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

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志斌,宁佐良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欣赏
  • 大学教材
  • 艺术史
  • 西方音乐
  • 音乐文化
  • 合众艺术馆
  • 高等教育
  • 音乐教育
  • 艺术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699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66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3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立足于实用性与规范性,对音乐基本知识和音乐作品的分析研究按由浅入深的原则分章编排。
  《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第1章介绍节奏与律动,第二章介绍调式与旋律,第三章介绍音色与媒介,第四章介绍多声与织体,第五章介绍结构与题材,第六章介绍历史与风格,第七章介绍戏剧与舞蹈,第八章介绍中国和世界的音乐。

作者简介

  许志斌,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宁佐良,作益家,计算机音乐专家,曾师从陈世宾教授、赵晓生教授学习作曲,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及山西大学音乐学院任教,现为上海华新乐器有限公司音乐总监、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秘书长。出版多部教材,包括《电脑音乐概论》《多媒体音乐教学技术》《音乐欣赏入门》《计算机音乐制作VCD教程》等,并主持《钢琴考级指南》电脑软件开发。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节奏、律动
第一节 音乐最原初的要素——节奏
第二节 从中世纪到浪漫主义西方音乐的节奏特点
第三节 20世纪之后——新的节奏观念
第四节 影响音乐律动的相关概念
第五节 固定节拍节奏模式与舞曲体裁

第二章 调式、旋律
第一节 音乐最基础的音高组织:调式
第二节 中古调式:古代西方的调式音阶
第三节 从巴赫到瓦格纳:西方大小调调式音阶
第四节 宫商角徵羽:古代东方的调式音阶
第五节 流行音乐鼻祖:爵士乐调式音阶
第六节 调式如何组织旋律与和声
第七节 调式在音乐风格形成上的作用

第三章 音色、媒介
第一节 乘着歌声的翅膀:人声
第二节 敲出铿锵节奏:打击乐器
第三节 “牛角、海螺”发出的声音:铜管乐器
第四节 牧神的笛子:木管乐器
第五节 会唱歌的乐器:弦乐器
第六节 黑白键艺术:键盘乐器
第七节 科技与艺术的结晶:电子乐器和计算机音乐
第八节 音乐作品生产的几个环节

第四章 多声、织体
第一节 西方多声音乐的兴起
第二节 文艺复兴——复调音乐的黄金时期
第三节 巴洛克——复调音乐的巅峰与主调音乐的兴起
第四节 和声语言的拓展
第五节 主调音乐织体的表现形态
第六节 复调音乐织体的表现形态

第五章 结构、体裁
第一节 音乐的“呼吸”
第二节 音乐的主题及延展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歌曲的常见结构:一段体和两段体
第四节 从三段体到奏鸣曲式
第五节 回旋曲式
第六节 主题与变奏曲式
第七节 多乐章的套曲: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组曲
第八节 室内乐的各种形式

第六章 历史、风格
第一节 中世纪时期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
第三节 巴洛克音乐
第四节 古典主义时期
第五节 浪漫主义时期
第六节 20世纪音乐

第七章 戏剧、舞蹈
第一节 圣咏与清唱剧
第二节 经久不衰的歌剧
第三节 舞剧的音乐
第四节 音乐剧的兴起
第五节 影视音乐
第六节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第七节 绘画对音乐的影响

第八章 中国、世界
第一节 非西方音乐
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音乐文献
第三节 传说中的中国古代音乐
第四节 传统的中国民间音乐

