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书法大全(精装)
定价:59元
作者:方鸣 主编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511334985
字数:636000
页码:3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0开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华文明史上,书法是*为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能体现中国文人的精神境界。
目录
篇 中国书学基础技法
笔法
执笔法
五字执笔法
执笔高低
捻管法
提斗法
腕法
枕腕、提腕和悬腕
回腕法
执笔运腕和字的筋与骨
用笔法
逆势起笔
运笔法
收笔的方法
常用笔法介绍
疾与涩
万毫齐力
换笔心
接笔
搭锋
丝牵
笔法十二意
笔法十门
浓与淡
笔锋
八锋
正锋
中锋
偏锋
藏锋
隐锋
露锋
方笔与圆笔
筑锋
过笔
暗过
出锋
缩锋
抢笔
衄笔
挫笔
顿笔
蹲笔
驻笔
提笔
按笔
转笔
绞锋
翻笔
断笔
裹锋
折笔
簇锋
絮锋
淹留
揭笔
打笔
战笔
蹙笔
息笔
憩笔
押笔
结笔
捺满
提飞
轻重
藏度
圆扁
迟急
曲直
第二篇 中国书学基础知识
第三篇 中国书学基础理论
........
内容提要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以汉字作为表现对象,以笔作为创作工具,是一门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到魏晋南北朝时的百家争鸣,直至唐时的鼎盛,书法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和生命特质,穿越时空,*越兴替,在华夏大地上蜿蜒流淌了数千年。从汉字诞生之日起,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就不断把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受注入其中,不断创造着汉字的美,享受着汉字的美。书法是一门表现汉字美的艺术,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舒畅和恬静、浪漫和奔放,更是心灵的自由和美的享受。容貌展现的是人的外在,书法展现的是人的风骨和气质,研习书法,就是淬炼自己的神韵。怎样才能写出笔锋?怎样理解力透纸背?各种书体有何特色?写狂草怎样才能写出狂态?是否可以同时临习多种不同风格的碑帖?临古代碑帖不得要领,怎么办?如何写出自己的笔风?……《中国书法大全》将一一为你解答这些问题,并带你在飘逸洒脱的笔墨顿挫中,感知中国书法的悠久历史,欣赏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了解历代名家诗情画意的书法人生。如符似画,构造精绝,如舞似战,但见功底。《中国书法大全》力图通过实例简单化解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的无穷曲折,让每一位读者都能玩转笔墨纸砚,弘扬中国书法艺术。
这本所谓的“大全”读起来,简直像是在翻阅一本印刷精美的历史画册,只不过内容排列得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一开始我满怀期待,以为能找到系统性的、深入的理论剖析,指导我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扎实的楷书基础,或者至少能清晰地阐述篆隶草行五体之间内在的演变逻辑和笔法关联。结果呢?它更像是一个碎片化的精选集,名家作品的复制品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配上一些简短到近乎敷衍的介绍,比如“某某人,唐代著名书法家,此作为其巅峰之作”。对于一个渴望学习“传世技法”的初学者来说,这种描述毫无帮助,我看到的只是“结果”,却完全不知道他是如何达到这个“结果”的。我尝试去临摹那些被放大展示的局部细节,却发现即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其结构、墨韵的处理方式都有微妙的差异,而这本书对此缺乏细致的横向对比分析,更别提提供清晰的“通”法来串联这些看似孤立的技艺点了。它似乎更偏向于“鉴赏导读”,但这个导读的深度,顶多停留在初中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完全没有触及到书法艺术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辨和文化密码,非常遗憾。
评分作为一个狂热的篆书爱好者,我对书中关于大篆和金文的部分抱有极高的期待。我希望能看到关于“点画形态的规范性”以及“章法布局的疏密关系”的详细图解。然而,这部分内容少得可怜,而且讲解非常程式化,基本局限于对几个著名器皿铭文的简单罗列。最让我失望的是,对于篆书独特的“弧线处理”和“笔画起收的提按幅度”,书中完全没有提供细致的笔法示范,也没有对比不同流派(如石鼓文与金文)在笔法上的差异。我本来指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篆书入行、楷”的过渡性技法指导,即如何将篆书的结构美感融入到后续书体的创作中,但很遗憾,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本印刷质量上乘的“名碑帖影印集”,而非一本真正致力于打通各大书体、融会贯通的“大全”。它更倾向于展示“拥有”了什么,而不是“如何掌握”这些技艺。
评分坦白讲,我对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感到怀疑。它的定价显然是基于其装帧精美和收录作品数量庞大,但对于一个立志要提高书法水平的学习者而言,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可操作性”。这本书里关于“鉴赏”的部分,常常用一些文学化、感性的语言来描述作品,比如“气韵生动”、“笔底龙蛇”,这些词汇听起来高雅,但对于我来说,它们的作用等同于“无意义的赞美”。我希望看到的是严谨的结构分析图,比如分析一个“王”字的结构中,侧峰的运用如何支撑起整个字的重心,或者颜体的“蚕头燕尾”如何通过特定的运腕技巧来体现。这本书似乎将“大全”等同于“多”,而不是“全”(全面且贯通)。它收藏了汗牛充栋的作品,却未能提供一把通往这些作品背后技法核心的钥匙,使得我们这些真想“通”晓技法的人,只能在那些精美的图片前望洋兴叹,徒留一堆无法转化的知识碎片。
评分我原本是想找一本能够真正“通”晓书法技法的教材,期望它能像一个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带我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笔画结构。比如,在学习行书时,我特别关注“牵丝连带”的处理,究竟是“一笔而过”的酣畅,还是“提按蓄力”的往复?这本书里,对于这类核心技法的讲解几乎是空白的,或者说,是以一种极其含糊的方式一笔带过。我翻阅了好几页关于颜真卿楷书的章节,图片质量毋庸置疑,那些遒劲的骨力确实震撼人心,但当你试图用自己的笔触去复刻那种“力透纸背”的质感时,会发现自己卡在了技法的关口。书中提到的“心手相应”,更多是一种玄乎的形容词,而非可操作性的训练方法。我更需要的是关于执笔姿势的微调、运笔过程中中锋侧锋的切换时机、以及如何在行笔中保持墨色的浓淡变化等具体的技术指标。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假设读者已经拥有了扎实的基础,可以直接跳跃到“宝库”的欣赏阶段,对于需要“教程”来夯实地基的人来说,完全是空中楼阁,学不到任何立竿见影的效用。
评分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其厚重感所吸引,心想这下可找到一本能长期研习的范本了。然而,随着翻阅深入,我发现所谓的“历代名家名品宝库”更像是一场没有主题导向的随机展览。目录设置也显得有些混乱,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作品被混杂在一起,并没有按照清晰的书体发展脉络(如从甲骨文到现代)进行科学梳理。例如,宋四家的作品和魏晋小楷的对比分析非常薄弱,使得读者很难构建起一个清晰的“时间轴”和“风格演变树”。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对于一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书法作品,比如早期碑刻的“拙朴”之美,书中仅仅给出了清晰的拓片,却几乎没有深入挖掘这种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它如何影响后世文人的审美取向。这种对背景知识的缺失,使得那些精美的图片失去了深厚的文化支撑,变成了单纯的视觉符号,削弱了“鉴赏导读”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还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字数不符,页数不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