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它是国内外学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显中国佛教主体性又彰显世界佛教多样性的佛教通史。
第三,它是一部有着明确问题意识的世界佛教通史。
第四,它是一部彰显佛教和平精神和价值导向的世界佛教通史。
《亚洲之外佛教》是《世界佛教通史》系列第十二卷,主要讲述了欧美非等非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
一、佛教在欧洲、美洲的初传。佛教在欧洲的初传,佛教传入美洲的传说。
二、英国佛教。早期的佛教学术研究,佛教信仰的开端,南传佛教的新气象,日本佛教的传播,藏传佛教的迅速发展,汉传佛教的传播。
三、法国佛教。学者的学术研究,探险家与藏传佛教、佛教组织出现的背景,佛教宗派的传入,佛教发展的新动态。
四、德国佛教。早期哲学家与佛教、学者的佛教研究,早期的佛教团体,佛教宗派的发展。
五、欧洲其他各国佛教。西欧其他各国佛教,中欧其他各国佛教,北欧各国佛教,南欧各国佛教,东欧各国佛教。
六、美国佛教。美国早期学者与佛教,华工与汉传佛教初传美国,日本移民与日本佛教初传美国,神智学会与佛教,世界宗教大会前后的美国佛教,二战结束前日本佛教的传播,二战后日本佛教的发展,“垮掉的一代”、嬉皮士与佛教,汉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的迅速传播,南传佛教,韩国佛教,越南佛教。
七、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佛教。加拿大佛教,拉丁美洲佛教,大洋洲佛教,非洲佛教。
杨健,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专长为宗教学。
著有《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发表学术论文《美国佛教徒的身份认定》等。
绪言
第一章 佛教在欧洲,美洲的初传
第一节 佛教在欧洲的初传
一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与欧洲人最早接触佛教
二 阿育王时期佛教的西传
三 佛教在大夏、《那先比丘经》及犍陀罗艺术
四 西方早期传教士与佛教
五 卢布鲁克、马克.波罗与佛教
六 早期殖民主义者与佛教
七 利玛窦与佛教
八 接触佛教的使者和商人
第二节 佛教传人美洲的传说
一 慧深说
二 法显说
第二章 英国佛教
第一节 早期的佛教学术研究
一 威廉.琼斯的东方文化研究
二 维多利亚时代的佛教
三 巴利文佛教经典研究
四 麦克斯.缪勒的贡献
五 埃德温.阿诺德及其《亚洲之光》
六 爱德华。孔兹的大乘佛教研究
第二节 佛教信仰的开端
一 弥勒长老及其传法
二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佛教会
三 英国神智学会佛教分会、伦敦佛教分会及佛教协会
四 英国摩诃菩提会及伦敦佛教精舍
第三节 南传佛教的新气象
一 泰国森林僧伽
二 佛光寺
三 奢摩他信托
四 欧肯霍特佛教中心
五 英国佛教协会
六 西方佛教僧团之友
第四节 日本佛教的传播
一 禅宗
二 英国创价学会
三 其他宗派
第五节 藏传佛教的迅速发展
一 噶举桑耶林藏族中心
二 康藏之家
三 文殊师利佛学院
四 新噶当派
五 提因利仁钦林
六 佐钦乌坚曲林
第六节 汉传佛教的传播
第三章 法国佛教
第一节 学者的学术研究
一 布诺夫及其东方研究
二 后继学者及其佛教研究
第二节 探险家与藏传佛教、佛教组织出现的背景
一 探险家与藏传佛教
……
第四章 德国佛教
第五章 欧洲其他各国佛教
第六章 美国佛教
第七章 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佛教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我一直以为,对佛教历史的研究,大多会局限于亚洲核心区域的传统叙述。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开阔的全球视野,梳理了佛教在世界其他角落的兴衰与变迁。书中对欧美及拉美地区佛教思潮的引入与本土化过程的论述,尤为精彩,它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视角,而是平等地探讨了不同地域社群如何吸收和改造佛教元素,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精神实践。这种跨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极其敏锐的洞察力。读完后,我对“佛教”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图像,而是变成了一个生动、多元且不断流动的全球性现象。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凝练而有力,逻辑链条严密到令人惊叹。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工具书,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历史哲学著作。作者在探讨佛教如何在现代性冲击下进行自我调适与转型的部分,展现了极高的思想穿透力。面对工业化、世俗化这些宏大命题,作者总能精准地抓住不同国家和地区知识分子在面对佛教遗产时的挣扎与创新。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边缘化”佛教实践的关注,它们往往是理解佛教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这种叙事不仅是学术性的,更带着一种对人类精神探索的深切关怀,读起来让人感到心潮澎湃,仿佛在参与一场关于“意义”的宏大辩论。
评分我必须称赞作者对于“传播动力学”的理解。这本书的核心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细致地剖析了那些推动佛教跨越地理障碍的“非物质力量”——不仅仅是僧侣的传教活动,还包括贸易网络、殖民扩张背景下的思想流动,乃至现代媒体的介入。书中的论证过程充满了一种动态的美感,清晰地展示了佛教如何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内部的重构和外部的界定。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世界性思想的存续,都离不开其强大的“适应性策略”。它并非是一部静态的记录,而是一部关于信仰如何在历史洪流中保持活力的生动教材,读完后让人对人类文化韧性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部书的编排方式实在是太吸引人了,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作者对于各个文化背景下佛教传播的细腻描摹,远超出了我原先的想象。特别是关于丝绸之路上佛教艺术与思想交流的章节,那些详实的案例分析,让我对不同文明交融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插图和地图的运用也非常到位,清晰地勾勒出了佛教传播的地理脉络,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的教义演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入浅出的叙事功力。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像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探险,去感受那些信仰是如何扎根、生长并最终绽放出不同形态的花朵的。那种史诗般的叙事感,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对历史的好奇心被完全点燃了。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许多通史类书籍都容易陷入时间线索的简单罗列,但这部作品的章节划分和主题聚焦简直是一绝。它巧妙地避开了平铺直叙的窠臼,转而以“议题驱动”的方式展开叙述。比如,它对于佛教在特定政治运动中被挪用和阐释的分析,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书中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每一个小小的事件背后,似乎都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和文化张力的爆发点。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入门深度,而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其中引用的新颖史料和观点也足以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整体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且充满启发性的。
评分世界佛教通史·第十三卷 亚洲之外佛教:从佛教传入至20世纪 不错
评分第四,它是一部彰显佛教和平精神和价值导向的世界佛教通史。
评分这个书还是不错的,装帧纸质都是上乘,内容也还可以。最关键是价格优惠,感谢京东的活动!
评分这个书还是不错的,装帧纸质都是上乘,内容也还可以。最关键是价格优惠,感谢京东的活动!
评分这个书只有京东全;买买买
评分本卷书(第一卷)虽然出自社科院之手,但作者周贵华并没有像以往的佛教史一样通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佛教进行批判,而是采取了一种“建设性的学术立场”,对于佛经中的一些描述采取同情的立场,强调在从事古代传统文化研究时,要在叙述中给其留下充分的意义空间与事实空间。或许在当今深受当年以日本台湾学者为主的批判佛教影响的部分学术圈人士看来,这本书偏向过于明显。但是对于佛教信徒或者对佛教文化有一些亲近感的人们,这本书的论述方式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评分价格好贵,价格好贵。重复两次,是为了强调。虽然比较厚。这套书是项目成果,价值估计要打个折扣,呵呵。大家都懂得。
评分书是平装,定价虚高,内容一般,不推荐购买,感觉不值
评分世界佛教通史·第十三卷 亚洲之外佛教:从佛教传入至20世纪 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