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 [Risk Management: Foundations For a Changing Financ]

風險管理 [Risk Management: Foundations For a Changing Financ]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沃爾特 V.小哈斯萊特 著,鄭磊,王盛 譯
圖書標籤:
  • 風險管理
  • 金融風險
  • 投資
  • 財務
  • 金融工程
  • 風險評估
  • 風險控製
  • 金融市場
  • 公司金融
  • 風險模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5694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0473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CFA協會機構投資係列
外文名稱:Risk Management: Foundations For a Changing Financ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是現代金融學zui重要論題的劃時代的研究和專業分析。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風險管理實際上已經變得和投資組閤構建、資産選擇同等甚至更重要。那些瞭解風險管理的細微之處的人,能夠比那些完全依賴量化研究的人更好地應對市場動蕩。本書將這些風險管理的細節展現齣來,讓讀者從中獲得知識。通過匯集來自代錶財務分析師的全球ding尖機構——CFA協會的重要文獻,《風險管理》為投資界人士提供瞭風險管理理念、背景和實踐發展的堅實基礎。
  從風險管理演進到信用風險、風險度量,以及管理衍生品、另類投資、養老基金、國際投資,本書的專傢撰稿人討論瞭投資專業人士日常顧慮的所有關鍵話題。

內容簡介

  在過去20年裏,風險管理可能已經成為金融領域wei一的zui重要的話題,為瞭深入瞭解其復雜性,必須懂得隱藏其後的科學和藝術。因此,投資界專業人士必須具備理解其理論、理念和風險管理實踐發展的堅實的知識框架。
  《風險管理》一書以該領域zuiding級人物,如理查德·布剋斯塔伯、阿斯沃斯·達摩達蘭等人的主要貢獻為綱,勾勒齣瞭風險管理的發展曆程,展示瞭這個領域如何適應未來的風險管理的需要。該書涵蓋瞭風險管理的各個方麵,先是概述瞭風險管理在過去20年的情況,然後討論瞭風險度量的各方麵應用——從風險管理如何讓投資經理受益,到理解和監控流動性循環,等等。最後一部分檢討瞭風險管理的實務,包括對衝基金風險管理、衍生品的使用和風險、地緣風險管理以及其他重要話題。
  本書為財務分析師、基金經理和金融行業的其他從業人士提供瞭對當今風險管理zui重要內容的深入解讀。

作者簡介

  沃爾特 V. 小哈斯萊特(Walter V. “Bud” Haslett Jr. CFA),CFA協會的風險管理、衍生品和另類投資主管。哈斯萊特先生在CFA協會擔任資格考試評判人、評判委員會成員,以及《財務分析師》雜誌評審、《CFA文摘》編輯。他曾擔任費城CFA協會主席和紐約證券分析師協會理事。哈斯萊特先生持有賓夕法尼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和德剋塞爾大學MBA學位。在加入CFA協會之前,他曾擔任Miller Tabak的期權分析主管,在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從事費城證券交易所期權交易部門的風險管理。

  鄭磊,經濟學博士、MBA、香港資深金融和資本市場從業人士,持有中國香港和內地證券業所有從業資格,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企業融資》雜誌學術顧問,《董事會》雜誌董事圓桌作者,曾在跨國製造企業擔任高管,曾擔任深圳市政府決策谘詢委員會創新組專傢,風險投資和産業基金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具有近20年資本和金融市場從業經驗,在內地和香港齣版跨境投資、並購重組、衍生品、私募股權、證券分析、投資心理學與行為金融、資産證券化等金融與資本專著、譯著等近20部。現任招商銀行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資産管理董事。

  王盛,香港大學金融學碩士,現任職於國傢外匯管理局中央外匯業務中心。

精彩書評

  這本書是風險管理領域的真知灼見和頗具啓發的思想的及時總結。
  ——唐·常思(Don M. Chance)
  James C. Flores捐助MBA講座教授,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

  風險管理是近年的熱點。在這本匯總瞭現代和經典論文的著作中,小哈斯萊特展示瞭風險管理是多麼具有活力和充滿刺激。這場戰爭永遠不會結束,這本書將激勵發展新的武器和為下一場新的戰爭做好充分的準備。
  ——保羅·威爾莫特(Paul Wilmott)
  《數量金融》係列圖書、wilmott.com的作者、研究者和規劃者

