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问题·第二辑/设计思想论丛

设计问题·第二辑/设计思想论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布鲁斯·布朗,理查德·布坎南 等 著,孙志祥,辛向阳,代福平 译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设计理论
  • 设计方法
  • 设计史
  • 设计哲学
  • 设计文化
  • 问题解决
  • 创新
  • 学术著作
  • 工业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258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45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字数:193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设计问题》选译自麻省理工出版社的刊物《设计问题》(Design Issues)。该刊物是国际设计研究领域的著名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设计思想前沿研究论文,在国际设计领域有很大影响力。经麻省理工出版社授权,辛向阳教授带领的设计哲学团队从该刊物选译论文,结集陆续出版,旨在深化设计研究、推进知识创新,为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领域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启发。丛书适合设计院校教师、研究生、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企业管理人员阅读。

内容简介

  《设计问题》(Design Issues)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出版社授权翻译。译者孙志祥、辛向阳、代福平。Design Issues是国际设计研究领域的著名学术刊物,主要刊载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批评方面的研究论文和案例,在设计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力。《设计问题》(第二辑)选译自Design Issues 2013年的重要文章,可以作为研究生的教辅读物和业界的参考读物,对于深化中国设计教育和提升设计实践水平有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孙志祥,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江南大学设计哲学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设计文献翻译。

  辛向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哲学博士、原香港理工大学交互设计专业创始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设计哲学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哲学、交互与体验设计、设计战略与方法。

