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图书馆·人间世:庄子哲学(第2版)

沙发图书馆·人间世:庄子哲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博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庄子
  • 道家
  • 中国哲学
  • 思想
  • 文化
  • 人生
  • 智慧
  • 自助
  • 沙发图书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98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27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沙发图书馆·人间世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正文语种:国学-哲学-庄子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沙发图书馆·人间世:庄子哲学(第2版)》是国学之巅北大哲学系主任的代表作。作者作为相关领域资深专家,知名度高、关注度高。庄子哲学代表的是一种豁然达观的人生态度,本书是对这种观点的深层解读。十年间口碑超棒重印八次。
  《沙发图书馆·人间世:庄子哲学(第2版)》受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著名学者柳存仁先生和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道家文化研究》主编陈鼓应先生等著名学者推荐。这是一本既不失学术创新性,又不失阅读快感的佳作。作者见解直抵庄子哲学精髓,也给现代人带来了舒适的心灵安慰。

海报:

内容简介

  

  《沙发图书馆·人间世:庄子哲学(第2版)》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王博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是国内研究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子和庄子哲学的著名学者。
  一方面,作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主要研究公认出于庄子之手的内七篇,在这部书中,作者尝试了一种新的解释庄子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学术专著写作的范式。作者在对原文精准把握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了庄子哲学的内在精神,描述了庄子与世道那种微妙的张力。在这种精细的探寻中勾勒出了庄子独特的人格气质和非凡的精神魅力。可以说这是一部渗透了个人体验和感悟的学术作品。这就避免了某些假国学、伪国学作者望文生义、胡乱发挥的弊病。
  另一方面,作品有极强的亲和力。该书初是由全校公开课讲稿整理成,所以语言上通俗易懂,充满了作者多年来研究庄子的心得,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该书从04年一版以来,在广大的大学生群体中一直脍炙人口,先后重印了八次,生命力之长远超过时下滥觞的国学跟风之作。

作者简介

  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北大曾经最年轻的文科副教授,冯友兰、张岱年、朱伯崑等国学大师亲传弟子。主要著作有《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简帛思想文献论集》、《易传通论》等。

精彩书评

  大著《庄子哲学》,读来赏心悦目,可以说是近年罕见的一部好书。此书文字流畅,意自己出,并且7篇配合如出一手,甚可敬佩。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著名学者柳存仁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认为,整本书写得优秀的地方,就是他的表达方式,不像一般介绍《庄子》的书总是用一种概念化的、具有理论架构的写作方式。而庄子是一个诗人、文学家,他的哲学带着诗和文学的色彩,王博也是用一种流动性的语言来进入庄子的内心世界,在表达上行云流水,这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