目錄

顧問委員會
CFA協會介紹
前言
緻謝
引言
第一部分
概述風險管理的兩個十年1990~1999年
第1章 理解市場危機的一個理論框架 / 2
1.1 危機來源3
1.1.1 市場有效性3
1.1.2 流動性和緊迫性3
1.1.3 流動性需求方4
1.1.4 流動性提供方4
1.1.5 市場危機中流動性供需雙方的互動5
1.1.6 市場生態5
1.2 案例研究7
1.2.1 1987年股票市場崩潰7
1.2.2 1991年垃圾債券風暴8
1.2.3 1998年LTCM違約事件10
1.3 經驗教訓11
1.4 政策事宜12
1.4.1 透明度12
1.4.2 監管13
1.4.3 閤並13
第2章 在實踐中選擇和運用閤適的風險管理工具 / 16
2.1 有效的風險管理16
2.1.1 資産管理經理的風險16
2.1.2 關注點17
2.1.3 設立項目17
2.2 定義風險18
2.3 風險度量19
2.3.1 追蹤誤差19
2.3.2 方法論的缺陷19
2.3.3 模型缺陷20
2.3.4 迴溯測試22
2.3.5 戰略視角23
2.3.6 戰略風險管理方法23
2.4 購買還是自建23
2.5 結論24
注釋25
第3章 全麵風險管理的3P / 26
3.1 3P27
3.2 價格28
3.3 概率29
3.4 偏好30
3.5 將3個P結閤起來34
3.5.1 再談偏好34
3.5.2 更廣義的風險35
3.6 風險管理的未來36
3.6.1 知識融閤36
3.6.2 全麵風險管理(TRM)協議36
注釋37
第4章 風險敞口的報告和監控 / 40
4.1 風險管理係統40
4.1.1 識彆風險41
4.1.2 量化風險42
4.2 將風險納入投資流程42
4.2.1 組閤概念建構43
4.2.2 證券/交易分析43
4.2.3 交易處理43
4.2.4 組閤分析44
4.2.5 度量風險調整後的業績錶現44
4.2.6 報告流程44
4.3 結論462000年至今
第5章 風險管理迴顧 / 48
5.1 單一金融風險還是多個金融風險49
5.2 金融災難的教訓50
5.2.1 德國金屬冶煉和銷售公司事件(1993年)50
5.2.2 橘郡事件(1994年)50
5.2.3 惡棍交易員51
5.2.4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1998年)52
5.2.5 Amaranth基金(2006年)52
5.2.6 小結:充分的控製至關重要52
5.3 業界普遍使用的風險指標53
5.3.1 來自投資理論的指標:方差和標準差53
5.3.2 現代風險管理指標54
5.3.3 概率論54
5.3.4 小結:風險度量是前瞻性的練習55
5.3.5 風險價值(VaR)55
5.3.6 期望損失和條件VaR57
5.3.7 最差預期值58
5.3.8 華爾街指標:歐米伽風險59
5.4 信用風險方法論60
5.4.1 信用遷移61
5.4.2 結構化模型61
5.4.3 強度模型62
5.4.4 精算方法62
5.4.5 大型投資組閤模型62
5.5 操作風險63
5.6 流動性風險64
5.7 風險指標的新分類64
5.7.1 貨幣風險指標65
5.7.2 一緻性風險指標66
5.7.3 一緻性風險指標定義的擴展68
5.7.4 凸性風險指標68
5.7.5 譜風險指標68
5.7.6 小結:我們如何把這些融閤起來69
5.8 風險度量需要整閤69
5.9 結論70
注釋70
第6章 定義風險 / 72
6.1 弗蘭剋·奈特72
6.2 對奈特定義的批評74
6.3 哈裏·馬科維茨75
6.4 不確定性76
6.5 暴露的敞口76
6.6 風險77
6.7 操作方麵的定義77
6.8 風險的一個操作主義視角79
6.9 結論80
注釋80
第7章 價值和風險:超越貝塔 / 81
7.1 管理風險VS降低風險81
7.2 風險與價值:傳統視角82
7.2.1 風險和DCF估值82
7.2.2 相對估值模型82
7.3 拓展對風險的分析83
7.3.1 模擬83
7.3.2 DCF估值84
7.3.3 相對估值85
7.3.4 期權定價模型85
7.4 風險管理的最終評估86
7.5 結論86
注釋87
第8章 金融危機的一個簡單理論:為何費希爾·布萊剋仍然重要 / 88
8.1 金融危機:一個可能的情境分析89
8.2 所有這些係統性風險怎麼可能發生90
8.3 我們錯在何處91
第9章 管理機構風險 / 93
9.1 通過實時組閤監控加強風險直覺93
9.2 銀行和基金的風險管理:不一樣的遊戲95
9.2.1 損失風險的概率:有無偏見95
9.2.2 交易分析和組閤分析的區彆97
9.2.3 日常數據陷阱98
9.3 風險報告99
9.4 風險判斷100
9.5 結論101
第10章 風險管理與風險度量 / 104
10.1 從數據到有用信息104
10.1.1 相關方105
10.1.2 轉換需要105
10.2 新的機構投資者105
10.2.1 傳統投資者105
10.2.2 對衝基金106
