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的前世今生

高铁的前世今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麟,李政 著
图书标签:
  • 交通运输
  • 铁路
  • 高铁
  • 中国铁路
  • 科技发展
  • 工程技术
  • 社会发展
  • 历史文化
  • 经济影响
  • 基础设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180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95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系统讲述世界高铁技术发展史的科普图书;2、铁路专业人员创作,让读者对高铁的了解更加深入;3、本书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能够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高铁技术发展的艰辛与不易;4、本书将视角放眼全世界,通过对各高铁大国的横向与纵向比较,让读者一目了然,更加为中国高铁的发展进步而自豪。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世界高铁技术发展史,重点探寻高铁技术起源,回顾高铁发展历史,重温高铁艰辛历程,弘扬高铁优秀文化。首次系统披露了全球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高铁发展历史,很多史实对于帮助读者了解高铁的发展艰辛历程很有帮助。

作者简介

  王麟,本名王俊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处高级工程师;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天津市国学研究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科普、历史专栏作家,百度百科专业影评人。
  参加和主持的主要铁路项目工作有:秦沈客专勘察设计;秦沈客专引入沈阳枢纽方案研究;北京南站前和京津城际轨道交通方案研究;北京站扩能改造工程设计;京沪高速铁路京津段及天津西站综合交通枢纽站场设计。已经出版的作品有图书《铁路传奇》、《铁路擎起的朝阳》《铁路的秘密》《海门开》等6部。

  李政,男,1977年生,天津人,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博士,现为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分院副总工程师,所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持完成了全国六大高铁调度指挥中心以及天津西站、杭州南站、沈阳南站、沪昆高铁湖南段站房等高铁工程的建筑设计工作。代表著作有《铁路客站建筑课程设计》等。

目录

第一章 前高铁时代的速度试验 1
第一节 蒸汽机车的速度狂飙记录 3
第二节 内燃机车衔接两个辉煌时代 9
第三节 电力机车开启准高速时代 15
第四节 前高铁时代的文化冲击波 20
第二章 高速铁路技术的开拓者 25
第一节 日本新干线的前尘往事 27
第二节 名至实归的新干线之父 31
第三节 新干线修建要出奇招 34
第四节 法国高铁研发奋起直追 38
第五节 飞行无轨列车昙花一现 42
第六节 TGV高速列车的先行者 46
第七节 德国铁路一直走在提速途中 50
第八节 英国高速列车研发柳暗花明 55
第九节 美国雄心勃勃的高铁研发计划 60
第十节 俄罗斯承接苏联的高铁事业 65
第十一节 被忽视的高速铁路先行者 69
第三章 世界高铁竞技展风流 73
第一节 日本高铁四分天下有其一 75
第二节 种类繁多的新干线动车家族 80
第三节 法国TGV历尽百劫终登场 88
第四节 德国高铁在谨慎中稳步推进 98
第五节 英国高铁在失意中寻求突围 107
第六节 意大利西班牙高铁默默耕耘 112
第七节 鲜为人知的瑞典高速铁路 120
第八节 韩国高铁从模仿走向自力更生 128
第九节 美国高铁计划实施任重道远 140
第四章 保障高铁安全的关键技术 149
第一节 高铁线下基础牢靠是保障 151
第二节 回首铁路轨道发展百年 156
第三节 高铁动车组的前生今世 162
第四节 高铁列车控制系统发展史 170
第五节 高铁安全防灾监控系统的演变 178
第五章 中国高铁的追梦之旅 183
第一节 广深准高铁是铁路提速的信号弹 185
第二节 铁路大提速为高铁积蓄能量 190
第三节 高铁技术在争论中不断进步 195
第四节 国产高速转向架的研发历程 206
第五节 国产动车组研发经历阵痛期 209
第六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14 第七节 中国高铁的技术创新成果 219
第八节 中国高铁的未来发展之路 225
附录一:中英文术语对照 229
附录二:参考文献 237