目录

人间世 乱世中安顿生命
养生主 同于大化是真正的长生
德充符 残缺与充实
齐物论 人心,天心和无心
大宗师 以道为师
逍遥游 心变轻灵才能逍遥
应帝王 做自己生命的主宰
庄子和内七篇 庄子的心路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狂人和狂言(节选)
  (庄子其实很低调,他不是个狂人,只不过他是个很真实的人而已。真实的人就显得狂了。)
  对于一个追求中庸和适度的民族来说,狂的魅力有时是无法言说的。囿于生存的环境,人们往往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掩饰自己对于狂的追求和渴望,但有时这种追求和渴望总是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譬如通过他的更喜欢李白而不是杜甫,或者他的偶尔的放歌纵酒,或者只是他的对庄子的欣赏。“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似乎不仅是李白个人的自白。放歌纵酒,也不只是魏晋名士风流的影子。而他们都可以让我们想起另一个人,那就是庄子。
  其实庄子的日常生活是很难用“狂”这个字来形容的。虽然由于他生活的年代距我们现在有两千三百多年,因此我们几乎不能描述他的具体生活。但是透过他的著作表现出来的他的处世方式,我们仍然可以做出上述的推断。他是一个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人,他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他是一个销声匿迹自埋于民的人,像这样的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人,他又如何能狂呢?但也许他只是出于某些理由在刻意地掩饰着什么,可是总有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在某些关键的时刻,庄子总能表现出特殊的姿态,让我们领略些“狂”的意味。《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作为最早给庄子立传的人,司马迁只用了几百个字来描写这位伟大的哲人,而上述的记载几乎就占据了一半的篇幅。他一定是觉得庄子的生活态度是非常地与众不同,因此刻意记录于此。确实,对于热衷于追逐权力和财富的一般人来说,庄子的做法是难以理解的。当千金之利和卿相之位摆在面前的时候,他拒绝了。司马迁的叙述与《庄子·秋水》的一段记载是类似的: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如果我们把《秋水》和《老庄申韩传》做一个比较的话,后者无疑包含着更多的意味。那里不仅有对卿相之位的拒绝,而且在拒绝的理由中特意提到了“自快”和“以快吾志焉”。这让我们看到庄子其实是一个很任性的人,不喜欢被束缚,即便那束缚来自于有国者。我们是不是已经看到了狂呢?当然,对卿相之位的拒绝就已经够狂的了,而拒绝的理由是“自快”,则更是狂上加狂。
  也许,《秋水》中记载的另外一个故事把这种“狂意”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曰宛刍,子知之乎?夫?饂,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饂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这里的爽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一个比较。被惠施那么看重的相位,在庄子看来不过像一只腐烂的老鼠,只有鸱才会喜欢的东西。庄子是以?饂来自况的,此鸟“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对于腐鼠是避之惟恐不及,又怎么会谈得上去追求呢?
  生活中的庄子是没有梧桐、练实和醴泉的,因此对政治权力的拒绝意味着要延续他困顿的生活。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吏,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学者间并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也许漆园是一个基层的行政单位,也许只是漆树的园子。但无论如何是很卑微的,而且庄子似乎也没有做很久。他的家境是贫困的,“处穷闾隘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1这有似于颜回。不知道这是不是他喜欢依托颜回的一个理由?但颜回是一个谦谦君子,生活在仁和礼的世界,庄子不是,也不想是。当颜回和儒生们为了仕而学的时候,“其学无所不窥”的庄子却自觉地和政治权力拉开了距离。在一个把“学而优则仕”看做是生活正途的社会中,庄子“学而优而不仕”的态度自然显得非常的另类。
  庄子确实是另类的,这使他喜欢“畸人”之名。1作为畸形的人,他有着和正常人不同的想法,也过着和正常人不同的生活。这不仅表现在对权力的拒绝,还表现在其他的方面,譬如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上面。在世俗的眼中,出生和死亡是生活中重要的事件,因此有一系列的仪式迎接生命的到来,礼送生命的结束。可是庄子不同,基于自己对于生死的理解,他对于这些仪式给予了足够的蔑视。《至乐》记载: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 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世俗的丧礼显然是没有遵守,不仅如此,还有鼓盆而歌的举动。庄子似乎刻意地想向世俗宣示着什么。这当然有他的理由,但问题不在于这种理由,而在于他对于这理由的坚持,并付诸行动。很多人或许有和庄子同样的想法,但是他们会把这想法隐藏起来,妥协于人群和世俗,循规蹈矩地行事。但庄子不,他想尽可能地做一个真实的人,也就是真人。虽然处在人间世中,人不得不“吾行却曲”,也就是被扭曲,如庄子的“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但是对真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并一定会在生活中表现出来。
  这种坚持也表现在庄子对待自己的死亡的态度上。而且与“庄子妻死”的一段相比,万物一体生死一条的意识表达的更加明确。《列御寇》记载: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它是向天地的回归,与日月、星辰、万物等合为一体。在这样的理解之下,人间的所谓陪葬的厚薄又算得了什么呢?而既然是一体,当然也就没有乌鸢或者蝼蚁的区别。这是真正的达观,达代表着通,自己和天地万物的通为一体。达观不免显得有些冷酷,儒家精心营造的温情脉脉的东西在这里被打的粉碎。但这却是世界的真实和真实的世界。庄子像是那个说出了国王什么也没有穿的小孩,他以自己的童心追求着真实实践着真实。
  ……