10.3 透明度和風險度量的新動態106
10.3.1 營銷、客戶服務和銷售106
10.3.2 網絡係統106
10.4 提供工具107
10.5 結論109
注釋109
第二部分
風險度量
第11章 波動率在分散化和風險管理中的意義 / 112
11.1 分散化失效瞭嗎112
11.2 風險模型失效瞭嗎114
11.3 風險的大小應該是如此讓人吃驚的事情嗎115
11.4 投資者們過度暴露於尾部風險中瞭嗎116
11.5 結論120
第12章 風險:用VaR度量風險 / 121
12.1 度量VaR122
12.1.1 正常分布下的VaR123
12.1.2 正態分布下的VaR123
12.1.3 基於Sigma的VaR124
12.2 評估VaR124
12.2.1 基於分位數的VaR的估計誤差125
12.2.2 基於Sigma的VaR的估計誤差126
12.2.3 方法之間的比較126
12.3 結論128
注釋129
第13章 風險管理如何使投資經理獲益 / 130
13.1 定義風險130
13.1.1 絕對與相對風險130
13.1.2 特定基金風險131
13.1.3 意外的損失131
13.2 定義風險管理131
13.2.1 進攻性風險管理131
13.2.2 防禦性風險管理132
13.2.3 VaR背景132
13.3 采用VaR133
13.3.1 目標133
13.3.2 方法133
13.3.3 實施134
13.3.4 特殊情況135
13.3.5 錶現反饋137
13.3.6 與其他測度的比較137
13.3.7 對於基金經理的好處138
13.3.8 批評和限製138
13.4 結論140
第14章 整閤客戶和投資經理的風險管理目標 / 143
14.1 投資委托協議和投資指引143
14.2 參數化的風險分析144
14.3 基於概率的風險測度146
14.4 市場風險結構147
14.5 壓力測試150
14.6 結論151
第15章 風險的誤測 / 154
15.1 為什麼投資者關心中間階段風險155
15.2 投資期間內的損失敞口156
15.3 應用157
15.3.1 貨幣對衝基金157
15.3.2 杠杆對衝基金159
15.4 結論159
附錄15A 投資期限內風險160
注釋162
第16章 風險度量的風險 / 164
16.1 關於工具164
16.2 靜態風險165
16.2.1 久期和凸性165
16.2.2 方差/協方差vs久期166
16.2.3 收益分布167
16.2.4 跟蹤誤差vs風險價值168
16.2.5 持有期和資産分配168
16.2.6 有效邊界和資産分配169
16.3 動態風險170
16.4 調整機製和分布172
16.5 結論174
注釋175
第17章 二階矩 / 176
注釋178
第18章 風險預算的各種說法 / 179
18.1 風險分配模型181
18.2 風險分配和資産配置181
18.3 最優風險分配182
18.4 最優風險分配的敏感度185
18.5 風險分配和隱含的信息比率185
18.6 策略性風險的最優分配186
18.7 設定整體風險預算187
18.8 確定目標信息比率189
18.9 結論190
附錄18A 最優風險分配190
注釋192
第19章 理解和監控流動性危機周期 / 194
19.1 周期195
19.1.1 損失的風險196
19.1.2 清算的需求196
19.1.3 市場流動性197
19.2 測量市場危機周期197
19.3 結論200
注釋200
第20章 為何公司特質風險會隨時間推移而變化 / 201
20.1 隨時間變化的公司特質風險202
20.2 為何公司特質風險隨時間推移而變化204
20.2.1 産業權重的變化204
20.2.2 公司規模205
20.2.3 産業內集中度的變化206
20.3 控製三個因素208
20.3.1 控製樣本208
20.3.2 迴歸檢驗:控製規模、産業和集中效應209
20.3.3 其他對於公司特質風險隨著時間變化的解釋210
20.4 結論211
注釋211
第21章 黑色星期一和黑天鵝 / 213
21.1 來自奈特的提示215
21.2 曼德勃羅關於風險、災難與收益的看法215
21.3 凱恩斯的智慧217
21.4 量化凱恩斯的區彆218
21.5 眀斯基增加瞭一個關鍵的要素219
21.6 風險和毀滅:不斷重復發生221
21.7 高風險、低風險溢價222
21.8 其他風險223
21.9 後記223
注釋223
第22章 不具有相關性的收益的秘密 / 225
22.1 理論225
22.2 證據226
注釋226
第三部分
管理風險另類投資
第23章 對衝基金風險管理:介紹和綜述 / 228
23.1 為什麼要風險管理229
23.2 為什麼不用風險價值法VaR231
23.3 生存偏差233
23.4 動態風險分析234
23.5 非綫性239
23.6 流動性和信用度243
23.7 其他因素246
23.8 結論246
注釋247
第24章 另類投資策略的風險管理 / 249
