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新闻 美国报业的社会史

发掘新闻 美国报业的社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迈克尔·舒德森 著
图书标签:
  • 新闻史
  • 美国报业
  • 社会史
  • 媒体研究
  • 传播学
  • 文化史
  • 出版史
  • 新闻传播
  • 历史学
  • 大众传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60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29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名社科.新闻媒介与信息社会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68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深入考察了美国新闻业“客观性”理念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作者将报业的发展置于美国近现代社会史的宏阔框架之内,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作者跳出传统新闻史研究囿于描述性或阐释性的窠臼,开创了美国新闻史研究的社会科学流派。以上原因使《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成为三十年来经久不衰的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以社会学为背景,将客观性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考察,以此研究新闻专业性和媒介机构。 在研究美国现代报业开端时,着重解剖了两种报道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学视角的新闻事业变迁史,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把报业融入社会体系之中,又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紧紧抓住与“客观性”相关联的新闻表现手段及其源起、目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作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读物为广大学者所推崇。

作者简介

  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当代美国具影响力的媒介社会学学者,执教多年的教授。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传播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及其历史、大众文化。著有《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新闻的力量》(The Power Of News,1995)、《好公民》(The Good Citizen,1998)、《新闻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News,2003)等多部论著。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这部初版于1978年的《发掘新闻》。

目录

致谢
绪论 客观性理想
第一章 平等主义时代的美国新闻革命:便士报
便士报的革命
与新闻业革命相关的解释
平等主义时代与新闻业
便士报的社会地位
结论

第二章 讲故事:1880年后新闻业成为一种职业
科学与文学现实主义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理想