前言/序言

  【我们都有一个陆地飞翔的梦想】
  “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这是1876年,流传于上海吴淞地区的一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这一年,吴淞铁路诞生,这是由外国人修建的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铁路。当时光绪皇帝刚登基两年,还是一个五岁的懵懂顽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西洋入侵者的炮火已经轰开中国大门36年,这个如负重老牛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巨大变革的前夕。只是朝野上下苟且,民众愚昧无知,踏荆棘而无痛感,临险渊而不自知。倏忽之间,二十年又转眼逝去,中国迎来命中注定的浩劫。一场甲午海战,让国人精神饱受摧残多年,振兴中华这个宏伟目标,已经成了每一个充满正义感人们心中的永恒信念。
  国家在饱受内忧外患之际,西方列强用铁路这把利器,插入了中国心脏腹地,斩断了这个古老国家的手足百骸,像无数条枷锁,捆住了这个落魄的巨人。挣扎徒劳,却无法挣脱。每一条铁路的延伸,都包含着一段血与火的历史。千疮百孔的国家步履维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当年也只能是梦想。而在同一时刻,搭上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战车的西方国家,迅速崛起,也将铁路作为国家的动脉和灵活的四肢,为扩张和征服而努力。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速度”二字,从技术落后的境地打个翻身仗,赶超那些铁路技术强国,更要用“速度”来达到目的。时空漂移,岁月荏苒,民族崛起,时不我待。而国家铁路运能的严重不足,设备陈旧,速度慢如蜗牛,乘车条件恶劣,服务态度不佳,也让铁路部门饱受诟病。高速公路与航空的迅猛发展,不断蚕食着铁路市场。激烈的竞争让铁路意识到,只有提高速度,才能化解这场危机;只有提高速度,才能与大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
  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陆地飞翔的梦想,那是对速度和力量的膜拜与向往。二战之后,日本在百废待兴的废墟上韬光养晦,十年磨一剑,直到1964年新干线的开通和奥运会的举办,证明了日本国已经重拾往日的工业辉煌,重回发达国家行列。铁路在其中起的作用,怎么美誉都不为过。而在2008年之前,世界上没有多少国家关注中国的命运,但是一场惊雷滚滚,霹雳声声,2008年8月份,日本当年的场景在中国上演,我国第一条时速350km/h的京津城际轨道交通成功载客运营,高铁梦变成了现实。一周之后,奥运会如期举办。两件大事,震惊了世界。陆地飞翔,如今梦想成真。
  作为一名有幸经历了中国整个高铁发展历程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中国高铁取得的成就激动不已。笔者先后参与了国内多条长大铁路干线的提速改造扩能设计工作,参与了当年亚洲第一大站——北京南站的前期方案研究,承担了天津西站的站场设计任务;曾经为秦沈客运专线的勘察设计挥洒青春与汗水,曾经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为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全身心地投入。在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开通之前,我作为设计者之一,添乘高速试验列车从北京飞驰到上海,“千里江陵一日还”已经不再是诗人的夸张与想象,1318公里的旅途终结于五小时之内。速度,确实改变了中国。
  世界高铁技术发展,是有脉络可循的,需要有心人去挖掘这段历史,将其伟大辉煌的历程奉献给读者。笔者在很早之前就希望撰写一本关于高速铁路技术发展史的图书,经过苦心搜寻中英文资料,与铁三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分院副总工程师李政博士共同伏案精心创作,得以完成此书。本书的创作和出版得到了在中国铁道出版社许士杰主任、铁三院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树德、《铁道知识》杂志社罗春晓、“中国民间评论员”解筱文、天津《每日新报》王永利、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大学高鹏等老师和朋友们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将日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韩国、俄罗斯、美国、中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铁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总结,以“技术发展”为主线,以“列车速度”为书眼,展现为高铁技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和事迹,分享那些非凡的技术成果。
  本书献给所有为高铁事业拼搏的铁路人。
  本书献给所有支持中国高铁建设的有识之士。
  向所有的铁路工作者致敬!