24.1 風險管理框架249
24.2 管理風險與迴報250
24.2.1 風險管理的水平250
24.2.2 風險控製水平251
24.2.3 工具251
24.3 盡職調查254
24.4 風險類型255
24.4.1 資金集中風險255
24.4.2 流動性風險255
24.4.3 淨值不穩定的風險256
24.4.4 聲譽風險258
24.5 整體分析258
24.6 結論258
注釋260
第25章 對衝基金的風險和變化之源 / 261
25.1 基準261
25.2 透明度262
25.3 投資策略的銜接263
25.4 費用閤理化264
25.5 風險控製264
25.5.1 貝塔265
25.5.2 金融杠杆265
25.5.3 頭條風險265
25.5.4 當前對衝基金所麵臨的風險266
第26章 母基金的風險管理 / 270
26.1 定義風險271
26.2 管理尾部風險271
26.2.1 定性研究:結構性風險闆塊272
26.2.2 提升對衝效益:定量研究273
26.2.3 充滿危機的市場275
26.3 未來風險276
注釋278
第27章 對衝基金:風險與迴報 / 279
27.1 來自塔斯的數據庫279
27.2 迴報率的非正態性280
27.3 影響對衝基金迴報的偏差因素281
27.3.1 迴填偏差281
27.3.2 生存偏差282
27.4 對衝基金迴報的持續性284
27.5 對衝基金的死亡概率286
27.6 結論287
信用風險
第28章 信用風險 / 289
28.1 什麼是信用衍生工具289
28.2 預測違約290
28.3 結構化的定價模型290
28.4 簡式定價模型291
28.5 信用違約互換293
28.6 隨時間變化的違約強度294
28.7 模擬違約時間295
28.8 模擬違約時間的例子295
28.9 擔保債務憑證(CDO)296
28.10 CDO價格相關性的影響296
28.11 信用指標297
28.12 一籃子違約掉期297
28.13 關聯違約的模型298
28.14 使用濛特卡羅法為CDO定價300
28.15 結論300
注釋301
第29章 坍塌的巴彆塔:次貸證券化和信用危機 / 303
29.1 風險轉移的構建304
29.1.1 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RMBS)305
29.1.2 資産支持商業票據(ABCP)、結構性投資工具(SIV)和擔保債務憑證(CDO)305
29.1.3 信用違約互換(CDS)306
29.2 什麼在增長306
29.2.1 次級抵押貸款的興起307
29.2.2 齣售方和購買者的低風險308
29.2.3 係統的高風險309
29.3 一定會下跌310
29.3.1 正迴饋的消極結果310
29.3.2 錯誤312
29.4 小結:廢墟上的重建313
注釋315
第30章 運用現代風險管理分析權益和信用 / 317
30.1 價值和風險分析方麵的扭麯317
30.2 在識彆價值和風險方麵的失敗318
30.2.1 經營性資産評估的公式318
30.2.2 傳統計算方法造成的問題319
30.2.3 現實中的公司案例321
30.3 未來的扭麯:戰略性風險管理中的衍生工具322
30.3.1 資産負債錶和權益的影響322
30.3.2 使用衍生工具來控製風險323
30.4 結論323
注釋325
衍生工具
第31章 衍生工具的使用和風險 / 326
31.1 衍生工具326
31.2 衍生工具的曆史327
31.3 在全球投資組閤中使用衍生工具328
31.3.1 用期貨復製一個國際指數328
31.3.2 策略實施331
31.3.3 指數期權策略332
31.3.4 場外期權和場內期權334
31.3.5 為獲得指數收益的結構性票據334
31.4 風險管理和衍生工具335
31.4.1 風險的來源335
31.4.2 內部風險控製336
31.5 結論336
注釋337
第32章 投資機構的有效風險管理 / 338
32.1 為什麼現在管理風險338
32.2 三十人小組報告339
32.3 1994年的後續調研340
32.4 市場風險341
32.5 結論343第33章 風險管理項目 / 346
33.1 風險管理前提347
33.2 今天的風險348
33.2.1 曆史背景348
33.2.2 衍生工具的特殊風險349
33.2.3 管理衍生工具中的普遍問題350
33.3 一個風險管理過程352
33.3.1 投資經理指導原則353
33.3.2 瞭解公司正承擔的風險353
33.3.3 測量和控製風險353
33.3.4 風險管理過程的定位355
33.4 結論355
注釋357
第34章 風險管理增加價值嗎 / 358
34.1 公司使用的風險管理358
34.1.1 融資成本的減少358
34.1.2 藉債能力的增長360
34.1.3 淨現金流的增長361
34.2 市場反應362
34.3 結論364
注釋364
………………

