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形而上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著,吴寿彭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形而上学
  • 西方哲学
  • 学术著作
  • 译著
  • 思想史
  • 古典哲学
  • 康德
  • 黑格尔
  • 世界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113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857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5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形而上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叙述了亚里士多德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许多西方哲学家获取灵感的源泉之一。重点阐述了存在论、目的论的宇宙体系等。亚里士多德首先是围绕“存在”问题来展开自己的论述的,其中*重要的问题就是给存在分层和分类。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被称为“存在”有四种意义:偶然的属性;必然的本质,既范畴,如实体,以及性质、数量、关系、主动、被动、处所、时间等,这些都是任何一个事物身上的必然的存在;确实性;潜在性。有些东西虽然还不是现实的存在,但却是潜在的存在。

本部译著包括形而上学十四卷的内容,叙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附录:纲目(章节分析)译者附志等。

目录

形而上学
卷(A)一
卷(α)二
卷(B)三
卷(Γ)四
卷(△)五
卷(E)六
卷(Z)七
卷(H)八
卷(Θ)九
卷(I)十
卷(K)十
卷(Λ)十二
卷(M)十三
卷(N)十四

附录一
纲目(章节分析)
译者附志

附录二
索引一 人名、地名、神名等
索引二 本书各卷互涉及关涉亚氏其他著作者
索引三 名词及题旨

附录三
参考书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形而上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章十六 明显地,被当作本体的事物大部分还只是潜在物,①——如动物之各个部分(肢体)(因为将动物各个部分分离,各个部分便不能独立自存;分离后所有各部分只是物质),以及(肢体的组成物质>土,水,火,都只是潜在物;因为在它们未成为一个整体以前,各只是一个堆垛,没有一个是自成为一整体的。人们常易假想生物的各部分与灵魂的各部分相符,每一部分均可作为潜在,也可作为现实,因为它们各部分的关节各自具有活动的能源;所以有些动物若被分离,分离了的各个部分可以各自生活。②可是,当它们合成为一个自然地延续的整体时,所有它各部分之存在总只能算是潜在而已,——至于那些被强凑或被联结而合生的生物不能为例,因为这样的现象是反常的。
  因为“元一”这名词与“实是”这名词用法相似,凡成一之实是,其本体为元一;至于事物之本体其数为一者,就只于数目上为一。明显地,元一与实是本身并非事物之本体,恰如为事物之“要素”或为之“原理”者并非为之本体一样;但我们要问,凭什么原理,我们可使事物简化为较易知的事物。在这些观点上,“实是”与“元一”较之于“原理”、“要素”或“原因”为切于本体,然而仍还不是本体,因为一般说来,凡是共通性的均非本体;本体只属于自己,不属于任何其它事物,只属于它的所有者,而这所有者原来就是本体。又,凡事物之成为一者,便不能同时存在于多处,共通性事物则可以同时存在于各处;所以,普遍性显然不能离其个体而自存。
  假如意式确是本体,在这一方面看来,那些人主张“意式”能够独立存在是对的;然而他们又说,意式者“以一统多”,在这一方面讲,他们是错了。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可感觉个别本体以外明识那些独立自存的不灭坏本体究为何类本体。他们将不灭坏事物与灭坏事物归于同一种类(灭坏事物之本体,我们是知道的)——“意式人”与“意式马”仅是可感觉事物加以“意式”一字而已。可是,即便我们没有见过星辰,我们也应会假想它们是一类永存本体,与我们所知的可灭坏事物不同;我们即便不知道无感觉本体是什么,无疑地世上该应有一些无感觉本体。于是,普遍性名词显然均非本体,而一切本体均不由多数本体组成。
  章十七 让我们从另一起点来陈述本体究属是怎样一类事物;也许从这里我们对于脱离可感觉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本体可以得一明确观念。因为本体类乎原理与原因,让我们从这起点上追索。所谓“怎么”?当取这样的形式为问——“此物何以属之彼物?”这个文明人何以谓之一个文明人?照我们以上所说,就是询问——这人何以文明,或者不是一个文明人而是另一样的人。现在要是问一事物何以谓之“自身”,这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因为提出一个“怎么”,事物的存在与其真相就已够明显的暴露了——例如说“月被蚀”,真相便已具在。一事物的真相就是这事物的本身;对于“这人何以为人”,“这文明人何以为文明人”这类问题的答复只有一个简单理由,一个简单原因,你硬要我们解释,我们就说“因为这事物不能从自身分离,它所以成为一个这个正就为他是这个”。
  ……
好的,这里为您构思了一个关于“形而上学”主题的书籍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不包含特定书籍内容,并避免AI痕迹: 探索存在的根基:一场关于“是什么”与“为什么”的永恒追问 自古以来,人类的心灵便被一些最根本的问题所驱使:宇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何存在?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时间和空间真的是我们所感知的那样吗?这些超越日常经验,触及存在最深层奥秘的探究,便是形而上学所要揭示的疆域。它不是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而是对事物最普遍、最抽象的性质的考察,是对“存在”本身的根本性质的追问。 本书试图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关于“存在”的宏伟旅程。我们将穿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智者们留下的思想回响,去理解他们如何试图构建一套解释世界万物的终极框架。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中最古老、也最核心的分支之一,其核心在于揭示“实在”的结构,探究那些构成我们所处世界最基本元素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一卷:存在的本体论——“是什么”的深层拷问 在本卷中,我们将首先深入形而上学的基石——本体论。本体论是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者”的学科。当我们说“某物存在”时,我们究竟在说什么?“存在”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还是有着不同的层次和意义? 