前言/序言

  引言:庄子的思想世界

  以一般的情形而论,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一个思想与学术都异常活跃的时代。儒家和墨家当然都已经成立,并在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思想领域中发生着影响。老子开创的传统似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从"黄老"以及杨朱思想的流行中就可以看出。另外,法家以其重耕战的理论适应了君主和时代的要求,在各诸侯国的朝廷中大都占据了主导的位置。被称做名家的惠施、公孙龙等也活跃在这一时代,围绕着一些概念和命题施展着他们思辨的智慧。同时或者稍后一些则有邹衍,这是阴阳五行学说的代表。这些不同的思想之间的交叉和碰撞,构成了战国中期思想史"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

  但是,就庄子个人来说,这些东西是不是都进入了他的头脑,或者心灵,构成他思想的背景,仍然是一个问题。即便如司马迁所说,庄子于当时的学术无所不窥,但其中也还有着主次轻重的区别。以我们现在的经验,流行于社会的思潮固然很多,但真正为某个人了解并理解的也许只是其中的部分。很多的东西就像王阳明所说的山中之花,当我们没有看到的时候,只是自开自落,和不存在无异。因此我们如果不满足于泛泛的议论,而是想真正进入庄子的思想世界的话,就得从他留给我们的著作入手,看看究竟哪些人真的对庄子发生了影响。

  就《庄子》内七篇所见,儒家和墨家无疑是庄子最注意的学派。《齐物论》提到"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特别提到的是"儒墨之是非"。以儒墨作为言论是非的例子,一方面反映出当时这两大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的则是它们在庄子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尤其是儒家,更是庄子注意和批评的中心。《逍遥游》所谓"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不正是缙绅先生的写照吗?庄子以为,其境界恰如"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鹌,与"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有着天壤之别。"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寓言,在对比中贬损着儒家所祖述的圣王。《齐物论》所说"大仁不仁"、"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辨?"直接针对的是儒家的核心主张。《养生主》"老聃死"的寓言,借秦失三号而出表现着对儒家礼乐制度的抨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诸篇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庄子把孔子及其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直接请到了寓言之中,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间,藉儒之口以批儒。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做法,正是庄子恢诡孟浪之文风的表现。如果以为庄子真的是尊重孔子,甚至认为庄子出于儒门,那就不只是滑稽,简直是荒诞无稽了。

  司马迁说得很对,庄子之书,是"诋疵孔子之徒"的。也许有人以为太史公举的是《渔父》《盗跖》等属于外杂篇的文字,与内七篇的态度并不相同。但在我看来,如果有不同的话,也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外杂篇显而内篇隐。所谓"显",是说其表达的比较直接,有点像《诗》的"赋"。所谓"隐",是说其表达的比较婉转,有点像《诗》的"比"。"显"的东西固然痛快淋漓,"隐"者则更有回旋品味的余地。我们看内篇中孔子的形象,大体可以分做两类,一类是被嘲讽或者教诲的对象,一类是庄子的代言人。前者见于《人间世》的篇末(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之门)、《德充符》内与申徒嘉的对话等中;后者则较前者更为普遍。这两类形象有一个明显的区分,就是在前一类中,孔子的对话者或者寓言中的对手都是庄子寄托其理想的人物,因此孔子被设计的异常谦虚,或者先倨而后恭;而在后一类中,对话者多为孔子的学生(尤其是颜回)或者君主(如鲁哀公)等,孔子成为教诲者,可是其教诲的内容却是庄子的主张,与实际的孔子背道而驰。这两种形象,无论是哪一种,都谈不上对历史上孔子的尊重,相反却是极大的不敬。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亦真亦幻,忽实忽虚。当孔子对颜回耐心地说着"心斋"道理的时候,每个人都能看到躲在后面的庄子的微笑。可是当老聃们评头品足地说孔子不能解去其桎梏的时候,谁能说那没有历史上真实孔子的影子呢?