第三章 故事与信息:19世纪90年代的两类新闻
作为娱乐的新闻业:约瑟夫·普利策和
《纽约世界报》
作为信息的新闻:《纽约时报》的兴起

第四章 客观性成为意识形态:一战之后的新闻业
对民主市场社会失去信心
“事实”在新闻中的没落
报界的主观与客观

第五章 客观性、新闻管理与批判文化
政府与新闻界:“新闻管理”
批判文化的兴起
对传统新闻业的批评及后果
注释
索引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平等主义时代的美国新闻革命:便士报
  詹姆斯·费尼莫·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出生于美国显贵家庭,接受的是贵族教育,娶的是名门之女。对他而言,权力和威望总是唾手可得。但他同时又是一位热心的民族主义者,是杰斐逊,甚至杰克逊的崇拜者。他的小说《亡命徒》(TheBravo,1831)歌颂法国七月大革命,致力于揭发“牺牲社会大众以追求一己之利的人”。
  《亡命徒》完成于库珀在法国停留的七年期间(1826—1833)。在那段时期,他逐渐“疏离了自己所在的阶层,对欧洲和美国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下层民众表现出深刻的同情”。但这种疏离感并不持久,库珀回到美国后,发现美国已非记忆中的合众国,一群只关心个人利益的新兴阶层逐渐对社会产生威胁。他日渐不满,因而攻击起美国的报纸来。他写下一系列文字来攻击新闻业,比如在《归途》(Homeward Bound,1838)和《重归故里》(Home As Found,1838)两书中所刻画的斯戴法斯特·道奇(Steadfast Dodge),就是一个人见人厌的报纸主编。在政治短评《美国民主党人》(The American Democrat,1838)中,他写道:报纸有益于推翻暴政,但报纸只是要建立自己的暴政。
  新闻媒体对公众人物、文学、艺术、戏剧甚至私人生活尽情施暴。在保护公共道德的假面具下,报纸其实是在彻底腐化道德;在保障自由的外貌下,报纸其实逐渐在建立一个暴政,与其他基督教国家的暴政一样无礼、贪婪和粗鄙。大声呐喊意见自由,却缺乏容忍;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却不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过分推崇礼仪教化,实质却粗俗不堪。
  这样的描述或许对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报界过于严苛了,但它无疑揭露出既有势力对民主化(中产阶级)社会秩序的反抗。库珀对新闻媒体的道德影响力深感焦虑,在他眼中,新闻媒体是“腐化”、“粗俗”和毫无教养的。在他看来,媒体拥有最不受欢迎的中产阶级特质:狭隘的地方观念、对私生活的极不尊重、贪求个人利益等等。更令人不安的是,它拥有左右民意却无正当性的巨大权力。
  库珀对“报纸专政”(press.ocraey)的恐惧虽然夸张,却反映出美国新闻业的巨大转变。1830年,美国共有650份周刊、65份日报。日报的平均发行量为1200份,总发行量为7.8万份。及至1840年,周刊达1141份,日报达138份。日报平均发行量为2200份,城市总发行量为30万份。同一时期的人口数虽有增长,但增长率很缓慢,总人口由1290万增至1710万,城市人口则从90万增至150万。但库珀的感慨并不是针对统计数字而发。他知道,报纸和以往不一样了,不仅数量比他离开美国的1826年大增,最大的不同是“便士报”(penny papers)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新兴的报刊反映出政治、社会和科技各方面的转变,让库珀这样的有识之士倍觉惊慌。一般公认,19世纪30年代那十年在许多方面都可圈可点,是美国新闻业革命的标志。这场革命使“新闻”战胜了社论,“事实”战胜了观点。这场变革伴随着政治民主化和市场经济范围的扩大而逐渐成形,不久之后,客观性便成了新闻工作者不得不遵守的法则。
  便士报的革命
  库珀离开美国时,以及托克维尔(Tocqueville)几年后访问美国时,美国的主流报纸都是周报,但沿海城市已经出现了许多日报。典型的日报是四版的篇幅,头版和第四版几乎全是广告,封面和封底两页看起来就像书刊杂志,必须翻开才看得到内容。二版有评论性专栏。第二和第三版的主要内容为各类船期及其货物信息和海上消息。第二版还有一篇政治社论和简短的消息。短文大多直接抄自其他报纸,通常会注明出处。其他的短文也大多是总编辑或其所属政党的观点,编排、印刷和风格都和社论没什么差别。
  部分报纸以广告为主,其他的则主要是政治内容。政治性报纸侧重对全国性政治内容的报道,财源主要来自政党、党内派系或有志竞选公职的候选人;这些资助者主导了社论的方向,有时甚至自己写社论。这不能算是欺骗,因为在当时这是众所周知的常态运作。政党报纸之所以仰赖政治领袖,不仅是为了获得办报资金和专栏内容,更是为了在该政党当权后,可以承包政府印刷品业务。纽约州民主党党报《阿尔巴尼看守人报》(Alba—ny Argus)的发行人埃德温·克罗斯威尔(Edwin Croswell)在1824至1840年间便担任纽约州官方印刷商。这是全州最有油水的职务,克罗斯威尔一年赚了大概3万美元。之后《阿尔巴尼晚报》(Albany Evening Journal)的发行人苏罗·韦德(Thudow Weed)接替了这个职位,他和两个合伙人1841年大约赚了5万美元,而克罗斯威尔估计他们赚了6.5万美元。