前言/序言

  盡管風險管理一直以來都是投資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其作用直到近幾年纔愈發顯著。通過妥善地測量和管理風險,可以使客戶和企業的需求更有效地得到滿足。隨著不斷發展的金融市場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具有挑戰性,風險管理技術的應用也必須與時俱進。本書通過投資管理領域中那些大傢的思想,來追蹤風險管理的演進過程。
  本書用53個獨立的章節講述瞭風險管理思想20年間的演進。這些內容均來自CFA協會研究基金會、《金融分析師雜誌》和CFA協會會議成果。這些論文代錶瞭諾貝爾獲奬者、行業傳奇人物以及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學界人物和專業人士的工作成果。讀者將驚訝於這些原則的普適性(或永恒性):那些寫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論文可能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發錶在最近一次全球金融崩潰之後的。
  本書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風險管理思想的整體介紹。第二部分討論瞭風險度量,集中講述瞭風險模型,涵蓋瞭風險價值、風險預算和流動性風險等主題。第三部分集中討論風險管理和資産類彆的相關話題,例如另類投資。此外,還包括瞭衍生工具以及信用風險、全球風險、非金融風險和養老基金風險等主題。
  本書是我們CFA協會機構投資係列圖書中的第四部,另外三部分彆是《私人財富管理》、《投資績效測評》和《估值技術》。我們希望它能成為你解決眼下或未來所要麵對的風險管理挑戰的有用指南和資源。
  羅伯特·約翰遜博士,CFA
  CFA協會董事總經理
  引言
  實際上人們在做齣每個決策時都蘊含著風險。在現代投資組閤理論中,當我們尋求給定風險水平上的最大迴報時,風險和迴報就是兩個必需的輸入條件。這可以進一步簡化為一個假設,即提供高迴報的資産所承擔的風險要高於提供低迴報的資産的風險。在這個過程中,假定風險是已知和量化的。標準差、方差和波動幅度提供瞭對風險進行量化的簡單和可見的數據。
  由於風險是可以量化的,所以也應該很容易進行預測和管理。采用不同的統計和非統計方法,風險可衡量指標能夠被計算齣來,並應用於預測風險對投資組閤的影響。這些方法可以用於管理我們已知的風險,比如價格或收益率的小幅變動。對於這類工作,我們可以使用這些年來已經發展齣的各種金融工具管理這類風險的影響。
  盡管重復發生的金融危機通常會産生可供分析、觀察和外推的大量數據,但是如何管理那些我們不知道的風險仍然是一項挑戰。
  在投資管理中真正的挑戰是測量和管理那些我們並不知道的風險所産生的影響。這些風險,諸如極端尾部風險或者黑天鵝事件,是我們無法全麵瞭解、想象或者提前設想到的。這類風險事實上很少單獨發生,它們通常在不同的風險事件中齣現顯著和快速的轉移效應,因此更具有挑戰性。盡管有經驗的風險經理可以相對容易地提前計算齣每個風險的單獨影響,然而這些事件的綜閤影響幾乎不可能進行量化或者預測。
  由於風險管理通常是經驗主義,所以風險管理的優劣之分在於如何從投資決策過程的角度對風險做齣最佳考量。即便提前知悉、量化並考慮到瞭所有風險,仍然會存在一些可能影響最終結果的挑戰。股權價格、利率和匯率本質上是波動的。生活中充滿瞭這種持續、不可預測和難預期的波動性。隻要這些變化非常微弱或者不那麼顯著,現有的風險指標和風險管理工具便可足以用於管理日常風險。但是在大多數時間裏,這些變化都是顯而易見的。在風險管理領域,唯一確定的是風險的不確定性。
  這部書總結瞭大部分我們對於風險和風險管理的認知,每一章都在談論風險。這個特點在比較20世紀90年代的風險事件和2005年之後的風險事件時錶現得最為明顯。經驗教訓就擺在那裏,提醒我們去學習和吸取教訓。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中,我們首先安排瞭理查德·布剋斯塔伯(Richard Bookstaber,CFA)、雅剋·朗格斯代(Jacques Longerstaey)、安德魯·勞(Andrew Lo)和羅伯特·科普拉什(Robert Kopprasch,CFA)有關20世紀90年代經驗教訓的論文和會議發錶成果。那是由巴林銀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和亞洲金融危機主導的10年,許多這類文章都談到瞭從中直接獲取的教訓。這些章節討論的話題遍及從流動性到反映有效管理風險的組織機構,為專業投資人士提供瞭大量的深刻認識。
  第一部分的後半部分(2000年至今)以研究基金會塞巴斯蒂安·雷奧(Sébastien Leo,CFA)的論文開始,之後是格林·霍爾頓(Glyn Holton)、阿斯瓦斯·達摩達蘭(Aswath Damodaran)、泰勒·柯文(Tyler Cowen)、布魯夫·普特南(Bluford Putnam)和D.賽剋斯·維爾福(D.Sykes Wilford)的文章。除瞭受到10年間如技術泡沫破滅和住宅市場危機等事件的影響之外,這些章節還包括瞭對風險管理的定性討論,這也是貫穿本書的一個重要主題。為瞭成功地進行風險管理,其中應該包含較大篇幅的量化內容,但是如果孤立地看這些方法是不充分的。隻有當量化方法和充分的定性分析相結閤,風險管理纔能真正發揮效力。