  但是对于这种不敬又不能肆意的夸大,甚至绝对化。应该了解,这种不敬并不是针对孔子个人的。对于一个思想家而言,他考虑最多的并不是那个肉体的人,而是那个人所表达的想法。庄子对孔子的不敬,乃是他们思想分歧的真实的反映。这种分歧构成了庄学一个重要的背景,我们可以透过文字去了解。但这并不是说他们之间不能分享某些共同的东西,恰恰相反,共同的东西正是表现分歧的最好的舞台。孔子自称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仿照这个说法,我们可以说庄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不为"的人。这里固然有"为之"和"不为"的态度上的区别,但在"知其不可"上面总可以找到共同点。"知其不可"突显出思想(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这种距离是每一个真正的思想者都能感觉到的。正是在这个地方,思想者之间的互相"同情"出现了。这是一种真正的同情,超越思想之间的紧张和冲突,超越表面上的互相攻击和谩骂。它是一种深层的东西,只有思想者才可以体会到的东西。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发现哪怕是表面上再绝对对立的思想之间的连续性和承继性,只是这种连续性绝对不是像历史上某些人所说庄子出于某派儒家那样简单。

  对于庄子来说,孔子和儒家的主张好像是一个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齐物论》中经常提到的梦境和现实的混淆,可以借用来评价庄子对于儒家的态度。在《人间世》中,楚狂接舆对着孔子唱的歌里面也有"天下有道,圣人成焉"的话,从中可以知道庄子并不是一个绝对逃避或者反对事功的人。如果结合《缮性篇》所说:"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就可以看得更清楚。庄子对于儒家的批评并不是抽象地否定,而是认为它不适合于当时的时代。在这个天下无道的社会,孔子之徒并无实现其理想的空间。那种不考虑环境的盲目追求,就好像是螳臂当车,他们的勇气固然可嘉,可是其悲剧的命运早已经决定。在明知道结局的情形下,还不知退缩,似乎不能算是明智的做法。

  在与儒家的对比中,我们体会到了庄子的冷峻。我们可以想起那个著名的比喻,当邻家失火的时候,要不要把你那无济于事的一桶水泼上去。孔子当然是要泼的,这不仅是一种姿态,而且是同情心的表达。他求的只是心安,而不一定是实际的结果。庄子不,当他知道泼水无济于事的时候,他会把水留给自己。庄子是冷峻的,冷的呼唤着"无情"。比较起来,儒家是热切的,热的不能忘怀恻隐,并一直追求着推己及人。

  但如果和墨子以及墨家比起来,儒家的热只能算是温的。儒家时时刻刻还想起自己,想着亲疏远近,还在做着区别,墨子则要把自己和别人一视同仁。墨家主张兼爱,这是一种无分别的爱,和儒家主张的有差等的爱是不同的。墨子的主张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在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时候,也就把自己当成了别人。于是对别人是爱,因为别人是自己;对自己则是摧残和虐待。"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自苦的极至,则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墨家在追求其理想的时候,把生命完全放到了一边。

  这自然是火一般的热情,但也未免太无情。墨子和他的几个弟子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一般人呢?《天下篇》评墨子之道说:"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这种高尚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墨子之道的不行也就是可以想见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墨家比儒家更具理想的色彩。越理想意味着离现实越远,其对世俗人群的影响力也就越小。这或许是庄子很少具体地批评墨子和墨家的原因吧。

  但是杨朱却是以批评墨子为己任的。墨家对以兼爱等为内容的义的极端强调,为思想史提供了一个最好的重物轻生的例子。这引起了杨朱的反弹。相对于墨子的兼爱,杨朱主张贵己;因此不同于墨子的舍生取义,杨朱主张着轻物重生。他最著名的说法当然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个经常被曲解的命题,显然是针对着墨家"腓无紺,胫无毛"的说法,用以显示生命的重要。在哲学史上,杨朱第一个站在生命的一面突出了生命和外物的矛盾,这使他成为庄子的先驱。但和庄子不同,杨朱仍然是一个游士,他的贵己和墨子的兼爱一样,仍然是提供给君主的一种治国的方法,但治国的话题却早已经退出了庄子的心灵。因此庄子和杨朱的距离是明显的,《应帝王》中曾经提到一个叫阳子居的人,他向老聃询问着关于明王和明王之治的问题。古书中阳和杨通用,所以学者大都认为这个人就该是杨朱。无论如何,这和杨朱游士的身份是吻合的。这一点显然不会被庄子所认可,但他对生命的强调无疑给庄子做了最好的铺垫。虽然没有提杨朱的名字,可是在庄子关于生命应该摆脱外物控制的主张里面,我们也许可以发现杨朱的影子。