前言/序言

  本书是在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时代大背景下编写的,体现了大学音乐欣赏课程自身的逻辑体系,全书构架和内容力求突出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紧密结合。同时,本书遵循学科内容体系与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音乐教学实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编写原则。在编写过程中,编者注意吸收同行专家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力求能够将学术界新的思想和成果纳入图书中。本书还鉴于吉卜赛音乐的独特性及其在世界民族音乐中的重要影响,对其做了专门的介绍。
  此外,编者加入了有关世界民族音乐方面的一些简单内容。这将作为本书全新的尝试。
  “学问不精,听道不深”,书中存在的不足乃至谬误,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好的,以下是一份根据您的要求创作的图书简介,该书名为《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但内容将完全聚焦于一个虚构的、与您提供的书名不相关的艺术领域,以满足“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要求,同时力求详细、自然。 --- 《尘封的航迹:中世纪欧洲海权变迁与技术革新研究(公元800-1450年)》 作者: 艾德里安·费尔南德斯 博士 出版社: 寰宇历史研究中心 页码: 680页 (含150幅考古图示与地图) 内容提要:重塑海洋认知,探寻中世纪的蓝色脉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习惯于将中世纪视为内陆的、封建的、与海洋疏离的时代。然而,《尘封的航迹》以严谨的考据和全新的视角,彻底颠覆了这一刻板印象。本书聚焦于公元800年至1450年间,欧洲与地中海、北海及大西洋沿岸文明在航海技术、贸易网络构建及军事海洋战略上的深刻演变。这不是一本关于船只图谱的简单汇编,而是一部深入剖析权力结构、经济驱动力与技术创新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中世纪海权格局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曙光与蛰伏(800-1050年)——从维京长船到拜占庭的贸易壁垒 本卷首先审视了加洛林帝国衰落后,欧洲海域的碎片化状态。我们详细考察了维京人(诺斯人)的扩张行为,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地理政治框架下——他们不仅仅是劫掠者,更是连接波罗的海、不列颠群岛乃至俄罗斯内陆水系的早期全球化先行者。 重点章节解析: 长船的拓扑学意义: 分析维京长船的结构力学,如何使其能够适应从冰冷峡湾到浅滩河口的复杂环境,并探讨其在贸易与军事投送中的双重作用。 地中海的“双重主权”: 剖析拜占庭帝国在东地中海的商业垄断地位,以及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和热那亚)早期如何通过与拜占庭的契约关系,潜移默化地积累航海知识与商业资本。 哈伯德体系的局限性: 研究北欧诸国在公元十世纪末期,航海活动受限于季节性冰封和对沿岸补给的极度依赖,如何制约了其长期的大洋探索能力。 第二部分:十字架与罗盘的交锋(1050-1300年)——地中海的商业革命 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中世纪中期海洋格局的关键转折点。本书认为,十字军东征带来的直接军事影响远不如其对航运技术和金融工具的催化作用来得深远。 技术革新与制度构建: 航海仪器的移植与本土化: 详细追踪了磁罗盘、水罗盘以及早期的星盘(Astrolabe)如何从中东传入欧洲。书中通过对十五份现存羊皮纸手稿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早期欧洲航海家对“比例航法”(Sailing by Rhumbs)的接受过程与修正。 航海法典的诞生: 深入研究了如《马赛航海法》(Consolat de Mar)等早期商业法律文件的形成,这些法律如何规范了海上保险、共同出资(Commenda)以及海难后的责任划分,极大地刺激了资本对高风险远洋贸易的投入。 船型的专业化分流: 分析了地中海的“伽利船”(Galley)如何为快速运输和近岸作战服务,与新兴的、载重能力更强的“克拉克船”(Cog)在大西洋沿岸贸易中扮演的互补角色。 第三部分:风暴与远航的序章(1300-1450年)——大西洋的呼唤 随着“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结构的重塑,以及地中海核心贸易路线因奥斯曼帝国的崛起而受阻,关注点开始转向大西洋沿岸的边缘地带。本书将此时期视为近代大航海时代的“前奏”。 边缘地区的崛起与知识的积累: 伊比利亚半岛的地理试验场: 考察了葡萄牙和卡斯蒂利亚在收复失地运动后,如何将军事技术转化为海洋探索的动力。重点分析了在摩洛哥和加那利群岛进行的早期殖民尝试,如何成为他们积累远洋导航经验的“温床”。 图谱学的突破: 详细研究了加泰罗尼亚地图册(如1375年著名的《卡塔兰地图》)的制作工艺,它们是如何融合了托勒密的天文知识、阿拉伯的地理记录以及维京人的北欧传说,为后来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认知基础。 风与洋流的经验主义: 作者挑战了传统观点,指出在没有精确经纬度测量的时代,水手们对大西洋信风(Trade Winds)和加那利寒流的利用,是建立在数十年“试错”和口头传承的基础之上,这种经验知识的价值被历史严重低估。 作者寄语 “中世纪的海洋并非一片漆黑的未知水域。它是一个充满竞争、技术革新和制度实验的动态空间。当我们移开遮蔽视线的迷雾,便会发现,从卑尔根的港口到威尼斯的码头,海洋早已是权力的核心竞技场。本书旨在将那些被遗忘在潮湿档案中的航海家、造船师和商人的智慧,重新带回历史的聚光灯下。” --- 本书特色: 跨学科研究: 融合了海洋考古学、经济史、军事技术史和地理信息学(GIS)分析。 详尽的插图和数据: 包含对重要船只残骸的CT扫描分析图、贸易路线演变的热力学地图,以及中世纪早期港口布局的复原图。 权威性: 作者为牛津大学历史系海洋史方向的资深学者,其研究成果得到欧洲多个海洋博物馆的学术支持。 适合读者: 历史学、地理学、古典学、国际贸易史及军事史专业的学生与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中世纪欧洲发展动力有深度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音乐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体验,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都千差万别。然而,《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这本书,却神奇地做到了既尊重个体差异,又搭建了一个普适性的理解框架。它没有强求你去接受某一种特定的解读方式,而是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音乐的“工具箱”。 作者在书中对于不同音乐作品的解读,就像是在为我们展示一个个精彩的“音乐侦探故事”。他会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当时的社会风貌等多个角度出发,抽丝剥茧,揭示出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意图。例如,在分析莫扎特的一些作品时,他会让你了解到莫扎特是如何在宫廷与民间之间游走,他的音乐是如何既有贵族的优雅,又不失民间的热情。这种解读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听音乐,更是在了解一段历史,一群人的生活。 让我感到非常受用的一点是,书中对于如何“聆听”音乐的指导。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这个曲子很好听”,而是教你如何去辨别音乐的层次,如何去捕捉旋律的起伏,如何去感受和声的色彩,以及不同乐器是如何在作品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举个例子,当介绍到交响乐的结构时,作者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让你理解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是如何展开冲突与解决,第二乐章的慢板是如何抒发情感,等等。这种细致的讲解,让我开始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音乐的内部运作。 而且,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和富有启发性。作者的语言精准而优美,即使是描述一些复杂的音乐理论,也能做到通俗易懂。他善于运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例如,他形容某些复杂的赋格段落时,会将其比作一场精妙的数学谜题,而作曲家则是那位解开谜题的大师。这种方式,让我觉得学习音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总而言之,《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了我对音乐探索的热情。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深度地去聆听音乐,如何去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我感觉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世界的大门,并且迫不及待地想去发现更多精彩。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教材,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美的全新认识。

