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聚珍第二辑 名家印上(套装共13卷)

中国篆刻聚珍第二辑 名家印上(套装共1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江,曹锦炎,祝遂之 著,余雅汝,张金辉 校
图书标签:
  • 篆刻
  • 印学
  • 中国传统文化
  • 艺术
  • 书法
  • 鉴赏
  • 名家作品
  • 聚珍
  • 套装
  • 篆刻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6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8890
包装:箱装
丛书名: 中国篆刻聚珍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012
套装数量:13
字数:8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辑每本书在《凡例》之后,会就每册所收专题材料分别撰以《概述》。印章则为主体部分,每印附序号、释文。本辑第一册《文彭 何震 苏宣》,收三人印共101方;第二册《汪关 汪泓》,收二人印共324方;第三册《林皋》,收林皋印共291方;第四册《明名家印》,收明代二十多位名家印共324方(本辑有专辑的印家除外);第五册《程邃 巴慰祖 董洵 胡唐》,收四人印共281方;第六册《丁敬》,收丁敬印共214方;第七册《蒋仁》,收蒋仁印共57方;第八册《黄易》,收黄易印共81方;第九册《奚冈》,收奚冈印共47方;第十册《陈豫钟》,收陈豫钟印共60方;第十一册《陈鸿寿》,收陈鸿寿印共315方;第十二册《赵之琛》,收赵之琛印共172方;第十三册《钱松 胡震》,收二人印共338方。十三册合计共收印2065方。另外,每册还择录与本卷主题相关的史料和评析文献。

作者简介

刘江,原名佛庵,号知非,重庆万州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执行社长,著名印学家、篆刻家。