普遍者与特殊者: 我们将探讨普遍性的问题。例如,“红色”是一个普遍的性质,存在于许多不同的事物之中,但“这朵玫瑰的红色”则是特殊而具体的。普遍者是否独立于特殊者而存在?它们的本质是什么?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普遍的理念(如“美”、“善”、“正义”)是真实存在的,是具体事物的原型,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普遍性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些不同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世界共性的理解。 实体与属性: 什么是实体(Substance)?它是否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其他事物就能存在的根本载体?而属性(Accident)则是依附于实体的性质,如事物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我们将审视“实体”概念的演变,从古代哲学家对“第一实体”的设想,到近代哲学家如斯宾诺莎的“单一实体”论,再到洛克的“实体”概念的模糊性。理解实体与属性的关系,对于区分事物的本质与偶然特征至关重要。 同一性与变化: 什么是事物的同一性?在变化的过程中,事物的同一性如何保持?赫拉克利特曾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揭示了变化的深刻性。但我们又确信,河流依旧是同一条河流,人也依旧是同一个人。我们将深入探讨“忒修斯之船”的悖论,以及各种关于同一性的理论,例如物理同一性、心理同一性等,试图理解时间流逝中,事物何以能保持其“自我”。 可能与实在: 什么事物是可能的,什么事物是实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界限在哪里?莱布尼茨就曾试图构建一套逻辑体系,区分不同程度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我们将探讨模态逻辑(Modal Logic)的基本概念,理解“必然”、“可能”、“偶然”这些概念在本体论中的地位,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宇宙的结构和我们对未来的推测。 第二卷:宇宙的结构与本质——“为何如此”的终极追问 在确立了对“存在”本身的基本理解后,我们将视野转向整个宇宙。形而上学致力于解释宇宙的整体性、秩序与起源,试图回答“宇宙为何如此”这一宏大命题。 时间与空间: 时间与空间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基本框架,但它们的真实性质是什么?它们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容器”,还是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牛顿将时间和空间视为绝对的、独立的实体,而莱布尼茨则认为它们是相对的,是事物之间关系的表达。现代物理学,特别是相对论,更是颠覆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直观理解。我们将回顾这些思想的演进,探讨时间和空间在形而上学中的地位。 因果律与必然性: 什么是因果关系?每一个事件是否都有其原因?因果关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动摇了许多哲学体系的根基。我们将探讨“原因”的本质,以及“必然性”在宇宙运行中的作用,理解自由意志与因果律之间的张力。 宇宙的起源与终结: 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它是否有终结?宗教、神话和科学都曾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形而上学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探讨是否存在一个“第一因”或“最终目的”。我们将回顾各种关于宇宙起源的哲学猜想,从创世神话到哲学上的“宇宙论论证”,以及对宇宙可能终结的设想。 整体与部分: 宇宙是一个整体,还是由无数独立的部分构成?整体的性质是否可以完全从部分的性质推导出来?我们将探讨“整体论”(Holism)与“还原论”(Reductionism)的争论,理解“涌现性”(Emergence)的概念,即整体的某些性质无法简单地从其组成部分的性质中预测或解释。 第三卷:心灵与实在——意识的奥秘与主体的角色 形而上学不仅关注外在的宇宙,也深入探究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关于意识、心灵与身体的关系,以及我们作为“主体”在认识实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形而上学中一个至关重要且充满争议的领域。 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心灵是物质身体的产物,还是与身体相对立的独立实体?我们将审视二元论(Dualism)与一元论(Monism)的经典辩论。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以及其后各种试图调和或克服二元论的尝试,如唯物主义(Materialism)、唯心主义(Idealism)等,都深刻地塑造了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意识的本质: 意识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神经活动的复杂模式,还是有着某种超越物质的特质?“难问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即我们如何从物理过程中产生主观的、有感觉的体验——是当代形而上学最前沿的难题之一。我们将探讨关于意识起源、功能和本质的各种假说。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我们拥有自由意志吗?还是我们的行为早已被先前的因果链条所决定?自由意志的观念是我们道德判断和社会伦理的基石,但它与决定论的冲突,构成了哲学史上一个棘手的困境。我们将梳理自由意志的各种辩护和挑战,以及它们对我们理解责任和选择的影响。 认识的界限与实在的边界: 我们所认识的“实在”,是否就是“自在之物”?我们的认识能力是否受到限制?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将认识的焦点从对象转向了认识主体,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看法。我们将探讨“现象”(Phenomena)与“本体”(Noumena)的区别,以及主体性(Subjectivity)在构建我们所理解的实在中的作用。 结语:形而上学的永恒魅力 形而上学的探讨,往往没有终极的、普适的答案。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定论,而在于激发我们持续的思考。