  商业化报纸和党报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二者都很贵,一份报纸售价约为6美分,当时非务农的劳工平均一天所得不到85美分。而且读者只有到承印的办公室去才能买到报纸,所以一般都是订阅,一年订费约在8—10美元间。在这种情形下,报纸发行量低就不足为奇了,最有名的都市报的发行量也不过是1000到2000份。读者群多为商界、政界的精英,报纸内容也难免局限在商业和政治等领域。
  倒不是说当时的报纸就沉闷呆滞。报纸上确实以广告和船运消息为主,在商界人士眼中,它们形同商业告示。不过报纸的社论却是其引以为自豪的部分,党派立场鲜明、煽动性浓重、火药味十足。各报主编在报纸上激烈地互相攻讦,有时甚至恶化成打架或决斗。纽约日志作家菲利普·霍恩(Philip Hone)曾记录了1831年的一次事件:
  今早我刮胡子时,看到窗外《晚邮报》(Evening Post)的丰编威廉·卡伦·布莱恩(William Cullen Bryant)和《商业广告人报》(Commercial Advertiser)的主编斯通(wm L Stone) 在打架,布莱恩用牛皮鞭抽斯通的头,抽了几下后,斯通夺下了鞭子,结束了这场打斗。
  当时办报极端个人化。早期报纸的规模很小,一个人兼任编辑和记者(如果有新闻报道的话)、业务经理和印刷商。虽然办报是个人行为,当时的编辑对后台的政治老板却卑躬屈膝,而且对什么东西适合报纸刊登毫无概念。詹姆斯·戈登·贝内特(James Gordon Bennett)的同代传记作家写道:“记者其实就好比依赖政阀、商人、掮客和公职候选人的秘书,衣食住行、社会地位都由他们来决定……”直到19世纪30年代报业革命后,主编在自己报纸上表达自身的观点的能力才见增强,而且是朝一个新方向增强:主编出名的手段已经不再是写社论,而是通过工业、企业和在新闻采编上的创新来使自己名扬四方。奇特的是,当报纸将重心由社论转往新闻采访时,它的个人机器色彩反而更加浓厚了。
  我们可由报纸名称的改变来追溯上述发展。19世纪30年代以前,报纸的主要读者群为商业精英,报纸的名称也反映了此种情形。1820年,波士顿有两份日报,分别是《波士顿广告日报》(The Boston Daily Advertiser)和《波士顿爱国者及商业广告日报》(Boston Patriot and Daily Mercantile Advertiser)。1820年,巴尔的摩的日报有《美国及商业广告日报》(American and Commer.cial Daily Advertiser)、《联邦公报及巴尔的摩广告日报》(Federal Gazette and Baltimore Daily Advertiser)、《联邦共和党人及巴尔的摩电讯报》(Federal Republican and Baltimore Telegraph)(原《联邦共和党人及商业公报》[Federal Republican and Commemia[Ga.zette])、《巴尔的摩广告及晨间纪事报》(Morning Chronicle and Baltimore Advertiser)、《巴尔的摩爱国者及商业广告报》(BaltimorePatriot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等。1820年,纽约、波士顿、巴尔的摩、费城、华盛顿、查尔斯顿和新奥尔良半数以上的周报和日报冠有“商业”或“广告”等字样。但1830年以后,很少有报纸用这些名字了,许多报纸选用了带行动和操作性的名字来取而代之,比如“时评”、“先锋”、“论坛”等。此外,一些报纸会选用“明星”、“太阳”等照耀世界的物体为名。单从报纸名称来判断,我们可以说,1830年以后的报纸更主动、更自觉地表达了编辑的个性和信念。
  19世纪30年代报纸名称由“广告报”转为“先锋报”、“明星报”的这次变革,被称为美国新闻业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并非包括所有的报纸,而是专指当时勇于打破传统并成为后来报业典范的“便士报”。顾名思义,“便士报”最具开创性的特征就是售价为1便士(1美分——译者),而非当时常见的6便士。除了按年订阅,报社还雇报童在街头叫卖。和售价6分钱的报纸比起来,“便士报”的发行量相当大。第一份便士报《纽约太阳报》(New York Sun)于1833年9月3日创刊,数月内便成为纽约最大的报纸,到1834年1月发行量增加到5000份,两年内更增至1.5万份。《晚讯报》(Evening Transcript)和詹姆斯·戈登·贝内特1835年5月6日发刊的《纽约先驱报》(New York Herald)随后创办。到了1835年6月,3份报纸的日发行量已达4.4万份。而1833年《太阳报》初创之时,全市11份日报的总发行量才不过26.5万份。
  “便士报”迅速扩展至波士顿、费城和巴尔的摩等其他都市陶业中心。《波士顿每日时报》(Boston Daily Times)于1836年2月16日创刊,短短几周内便成为波士顿最大的报纸,3月中旬发行量便达到8000份。《费城公共基石报》(Philadelphia PublicLedger)于1836年3月25日创刊,由本杰明·戴(Benjamin Day)的两位好友——纽约印刷商威廉·斯温(William Swain)、阿儒羽·亚贝尔(Arunah Abell)及他们的合伙人亚撒利亚·西蒙斯(Azariah Simmons)合办。

