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通史.第2卷,印度佛教:公元7世纪至20世纪

世界佛教通史.第2卷,印度佛教:公元7世纪至20世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广荣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印度佛教
  • 佛教史
  • 世界佛教通史
  • 历史
  • 宗教
  • 文化
  • 公元7世纪-20世纪
  • 学术研究
  • 佛教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05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23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哲学宗教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8
字数:51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首先,它是国内外学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显中国佛教主体性又彰显世界佛教多样性的佛教通史。

第三,它是一部有着明确问题意识的世界佛教通史。

第四,它是一部彰显佛教和平精神和价值导向的世界佛教通史。


  

内容简介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本书是其中的第二卷《印度佛教公元7世纪至20世纪)》,由周广荣*。
  

作者简介

  周广荣,先后就读于济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扬州大学,历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1月入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佛教语言文学与中印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2002年4月起,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现为佛教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佛教语言文学与佛教文献学方面的研究。研究专长:佛教其他学科、佛教文献、南北朝文学。近期研究方向:佛教语文学及佛教语言哲学。

目录

绪言
一 后笈多时代佛教回顾
二 地区性王国的兴起与佛教的转型
第一章 戒日王时代的佛教
第一节 公元7世纪印度佛教概况
一 北印度佛教概况
二 中印度佛教概况
三 东印度佛教概况
四 南印度佛教概况
五 西印度佛教概况
第二节 戒日王的武功文治及其对佛教的弘扬
第三节 那烂陀佛学
一 建制与规模
二 运营与管理
三 教学内容
第四节 玄奘对唯识学的弘扬
第五节 法相与法性——中观与唯识的判教之异
一 戒贤之三时教
二 智光之三时教
三 亲光《佛地经论释》的“三身说”
四 胜军的唯识种子说与种姓义
第六节 甘露与毒药——中观与唯识之争
第七节 法称与佛教新因明
第二章 金刚乘的全面发展与大乘佛教的合流
第一节 公元8世纪印度的政治格局与势力更替
第二节 《金刚大道场经》与秘密佛教的滥觞
一 《金刚大道场经》成书年代与传播
二 《金刚大道场经》的内容与体系
三 《金刚大道场经》所载秘密法藏
第三节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与真言道密法
一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的成立与内容
二 胎藏界曼荼罗
三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与真言乘的成立
四 胎藏界密法的弘传
第四节 《金刚顶经》与金刚界密法的兴起
一 《金刚顶经》文献源流
二 金刚界密法与金刚界曼荼罗
三 金刚界密法的传承
第五节《金刚顶经》与金刚乘密法的成立
一 《金刚顶经》十八会述要
二 《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对《金刚顶经》初会的发展
三 《金刚顶经》与金刚乘的成立
第六节 密教行法的整合与科判
一 苏悉地密法
二 苏婆呼密法
三 《蕤咽耶经》与秘密曼荼罗行法
第七节 秘密经法的出现、应用与流传
一 孔雀明王经法
二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法
三 守护经法
四 宝楼阁经法
五 菩提场经法
六 请雨经法
第八节 秘密佛教中的观自在信仰与行法
一 千手千眼观自在密法
二 十一面观自在密法
三 马头观自在法
四 如意轮观自在密法
第九节 《不空冒索神变真言经》所载不空冒索菩萨密法
一 不空胃索菩萨密法的经典文本
二 《不空胃索神变真言经》的结构与内容
三 《不空胃索神变真言经》的思想基础
四 不空胃索菩萨密法与湿婆悉昙多派的“胃索”思想
五 《不空胃索真言经》中的“药成就法”
第十节 文殊密法与《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一 文殊密法源流
二 文殊密法的集成——《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第十一节 中观学派的新变与发展
一 寂天及其《入菩提行论》
二 东方自立量派三大家与瑜伽行中观派
三 师子贤对《现观庄严论》的弘传
第十二节 瑜伽唯识学之异说
一 释文派
二 阐义派
三 明教派
第三章 怛特罗佛教——无上瑜伽密法的兴起与繁荣
第一节 怛特罗经典的成立及其密法体系
一 怛特罗释义
二 密教经典的分判与四部怛特罗
第二节 密集教法的形成与传播
一 密集教法的兴起
二 密集教法的经典
三 密集教法在印度的流传
第三节 阎曼德迦教法的兴起与传承
一 阎曼德迦教法的缘起
二 阎曼德迦教法的经典
三 阎曼德迦教法的流传
第四节 呼金刚教法的经典与传承
一 呼金刚教法的基本典籍
二 呼金刚教法的传承
第五节 胜乐教法的兴起与传承
一 胜乐教法的兴起
二 胜乐教法经典序说
三 胜乐教法的传承
第六节 诸部怛特罗教法拾遗
一 庆喜藏对瑜伽部密法的传承
二 金刚甘露怛特罗教法与传承
第四章 六贤门时代之佛教
第一节 汉藏求法、传译活动所见印度佛教之新变
一 北宋王朝的佛经翻译
二 藏地后弘期的入印求法僧
第二节 时轮教法的兴起与传承
一 香巴拉与时轮怛特罗经典
二 时轮教法的教义与修习
三 时轮教法的传承
第三节 六贤门时代之佛教
一 东门守护者——宝作寂
二 南门守护者——智作慧
三 西门守护者——语自在称
四 北门守护者——那若巴与菩提贤
五 中央第一大柱守护者——宝金刚
六 中央第二大柱守护者——智吉祥友
七 胜敌的宗义学说
第四节 阿底峡对印度佛教之集成与弘传
第五节 无畏作护及其后学
第六节 释迦吉祥贤时代佛教之星散
第七节 黑暗世纪里的佛教孑遗
一 东印度之守护道
二 南印度佛教拾遗
三 北印度地区的佛教僧徒
四 最后的密法集成者——寂密
第五章 佛教的发现与复兴
第一节 发现印度佛教
一 佛教遗迹的发现
二 佛教经典的搜集与整理
三 印度本土学者对佛教传统的探寻
第二节 神智学会与印度佛教复兴的先声
一 神智学会在印度的发展
二 神智学会对佛教复兴运动的影响
第三节 大菩提学会的佛教复兴之旅(上)
一 达磨波罗早年的生活经历
二 菩提学会的创立
三 争夺佛陀迦耶
四 在印度各地传播佛教
五 鹿野苑根本香舍寺
第四节 早期佛教比丘
一 拘尸那迦的大雄法师
二 克里帕萨兰法师与孟加拉佛教协会
三 侨赏弥长老的佛法探求之旅
第五节 大菩提学会的兴佛之旅(下)
第六节 现代佛教三大士
一 罗喉罗的佛学研究与佛经写本搜集
二 阿难与印地语佛典翻译
三 迦叶比丘与印度现代佛教教育
第七节 贱民与佛教——安贝卡领导下的佛教皈依运动
一 向种姓制度与印度教抗争
二 佛教皈依之旅
三 安贝卡在1956年
第八节 佛教作为文化与学术
一 佛教文化遗产的继承
二 佛学研究的复苏与繁荣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unll