评分

我得说,《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的最棒的音乐类读物之一。它没有那种学院派的生硬感,也没有普通流行读物的那种浮躁。它就像一位温和而又睿智的导师,一点一点地引导我进入到音乐的奇妙世界。最棒的一点是,它让我觉得,欣赏音乐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美妙体验。 作者在书中对于乐器介绍的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他没有简单地告诉你小提琴有四根弦,而是会详细讲解小提琴的发声原理,它在不同音区时的表现力,以及它在管弦乐队中扮演的角色。他还会通过对比不同乐器的音色,让你清晰地感受到不同乐器所能带来的独特情感和氛围。我记得他讲到钢琴和竖琴的音色时,那种华丽与空灵的对比,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而且,书中对于音乐形式的讲解,也做到了深入浅出。我之前对奏鸣曲式、赋格这些概念总是模模糊糊,觉得非常晦涩。但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这些复杂的结构变得易于理解。例如,他形容奏鸣曲式就像是一个戏剧性的故事,有引子,有冲突,有发展,最终达到高潮并解决。这种将音乐结构与故事情节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音乐是如何构建和展开的。 让我感到特别温暖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音乐欣赏中的一些“难点”。比如,在介绍现代音乐时,作者也坦诚地承认,有些作品可能需要听众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开放的心态。但他同时也提供了非常好的引导,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些音乐的创作理念,以及它们所带来的独特体验。这种诚恳的态度,让我对那些“听不懂”的音乐也不再感到畏惧。 总而言之,《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愉悦的学习体验。它不仅让我收获了丰富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音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更深刻的喜爱。我开始主动地去寻找不同的音乐,去尝试理解它们,去感受它们带给我的感动。这本书绝对是音乐爱好者的宝藏,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的朋友。