  惠施当然是庄子一生的交游中最重要的朋友和思想上的对手。《庄子》书中既表现出对惠施无情的嘲讽,也有真诚的悼念。外杂篇中的某些记载固然不必太当真,但是庄子过惠子之墓,而感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应该可以被看做是真实的情形。这足以说明庄子和惠施在思想对立背后的相知。曾经有学者认为整个庄子的内篇都是为惠施而做,这种说法未免小看了庄子的思想视野和格局,但是从提醒人们重视惠施的影响来看,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内七篇的范围里,惠施的名字出现在《逍遥游》、《齐物论》和《德充符》中,都很难说是正面的描述。除了《齐物论》是简单的和另外两个人一并提到外,("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另外两篇记载的都是他和庄子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惠施总是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像是想聆听庄子的答案。这当然是一种写作的技巧,因为此种安排本身就有贬抑惠施的作用,作为提问者,而且又没有再出场的机会,其角色的被动是显而易见的。已经有学者注意到这些对话都被安放在这两篇的末尾,其意义如何也许可以有不同的推测,但总表现出某种特别的意味。如《庄子》中许多其他的对话一样,这些对话当然可以简单地用寓言来对待,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惠施是内七篇中提到的惟一和庄子对话的人物,因此和一般的寓言不同,似乎值得我们更小心地对待。