世界佛教通史:印度佛教(公元7世纪至20世纪) 导言 《世界佛教通史》系列,旨在系统梳理佛教自起源以来,在世界各地传播、演变、融合的宏大历史画卷。本卷,作为该系列的第二部,将目光聚焦于佛教的母国——印度,时间跨度设定在公元7世纪至20世纪。这一时期,对于印度佛教而言,既是辉煌的延续,也是艰难的转型,直至最终的式微与复兴。我们将深入探讨在这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印度佛教所经历的哲学思潮的演变、宗派的兴衰更迭、艺术文化的辉煌成就,以及最终面临的挑战与重新焕发的生命力。 一、 辉煌的余晖与大乘的巅峰(公元7世纪 - 10世纪) 公元7世纪,玄奘法师从印度学成归来,带回了大量佛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此时的印度,虽然已非佛教的初生地,但依旧是佛教思想和实践的中心。大乘佛教,尤其是密宗(Vajrayana),在此阶段达到了其历史性的巅峰。 密宗的繁荣与发展: 密宗,以其独特的坛法、观想、咒语和师徒传承为核心,在印度佛教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许多著名的密宗寺院,如那烂陀(Nalanda)、超岩寺(Vikramashila)等,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镇,也是密宗修行和传播的中心。这些寺院吸引了来自印度各地乃至亚洲其他地区的学僧和修行者,形成了庞大的学术网络。在此期间,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密宗论师,如莲花生大师(Padmasambhava)、那罗巴(Naropa)等,他们对密宗的教义和实践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和发展,形成了八大悉地(Ashtasiddhi)、四部密续(Four Classes of Tantras)等核心理论体系。密宗的艺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坛城(Mandala)的绘制、造像的精美,都体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准。 哲学思辨的深化: 尽管密宗日渐兴盛,但早期大乘佛教的哲学思潮依然在延续和发展。如中观(Madhyamaka)和唯识(Yogacara)学派的论辩并未停止,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发展。学者们对“空性”(Sunyata)的理解更加精微,对“识”(Vijnana)的分析也更加深入。这种哲学上的精进,不仅丰富了佛教的理论宝库,也为密宗的修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室的赞助与寺院经济: 许多国王和贵族对佛教,尤其是密宗,给予了慷慨的赞助。这种赞助不仅体现在寺院的修建和扩建上,也体现在对僧伽的生活供养和学术研究的支持上。庞大的寺院经济由此形成,它们拥有土地、财富,并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角色。 二、 历史的转折与外来的冲击(公元11世纪 - 13世纪) 进入公元11世纪,印度佛教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其在印度的衰落。 伊斯兰教的入侵: 穆斯林的征服,特别是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对印度佛教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突厥-伊斯兰军队对佛教寺院的洗劫和摧毁,特别是对那烂陀、超岩寺等著名学府的破坏,导致了大量珍贵经典的失传,无数僧侣的离散,以及学术传统的断裂。这些寺院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重要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其毁灭意味着印度佛教数百年积累的知识和文化的巨大损失。 婆罗门教的复兴与融合: 在佛教兴盛的同时,印度本土的婆罗门教(Brahmanism),即后来演变为印度教(Hinduism),也在悄然复兴。婆罗门教通过吸收佛教的一些思想和元素,例如轮回(Samsara)、业(Karma)等概念,并结合其自身的祭祀、种姓制度等传统,重新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一些学者认为,婆罗门教通过一种“吸纳”和“融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印度教化趋势的加剧: 随着婆罗门教的复兴,许多原本属于佛教的信徒和文化元素逐渐被印度教所吸收。佛教的一些神祇,如佛陀本身,也被纳入了印度教的神谱之中,被视为毗湿奴(Vishnu)的第九个化身。这种印度教化趋势,使得佛教在印度的独特性逐渐减弱,最终被更强大的本土宗教所淹没。 内部原因的分析: 除了外来冲击,印度佛教自身也存在一些内部原因导致其衰落。例如,密宗日益走向神秘化和仪式化,可能使其部分脱离了广大民众;寺院经济的过度发展,也可能导致僧团的世俗化倾向;以及一些地方王权的衰落,使得佛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三、 边缘的坚守与隐秘的传承(公元14世纪 - 19世纪) 在11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本土的传播和影响力大幅度减弱,但并未完全消失。 东北部的遗迹: 在印度的东北部地区,尤其是在孟加拉和比哈尔一带,佛教曾一度得以较好的延续。但随着伊斯兰教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地区的佛教也逐渐式微。尽管如此,一些佛教的遗迹、造像和零星的信徒群体,仍在默默地存在着,见证着曾经的辉煌。 与周边地区佛教的联系: 尽管在印度本土衰落,但佛教的思想和实践通过僧侣的流亡和传播,与周边的佛教国家,如斯里兰卡、东南亚、中国、西藏等地保持着联系。一些学者认为,正是在这些地区,印度佛教的一些重要思想和传承得以保存和发扬。 文献资料的零散保存: 尽管大部分寺院被毁,但仍有一些零散的文献资料,通过抄写、保存等方式得以流传。这些资料,如同暗夜中的星火,为后来的佛教复兴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四、 觉醒与复兴的曙光(19世纪末 - 20世纪) 进入19世纪末,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和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印度佛教也迎来了复兴的契机。 西方学者的研究: 19世纪,随着西方学者对亚洲古代文明的深入研究,印度佛教的辉煌历史和哲学思想重新被发现和重视。一些西方学者,如马克斯·缪勒(Max Müller)等,对梵文佛教文献的翻译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国际上对印度佛教的关注。 印度民族主义的推动: 印度独立运动兴起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印度的文化遗产,佛教作为印度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一些印度教徒和无神论者,也开始认识到佛教在印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觉醒运动与皈依潮: 20世纪初,在阿育王(Ashoka)的象征意义的启发下,一些印度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复兴佛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拉特·拉特纳·巴巴萨赫卜·安贝德卡(B.R. Ambedkar)的皈依运动。安贝德卡是一位重要的社会改革家和 Dalit(贱民)领袖,他及其追随者在1956年集体皈依佛教,以此作为摆脱种姓制度压迫的途径。这一事件,在印度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成为印度佛教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佛教研究机构的建立: 随着佛教复兴的趋势,印度各地开始建立佛教研究机构、寺院和佛学院。例如,与那烂陀相关的机构重新得到关注,并致力于佛教经典的整理、研究和传播。 与国际佛教的联系: 印度佛教的复兴,也与斯里兰卡、东南亚、中国、日本等国的佛教界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通过学术交流、文化互访等方式,印度佛教重新融入了国际佛教的大家庭。 结论 公元7世纪至20世纪的印度佛教,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它经历了密宗的鼎盛,也承受了外来入侵的重创,一度在本土沉寂。然而,佛教的思想生命力并未因此终结,它在隐秘的传承中积蓄力量,又在新的时代浪潮中迎来觉醒与复兴。这一时期的印度佛教,不仅是印度自身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佛教发展史上一段不可或缺的篇章。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佛教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演变,如何应对历史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本卷的梳理,旨在为读者呈现这一复杂而辉煌的历史图景,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早期大乘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思想争鸣,这本书似乎比较保守。我原以为会看到对“唯识学”和“中观学”之间那些极其微妙而深刻的辩论的详细梳理,比如关于“自性”的有无、心识如何了别“空性”的论述层次。如果能用现代逻辑学的工具来分析这些古老的论辩,并展示这些辩论如何反哺了后来的西藏和东亚佛教哲学,那将是一次思想的盛宴。然而,书中对这些哲学思辨的呈现,有时显得过于教科书式,缺乏对那些辩论者们所处的思想困境和时代背景的共情式还原。我希望读到的是思想的交锋,而非知识的传递,那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印度佛教在哲学深度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评分