《高铁的前世今生》图书简介 引言:穿越历史的钢铁巨龙 在现代社会,速度已成为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尺,而高铁,无疑是这股时代洪流中最具代表性的速度象征。它不仅是一项交通运输技术的革新,更是一部浓缩了人类对速度不懈追求、技术智慧不断涌现、乃至国家发展战略深刻变革的宏大史诗。《高铁的前世今生》一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这条纵横陆地的钢铁巨龙,是如何从蒸汽时代的蹒跚学步,发展成为如今飞驰千里、改变世界的高速铁路。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技术手册,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分析报告,而是一部融汇了历史、技术、经济、社会、人文等多重维度的深度探索。我们将追溯高铁诞生的历史必然,解析其技术演进的曲折历程,审视其对全球经济格局、城市发展、生活方式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并展望其未来的无限可能。 第一章:蒸汽的呼唤——高铁的萌芽与早期探索 在人类对速度的原始渴望中,蒸汽机是第一位伟大的催化剂。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的成熟,铁路运输的曙光乍现。本书将首先回溯至那个轰鸣着蒸汽、弥漫着煤烟的时代,讲述第一条铁路的诞生,以及早期蒸汽火车如何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载客能力,颠覆了传统的陆路交通。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富有远见的工程师和发明家,他们如何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进行着大胆的尝试和突破。从乔治·史蒂芬孙的“火箭号”到更先进的蒸汽机车,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凝聚着辛勤的汗水和不屈的探索精神。这一时期,铁路建设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资金匮乏以及社会各界的质疑,但其展现出的强大潜力和改写人类出行方式的巨大能量,已经初露端倪。我们还将探讨早期铁路在工业革命中的关键作用,如何成为连接生产与市场的动脉,加速了资源的流动和财富的积累。 第二章:电气化的浪潮——迈向高速铁路的征程 蒸汽时代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尤其是其速度的天花板。20世纪初,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交通运输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本书将深入探讨电力机车如何取代蒸汽机车,以及由此引发的早期电气化铁路的建设浪潮。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对“高速”列车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尝试。虽然此时的“高速”与现代高铁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些早期的实验性项目,例如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闪电列车”(Fliegender Hamburger)以及英国的“银箭”号(Silver Jubilee),已经展现出对提升列车运行速度的执着追求。它们通过流线型的车体设计、优化的轨道铺设以及更强大的动力系统,突破了传统列车的速度瓶颈。本书将详细剖析这些早期高速列车的技术特点,分析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如何为后来的高速铁路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第三章:速度的飞跃——高速铁路的定义与技术突破 真正的“高速铁路”概念,是在20世纪中叶之后才逐渐清晰并得以实现的。本书将详细解析高速铁路(High-Speed Rail, HSR)的定义,通常指商业运营速度达到200公里/小时以上,或者专门修建的、用于250公里/小时以上运行的铁路线路。我们将深入剖析实现这一速度飞跃的关键技术突破,包括: 动力系统: 从早期的电力机车功率提升,到如今更加先进的牵引系统,如交流变频电机、再生制动技术等,这些技术如何实现更强大、更高效的动力输出。 车辆设计: 流线型车体、轻量化材料的应用,以及气动性能的优化,如何有效降低空气阻力,使列车能够以更高的速度平稳运行。 轨道与信号系统: 高标准、高精度的轨道铺设、先进的供电系统(如接触网)、以及更为精密的信号控制系统(如CTCS、ETCS),如何确保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准时性。 运行控制: 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如何实现列车之间的间隔控制、速度调节和紧急制动,确保万无一失。 我们将重点介绍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日本的新干线(Shinkansen),以及其“子弹头列车”的技术成就和运营模式。同时,也将回顾德国的ICE(Intercity-Express)和法国的TGV(Train à Grande Vitesse)等早期高速铁路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它们各自在技术选择、建设理念和运营策略上的异同,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了高速铁路在全球的普及。 第四章:改变中国——中国高速铁路的崛起之路 中国高速铁路的崛起,无疑是21世纪最令人瞩目的交通革命之一。本书将用相当篇幅,详细描绘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从最初的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系统梳理中国高铁技术自主化、体系化的战略布局。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 详细介绍中国在建设早期高铁线路时,如何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自主创新与体系化发展: 重点阐述中国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装备制造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如何逐步提升的,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大规模建设与网络化运营: 追溯中国高铁网络从最初的几条线路,到如今覆盖全国、纵横交错的庞大体系,分析其建设过程中克服的工程难题、管理挑战和技术瓶颈。 “中国速度”与“中国模式”: 探讨中国高铁在技术、建设、运营、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中国速度”和“中国模式”对全球高铁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京沪高铁、沪杭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展示中国高铁建设的宏伟成就,并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国家战略和经济推动力。 第五章:高铁的脉络——对经济、社会与生活的影响 高速铁路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交通运输本身。它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重塑社会格局、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强大引擎。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高铁带来的深远影响: 经济驱动力: 高铁如何缩短时空距离,促进要素流动,优化产业布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我们将探讨高铁对旅游业、商贸流通、高端制造业等产业的拉动作用,以及对城市群、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作用。 