  IXVIII在第二部分“風險度量”中,麥剋斯·達尼爾(Max Darnell)、菲利普·喬瑞(Philippe Jorion)、米歇爾·麥卡锡(Michelle McCarthy)、貝內特·戈盧布(Bennett Golub)、馬剋·剋裏茨曼(Mark Kritzman,CFA)與唐·裏奇(Don Rich)、羅蘭·洛剋霍夫(Roland Lochoff)、唐·以斯拉(Don Ezra)、阿爾揚·波剋拉爾(Arjan Berkelaar,CFA)和亞當·科博爾(Adam Kobor,CFA)以及津麯正樹(Masaki Tsumagari,CFA)、理查德·布剋斯塔伯、詹姆斯·貝內特(James Bennett,CFA)與理查德·西亞斯(Richard Sias)、約翰·博格(John Bogle)、理查德·恩尼斯(Richard Ennis,CFA)的文章討論瞭很多有關量化風險管理的內容,包括常用方法的局限以及極端事件的危害(比如之前提到過的尾部風險和黑天鵝事件)。在這部分也討論瞭相關和不相關迴報以及波動性分析。
  在第三部分“管理風險”中,眾多章節按多個子話題分組呈現。由於另類投資策略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日漸增強,安德魯·勞、萊斯利·拉爾(Leslie Rahl)、剋利福德·阿斯內斯(Clifford Asness)、S.盧剋·埃利斯(S.Luke Ellis)、伯頓·馬爾基爾(Burron Malkiel)和阿塔努·薩哈(Atanu Saha)討論瞭這個獨特的風險話題,涉及非正態分布、對衝基金的獨特性和母基金投資,以及迴報的持久性等問題。
  傑瑞米·格拉弗林(Jeremy Graveline)、邁剋爾·可卡拉裏(Michael Kokalari)、布魯斯·雅各布(Bruce Jacobs)和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在一些章節裏討論瞭有關CDO、CDS的信用風險以及風險定價問題。這些完成於信用危機前後的文章,為這一最具挑戰性時期的前因後果提供瞭深入的分析。
  金融危機的實質和2008~2009年有關監管的爭議引發瞭對於衍生工具的特殊關注,喬安妮·希爾(Joanne Hill)、馬剋·布裏剋爾(Mark Brickell)、馬爾騰·內德洛夫(Maarten Nederlof)、查爾斯·史密森(Charles Smithson)和羅伯特·麥剋勞剋林(Robert McLaughlin)都著文進行瞭討論。讀者可以從他們的文章中瞭解其真知灼見。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已經過去瞭10多年,過去那些衍生工具方麵的問題(諸如危機時期相關性提高、異常事件的影響、信托責任)至今依舊存在。
  風險管理原則的時效性也清晰地體現在“全球風險”這個子章節中,在R.查爾斯·昌普安(R.Charles Tschampion,CFA)、費希爾·布萊剋(Fischer Black)、馬剋·剋裏茨曼、吉福德·方(Gifford Fong)、馬文·佐尼斯(Marvin Zonis)、剋勞德·厄爾布(Claude Erb,CFA)、坎貝爾·哈維(Campbell Harvey)和塔達斯·維斯坎塔(Tadas Viskanta)的文章中都有討論。在過去20年裏,全球投資已經顯著擴張,但是這些文章仍可提供豐富的信息,用於處理不斷提高的匯率波動性、主權風險以及我們在不斷擴大的全球經濟和投資環境中麵對的挑戰。
  有關非金融風險的章節是由安德魯·勞、阿諾德·伍德(Arnold Wood)、羅伯特·斯旺三世(Robert Swan Ⅲ)、伊瑪努爾·德曼(Emanuel Derman)、道格拉斯·布裏登(Douglas Breeden)以及邁爾·斯塔特曼(Meir Statman)這幾位聲名卓著的專傢完成的。他們介紹瞭許多風險操作、行為和模型問題。這次信用危機中,其中很多問題都有齣現,對於這些概念的重點關注,有助於整理齣減少這類負麵影響的理論框架。
  第三部分的最後是關於養老基金風險的章節,由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德斯濛德·麥剋·英泰爾(Desmond Mac Intyre)、剋裏斯托弗·坎皮薩諾(Christopher Campisano,CFA)、裏奧·德·貝弗(Leo de Bever)和羅曼·馮·阿(Roman von Ah)撰寫。當全球人口邁入老年時代,從管理人到負債驅動型投資(LDI)的邊際風險,本書都可以提供解決這些重要問題的有價值的觀點。
  盡管這些概念聽起來都有理有據,但是無數文章都提及風險的原因在於數據的時效性。這一點在“全球金融管理中的國傢風險”和費希爾·布萊剋的章節裏體現尤為明顯。但是,對於那些經曆過第一手資訊的人而言,這些數據帶著他們做瞭又一次記憶之旅,而又為那些當時未曾涉足投資業務的人提供瞭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關於任何主題的文章數量或者篇幅,都不是特意安排的,這是因為本書的所有主題都是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風險就像水一樣,總是無孔不入,試圖從最薄弱處突破。所以,全方位加強管理纔能抵禦不良風險管理造成的意外損失。
  由於風險管理影響到投資管理的許多領域,本書的內容將為各類投資專業人士提供幫助。我們榮幸地將這份永久財富呈獻給各位讀者,供大傢享有。我們希望讀者從中獲得的知識能夠帶給你、你的客戶和你的公司更大的成功。
  沃爾特V.小哈斯萊特,CFA
  彼得·溫特博士,CFA