  代福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设计学博士研究生,江南大学设计哲学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与信息可视化设计、交互与体验设计、中西设计哲学比较。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 V
协同设计:一个共同探究和构思的过程 / 1
1.引言 / 1
2. 溯因推理或设计思维 / 3
3. 杜威的实用主义 / 6
4. 伦理探索 / 10
5. 共同探究和构思 / 12
6. 实际案例 / 16
7. 结论 / 21
创造性实践与批判性反思:设计研究中的生产性科学 / 23
1. 引言 / 23
2. 四种探究策略 / 25
3. 生产性科学的一个实际案例 / 28
4. 关于原则和结果的反思 / 35
5. 意义 / 38
II
设计问题(第二辑)
人造物中形式与功能关系的再思考 / 41
1. 引言 / 41
2. 生物学类比 / 42
3. 前所未有的形式 / 46
4. 物理功能和无形功能的复合体 / 49
5. 升级回收产品 / 54
6. 结论 / 59
服务界面设计:后现象学方法 / 61
1. 引言 / 62
2. 郭本斯的界面设计方法 / 63
3. 服务界面的后现象学方法 / 68
4. 推进服务界面设计 / 72
5. 透过服务反思设计 / 75
引入复杂性:绿色建筑设计的社会科学方法 / 79
1. 引言 / 79
2. 引入复杂性所面临的挑战 / 81
3. 社会科学视角如何增强对建筑设计的理解 ?/ 84
4. 定位重点的过程 / 87
5. 结论 / 95
DIY基础设施与设计实践的范围 / 99
1.关于基础设施 / 102
2. DIY实践 / 107
3.克罗阿西娜:DIY基础设施的典范 / 109
4. DIY基础设施与设计实践的范围 / 115
III
目 录
喷涂袜子:伦理、施受事关系和产品服务系统的设计 / 119
1.未来的袜子 / 119
2.服务供应商 / 122
3.产品定位 / 125
4.穿戴设计 / 127
5.系统存在的原因 / 130
6.内部分配 / 132
7.结论 / 133
投票箱投票系统的替代设计方案 / 137
1. 引言 / 137
2. 电子投票平台间的区别 / 140
3. 远程ICT政治投票系统设计准则 / 143
4. 案例研究:运用部分标识的电话投票系统 / 144
5. 阻碍政治电话投票系统的人为因素 / 152
6. 结论 / 156
服务于设计研究的过程视频分析支持 / 159
1. 引言 / 160
2. 深入理解过程视频分析的过程 / 164
3. 过程视频分析范例 / 167
4. 目前可用工具的分析 / 168
5. 确定开发转录工具的要求 / 169
6. 辅助转录工具的开发 / 172
7. 结语 / 175
设计问题(第二辑)
从看到读:基于文本的观念艺术与排印话语 / 177
1. 艺术中(作为艺术)的文本转向 / 179
2. 作为观念艺术品的发行文本 / 183
3.作为观念艺术的排印设计 / 192
4. 作为现成品的文本 / 195
5. 作为观念艺术品的无差别连续文本 / 200
6. 作为观念艺术作品的整合文本 / 206
7. 与排印话语的关联何在? / 208
日本广告字体设计中的文字图像化 / 215
1.引言 / 215
2. 两支广告 / 216
3.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图文关系 / 219
4. 语言的视觉维度 / 222
5. 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字 / 235
6. 文字的视觉起源 / 238
7. 应用拉丁字母 / 241
8. 结论 / 243
后 记 / 245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不包含《设计问题·第二辑/设计思想论丛》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且力求自然流畅: --- 《重塑边界:当代建筑的哲学与社会景观》 图书简介 主题聚焦: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建筑领域在面对全球化、技术飞跃和社会结构变迁时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与内在冲突。它并非一部纯粹的技术手册或风格史,而是试图从哲学、社会学及文化批判的视角,剖析建筑师在当代语境下的角色、责任以及设计决策背后的意识形态。 核心议题探讨: 本书结构清晰,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层层递进地勾勒出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从“功能至上”到“意义生产”——理论的断裂与转向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现代主义早期的核心信条——形式服从于功能,并探讨了这种理性主义在面对后工业社会需求时的局限性。重点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瓦解,以及由此引发的设计语言的碎片化和对地方性(Genius Loci)的重新重视。我们考察了批判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的兴起,它如何试图在普世技术与地方文化之间架设桥梁,而非简单地回归传统。 更进一步,本书审视了现象学(Phenomenology)在建筑解读中的回归。建筑不再仅仅是空间体量或结构骨架的组合,而成为一种感官体验和主体性建构的场域。我们探讨了诸如“在场感”、“光线与氛围”等难以量化的品质,如何挑战了以往仅依赖平面图和剖面图的分析方式。这部分强调,建筑的意义生产已从对技术的炫耀转向对使用者经验的关怀。 第二部分:技术革新与数字本体论——媒介与物质的交织 随着数字技术(CAD/BIM)的普及,建筑的生成过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ism)的兴起及其美学特征。我们讨论了这些高度复杂的几何形态,是否仅仅是算法的副产品,抑或是新的结构逻辑和空间体验的载体。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算法设计中潜在的“设计黑箱”问题——当设计过程被优化算法主导时,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与直觉判断如何被重新定位。 此外,本书也关注了新材料科学和可持续性技术的融合。可持续性不再是一个附加的绿色标签,而是内嵌于结构、能源系统和材料循环逻辑中的“积极设计”策略。探讨了“零能耗建筑”背后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以及生物气候设计(Bioclimatic Design)如何使建筑重新回归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适应。我们考察了智能材料和自适应表皮等前沿概念,及其对传统建筑“永恒性”概念的冲击。 第三部分:空间政治学——城市、权力与公共领域 建筑行为深刻地嵌入到社会权力结构之中。本部分将视野从单个建筑扩展到城市肌理和公共空间。我们分析了“城市更新”项目背后隐藏的社会排斥机制,即所谓的“绅士化”(Gentrification)如何通过建筑干预重塑社会阶层分布。 本书特别关注了“防御性空间”(Defensible Space)理论的演变,以及在高度监控和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公共领域如何被私有化、渗透化或符号化。我们通过对当代博物馆、交通枢纽和混合用途开发项目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建筑如何被用作意识形态的工具,以固化或挑战现有的社会等级。批判性地审视了那些旨在“激活”公共空间的倡议,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导致的异化效应。 第四部分:叙事与记忆的载体——建筑的历史性与时间性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本部分着眼于建筑如何处理时间维度——从遗迹的保护、历史的再现到对未来的预设。我们探讨了对“废墟美学”(Ruin Aesthetics)的当代解读,以及如何通过敏感的介入,使旧有结构中的记忆得以延续,而不是被简单地擦除或戏剧化。 