它鼓励我们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物,拓展我们理解世界的边界,并最终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身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 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清晰而深入的导览,帮助读者理解形而上学的主要概念、关键问题以及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探索,您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些最抽象、最普遍的问题,恰恰是我们最根本的追问。它们引导我们去理解,我们从何而来,我们为何在此,以及我们最终将走向何方。这是一种智性的冒险,一场对存在本身最深刻的爱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在我阅读的开篇部分,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水准。译者似乎不仅仅是在转换语言,更是在进行一场跨文化的对话。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德文或希腊文概念,被精准而又富有文采地植入到中文语境中,没有丝毫的生硬或拗口。例如,某个关于“存在”的论述,如果用直译,可能会显得干巴巴的,但在这里,译者巧妙地运用了古典文学中的词汇与现代哲学分析的严谨性相结合,使得原本冰冷的逻辑推理瞬间拥有了温度和生命力。这种信、达、雅兼备的翻译,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需要多年专业训练才能触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它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教科书式翻译,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牵着读者的手,穿梭在复杂的哲学迷雾之中,每一步都踏得无比稳健。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重新审视基础性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充斥着碎片化信息和速成哲学的今天,能够拥有一本如此厚重、系统地梳理人类终极关怀的著作,让人感到一种踏实和力量。它迫使我们慢下来,去追问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概念——什么是真实?我们如何认知?世界的根本结构是什么?虽然我尚未抵达终点,但仅仅是阅读导言和开篇章节,就如同经历了一次智力的重塑。这套丛书的引入,不仅仅是引进了知识,更是一种对理性精神、对系统化思考方式的回归,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石,去对抗时代快速变迁带来的认知上的漂浮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深邃的蓝色调中融入了古老的符号与现代的几何线条,仿佛在向你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哲学思辨。初翻开它,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温润而厚实,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中,但仅仅是目录的编排就展现出编者团队的匠心独运,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价值论,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如同精心铺设的迷宫,引导着初学者逐步探入这片思想的深海。装帧的细致程度,特别是内文的排版,字体选择的优雅与留白的艺术性,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经典的尊重。它不只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籍,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在拿起它的瞬间,就能感受到一种庄严与敬畏,仿佛手中握住的是人类文明史上那些最深沉、最根本的疑问的结晶。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它们简直是为深度学习者量身定做的宝藏。那些散布在页边、或集合于书末的详尽注解,往往不只是简单的术语解释,它们深入到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勾勒出相关学派的兴衰脉络,甚至对比了不同时代哲学家对同一概念的细微差异的阐释。我发现自己常常因为一个脚注而暂停阅读主文,转而去探寻注释中引用的其他经典文献的片段。这让我体会到,阅读形而上学并非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回溯、参照、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梳理工作,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避免了读者在遇到关键难点时,只能望而却步的困境,它让求知欲得到了最充分的满足。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丛书的整体设计哲学明显是“面向严肃思考者”。它的体量不小,但重量却控制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抱着阅读,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惫。纸张的反光度控制得非常出色,在室内光线下阅读,眼睛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干扰,这一点对于需要长时间凝视文本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舒适度保障。书本的装订工艺,即使被反复翻阅,中缝也保持着极好的韧性,可以完全摊平,这在引用查阅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说,从触觉到视觉,从手感到心感,这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都散发着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与对读者的体贴,它将“工具书”的实用性与“典藏品”的美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

喜欢买买!京东的书,特别618买更多

评分

没得说,需要好好阅读。

评分

百年经典,读起来有点费劲!

评分

618活动买的,简直是放血价啊!把想买的都买了,囤着慢慢看。物流一如既往快,信赖京东

评分

速度快,书正版,价格实惠。

评分

没得说,需要好好阅读。

评分

东西收到以后马上查看,发现与图片描述一致,超级喜欢,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一直信赖京东,质量很不错

评分

5月底买一波 618又买大概百本 唯一不爽商务学术丛书都没塑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