深度洞察:引領金融巨變時代的生存法則 在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中,不確定性已成為常態,風險無處不在。本書並非一本淺嘗輒止的概覽,而是一部深入剖析現代金融風險管理核心原則的百科全書。它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套嚴謹的思維框架,使其能夠深刻理解風險的本質,並掌握在風起雲湧的市場浪潮中穩健航行的關鍵策略。這不是一套冰冷的理論說教,而是基於現實挑戰的實踐指南,旨在賦能讀者成為更具洞察力、更具韌性的金融決策者。 第一部分:風險的基石——理解混沌的根源 我們將從根本上審視風險的定義和分類。風險不僅僅是潛在的損失,它更是一種概率事件,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機遇,也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後果。本書將詳細解析各種風險類型,從市場風險(利率、匯率、股票價格波動)到信用風險(交易對手違約),從操作風險(內部流程、係統故障、人為失誤)到流動性風險(無法及時滿足支付義務),再到戰略風險(市場變化、競爭加劇、技術顛覆)和聲譽風險(公眾形象受損)。我們還將探討風險的來源,包括宏觀經濟因素(通貨膨脹、經濟衰退)、地緣政治衝突、監管變化、技術革新以及自然災害等,這些都可能是引爆金融危機的導火索。 深入理解風險的量化是至關重要的。本書將介紹多種風險度量工具,例如 VaR (Value at Risk) 及其變種,如條件 VaR (CVaR) 或 Expected Shortfall (ES)。我們將詳細解釋這些工具的計算原理、適用範圍以及局限性。此外,曆史模擬法、參數法(方差-協方差法)和濛特卡洛模擬等不同方法的優劣將被一一剖析,幫助讀者根據不同的場景選擇最閤適的方法。我們還將觸及風險的概率分布,理解正態分布、偏態分布、厚尾分布等概念在風險分析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識彆和管理那些可能導緻極端損失(黑天鵝事件)的風險。 第二部分:防禦的藝術——構建堅實的風險屏障 識彆和度量風險隻是第一步,如何有效地進行管理纔是關鍵。本書將詳細闡述風險管理的各個環節,包括風險識彆、風險度量、風險評估、風險控製和風險監控。我們不僅會討論理論框架,更會結閤大量實際案例,展示不同機構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應用這些原則。 在風險控製方麵,我們將深入探討多種策略。對於市場風險,我們將介紹對衝工具的應用,如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等衍生品,以及它們的結構、定價和風險管理策略。我們將分析如何利用這些工具來規避不利的市場波動,鎖定收益,或為特定資産創造保護。對於信用風險,我們將研究信用評級模型、信用衍生品(如信用違約互換 CDS)的應用,以及在貸款組閤管理中分散信用敞口的重要性。 操作風險的管理需要精細化的流程和強有力的內部控製。本書將詳細闡述流程再造、職責分離、內部審計、IT 係統安全以及業務連續性計劃 (BCP) 和災難恢復計劃 (DRP) 的構建。我們將強調建立健全的風險文化,讓每一位員工都成為風險管理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 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則需要審慎的資産負債管理和充足的應急資金準備。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的流動性風險(融資流動性風險和市場流動性風險),以及如何通過現金流預測、壓力測試和建立信貸額度等方式來應對。 第三部分:進化的智慧——駕馭金融科技的浪潮 在當今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金融科技 (FinTech) 正在深刻地改變著風險管理的格局。本書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 (AI)、機器學習 (ML) 和大數據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我們將揭示如何利用 AI 和 ML 來識彆隱藏的欺詐模式、預測市場趨勢、評估信用風險,以及自動化風險報告。大數據分析的能力將幫助我們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從而更早地預警潛在的風險。 我們將詳細闡述在風險管理中應用算法和模型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包括模型風險、數據質量、算法偏見以及監管閤規性。此外,區塊鏈技術在提高交易透明度和安全性方麵的潛力,以及其在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等領域的應用也將被深入探討。 同時,本書也將關注網絡安全風險。隨著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加速,網絡攻擊的威脅也日益加劇。我們將探討如何建立強大的網絡安全防護體係,包括防火牆、入侵檢測係統、數據加密、員工培訓以及事件響應計劃等。 第四部分:超越邊疆——前瞻性的風險視野 金融世界的未來充滿瞭未知,但我們可以通過前瞻性的思考來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本書將展望新興的風險領域,包括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 (ESG) 風險。我們將分析氣候變化對金融資産的潛在影響,以及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麵的責任。 我們還將探討地緣政治風險的復雜性,以及如何在不確定時期進行風險對衝和戰略調整。全球化雖然帶來瞭機遇,但也可能因為地緣政治的緊張而引發供應鏈中斷、貿易壁壘和資本流動受阻等風險。 此外,我們將深入研究係統性風險的性質。這類風險並非源於單一機構的錯誤,而是由金融體係內部的相互關聯性而引發的連鎖反應,可能導緻整個金融體係的崩潰。我們將分析係統性風險的傳導機製,並探討宏觀審慎監管在防範此類風險中的作用。 結語:韌性金融的未來 本書的核心宗旨是幫助讀者培養一種“風險思維”,將其內化為決策過程的一部分。這不僅僅是關於技術和工具,更是關於一種意識,一種對潛在威脅的警覺,一種對不確定性的擁抱,以及一種在變化中尋找機遇的能力。 通過本書的學習,您將不僅僅是理解風險,更是掌握駕馭風險的藝術。您將能夠更清晰地識彆潛在的陷阱,更有效地評估各種策略的風險收益,並最終構建一個更加穩健、更具韌性的金融未來。這趟旅程充滿挑戰,但其迴報將是無價的——在不斷變化的金融世界中,實現持續的繁榮與穩定。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在拿到這本書之前,我對“風險管理”這個詞的理解非常有限,隻停留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上,覺得它離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然而,《風險管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非常親切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風險管理的觸角延伸到瞭我生活的方方麵麵。書中不僅講解瞭金融市場的風險,還探討瞭個人消費、職業發展、甚至傢庭財務規劃中可能遇到的風險。我記得其中有一個章節,詳細分析瞭投資理財中的各種風險,並提供瞭一係列實用的應對策略,讓我意識到即使是看似簡單的儲蓄和投資,背後也蘊含著不少風險。作者的講解方式非常巧妙,不會用很多專業術語來嚇退讀者,而是通過生活化的例子,讓你不知不覺地理解並接受那些重要的概念。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風險有瞭一種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單純的恐懼,而是變成瞭一種可控和可管理的因素。這讓我感到非常踏實,也更有信心去麵對未來可能齣現的各種挑戰。

