4.肝病与胸痛  5.口苦、悲恐等心胆诸证  6.四肢不用之脾病 7.腹胀、肠鸣等脾胃病 8.腹胀、腰痛等肾病 9.小便不通、腹肿等三焦病 10.大小便不通等三焦病 11.胸中发寒 12.突然昏厥 13.腹泻下痢 14.消渴、黄瘴等气滞病 15.崩中、瘀血等血病 16.痈疽、疠风等寒邪入络病上 17.痈疽、疠风等寒邪入络病下 18.耳鸣、健忘等诸病 19.说不出话之病 20.失眠、喘息等诸病 21.眼病 22.耳聋、耳鸣 23.流鼻血 24.喉痹、咽痛 25.妇女杂病


《内经素问·灵枢》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其思想博大精深,历来是中医学习者探索的基石。这部医著分为《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以及养生之道,是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 《素问》部分,着重探讨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它从整体观念出发,将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四时气候、五方地域、六气变化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书中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气血津液的运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都有详尽的论述。例如,关于“五运六气”的讲解,揭示了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后世辨证施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素问》还深入分析了人体的形体、精神、情志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情绪的波动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情志相胜”的养生方法。在疾病的认识上,《素问》提出了“邪气”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生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致病的机理,为临床辨别病因、确立治疗提供了清晰的脉络。书中对疾病的传变、禁忌、预后等也有深入的探讨,展现了古人高超的医学智慧。 《灵枢》则侧重于人体经络、腧穴、针灸疗法、解剖学以及医学临床实践。《灵枢》详细描绘了人体经络系统的起止、循行、络属,揭示了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脏腑相互联系的桥梁。书中列举了大量的腧穴,并详细说明了它们的位置、主治、操作方法,成为针灸临床施术的根本依据。对于针灸技术,《灵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包括针法的种类、刺法的禁忌、补泻手法、艾灸的原理和方法等,为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灵枢》还触及了部分解剖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器官分布进行了描述,虽然与现代解剖学有所不同,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属难能可贵。书中对于疾病的诊断,如望、闻、问、切的运用,也有初步的阐述,并对一些常见病的治疗提出了具体的方药和疗法。 《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源头,其思想渗透到中医的各个分支,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个体的生命健康,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 与之相对,《神农本草经》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全书收集了365味药物,按照“上、中、下”三品进行分类。上品药物共120味,主要包括植物类,如人参、甘草、大枣等,这些药物性味平和,没有多少毒副作用,适合长期服用,主要用于滋补强壮、延年益寿。中品药物共120味,包括一些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物,如黄芪、当归、白芍等,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需要谨慎使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下品药物共125味,主要是一些毒性较强的矿物和动物类药物,如雄黄、朱砂、附子等,这些药物毒性大,药力峻猛,通常用于治疗危重疾病,不宜久服。 《神农本草经》在药物的分类上,不仅仅是根据药物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根据药物的药性、功效以及临床应用来划分。上品药物强调“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品药物则强调“主治病,不可久服,久服伤人。” 下品药物则强调“主除邪痹,尽石药,毒药,不可久服,破积聚,止痛,灭疵疾。” 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体现了药物的安全性,也指明了其使用原则,为后世用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药物的功效方面,《神农本草经》对每味药物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其性味(寒、热、温、凉,甘、酸、苦、辛、咸)、归经(入哪条经脉)、功效(主治什么病症)、炮制方法(如何处理药物以便使用)以及用量用法(每次用多少,如何服用)等。例如,人参被描述为“味甘,微苦,微温。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日,久服轻身延年。” 这段描述,清晰地指出了人参的药性、功效以及长期服用的益处。 《神农本草经》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对药物的性味归经理论的初步建立。性味是药物最基本的性质,归经则指明了药物对人体哪些脏腑、经络有作用。这两者是中医辨证用药的基础,也是中医方剂配伍的重要依据。书中许多药物的归经记载,虽然与后世略有出入,但其基本框架和思想,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神农本草经》还记载了一些药物的炮制方法,如炙、炒、煮、醋制等。这些炮制方法能够改变药物的性味,增强或减弱其某些功效,降低毒性,或便于储存和服用。例如,蜂蜜炮制甘草,可以使其药性变得更加温和,增强其补中益气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标志着中药学已经从经验积累阶段,走向了理论总结和系统整理阶段。它不仅是我国古代药学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世界药物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为后世药学家,如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朝苏敬的《新修本草》、宋朝的《太平圣惠方》等药物学著作的问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总结而言,《内经》提供了中医的宏观理论框架,阐述了人体的生命规律和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神农本草经》则具体列举了能够干预这些生命过程和治疗这些疾病的物质基础——药物,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功效描述。这两部经典著作,如同中医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理解《内经》的理论,能够指导我们从宏观上认识健康与疾病;而掌握《神农本草经》的药物知识,则能让我们在微观上找到应对疾病的手段。没有《内经》的理论指导,用药便可能盲目;而缺乏《神农本草经》的药物知识,理论的实践也会难以实现。因此,这两部经典对于任何想要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的人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超乎了我的预期,简直可以算得上是我中医学习路上的“瑞士军刀”。我尤其欣赏它在临床应用层面的侧重。很多理论书籍往往止步于概念的解释,但这本书却将理论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它不是那种只适合在书房里翻阅的工具书,而是真正能带到诊室或者在自我保健时拿起来查阅的良伴。例如,对于一些常见病症的辨证思路,书里给出的步骤清晰明了,几乎是手把手的教学,让你能迅速找到切入点。我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为一位老友调理了长期的肩颈不适,效果显著,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传统疗法的信心。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正是这本书成功之处,它让我体会到了学习中医的实际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中医的读物汗牛充栋,很多都大同小异,要么是古板的教科书,要么是过度营销的养生秘籍。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显然对原著有着深厚的理解,但更难得的是,他拥有把“高深学问”翻译成“日常语言”的魔力。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历史典故和名家经验的引用,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提炼,既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旁枝末节。读起来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耐心地坐在你身边,为你一点点拨开迷雾,而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这种带着温度的讲解方式,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兴奋感。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本来对“一学就通”这种宣传语是持保留态度的,毕竟中医博大精深,岂是一本薄薄的册子就能概全貌的?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通晓一切”,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入门捷径和框架。它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而是用现代医学的思维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现代化解读,这对于我们习惯了逻辑推理的现代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比如,书中对“气”的阐释,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与人体的生理功能紧密联系起来,让人感觉更加踏实。更让我称赞的是,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性,即使是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引用的理论出处也清晰可辨,这保证了我们学到的不是“野路子”,而是有根有据的正统知识体系,让我在向同行请教时,也能有理有据地进行交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的古籍风格与现代印刷技术的结合,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每一章节的逻辑梳理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比如,在讲解一些关键穴位的取法时,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让我立刻就能在大脑中构建起立体的空间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的描述上。而且,书里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总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这对于我们这些半路出家或者基础薄弱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研究某个经络的循行路线,书里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瞬间就把我绕晕的知识点给打通了。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绝对是作者功力的体现,让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信心,感觉中医的宝库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云端之物,而是触手可及的知识海洋。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的“系统性构建能力”。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中医知识是碎片化的,这里知道一点,那里了解一些,但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本书就像是提供了一张清晰的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阴阳五行的基础框架,到脏腑经络的相互联系,再到病因病机的逻辑推演,每一步都承接自然,层层递进,让人非常容易建立起中医的整体观。这种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大大减少了我重复记忆和遗忘的概率。它教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医思维模式,这对于长期学习者而言,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它为我后续深入研读更专业的典籍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