前言/序言

  笔者一直渴望梳理出美国传播研究的知识地图,以便为选修硕士课程《大众传播与当代社会》的学生准备必读文献。但在翻阅若干美国传播研究文献之后,甚感困惑,因为处于绝对优势的实证主义取向的传播研究,和笔者课程设计的媒介社会学路径相去甚远。在疑虑重重之际,幸获李金铨教授的教诲,他多次推荐了不同于实证传统的若干传播研究论著,本套译丛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诞生的。数年之后,笔者仍然对李教授的引路感念至深,而且对他关于译丛所选著作的社会学论述的赞誉和他对美国传播研究的评论记忆犹新。他认为前者的遗憾之处是缺少国际视野;而后者则在积极为行政与市场的权力机制提供合理化阐释中陷入了统计技术的泥淖,研究旨趣和社会脉络脱节,缺少社会批判与弱势关怀(李金铨,2004.8.12)。







《纸上风云:从殖民地到数字时代的美国报业变迁》 引言: 报纸,曾是信息传播的绝对王者,是社会舆论的塑造者,更是民主进程的基石。从殖民地时期星星点点的喉舌,到席卷全国的报业巨头,再到如今被数字浪潮冲击得摇摇欲坠,美国报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浓缩的美国社会史,一部技术革新、商业博弈、政治斗争与文化演变的宏大叙事。本书《纸上风云:从殖民地到数字时代的美国报业变迁》并非简单罗列报纸的名字和发行量,而是试图深入挖掘隐藏在报纸背后,那些鲜活的人物、激烈的冲突、深刻的思潮以及不可逆转的技术浪潮,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美国报业社会史。我们将拂去历史的尘埃,探究那些曾点燃思想火花、揭露社会黑暗、推动历史前进的纸张,以及那些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新闻人。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黑暗——殖民地时期与早期共和 在踏上新大陆的早期,殖民者们迫切需要一种方式来分享信息,传递家书,以及传播宗教和政治思想。此时的报纸,多为简陋的印刷品,如《波士顿新闻报》(Boston News-Letter),它们扮演着官方公告和社区信息板的角色。然而,随着殖民地意识的觉醒,报纸开始承载起更重要的使命。1776年的《独立宣言》,其传播和普及离不开革命报纸的推波助澜。本·富兰克林的《宾夕法尼亚报》(Pennsylvania Gazette)以其活泼的文风和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成为报业早期的一个典范。 进入共和时代,政治派别分化催生了党派报纸的繁荣。民主党人依赖《纽约先驱论坛报》(New York Herald Tribune)的同名报纸,而联邦党人则以《美国报》(Gazette of the United States)为阵地。这些报纸虽然在报道上带有明显的党派倾向,但它们却极大地促进了政治辩论的活跃,让普通民众得以接触到不同政治观点,培养了早期公民参与的热情。同时,报纸也开始关注本地新闻,记录社区生活,成为地方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黄与黑的崛起——19世纪的报业革命 19世纪是美国报业的黄金时代,也是其商业化和社会影响力达到顶峰的时期。蒸汽机的轰鸣不仅驱动着工厂,也为报纸的批量生产带来了可能。《纽约太阳报》(The Sun)在1833年创刊,其“便士报”(Penny Press)模式彻底改变了报纸的定价和发行方式。廉价的报纸使得信息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触及到普通劳动者,极大地提高了识字率和公民参与度。 与此同时,报纸的报道内容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调查性报道、社会新闻、犯罪报道、体育赛事等开始占据版面,满足了大众日益增长的阅读兴趣。特别是“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的兴起,以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纽约晚报》(New York Journal)和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为代表,它们通过耸人听闻的标题、夸张的报道手法以及耸人听闻的插图,吸引了海量读者。虽然“黄色新闻”因其煽情和不负责任的报道受到批评,但它无疑将报纸的影响力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在美西战争的爆发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19世纪后期,机械化印刷技术的进步,如轮转印刷机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报纸的生产效率和发行范围。全国性的报纸开始出现,它们通过电报和铁路网络,迅速将新闻传播到全国各地。这个时期,报纸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商业广告的重要载体,广告收入的激增为报业的繁荣提供了经济支撑,也让报纸的商业运作模式逐渐成熟。 第三部分:巨人时代的辉煌与阴影——20世纪的报业帝国 进入20世纪,一些大型报业集团开始形成,它们控制着全国范围内的多家报纸,拥有强大的媒体帝国。如菲尔·奈特(Phil Knight)的“奈特·里德”(Knight-Ridder)报业集团,其影响力遍布美国各地。这些报业巨头在地方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新闻的生产者,也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甚至是地方政治的幕后推手。 20世纪初,调查性报道迎来了又一个高潮。一些勇敢的新闻记者,被称为“扒粪者”(Muckrakers),如伊达·塔贝尔(Ida Tarbell)揭露了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的垄断行为,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则深入报道了城市腐败。这些报道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改革的进程,促使了反垄断法的出台和政府监管的加强。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报纸在战争宣传和国内团结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报纸的报道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战争的态度和支持度。