一、 导引:在“人间世”中寻找“庄子”的印记 人,生于天地之间,游于无涯之野。我们于纷繁尘世中跋涉,或追逐名利,或恪守规矩,或在琐碎日常中打磨棱角。然而,在这条名为“人间”的道路上,我们是否迷失了最初的自我?是否被无休止的欲望和外在的评判所束缚?当生活的重担压得我们喘不过气,当社会的喧嚣扰乱了内心的宁静,我们不禁会问:是否存在一种超越世俗、直抵生命本质的智慧? 《沙发图书馆·人间世:庄子哲学(第2版)》正是为这样一种追寻而生。它并非一套冰冷的说教,也不是一套刻板的理论。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老友,一位洞悉世事的高人,在你不经意间,轻轻拨动你心底最深处的弦。它邀请你,卸下沉重的面具,放下执着的念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你所处的“人间世”。 庄子,这位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文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笔下的世界,有扶摇直上的大鹏,有逍遥自在的真人,有酣畅淋漓的辩论,有充满诗意与哲理的寓言。这些看似遥远的描写,实则蕴含着对生命、对宇宙、对人生最深刻的洞见。 在“人间世”这个充满变数与挑战的舞台上,庄子的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独辟蹊径的生存之道。它不教你如何去征服世界,而是教你如何与世界和谐共处;它不教你如何去积累财富,而是教你如何去拥有内心的丰盈;它不教你如何去争强好胜,而是教你如何去安顿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第二版《沙发图书馆·人间世:庄子哲学》的出版,是在更深入的时代背景和更广泛的读者需求下,对庄子思想的一次精心梳理与重塑。它试图在保留庄子原汁原味的思想精髓的同时,以更贴近当代人的语言和理解方式,呈现其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芒。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你手中那盏指引方向的灯,是你心灵疲惫时休憩的港湾,更是你开启内在自由的钥匙。 二、 洞穿“人间世”的迷局:庄子的“天道”与“人性” “人间世”,顾名思义,是人类活动、情感交织、欲望涌动的世俗世界。在这里,我们扮演着各种角色,承受着各种压力,面临着各种抉择。然而,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无数的迷局。庄子,以其“道”的视角,为我们洞穿了这一切。 “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它无形无相,却又无处不在,是万物生长的本源,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在庄子看来,人们之所以在“人间世”中感到痛苦和迷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离了“道”。我们执着于外在的得失,追逐虚幻的名利,沉溺于短暂的感官享受,却忘记了内心的安宁与真正的自由。 庄子对“人性”的洞察,同样深刻而独到。他看到了人性的善与恶,看到了人的本真与欲望。但他更关注的是,如何让“人性”回归其最纯粹、最自然的状态。他批判了后天的习俗、礼仪对人性的扭曲,提倡回归“朴素”与“真”。“朴素”并非粗鄙,而是指去掉人为的雕琢,回归事物的本真;“真”则是指内心的真实、诚恳,不虚伪、不造作。 在《人间世》的篇章中,庄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论述,揭示了“名”的虚幻、“利”的诱惑、“情”的羁绊。他用“朝三暮四”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人;他用“南郭子綦”的形象,展现了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境界;他用“庄子梦蝶”的哲学思辨,提出了对现实与虚幻、真实与感知的深刻质疑。 第二版《沙发图书馆·人间世:庄子哲学》正是围绕着这些核心思想,进行了一次深入浅出的解读。它将庄子原著的精华,以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不会强迫你接受某种单一的观点,而是鼓励你独立思考,从庄子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为自己在“人间世”的生存找到更自在、更从容的答案。 三、 “逍遥游”的启示:超越物化的束缚 “人世间”最令人疲惫的,莫过于被物化、被定义。我们被赋予各种标签:职业、地位、财富、名声……这些外在的评价,往往成为我们内心的枷锁,让我们无法自由呼吸,无法真心表达。庄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其“逍遥游”的哲学,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超越物化束缚的道路。 “逍遥”,是庄子理想中的人生状态。它不是随波逐流的放纵,也不是无所事事的懈怠,而是一种内在的自由,一种不受外物干扰、心灵安适的状态。在庄子看来,真正的“逍遥”源于对“道”的体悟,源于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笔下的鲲鹏,象征着一种宏大的生命力,一种超越局限、搏击长空的姿态。然而,这种“逍遥”,并非仅仅是力量的展现,更是一种精神的解放。 庄子反对将一切归结为功利和实用。他看到,人们为了追求表面的成功,常常压抑自己的天性,扭曲自己的价值。他讽刺那些“吾丧我”的“有用之才”,他们被功名利禄所累,最终丧失了自我。 “物化”是庄子批判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当我们将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外物时,我们就如同“颜回而死”的孔子,徒留悲伤。庄子倡导的是一种“齐物论”的智慧,即认识到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不应以固定的标准去衡量一切。在“人间世”中,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放下执念,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不被单一的价值体系所束缚。 第二版《沙发图书馆·人间世:庄子哲学》将深入剖析庄子“逍遥游”的哲学内涵,带领读者从“鲲鹏展翅”的宏伟想象,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有限认知,理解何为真正的自由,何为超越物化的智慧。它会引导你思考:你的价值,是否真正来自于你内在的丰富?你是否能够摆脱外界的评价,活出真实的自我? 四、 辩证的智慧:“无用之用”与“顺应自然” 在“人间世”的生存法则中,我们常常被教育要“有用”,要“功成名就”。然而,庄子却提出了“无用之用”的哲学。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智慧,引导我们重新认识价值的本质。 “无用之用”,并非真的没有用,而是指那些看似“无用”,实则具有更高价值的存在。庄子举例说,那些“枝栎”、“大瓠”、“不材之木”,在人们眼中是“材不足用”,但恰恰因为它们的“无用”,才得以免于斧斤之灾,得以安然生长。这是一种“不争”的智慧,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一种保持独立与安宁的方式。 “顺应自然”,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理念。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运行,而人类的痛苦,往往来自于对抗自然,强行改变。无论是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还是对自身欲望的压抑,都可能导致失衡和伤害。 庄子提倡的是一种“道法自然”的生存态度。这意味着我们要观察自然的规律,理解事物的演变,然后根据自然的节奏去行动。在“人间世”中,这并非意味着消极避世,而是要学会“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去做,减少人为的干涉,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比如,在人际交往中,过度的干预和控制,往往适得其反。而在“人间世”的挑战面前,一味地对抗和强求,也可能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庄子所倡导的“顺应自然”,是让我们学会观察时机,懂得适可而止,懂得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行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二版《沙发图书馆·人间世:庄子哲学》将深入探讨庄子的“无用之用”和“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它会引导读者思考:在当下这个强调“效率”和“价值”的时代,如何理解“无用”的意义?如何在新形势下实践“顺应自然”的智慧?如何通过辩证的思维,在“人间世”的复杂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真正的“自在”? 五、 结语:在“沙发”之上,开启一场心灵的“人间世”之旅 “沙发”,象征着舒适、放松、私密的个人空间。当你在“沙发”之上,拿起《沙发图书馆·人间世:庄子哲学(第2版)》时,你并非要踏上一场波澜壮阔的冒险,而是要开启一场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旅程。 这本书,是一扇窗,让你得以窥见庄子那宏大而精妙的哲学世界;它也是一面镜子,让你反观自己在“人间世”中的生存状态;它更是一位向导,指引你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你能够: 重塑对“价值”的理解:不再被外在的功利所裹挟,而是发现内在的丰盈。 获得内心的平静: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角落。 学会从容应对挑战:以一种更智慧、更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起伏。 开启真正的自由:摆脱束缚,活出真实的自我。 “人间世”的生活,或许充满挑战,或许布满荆棘。但只要我们拥有了庄子哲学的智慧,我们就能够如同那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在“人间世”中,活出属于自己的“逍遥”。 《沙发图书馆·人间世:庄子哲学(第2版)》,期待与你在“沙发”之上,共同进行这场关于生命、关于自由、关于“人间世”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观点更新迭代非常及时,看得出来作者对当下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不同于一些陈旧的哲学解读,这本书将古老的思想与现代人的困惑紧密结合,探讨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例如,书中对“无为”的现代诠释,就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了新的审视。作者并没有强行灌输某种固定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引导我们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这种与时俱进的视角,让这本书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受用,充满了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自然,作者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他善于将一些看似深奥的哲理,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故事串联起来,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非常具象化,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我特别喜欢他讲故事的方式,那种不紧不慢的节奏,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回味其中的韵味,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茶,需要慢慢咂摸才能体会出它的醇厚。这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许多知识,完全没有传统哲学读物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

