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通史.第6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

世界佛教通史.第6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纪华传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史
  • 中国佛教
  • 汉传佛教
  • 近代佛教
  • 佛教研究
  • 宗教研究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428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01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5
字数:65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首先,它是国内外学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显中国佛教主体性又彰显世界佛教多样性的佛教通史。

第三,它是一部有着明确问题意识的世界佛教通史。

第四,它是一部彰显佛教和平精神和价值导向的世界佛教通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鸦片战争至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清末社会剧变与佛教危机。清末佛教制度与佛教的衰落,基督宗教的传播及太平天国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清末庙产兴学运动与僧教育,杨文会与近代佛教的复兴。二、北洋政府时期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发展。民初南京临时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民国初期的佛教组织,北洋政府时期的佛教政策及宗教法规,北洋政府时期的僧教育,太虚大师的僧制改革与僧团建设。三、国民革命时期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繁荣。国民革命与各地毁寺占庙之风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寺庙管理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庙产兴学运动,民国政府时期的佛教组织,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四、抗战时期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界的爱国举措。抗战时期的佛教政策,抗战时期佛教界的爱国举措,汉藏教理院及蒙藏佛教界积极参与抗战。五、清末民国时期的佛教宗派。近代密宗的复兴,近代唯识学的复兴,近代天台宗与华严宗的弘扬,近代净土宗、禅宗与传统佛教的维系。

作者简介

  纪华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佛教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1970年出生,山东即墨人,武汉大学理学学士、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华大藏经续编编委,中国佛学院禅宗史、中国佛教史课程特聘教师,苏州西园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广东南华寺曹溪佛学院、南京栖霞寺佛学院、南京鸡鸣寺佛学院研究生导师等,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文化》、北京大学《人文宗教研究》、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戒幢佛学》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禅宗、中国佛教、近代佛教史等,已出版《吉藏二谛思想研究》(台湾佛光出版社,2001年)、《中峰明本与元代禅宗》(中国社科出版社,2006年)、《禅宗与中国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安上法师生平与著述》(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明清鼓山曹洞宗文献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中国近代佛教史》(中国社科出版社,2014年)等专著六部,独立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等多项,在《世界宗教研究》《佛学研究》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五十篇。

目录

绪言 一 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与佛教危机 二 近代佛教的新内容与时代特色 三 近代佛教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四 佛教与近代中国社会第一章 清末社会剧变与佛教危机(1840—1911) 第一节 清末佛教制度与佛教的衰落 一 佛制:戒律及近代律宗之衰敝 二 僧制:丛林清规制度之演变及佛教的衰落 三 王制:从政教关系看清末佛教的衰落 第二节 基督宗教的传播及太平天国运动对佛教的打击 一 鸦片战争后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 太平天国运动对佛教的摧残 第三节 清末庙产兴学运动与僧教育 一 庙产兴学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原因 二 维新派及洋务派倡庙产兴学 三 朝廷及地方政府庙产兴学政策之实施 四 佛教界之反应及近代僧教育之兴起 第四节 杨文会与近代佛教的复兴 一 生平、著述及佛法因缘 二 金陵刻经处的创立及其意义 三 创办祗洹精舍,培养佛教人才 四 具有国际眼光,弘扬佛法于世界五佛学思想略析 六 对日本净土真宗的批评 七 结语第二章 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发展(1912—1926) 第一节 民初南京临时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 民国时期的宗教管理机构 二 孙中山与民初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 民初佛教界关于中华民国与佛教关系之探讨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佛教组织 一 佛教协进会与近代佛教改革之新声 二 佛教会首倡政教分离之原则 三 民国初年昙花一现的其他佛教组织 四 中华佛教总会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佛教政策及宗教法规 一 北洋政府初期制定佛教管理政策的背景 二 《寺院管理暂行规则》 三 《管理寺庙条例》 四 《修正管理寺庙条例》与佛教政策之缓和 第四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僧教育 一 中国传统佛教中的丛林教育及其衰落 二 月霞法师与华严大学 三 谛闲法师与观宗学社 四 太虚大师与武昌佛学院 第五节 太虚大师的僧制改革与僧团建设 一太虚大师生平 二 僧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三 僧制改革的内容 四 僧团建设之实践 五 僧制改革的教团组织建设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繁荣(1927—1937) 第一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各地毁寺占庙之风气 一 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各地毁寺占庙之风气 二 军阀干涉佛教与毁佛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寺庙管理制度 一 国民政府制定佛教法规的背景与法规体系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有关寺庙登记的法规 三 南京国民政府有关寺庙管理的法规 四 其他有关佛教的政策法规 五 结语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庙产兴学运动 一 第一次庙产兴学运动 二 “庙产兴学促进会”与第二次庙产兴学 三 七省教育厅提议与第三次庙产兴学运动 四 结语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佛教组织 一 中国佛学会 二 中国佛教会 第五节 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 一 人间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思潮 二 作为时代思潮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佛教新运动 三 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的内涵及特征 四 结语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界的爱国举措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佛教政策 一 佛教参与抗战的指导方针:组织建设与精神抗战 二 积极推动佛教外交,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三 民族宗教政策与边疆安定 第二节 抗战时期佛教界的爱国举措 一 佛教界的空前厄运与抗战宣传 二 战时的中国佛教会 三 战场救护与直接参战 四 法会祈愿与宣传募捐 第三节 汉藏教理院及蒙藏佛教界积极参与抗战 一 蒙藏佛教界积极参与抗战 二 抗战时期的汉藏教理院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佛教宗派 第一节 近代密宗的复兴 一 昙花一现的东密与台密之回传 二 藏地僧人于内地弘传密法 三 大勇法师与法尊法师的入藏求法 四 能海法师的弘法活动 五 结语 第二节 近代唯识学的复兴 一 欧阳竟无与支那内学院 二 韩清净与三时学会 三 太虚与武昌佛学院的唯识学研究 四 结语 第三节 近代华严宗与天台宗的弘扬 一 近代华严宗的重兴 二 近代天台宗的重兴 第四节 近代净土宗、禅宗与传统佛教的维系 一 印光法师与近代净土宗 二 虚云禅师与近代佛教 三 来果禅师及其高曼禅参考文献后记