这本书在描述二十世纪的印度佛教复兴时,似乎更侧重于宏观叙事,而缺乏对个体觉醒和思想重构的细致描绘。我非常好奇那些现代印度教改革者,如阿南达·库玛拉斯瓦米或罗摩克里希那传道会等,是如何重新“发掘”和“挪用”佛教遗产的,他们的现代诠释与古代的原始教义之间存在哪些张力与调和。更让我关注的是,像阿姆倍卡尔博士领导的佛教复兴运动,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政治诉求,以及这种“皈依”现象在当代印度社会结构重塑中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不带价值判断的探讨。毕竟,二十世纪的印度佛教,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宗教现象,而是深刻的社会解放运动的组成部分。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对书中对图像学和艺术史的论述期待较高,尤其是在介绍晚期印度佛教艺术风格的演变时。例如,后笈多时期和波罗王朝时期的造像艺术,其造型语言是如何体现了金刚乘教义的复杂仪轨和密意的深化?我希望看到的是对特定寺庙遗址出土文物的精细分析,而非仅仅是图片的罗列。比如,对坦陀罗佛教中“坛城”概念的具象化过程,或者对某些独特手印、法器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入的符号学解读。这些细节往往是理解佛教艺术哲学内涵的关键所在,但在这本书中似乎只是一笔带过,使得艺术部分显得较为单薄,未能充分展现出印度佛教在审美领域达到的高度。