战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报纸的发行量持续增长,成为许多家庭每天必不可少的读物。地方性报纸在记录社区新闻、服务当地居民方面,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20世纪后期,报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电视的兴起,以及随后的广播,开始分流一部分受众和广告收入。报纸的读者群体开始出现老龄化趋势,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其他媒介获取信息。为了应对竞争,一些报纸开始追求轰动性新闻,或者将报道重心转向娱乐和生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作为公共信息权威的地位。 第四部分:数字洪流的冲击——21世纪的转型与挑战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出现,对美国报业造成了颠覆性的冲击。免费的新闻内容,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数字广告的崛起,使得传统报纸的商业模式岌岌可危。发行量大幅下滑,广告收入锐减,许多报社不得不裁员、关闭,甚至转型为数字媒体。 报纸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成为其在新媒体时代生存的重要阵地。一些报纸积极探索付费订阅模式,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数字订阅业务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同时,一些新闻机构开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提升新闻报道的效率和影响力。 然而,数字时代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假新闻的泛滥,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算法推荐的偏见,都对公众获取真实、客观信息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新闻业的独立性,公共利益的维护,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在数字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结论: 《纸上风云:从殖民地到数字时代的美国报业变迁》描绘了美国报业跌宕起伏的图景。从最初的殖民地公告,到党派纷争的号角,再到商业巨头的崛起,以及如今在数字浪潮中的挣扎与转型,报纸始终与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每一张纸,每一篇报道,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记录着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对真相的追寻,以及对公共事务的参与。 本书深入探讨了报业的商业化过程,揭示了技术进步如何改变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分析了报业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新闻工作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看到,报业的每一次重大转型,都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深刻的变革。 在当下,当纸质报纸的发行量持续下降,数字媒体的格局日新月异之时,回溯美国报业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审视。报纸的社会功能,作为“第四权力”的监督作用,以及其在民主社会中的重要性,从未像今天这样值得我们深思。 《纸上风云》希望通过对美国报业历史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新闻业变迁的深刻视角,以及对信息时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洞察。这并非仅仅是关于报纸的故事,更是关于信息如何塑造社会,关于知识如何传播,关于公民如何参与,以及关于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故事。从殖民地的书写到数字时代的点击,报纸的精神,对真相的追求,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并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和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带着一种经年的质感,仿佛一触摸就能感受到那些旧日时光的尘埃。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力量感,那深沉的墨绿色调与泛黄的内页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初看之下,便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学术气息。装订工艺扎实可靠,即便是频繁翻阅,也能保证书脊的完整性,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或史学著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内文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选择得当,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疏密有致,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相对较轻。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图片和图表的印刷质量极高,黑白照片的层次感丰富,即便是模糊的老旧底片,也能清晰地分辨出细节,这对于理解文字描述的场景至关重要。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这种对物理载体的尊重,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将它郑重地摆放在书架上,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个信息容器。