城市发展与空间重塑: 高铁站枢纽如何成为新的城市发展极,带动周边区域的商业、住宅、服务业的集聚。我们将分析高铁如何改变城市的通勤模式,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 高铁如何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实现“一日生活圈”、“同城化”的梦想。我们将探讨高铁对家庭团聚、商务往来、文化交流等带来的便利,以及它如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文化交流与区域融合: 高铁在加速人员流动、信息传播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认同感的增强,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家整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第六章:未来的畅想——高铁的创新与挑战 技术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高铁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技术创新前沿: 探讨下一代高速列车,如磁悬浮列车(Maglev)、超高速列车(Hyperloop)等可能的技术路径和发展前景。我们将分析它们的优势、劣势以及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的可能性。 智能化与绿色化: 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如何应用于高铁的智能化升级,例如预测性维护、智能调度、乘客个性化服务等。同时,也将关注高铁在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创新。 全球化布局与国际合作: 分析当前全球高铁市场的发展态势,以及中国高铁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面临的挑战: 审视高铁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依然存在的挑战,例如高昂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城市规划的协同问题、环境影响评估、以及安全保障的持续升级等。 结语:驶向更远方 《高铁的前世今生》一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完整而深刻的高铁发展画卷。从蒸汽时代的蹒跚,到电气化的探索,再到现代高速铁路的辉煌,以及中国高铁的崛起,我们不仅看到了技术的飞跃,更理解了人类追求速度、追求连接、追求发展的强大动力。本书相信,高铁,这条承载着历史、连接着未来、改变着世界的钢铁巨龙,将继续以其无可匹敌的速度和力量,引领我们驶向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漫长的出差旅途中开始阅读这本大部头的,说实话,我原本是抱着打发时间的态度,没想到很快就被里面对不同国家铁路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给吸引住了。不同于国内许多同主题的书籍往往聚焦于本国成就,这本书的国际视野相当开阔。它细致地对比了欧洲大陆的铁路网络构建与北美大陆的扩张需求之间的差异,那种基于不同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背景所催生的技术路线选择,看得人茅塞顿开。比如,书中对法国高速铁路TGV早期遇到的地方阻力,以及日本新干线在抗震和准点率上的极限挑战的描述,都极其深入且客观。作者的笔调非常冷静克制,没有过度的赞美或贬低,而是用翔实的数据和案例支撑起他的论点。读到这些篇章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技术如何在特定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全球交通版图。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能把交通工具的演进,提升到社会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层面去解读,这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视觉学习者量身定做的。我通常不太耐烦看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但这本书里穿插的那些老照片、技术手稿的扫描件,以及现代高铁内部结构的剖面图,质量高得惊人。特别是那些早期机车的黑白照片,光影的处理和人物的表情都充满了故事感,让人能直观感受到那个时代工业美学的力量。而且,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技术概念时,会非常体贴地配上清晰的示意图,而不是简单地用文字堆砌。例如,在讲解磁悬浮技术的基本原理时,那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原本抽象的电磁场作用变得一目了然。我感觉作者不仅是个历史学家,还是个优秀的视觉传达者。这本书的价值,有一半在于它作为一本精美的画册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感和文献价值,它让“硬核技术”拥有了可以被欣赏的美感。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它有一种独特的、带有学者气质的幽默感,让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轻快。作者在处理那些严肃的工程细节时,偶尔会穿插一些充满智慧的旁白或者轶事,这些小小的“调剂品”有效地避免了阅读疲劳。比如,在描述某个国家在竞争中采用了激进的技术路线时,他会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总结其风险,那种措辞精准而又不失风趣,让人会心一笑。这种成熟的文笔,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铁路发展史,变成了一种享受。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性的流畅度,阅读起来非常顺畅,完全没有那种“学术著作”的架子。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平衡得非常好——平衡了历史与前沿,平衡了技术细节与宏观叙事,更平衡了严肃性与可读性,是我近期阅读体验最佳的一本书籍之一。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和现代感的线条结合,让人忍不住想翻开。我本来对技术类的书籍是有点敬而远之的,总觉得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像啃硬骨头。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轨道力学或者牵引系统图解,而是像讲故事一样,从早期的蒸汽机车时代开始娓娓道来。那种对早期铁路建设者们筚路蓝缕的描述,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铁锈味和煤烟味的年代。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抓住普通读者的好奇心,他用了很多生动的细节,比如早期火车司机面对的恶劣天气,乘客们对“铁马”的惊奇与恐惧,这些都让冰冷的机械历史变得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欢它对关键技术突破点的切入角度,不是枯燥的参数对比,而是探讨某一项技术的出现,是如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观念和社会结构的。读完第一部分,我对“速度”的追求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轨道交通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渴望缩短时空距离的史诗。