最后,本书探讨了建筑的叙事能力。如何通过空间序列的编排,引导使用者体验一种特定的时间流逝感或情感路径。本书认为,成功的建筑设计,即便采用最激进的现代语言,也必须包含与人类基本经验(如尺度、遮蔽、集会)的深度对话。它要求建筑师不仅是形式的创造者,更是文化记忆的保管者和未来可能性的对话者。 结论与展望: 《重塑边界》最终呼吁建筑师超越纯粹的形式主义或技术决定论的藩篱,重新建立一种负责任的、具有深刻社会洞察力的设计实践。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建筑在塑造人类共同未来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字的质感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清澈而有力量的。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学术的刻板腔调,读起来非常流畅,即使是讨论到康德或者现象学这类相对深奥的概念时,作者也能巧妙地将其与具体的设计实践联系起来,使得理论不再悬浮于空中。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不确定性管理”的那一节尤其推崇。设计工作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拥抱这种不确定性的心态——将其视为创造力的温床,而不是需要被消除的风险。这种心态的转变是立竿见影的,它让我对项目初期那些混乱而充满变数的阶段,不再感到焦虑,而是开始享受那种探索未知的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理论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保持专业韧性和创造性活力的生存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直击人心,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排版,配合上那种略带肌理感的纸张触感,让我一拿到手就感觉它不是那种快消式的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我原本是抱着一种随便翻翻的心态去看的,毕竟“设计思想论丛”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学院派,担心会过于枯燥或者晦涩难懂。没想到,开篇几页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切入,比如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完美”的设计,以及为什么我们常常会陷入某种设计思维的定式。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复杂的设计哲学,拆解成我们可以轻松咀嚼的小块,然后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这些碎片重新拼接到一个宏大的图景中。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某种极简主义设计背后的哲学基础,那不仅仅是关于“少即是多”的美学宣言,更是一种对现代社会过度消费的反思。读完那部分,我看着自己办公桌上的那些杂物,都有了新的审视角度。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真的能激发你从新的角度去看待你周围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简直就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不同于我读过的其他设计类书籍,它们往往线性地推进一个论点,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多声部的对话。每一章仿佛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它不会急于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抛出几个相互矛盾却又都合理的观点,让你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去调和、去权衡。我特别喜欢它对“创新悖论”的探讨。我们都在追求创新,但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于对既有规则的深刻理解和颠覆,而不是凭空臆造。作者引用了许多跨学科的案例,从古典音乐的结构到最新的用户体验研究,这种广博的知识储备让论述充满了张力。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设计一个漂亮的界面”,而是在追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以及设计在这个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哲学层面的追问,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提升职业技能,更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拓宽。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避开了那些华而不实的术语堆砌,而是专注于挖掘设计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伦理考量。在当前这个技术迭代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工具和新奇的技术所裹挟,忘记了设计的本质——为人服务。这本书冷静地审视了算法设计、数据隐私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边界问题。例如,有一段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它讨论了“可用性”陷阱,即过度追求流畅和便捷,是否在无形中削弱了用户的自主思考能力。这种批判性的视角是极其宝贵的,它迫使我作为一个从业者,必须时刻警惕自己是否在不自觉地为“效率”牺牲了“人性”。我合上书本的时候,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非常强烈,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场深刻的哲学辩论,脑子里充满了新的火花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细节处理也透露出一种对“慢设计”的尊重。侧边裁切的整齐度,内文的留白,甚至章节之间的过渡页设计,都体现出一种匠人精神。这本身就是对书中所讨论主题的一种实践和呼应。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恰恰是当代很多快速交付的设计流程所缺失的。它让我反思,我们是否为了速度而牺牲了深度?书中对“意义的创造”这一主题的探讨,尤其触动了我。设计不应该仅仅是解决表面的问题,更应该在产品与用户之间建立起持久的情感连接和意义层面的共鸣。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箱,它教会我如何去构建这种意义,而不是仅仅去堆砌功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好设计”的定义被大大拓宽了,不再局限于视觉效果,而是深入到了文化、伦理和存在的层面。

评分

据说第二本都不太好买,我买到了,哈哈哈

评分

这是本非常专业的书 很有用

评分

这是本非常专业的书 很有用

评分

辛老师的书值得一看,很多人推荐

评分

书装订得很好,印刷精美,内容讲得很棒,买了一套!

评分

著名的国际设计刊物,论文选编。看看国际理论界在关注什么问题。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收到好多好多好多话

评分

据说第二本都不太好买,我买到了,哈哈哈

评分

书很好,是我想要的。包装、质量、快递都不错。遗憾的就是没有订货详单,希望以后能改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