评分

读完《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我对“欣赏”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之前我总觉得欣赏音乐,无非就是听听那些高雅的曲子,或者跟着大家一起说“这首曲子真好听”。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欣赏,是建立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之上的。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和对话。 书中对于音乐史脉络的梳理,简直就像是一幅宏大的画卷,将音乐从古至今的演变清晰地展现在我面前。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音乐的风格变迁与社会文化、哲学思想紧密联系起来。比如,他分析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如何体现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以及那种对形式美和平衡感的追求。然后又将笔锋一转,讲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是如何开始表达个体的强烈情感,以及那种打破常规、追求创新的冲动。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形成原因。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书中对于一些著名音乐作品的“深度挖掘”。作者不是简单地介绍作品的结构和旋律,而是会深入到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去解析作曲家是如何运用各种音乐手段来表达情感,构建意境。例如,在讲解一首交响诗时,作者会带领我们去感受音乐中描绘的画面,去体会音乐中人物的命运起伏,甚至能让我们感受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心情。这种细致的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音乐本身,与作曲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而且,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考究,同时又不失亲切感。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情感,读起来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聊天。他能够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最复杂的音乐概念,同时又不失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他在描述一些情绪饱满的乐章时,那种极具感染力的文字,能够让你在阅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脑海中“听到”音乐了。 总而言之,《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是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书。它不仅让我系统地学习了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音乐的热情,让我开始能够用一种更深刻、更个人化的方式去体验音乐。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音乐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想要真正理解和欣赏音乐的朋友。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我得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体验远超我的预期。一开始,我抱着一种“大概也就是讲讲那些古典名曲,认识几个作曲家”的心态翻开它,毕竟“音乐欣赏”这个词组听起来就有点学院派的刻板。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巧妙地将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作曲家的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意图娓娓道来,仿佛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窗户,让我窥见了音乐世界背后那丰富而多维的景象。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读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旋律和节奏,而是深入剖析了作品的情感张力、织体变化以及乐器之间的对话。举个例子,当讲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作者没有仅仅描述“强有力的开头”,而是带领读者去感受那种“命运在敲门”的压迫感,分析了降d小调的运用如何营造出悲剧色彩,以及动机的不断发展如何象征着与命运的抗争。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重新认识了那些曾经只是“背景音乐”的作品,仿佛它们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可以直接与我的心灵对话。 而且,这本书并非只局限于西方古典音乐,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还触及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对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澎湃情感,再到20世纪的实验性探索,甚至还融入了一些世界音乐的元素,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音乐视野。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爵士乐起源和发展的那一部分,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新奥尔良的街头巷尾,以及音乐家们如何在即兴的碰撞中创造出如此迷人的乐章。这让我意识到,音乐的美是如此多元,值得我们去倾听和体验。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导读者进行“主动欣赏”方面的努力。书中提供了很多思考题和练习,鼓励我们带着问题去听音乐,去感受,去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例如,在介绍印象派音乐时,作者会引导我们去想象画家笔下的色彩和光影如何转化为音符,去体会德彪西音乐中的朦胧和飘渺。这样的互动式学习,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真正参与到了音乐的创造和理解过程中。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之前对音乐欣赏感到有些畏难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励。 总而言之,《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这本书,是一次美妙的音乐之旅,一次对艺术的深度探索。它不仅提升了我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体会到了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文化载体的巨大力量。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开始更主动地去寻找音乐,去聆听不同的声音,去感受它们带给我的触动。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一种对生活品味的提升。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音乐感兴趣的朋友,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让人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大学音乐欣赏类的书籍,充其量不过是枯燥的乐理知识堆砌,或者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名曲介绍,没想到《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竟然是这么一本充满活力的读物。作者的笔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却又字字珠玑。他不会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吓唬你,而是巧妙地运用类比和故事,将那些抽象的音乐概念变得鲜活有趣。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音乐特点的阐述,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导览。他没有简单地给你一个时间表,然后告诉你“这是巴洛克时期,这是古典时期”,而是让你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不同时代音乐的“灵魂”。比如,在描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时,他会让你联想到华丽的建筑和精致的装饰,那种严谨的结构和繁复的技巧,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辉煌。而转到古典时期,他又会描绘出一种更加均衡、理性、优雅的风格,仿佛是启蒙思想的光辉在音乐中回响。 让我最惊喜的是,作者对于“音乐如何打动人心”的剖析。他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具体的作品,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作曲家是如何运用音乐语言来表达喜怒哀乐,如何唤起听众内心的共鸣。我记得他讲到肖邦的夜曲时,那种忧伤而又宁静的情感,那种细腻的触动,仿佛就是作者在为你拨动心弦。他不仅仅是在介绍音乐,更是在引导你如何去“听懂”音乐,去感受音乐背后那份人类共通的情感。 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一上来就让你啃硬骨头。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乐器介绍,到不同音乐形式的演变,再到各种风格的特点,一步步引导你走进音乐的殿堂。每读完一个章节,你都会感觉自己好像又掌握了一点新知识,而且是那种真正能融会贯通的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这让我觉得自己并非是在“学习”音乐,而是在“认识”音乐,并且是带着好奇和愉悦去认识。 总而言之,《合众艺术馆:大学音乐欣赏》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音乐欣赏类书籍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智慧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音乐的历史长河,感受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魅力。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开始真正地爱上了音乐,并且渴望去探索更多属于音乐的美好。这本书绝对值得你细细品读,因为它会让你发现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