评分

说句实在话,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关于未来交通展望的那几章,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和一丝隐隐的忧虑。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对现有成就的歌颂,而是大胆地提出了未来交通可能面临的瓶颈:能源消耗、基础设施维护成本的指数级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对传统铁路线路切割城市肌理的影响。他探讨了超高速真空管道列车(Hyperloop)这类颠覆性技术的潜力与现实障碍,分析得非常透彻,没有丝毫的“科幻宣传”的浮夸。读到这里,我意识到,这本书的视角是跳跃的,它不仅回顾了“来时路”,更严肃地审视了“前方路”。它迫使我思考,当我们追求越来越快的速度时,我们到底在牺牲什么?这种对技术发展的辩证思考,让这本书的厚度骤然增加,从一本历史科普读物,升华为一本关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录。这种严肃的、面向未来的拷问,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

评分

书的内容写的不如高铁风云录详细,但是也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评分

感觉一般吧,有材料拼接的嫌疑。内容挺浅的,没有什么深入的讨论。

评分

不错

评分

本书印刷精美,内容丰富,作者作为铁路工作的从业者,从独特的角度向读者完美的展示了高铁的发展历程,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

不错的商品,个人感觉满意,物美价廉,是正品,送货快,买的也放心,谢谢!!书不错,指文图书,我是紧跟的!一如既往的支持指文,风格独特,印刷精美,值得推荐。东西不错,送货迅速,值得购买.

评分

书收到了,正品没问题,主要一个是京东快递确实是快。

评分

精美印刷,图文并茂,一部介绍世界高铁发展历史的科普历史图书。

评分

印刷精美,质量上乘,重点推荐

评分

本书印刷精美,内容丰富,作者作为铁路工作的从业者,从独特的角度向读者完美的展示了高铁的发展历程,推荐大家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