评分

我个人对于这类探讨社会结构变迁的著作抱有很高的期待,而这本书在论证深度上,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远不止于描述报纸如何报道新闻,更深入地挖掘了报业作为社会“第四权力”在权力结构、商业逻辑与公共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复杂博弈。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褒贬态度,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多维度的视角,审视了报纸在不同历史节点所扮演的角色——它既是进步思想的播撒者,也可能是商业利益的代言人。这种对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使得书中的论点极具说服力。特别是对于某些关键历史事件的分析,作者引入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交叉验证,使得结论的支撑点异常坚固。读完后,我对新闻媒体与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塑形关系有了更为立体和辩证的理解,它拓宽了我思考现有媒体现象的理论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略带批判性的文学光芒。作者的遣词造句精准而富有张力,很少出现空泛的套话或晦涩难懂的行话。即便是描述那些高度专业化的印刷技术或商业模式的章节,作者也能用清晰、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进行阐释,仿佛在为一幅复杂的历史画卷配上精准的注解。更难得的是,在某些情绪饱满的段落中,能感受到一种作者对逝去时代的某种深沉情怀,但这绝不是感伤的怀旧,而是一种带着历史责任感的反思。这种文笔的成熟度,让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它如同高品质的陈年佳酿,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味,回味无穷,绝非那种为赶进度而匆匆翻阅的文本。

评分

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试图理解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机制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虽然它聚焦于过去的报业历史,但其中揭示的关于信息垄断、市场竞争对内容质量的侵蚀,以及公众信任如何随时间瓦解的规律,与我们当下正面临的数字媒体困境有着惊人的对应性。通过回顾先辈们是如何应对技术革命(比如印刷技术的普及)带来的冲击,我们能从中汲取到跨越时代的教训。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媒体伦理的“历史参照系”,使得我们不再将当下的问题视为孤立的突发事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长、更深远的社会演化脉络中去考察。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份写给当代信息从业者和关注公共领域的公民的“历史警示录”,读完后会让人对“信息即权力”这一概念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与警惕。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巧妙,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堆砌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将宏大的历史变迁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现场”。作者似乎深谙如何通过细节来构建时代的全景,读起来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那个特定时期的报业风云之中。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线性叙事,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专题报道,每一个章节都像一颗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宝石,折射出不同的光芒。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能听到那些印刷机轰鸣的声音,闻到油墨和纸张混合的气味。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便对新闻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凭借着流畅的文笔和引人入胜的案例,轻松地进入到作者构建的历史情境中去。这绝不是一本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巨著,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时代浮雕。

评分

很棒

评分

如果贴了这条评论,说明我对此商品总体还是满意的。

评分

书的质量还可以

评分

领券后超级实惠……趁活动屯书慢慢看,关键都是正版值得信赖

评分

带别人买的,应该还可以

评分

双十一活动第三波,300-200叠加翼支付到货

评分

领券后超级实惠……趁活动屯书慢慢看,关键都是正版值得信赖

评分

双十一活动第三波,300-200叠加翼支付到货

评分

挺不错的东西,推荐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