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冰洋夏季无冰年将在10年内出现。目前,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主要包括北方海航道(Northern Sea Route)、西北航道(the Northwest Passage)和穿越北极点航线。当北冰洋成为全年除冬季外没有海冰或仅在北极点附近区域有较少冰的时候,通过北极航道航行可极大缩短海上航线,提供安全的海上航道,降低我国海上贸易成本,确保我国能源安全。
《船舶北极航行法律问题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深入剖析我国权益视角下北极航行的法律问题和应对策略:
1.我国船舶在北极航行的现状及危机。
2.我国船舶北极航行海洋法问题及对策。
3.我国船舶北极航行国际海事公法问题及对策。
4.我国船舶北极航行国际海事私法问题及对策。
5.我国与北极航道沿岸国的合作。
6.我国与北极利益攸关国的合作。
作者简介
白佳玉,法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海洋法、极地法和国际海事法研究。出版专著《船舶北极航行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海洋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的法律规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船舶压载水法律规制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在《政法论坛》《当代法学》《法学杂志》等CSSCI来源期刊以及Chinese Joumal of International Law.The Intemational Joumal of Marineand Coastal Law, Marine PollutionBulletin等SSCI/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司法部、国家海洋局、中国法学会等机构资助的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并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与教学成果奖励。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北极航道自然状况研究综述
第二节 北极航道及所在水域法律地位争议研究综述
第三节 北极航道治理法律体系研究综述
第四节 北极航道私法问题研究综述
第五节 北极航道通航相关经济和政治问题研究综述
第一章 北极航道利用的战略定位与风险预估
第一节 我国开展北极航运事务的战略定位与路径
第二节 北极航道利用的环境风险预测
第三节 北极航道利用对传统航道经济效益的影响
第二章 船舶北极航行中的海洋法问题
第一节 船舶北极航行的海洋法基础
第二节 北极航道沿岸国法律规制
第三节 我国科考船北极航行的国际法意义
第三章 船舶北极航行中的国际海事公法问题
第一节 船舶北极航行的国际海事公法基础
第二节 船舶北极航行治理新规则
第三节 船舶北极航行国际海事公法制度
第四节 船舶北极航行国际海事公法制度的完善
第五节 我国应对船舶北极航行国际海事公法问题的措施
第四章 船舶北极航行中的国际海事私法问题
第一节 船舶北极航行国际海事私法视阈中的法律适用
第二节 船舶北极航行承运人权益视角的私法考量
第三节 船舶北极航行托运人权益层面的私法解构
第四节 船舶北极航行中保险人权益角度的私法探究
第五节 船舶北极航行保险中的保证条款适用问题
第六节 船舶北极航行中的旅客运输法律规制
第七节 船舶北极航行中的船舶燃油污染防治与我国立法反思
第五章 我国与北极航道沿岸国的合作机制研究
第一节 我国开展北极事务合作的逻辑论证
第二节 我国参与北极航道治理的可行模式
第六章 我国与北极利益攸关国的合作机制研究
第一节 中日韩等东北亚北极利益攸关国的政策准备
第二节 港口国控制合作的范本
后记
前言/序言
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频发已提醒人类,地球正在经受不可承受之重。全球近70%的人口和经济产出来自于各国沿海地区,因此,气候变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基于此,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并采取全球行动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北极有“气候变化指示器”之称,北极科学考察可以为探究气候变化与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空间提供必要的科学支撑。在探索北极并做好气候变化应对的同时,北极冰川消融后所形成的北极航道为亚欧和亚美贸易沟通开辟了新的海上贸易航路。目前,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沿岸国对其航道开发利用也持积极态度。俄罗斯北极物流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经由东北航道航行船舶已达297艘,同比增长35%;其运输部预测,到2030年,亚洲到欧洲货运的25%都将取道东北航道。船舶北极航行将成为21世纪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事务的纽带。
在这样的自然与地缘背景下,中国作为近北极利益攸关国也积极参与北极科学考察与气候变化应对,通过商船北极航行带动北极冰上丝路建设。截至2016年底,中国科考船“雪龙”已开展七次北极科学考察,2012年的第五次北极科考中实现东北航道的首次试航,并将于2017年进行西北航道的首次试航。中远集团商船“永盛”在2013年、2015年、2016年分别完成三次东北航道的航行,从单一航线航行,到双向通航,再到规模化双向通航,积累了丰富的冰区航行经验,提高了先进的船舶设计、建造、管理和操作技术,储备了极区航行所亟需的专业化人才。
北极环境是复杂的,北极航道环境充满风险与挑战,为确保北极航行中的环境、人员和船舶安全,包括中国在内的北极航道使用国和沿岸国都努力依照国际法律规则来规范航行活动。以国际海事组织为平台制定的《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规则》将于2017年1月1日生效,北极航行船舶需满足航行规则要求,安全航行。此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冰封条款”赋予了北极航道沿岸国为冰封区域环境保护而单边立法的权利,北极航行船舶也需要顾及航道沿岸国的国内法律规制。除国际公法的限制外,海上货物运输中债权或物权纠纷也需要适用国际海事私法加以解决。由此可见,系统的梳理北极航行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是大规模开发利用北极航道的前提条件。
