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人文学
  蒋孔阳对文学的思考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在海光图书馆时期奠定基础,在50年代有了系统的展开,延续至新时期。从40年代到50年代,他主要从事文艺和文艺理论研究,曾到北京大学学习文艺理论,还广泛涉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他从40年代开始了文学之思,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都从未止息。40年代的文学之思还尚显稚嫩,属于译介,难成体系,到了50年代中后期,蒋孔阳出版了《文学的基本知识》(1957年)、《论文学艺术的特征》(1957年),奠定了其文艺理论家的地位。改革开放后,他的文学之思进一步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出版了《形象与典型》(1980年)等著作;晚年对当代文学也不时发出批评之声,体现其反思性文艺学的风格。
  一、民族化的尝试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正值新中国文艺理论教材创建初期,涌现了一批文艺理论教材,其中就包括蒋孔阳的《文学的基本知识》。《文学的基本知识》是蒋孔阳的第一部著作。蒋孔阳明确说,这部书主要参考的是前苏联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但并不意味着是季莫菲耶夫的翻版。蒋孔阳一方面看到季莫菲耶夫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文艺理论应当尽可能民族化”。
  这是一部非常专业的文学理论教材,同时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典型理论、阶级性、人民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等都是当时文艺理论界突出的时代主题。所以,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学理论教材。在《文学的基本知识》中,蒋孔阳坚持反映论、认识论、阶级论立场,对文学的基本状况做了说明。总体而言,这部书有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教材,而是类似于对知识点介绍的普及读物。全书共分二十八章,若干章相对集中,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第一章界定什么是文学,第二至四章探讨形象与典型问题,第五至八章讨论思想性问题,第九、十章讨论艺术性和美,第十一、十二章讨论文学的教育意义,第十三至十八章讨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第十九至二十三章讨论创作风格和方法,第二十四至二十八章讨论文学的种类和样式。论述全面,深入浅出,语言朴素,因而适合大中学生阅读,印数也较多。
  其二,它将文学纳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结构之中加以讨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划分,蒋孔阳提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思想部分”。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是共识,也没有人否认文学属于上层建筑,更具体说就是意识形态。然而,意识形态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响彻文学理论界的词,在蒋孔阳的著作里却是“社会意识形式”。在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中,文学正式被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蒋孔阳认为,文学不属于经济基础,其原因在于文学“不是在经济上替社会服务”。这一看法似乎也并不绝对,如今文学产业化、商品化趋势加大,也可以说在经济上替社会服务了。实际上,任何上层建筑都与经济基础有密切的联系,包括看似和经济更远的宗教。当然,这一点在当时还没引起重视。
第二段评价: 翻开《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蒋孔阳评传》,仿佛走进了一座思想的殿堂,蒋孔阳先生的身影矗立其中,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这本书以一种细腻而又不失宏大的视角,勾勒了蒋孔阳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美学家和文论家的学术人生。我尤其被书中对蒋孔阳先生学术思想演进过程的细致梳理所吸引。他如何从早期的启蒙思想中汲取养分,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积极探索,如何与时俱进地回应时代提出的挑战,这些都通过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展现出来。书中对蒋孔阳先生在美学范畴、审美意识、艺术本体等核心问题上的论述,不仅具有理论深度,更富含实践指导意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蒋孔阳先生学术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争议或挑战,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呈现,这使得评传更具学术的严肃性和可信度。读这本书,我不仅是在学习蒋孔阳先生的理论,更是在学习他那种勇于探索、敢于批判、不断超越自我的学术精神。
评分第三段评价: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蒋孔阳评传》是一部让我受益匪浅的读物。蒋孔阳先生的名字,在美学和文艺理论领域响亮而又令人敬仰。本书如同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将蒋孔阳先生的学术生涯和思想精髓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蒋孔阳先生学术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他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视野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这些都给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书中对于蒋孔阳先生在批评领域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以及他对不同艺术形式(如文学、绘画、电影等)的美学价值的独特评价,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撰写此书时,显然下了很大的功夫去搜集资料,并通过严谨的学术梳理,将蒋孔阳先生的学术贡献进行了系统性的呈现。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对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历程的深度学习,对其中一些关键的人物和理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第五段评价: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蒋孔阳评传》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打开了认识蒋孔阳先生学术世界的大门。他的名字,在中国当代美学界和文学批评界,无疑是一个响亮而充满分量的符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深刻的理解和评价。作者以一种饱含敬意的笔触,但又不失客观的学术态度,勾勒出了蒋孔阳先生波澜壮阔的学术人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蒋孔阳先生对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例如“天人合一”、“意境”等概念的现代性阐释感到惊叹。他如何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并服务于现实的美学建构,这正是其学术贡献的独特之处。书中对蒋孔阳先生在文学批评领域所提出的观点,例如对中国现代小说、诗歌的分析,也都展现了他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阅读此书,仿佛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学术对话,让我对中国当代美学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开阔的视野。
评分第一段评价: 捧读《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蒋孔阳评传》,掩卷沉思,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蒋孔阳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学术分量,他的思想如同深邃的海洋,其触角延伸至美学和文学批评的每一个角落。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罗列生平事迹的流水账,而是深入挖掘了蒋孔阳先生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揭示了他如何在中国当代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构建起自己独特的美学体系。从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贡献,到他对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现代性解读,再到他对西方现代美学思潮的批判性吸收,无不展现出其博大的学识和深邃的洞察力。书中所引用的史料翔实,分析鞭辟入里,让人不禁为蒋孔阳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学术眼光所折服。每每读到他对某个理论问题的精辟论述,或者对某个艺术现象的独到见解,都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之门,让我对美的本质、对艺术的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了解蒋孔阳先生个人的窗口,更是理解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脉络的重要参考。
评分第四段评价: 在我心中,《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蒋孔阳评传》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学术遗产的梳理和解读。蒋孔阳先生,一位在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思想光辉一直指引着后来的学者。这本书的撰写,让我对蒋孔阳先生的学术思想有了更加立体和全面的认识。我关注到书中对他关于“生活美学”和“审美化生存”等重要理念的详细阐释。这些理念在当下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并实现个人的价值。作者通过对蒋孔阳先生不同时期作品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他对社会变迁的敏锐回应。书中对于他与当时其他重要学者的学术往来的叙述,也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学术生态。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亲身感受着蒋孔阳先生的学术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