前言/序言

unll




《梵音流转:东土禅风千年》 第一卷:古印度佛教之源起与早期发展 本书卷首,将目光投向佛教文明的摇篮——古印度。从释迦牟尼佛的降生、出家、悟道,到他四十五年的教化生涯,细致梳理了佛教最初的教义、修行方法以及僧团的建立。我们将深入探究佛陀涅槃后,佛教如何经历第一次、第二次结集,阿育王时代佛教的传播与兴盛,以及早期部派佛教的分化与论争。 详细阐述了根本说一切有部、大众部、上座部等主要部派的教义特色、学说体系及其历史影响。通过对早期佛教文献的解读,如《阿含经》等,勾勒出早期佛教的整体风貌,还原其纯粹而深邃的智慧光芒。本卷将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陈述,更是在对古印度社会、文化、哲学背景的细致考察中,展现佛教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一股改变历史进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卷:汉地曙光:佛教传入与早期本土化 佛教东传,开启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本卷将详细考察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的路线、方式,以及早期在洛阳、长安等地的传播情况。重点关注玄奘、鸠摩罗什等高僧的翻译事业,以及他们如何将浩如烟海的佛典引入汉地,为中国佛教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深入分析了佛教最初传入时,与中国本土思想,如儒家、道家,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探讨了“格义”等早期本土化策略,以及佛教如何逐渐适应中国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本卷还将呈现早期佛教寺院的兴建、僧侣的社会地位,以及佛教经典在士族阶层和民间社会的传播情况,揭示佛教在中国初步立足并孕育本土化特征的复杂过程。 第三卷:隋唐盛世:宗派林立与教理辉煌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本卷将系统梳理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各大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净土宗等。对每个宗派的创始人、核心教义、修行方法、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进行深入剖析。 重点介绍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华严宗的“事事无碍”等宏大哲学体系,以及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独特精神。同时,详细考察净土宗的“信愿持名”,以及唯识宗对心识世界的精微探究。本卷将展现隋唐佛教在教理上的高峰,以及其对中国哲学、艺术、文学、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呈现一个宗派林立、百花齐放的辉煌景象。 第四卷:宋元变革:僧侣生活与世俗渗透 宋元时期,佛教在保持教理创新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与世俗社会互动,其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本卷将着重考察这一时期的僧侣生活状况,包括寺院的经济、管理、教育,以及僧侣的社会角色和日常生活。 分析了宋代“丛林”制度的形成及其对僧团管理的影响。同时,详细探讨了佛教与儒、道思想的进一步融合,以及禅宗在宋代士人阶层中的流行。本卷还将关注佛教在民间社会的传播,如佛教居士的兴起、民间信仰与佛教的结合,以及佛教对文学艺术,特别是宋词、戏剧的影响。元代佛教的地位变化、蒙古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以及藏传佛教在元朝的兴盛,也将在本卷中得到细致的描绘。 第五卷:明清复兴:制度重塑与文化传承 明清两代,是中国佛教在经历元代变局后,进入一个重塑制度、传承文化的时期。本卷将重点关注明代佛教的复兴,如“中兴四大名僧”的贡献,以及佛教在寺院制度、戒律实践方面的重整。 考察了明代佛教与皇权、官僚体系的关系,以及佛教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清代佛教的特点也将在本卷中得到深入阐述,包括佛教在宫廷中的地位、汉藏佛教的交流,以及“僧官制度”的运作。同时,本卷还将关注明清时期佛教经典的流通、佛教社团的活动,以及佛教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展现佛教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继续发挥其精神教化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世界佛教通史》的第六卷,聚焦于中国汉传佛教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的演变,简直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我原本对这个时期的佛教历史只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印象中,比如太虚大师的革新,或者抗战时期僧侣的参与,但这本书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得无比清晰。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年代记,而是深入剖析了在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汉传佛教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寻找出路的。书中对“人间佛教”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梳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赞扬或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展现了传统寺院经济在近代冲击下的瓦解与重构,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将佛教从纯粹的宗教信仰提升到文化复兴的高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困境和探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关于佛教的书,更是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一个侧面观察。