中国海洋大学白佳玉副教授的力作——《船舶北极航行法律问题研究》一书非常系统地梳理了船舶北极航行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全书从国际海洋法、国际海事公法、国际海事私法的视角,阐释了船舶北极航行的应对之策。同时还从北极航道使用国的角度,探究了如何通过与北极航道沿岸国及其他利益攸关国的合作,来寻求北极航道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实现安全、绿色的北极航行。这部专著不拘泥于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多学科视角寻求解决北极航行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作者既注重理论分析、也注重实务对策建议。相信此一著作问世后能够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为北极航道可持续开发利用做出贡献。
北极新航道正在破冰而出,北极航行的法律规制是法学理性与航道探险的一次碰撞,我非常期待这部著作所带来的理性之光。
傅崐成
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年11月30日
极地海洋法治的深度透视:兼论新丝绸之路下的法律前沿 本书聚焦于全球极地海洋区域日益凸显的法律与治理挑战,深入剖析了在气候变化、地缘政治角力以及新兴航道开发背景下,国际法、区域协定与国内立法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与实践性难题。全书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旨在为理解和应对未来极地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一套系统的法律分析框架。 --- 第一部分:极地法律体系的基础重构与理论探析 本部分首先回溯了极地海洋法制史的演进脉络,重点梳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在极地环境下的适用性边界与解释难题。我们超越了对现有框架的简单陈述,而是着重探讨了极地特殊环境(如冰情、偏远性、生态敏感性)如何对传统海洋法原则(如航行自由、管辖权划分)提出根本性挑战。 一、 极地环境特殊性与法律适用的张力 本书详尽分析了海冰覆盖、极夜现象以及脆弱生态系统对传统海上安全、搜救(SAR)和污染防治机制构成的独特障碍。例如,现有的海上溢油应急响应标准难以适应冰区环境下的快速反应要求。我们引入了“风险适应性法律规制”的概念,探讨如何构建一套能够动态调整以应对环境剧变的法律规范。 二、 南极体系与北极理事会的法律比较与互鉴 我们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对比了以《南极条约体系》(ATS)为代表的“共治/科学优先”模式与以《努纳渥克宣言》和《八国北极理事会声明》为代表的“主权协商”模式的内在逻辑差异及其对国际合作的影响。本书认为,北极的治理模式正处于一个从主权竞争向功能性合作过渡的微妙阶段,现有的法律工具尚不足以完全协调各方利益。 三、 传统国际法原则在极地的延伸与限制 深入讨论了沿海国权利(特别是大陆架划界与专属经济区)在极地深海、特别是北冰洋深处可能引发的法律冲突。对于“内水”与“领海”的界定,以及海峡通行(如“西北航道”与“东北航道”)的法律地位,本书提供了基于国际法院判例和国家实践的深入解读,强调了习惯国际法在填补条约空白中的关键作用。 --- 第二部分:极地资源开发、环境治理与安全挑战 本部分聚焦于极地经济活动日益增长所引发的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安全保障的法律应对。我们尤其关注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宏大背景下,人类活动的合法性与责任界限。 一、 极地油气与矿产资源的法律规制前沿 本书详细分析了《极地油气活动安全准则》(Arctic Offshore Oil and Gas Guidelines)等非强制性规范的法律效力,并探讨了如何将国际矿产资源法原则(如“共同继承财产”原则的变体)应用于北冰洋深海区域。重点论述了采矿活动对海底区域(Area)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跨国资源评估和收益分配机制。 二、 极地海洋环境保护的强制性法律机制构建 重点审视了《国际海事组织(IMO)极地水域航行船舶安全规则》(Polar Code)的实施效果及其在环境法领域的延伸潜力。本书提出,鉴于极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现有责任制度(如《民事责任公约》)在赔偿范围和举证责任上存在明显不足。我们呼吁建立针对“不可逆转环境损害”的特殊惩罚性赔偿机制。 三、 极地安全、执法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法律应对 随着冰区可通航性的增强,军事部署与执法权力界限变得模糊。本书仔细研究了各国在北极的巡逻权、对外国船只的检查权,以及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如打击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的(IUU)捕捞)的合作法律基础。特别分析了“航道军事化”的法律风险评估,强调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军事活动限制的适用性。 --- 第三部分:极地“新丝绸之路”与全球互联互通的法律挑战 本部分将极地治理置于更广阔的全球贸易与地缘政治背景下,探讨了新航道开发带来的法律、经济与主权互动。 一、 北极航道作为国际通道的法律定性与实践 深入分析了“西北航道”(NSS)和“东北航道”(NSR)作为国际航道或内水/领海的法律争议核心。本书通过梳理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国内立法与国际社会的回应,阐明了在主权主张与航行自由之间寻求平衡的法律路径。同时,评估了中俄在“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对这些航道商业化运营所带来的法律协调需求。 二、 极地基础设施投资与主权风险管理 随着各国对极地港口、通信网络和破冰能力投资的增加,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面临东道国法律的复杂性。本书探讨了国际投资协定(BITs)在极地主权敏感区域的适用性,以及如何通过多边合作框架来规制此类战略性投资,确保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三、 原住民权利与国际人权法在极地治理中的融合 极地治理的核心是平衡国家利益、商业利益与原住民传统生存权利。本书详细研究了《原住民权利宣言》(UNDRIP)在北极区域的具体实践案例,并分析了原住民在环境影响评估(EIA)程序中的法律地位和知情同意权(FPIC)的强制性效力。强调了将原住民传统知识纳入法律决策过程的必要性。 --- 结论与展望:迈向可持续的极地法律秩序 全书最后总结了当前极地法律体系的结构性不足,并提出了构建更加包容、更具前瞻性的法律秩序的政策建议。核心观点在于,鉴于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可逆转性,极地治理必须从“主权管理”向“共同责任”的范式转型,需要发展出具有更强约束力和适应性的多边法律机制。本书是法学、国际关系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全球治理前沿的读者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