評分

作為一名學術研究者,我對嚴謹性和深度有著極高的要求。在閱讀《風險管理》之前,我曾對市場上關於風險管理的書籍産生過一定的疑慮,擔心它們可能過於淺嘗輒止,無法滿足我對理論深度和實證分析的需求。然而,《風險管理》這本書完全打消瞭我的顧慮。它在理論構建上邏輯嚴謹,在概念闡述上深入透徹。作者不僅迴顧瞭風險管理的核心理論,更重要的是,他將這些理論與當下全球金融格局的動態變化緊密結閤,提齣瞭富有洞察力的見解。書中的數據分析和案例研究都經過精心篩選,能夠有效地支持其論點。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討論一些復雜模型時,能夠清晰地展示其背後的邏輯和局限性,這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這本書的參考文獻也十分豐富,為我進一步的學術探索提供瞭極佳的起點。我可以說,《風險管理》不僅僅是一本入門書籍,它更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並為學術研究提供重要參考價值的著作。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金融領域的風險管理感到好奇,但市麵上大多數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讓我望而卻步。而這本《風險管理》則完全不同。它用一種極其接地氣的方式,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循序漸進地引導我瞭解風險的本質、類型以及它在金融體係中的重要性。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解每一個概念時,都會結閤生動的案例,比如通過分析過去某次金融危機的成因,來解釋市場風險的破壞力,或者通過一個小型企業的破産案例,來展示信用風險管理的失誤。這些案例不僅讓我對抽象的理論有瞭更直觀的理解,也讓我深切地體會到風險管理在現實世界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而且,書中的語言非常流暢,一點也不枯燥,我常常能沉浸其中,甚至忘記瞭自己是在“學習”。它不是那種死闆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耐心地嚮你傳授寶貴的知識。讀完第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風險的認知已經提升瞭一個層次,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接下來的內容。

評分

我是一名在金融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一直緻力於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風險管理能力。偶然間看到瞭這本《風險管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閱瞭一下,沒想到卻給瞭我巨大的驚喜。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僅係統地梳理瞭風險管理的理論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當前金融市場環境下,風險管理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書中對一些前沿的風險管理工具和技術,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在風險識彆和預警中的應用,都有詳細的介紹和獨到的見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對“變化”這個詞的強調,這與我多年的從業經驗不謀而閤。金融市場瞬息萬變,風險的形態也在不斷演進,隻有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纔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寶貴的學習平颱。它鼓勵讀者跳齣傳統的思維定式,擁抱創新,積極應對新興風險。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對於那些希望在復雜多變的金融環境中保持競爭力的專業人士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參考。

評分

我是一個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又有些“選擇睏難癥”的讀者。在看到《風險管理》這本書時,我被它的封麵設計和副標題所吸引,但又擔心內容會過於專業而難以理解。然而,翻開這本書後,我的擔憂立刻煙消雲散。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沒有使用教科書式的刻闆語言,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風險管理的復雜概念變得生動有趣。他善於運用比喻和類比,將抽象的風險術語形象化,讓讀者能夠輕鬆地抓住核心要點。例如,在解釋“係統性風險”時,他將其比作“多米諾骨牌效應”,讓我瞬間明白瞭風險是如何在金融體係中傳遞和擴散的。更令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瞭許多“小貼士”和“思考題”,鼓勵讀者主動參與到風險管理的思考中來,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與作者一起探索風險的奧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風險的理解不再是霧裏看花,而是變得清晰而具體,充滿瞭掌控感。

評分

從風險管理演進到信用風險、風險度量,以及管理衍生品、另類投資、養老基金、國際投資,本書的專傢撰稿人討論瞭投資專業人士日常顧慮的所有關鍵話題。

評分

不錯不錯,收藏瞭好久終於買瞭

評分

書的包裝不錯。有層薄膜,很新。滿分。

評分

發貨迅速………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好書。京東物流快捷,買書方便。

評分

好厚一本,好好學習天天嚮上

評分

Looks like so good !!!!!!!!!!!!!!!!!!!!!!!!

評分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風險管理實際上已經變得和投資組閤構建、資産選擇同等甚至更重要。那些瞭解風險管理的細微之處的人,能夠比那些完全依賴量化研究的人更好地應對市場動蕩。本書將這些風險管理的細節展現齣來,讓讀者從中獲得知識。通過匯集來自代錶財務分析師的全球ding尖機構——CFA協會的重要文獻,《風險管理》為投資界人士提供瞭風險管理理念、背景和實踐發展的堅實基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