评分

光是看到这个书名和卷号,我就知道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实际阅读体验更是验证了这一点。对于一个对佛学理论本身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对20世纪初,特别是民国时期,佛教内部围绕“教义革新”与“社会参与”展开的激烈辩论,描述得入木三分。书中详述了不同流派,比如禅宗、净土宗,在面对现代科学冲击时,是如何试图用新的阐释体系来应对“唯物主义”挑战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的审慎态度,比如对某些地方性民间信仰与主流佛教的界限模糊处理,以及对僧侣教育体系改革的深入挖掘。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近代佛教衰落论”其实过于简化了历史,事实上,这是一个充满活力、自我超越的艰难转型期。这种全景式的展现,远超了我之前接触到的任何单薄的研究文章。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对于初涉此领域的新手来说,可能门槛稍高,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作为支撑。然而,一旦你沉浸其中,它所展现的知识密度是惊人的。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文化交流的部分最为着迷,特别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佛教思想如何与西学、与民族主义思潮发生碰撞、融合,甚至相互利用的微妙过程。作者对中日佛教交流的论述尤其精彩,揭示了在国家层面竞争的阴影下,知识与信仰的流动是如何在私人层面进行博弈的。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停下来查阅相关的政治史和思想史背景资料,这本书俨然成了一个极佳的索引,它强迫读者去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它不只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份思想地图的导览。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体量和深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地域性差异”的处理。它没有将“汉传佛教”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华北、江南、西南地区在面对现代化进程时的不同反应。比如,在南方,受过新式教育的精英群体如何推动佛教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而在偏远地区,传统丛林的生活方式又是如何顽强地维系着。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坚守之间的张力,是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键。它提供了一个宏观框架,让我能够将零散的史料碎片(比如某位高僧的传记或某次教案的发生)准确地放置到历史坐标系中去审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多重面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沧桑感”。它细致地记录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汉传佛教如何努力地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又如何被时代裹挟着前进。从寺院教育体系的瓦解到新式佛学院的建立,从对传统戒律的坚守到对社会福利事业的介入,每一个转变都充满了挣扎与取舍。书中对20世纪上半叶的某些重要事件,比如“五四”运动后佛教面临的挑战,处理得非常深刻,没有回避其遭受的严峻批评。对我而言,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封闭的宗教史,转化为了一部展现中国文化主体性如何在巨大冲击下努力保持其连续性的宏大叙事。它让读者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也看到了信仰在面对现代性时的脆弱与韧性,实在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巨著。

评分

书是平装。内容一般,千篇一律的。没有看到新材料和新见解。京东活动很好,服务也很好

评分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

评分

非常好的书,凑齐一套了,都在Jd买的

评分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修订本 套装上下册)》依据《通典》、《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唐会要》、《太平寰宇记》、《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二百余种古代文献、地方志,并充分吸取古代沿革地理和近现代政区地理的研究成果及文物考古资料,通过大量实地考察与精心考证,展示了唐代各级行政(含监理)与统治区划变迁的全过程以及变迁的细节。

评分

首先,它是国内外学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评分

领导说这书好!

评分

非常好,书边角都没损坏,完全的新书,迫不及待要开始阅读啦

评分

【内容简介】  《世界佛教通史(第5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哲学@研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  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作者简介】魏道儒(1955年10月15日~),河北景县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世界@研究所研究员、佛教研究室主任、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峨眉山佛学院研究生导师。2011年4月,提出:“禅宗之源在黄梅”。人物著作:专著:《中国华严宗通史》、《华严学与禅学》、《宋代禅宗文化》、《禅宗无门关》、《佛教史话》、《坛经译注》合著:《中国禅宗通史》、《佛教史》、《佛教基础知识》、《中国五大@知识读本》合译:《早期佛教与基督教》、《@生活论》【目录】绪言第一章宋代佛教第一节两宋

评分

第三,它是一部有着明确问题意识的世界佛教通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