评分

我必须称赞一下这本书的语言表达能力,实在是太精炼了。很多地方,作者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场景或深刻的哲理,那种言简意赅的文字功力令人叹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金句”,那些句子掷地有声,充满了力量,让人忍不住要摘抄下来,反复品味。这些句子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意蕴深远,即便脱离了上下文,单独来看也极具思考价值。这种文字的密度和美感,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生怕错过了一丝一毫的精彩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出乎我的意料,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很不一般。首先是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触感温润,翻阅起来非常顺滑,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或疲劳。特别是内页的排版,留白恰到好处,字体清晰易读,这种用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感到非常舒适,仿佛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装订也很扎实,即使经常翻看,也不用担心会散架。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和精细的制作工艺,让这本书的整体体验感提升了一个档次,确实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清晰合理,逻辑层次感极强,从入门到深入,过渡得非常自然。作者似乎非常了解读者的认知曲线,总能把握好知识点的抛出节奏,既不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也不会让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感到乏味。每部分的衔接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机关,层层递进,将复杂的思想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平易近人的叙述风格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读完之后,感觉脑海中的知识体系被重新构建和梳理了一遍,条理清晰,受益匪浅,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看看哲学,还是有好处的!

评分

看起来解析的很简单,看完在评价

评分

不错的书啊,回去慢慢看,京东速度一流。

评分

很好看。对提升自身休养有很大帮助。

评分

最好的经济学教材!不错!

评分

很好看。对提升自身休养有很大帮助。

评分

家里大小用品全部京东搞定。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

书很精致,纸质也很好

评分

很好看的一本书,值得细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