评分

我对书中对“七世纪后印度佛教的衰落”这一主题的处理方式感到有些意犹未尽。我本以为会读到更深入的社会学或政治学的分析,探讨佛教寺院经济体系是如何在婆罗门教复兴和伊斯兰教入侵的双重压力下逐渐瓦解的。我特别想了解的是,那些曾经是知识中心的伟大那烂陀寺、超戒寺等,在它们最终被摧毁或影响力消退的过程中,具体发生了哪些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的质变。例如,国王的赞助模式转变对僧侣阶层生活的影响,或者世俗化浪潮中,佛教的精英化倾向是如何疏远了普通信徒的。如果能有详细的田野调查或历史文献的引证,描绘出普通僧侣和居士在那个动荡时期的日常生活和信仰挣扎,那无疑会使得这段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概念堆砌。

评分

这部《世界佛教通史》的第二卷,聚焦于印度佛教在公元七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发展脉络,光是这个时间跨度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我原以为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那个时期佛教如何从印度本土向外辐射的具体案例,比如它在东南亚和中亚的传播细节,以及它如何与当地文化进行复杂的融合与碰撞。然而,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在这段印度佛教逐渐式微的漫长岁月中,那些伟大行者的思想如何被保存和重塑,特别是那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小乘派别或地方性的教团,他们的修行实践和哲学思辨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如果能有一部分章节专门剖析不同学派之间在教义上的细微差别,哪怕只是通过侧面描绘来展现,想必能极大地丰富我对那个时代佛教思想图景的认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主流脉络的概述上。

评分

这套书定价太高了吧,内容没有什么不同的,写作中规中矩,材料也没什么新发现的材料,我就搞不懂,为什么这么贵!

评分

郑筱筠编写的《世界佛教通史(**2卷斯里兰卡 与东南亚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是其中**2 卷。

评分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修订本 套装上下册)》分为三个部分。

评分

收到了,书挺好的,昨晚上买的书今天就收到了,快递哥好

评分

最近研究佛教,很好的书。

评分

权威之作

评分

一本值得看的书,历史是最好的教材

评分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修订本 套装上下册)》分为三个部分。

评分

真的很贵。为了搞研究,也是拼了。这套书有十多本呢,好大的体量。据说还获奖了。既然是通史就是比较概括的。了解个大概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