翰墨流芳: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鉴赏与研究 图书简介 《翰墨流芳: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鉴赏与研究》是一部汇集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精髓的宏大著作,共计十五卷,旨在系统梳理、深入剖析中国自古迄今的绘画与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技法精髓以及文化内涵。本书集学术研究、鉴赏指南、技法指导于一体,力求为广大书画爱好者、专业研究人员以及艺术院校师生提供一份全面、权威的参考资料。 本书的编纂团队由国内顶尖的书画史学家、艺术理论家和资深鉴定专家组成,他们历经数年,走访全国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及重要私藏,甄选了数千件最具代表性、艺术水准极高的作品作为案例,辅以详尽的文字阐述和高精度图像资料,构建起一座立体、鲜活的中国书画艺术殿堂。 --- 第一卷:上古至魏晋书风演变:从甲骨到“二王”的笔墨肇始 本卷聚焦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详细探讨了甲骨文、金文(商周彝器铭文)的起源、结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随后,深入剖析了春秋战国时期大篆、小篆的规范化过程,特别是秦代小篆(李斯规范本)的结构美学。 本书重点描绘了汉代隶书的成熟与嬗变,从古隶到八分,再到隶变对后世楷书结构的影响。魏晋时期是书法的黄金时代,本卷用大量篇幅研究了蔡邕对碑刻的影响,以及钟繇在楷书体中的奠基作用。最终,将笔锋聚焦于书圣王羲之和王献之“二王”一脉,分析了永字八法、笔势流变及其对后世行草书的决定性贡献。大量摹本、碑刻的细节对比分析,使读者得以直观感受晋人“风流蕴藉”的书写状态。 第二卷:隋唐五代:法度森严与浪漫主义的交锋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鼎盛阶段。本卷首先梳理了隋朝(如《九成宫醴泉铭》)如何承接魏晋,确立楷书的法度。随后,详尽解读了唐代楷书的“高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的核心风格与差异,尤其强调了唐代碑学与墓志的繁荣。 颜真卿与柳公权作为唐代书法的两座高峰,本卷以单独章节进行了深入剖析。颜体的浑厚、博大与气象万千,以及柳体的劲健、骨力,被置于当时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同时,本书也未忽视同期行草书的发展,如孙过庭《书谱》对草书理论的建树,以及怀素、张旭“颠张醉素”的狂放不羁,展现了盛唐气象下书法的多样性。 第三卷:宋元之际:尚意书风的崛起与文人书写 宋代是书法史上一次重要的转向,从追求“法度”转向追求“意趣”。本卷核心探讨了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艺术主张及其实现路径。 苏轼的“我书意造工”,黄庭坚的长枪大戟、险中求正,米芾的“刷字”与欹侧多变,以及蔡襄的沉稳内敛,均被置于宋代理学与文人精神的框架下进行阐释。此外,本卷还追溯了宋代徽宗瘦金体的独特风格,并分析了元代赵孟頫“复古”思想对书法审美的影响,以及其在楷书和行书上对晋唐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第四卷:元明清碑学复兴与篆隶的再造辉煌 元代以后,随着帖学的日益僵化,碑学开始酝酿复兴。本卷详细考察了元代碑刻的特点,以及明代早期对帖学的坚守。重点研究了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碑学的全面抬头。 明代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书法风格,强调“淡雅”与“书卷气”,构成了对尚意书风的另一种诠释。清代碑学复兴的里程碑事件——如对汉碑的重视、邓石如篆隶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包世臣、吴昌硕等人在篆刻与书写上对金石气息的回归,被详尽论述。本卷通过对比明末清初的“帖学”与“碑学”之争,展现了传统书法的自我革新动力。 第五卷:中国山水画的源流:从原始图绘到青绿山水 本书的绘画部分自本卷开启。第一部分聚焦于山水画的起源。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与陶器纹饰,分析先秦至魏晋时期山水意象在器物和壁画中的初步表达。 重点解析了六朝时期山水画的独立倾向,如顾恺之的“迁想妙得”对意境的强调。隋唐之际,山水画风格开始分化,本卷深入研究了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的技法特征,分析其如何成为盛唐气象的视觉体现,以及对后世工笔重彩画的影响。 第六卷:唐代——荆浩、关仝与李成的北方山水体系 唐代是山水画技法体系确立的关键时期。本卷集中探讨了“北方山水”的成熟。详细剖析了荆浩在太行山中汲取的创作灵感,其“势”与“笔法”的开创性,以及关仝对宏大场景和雄奇气势的把握。 随后,分析了五代李成如何通过对寒林、平阔之境的描绘,形成了被后世推崇的“李家样”。本卷通过对这些早期大师作品的技法复原和风格对比,展现了中国画如何从早期的题材描绘过渡到成熟的“以形写神”的哲学表达。 第七卷:宋代——院体山水与“全景式”高峰的奠基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期,本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关注北宋院体的规范化与写实精神。重点研究了范宽《溪山行旅图》所代表的“全景式构图”的成熟,以及他运用“雨点皴”塑造的雄浑厚重感。 第二部分研究了巨碑式山水的另一代表人物——郭熙。深入解析其“早春图”中所体现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观,以及他理论著作《林泉高致》对后世山水画理论的深远影响。本卷还涉及了李唐、刘松年等南渡画家在南宋“院体”中对“界画”和“斧劈皴”的继承与发展。 第八卷:宋元——文人画的兴起与“南宗”的勃兴 本卷是宋元之交艺术思想变革的核心体现。详细阐释了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文人画理论,如何为水墨山水画的独立奠定思想基础。 重点分析了“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的风格与传承。他们的作品不再追求对自然的完全摹写,而是着力于表达内心的“逸气”和笔墨的趣味性。倪瓒的“折芦败笔”与荒率疏简,黄公望的“平远”与浑厚,构成了元代文人画两大主流,为明清的画派纷呈埋下了伏笔。 第九卷:明代——“浙派”的工整与“吴门画派”的写意探索 明代绘画呈现出南北对立的态势。本卷首先聚焦于早期的浙派,以戴进、吴伟为代表,分析其如何继承南宋院体,以强烈的对比和奔放的笔墨表现山川气势。 随后,本书转向“吴门画派”的核心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重点分析了他们如何将元代文人画的意趣与严谨的江南笔墨相结合,形成了雅致、精细的“吴门风格”。尤其对仇英的“青绿山水”和文徵明的“集大成”式风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技法拆解。 第十卷:清代——“四王”的集大成与“金陵画派”的地域特色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进入了一个高度程式化和理论化的阶段。本卷系统梳理了“四王”各自的学习脉络,并详细剖析了他们如何通过“临摹古人”的方式,将元明山水画的技法融会贯通,形成严谨的“集大成”面貌。 本卷另一重要内容是“金陵画派”的地域性表达。研究龚贤、樊绍裘等人如何运用独特的墨法和光影处理,表现江南山水的湿润与沉郁,为后世“墨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第十一卷:人物画的源流:从周昉的仕女到阎立本的朝会 本书的后五卷专注于人物画与花鸟画。本卷溯源中国人物画的漫长历史。始于战国帛画的神秘色彩,至汉代壁画的叙事性。 重点研究唐代人物画的鼎盛,分析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线条艺术,以及周昉在“仕女画”领域对女性之美的细腻捕捉。同时,本卷详述了唐代阎立本在朝会图、历史人物画中所体现的恢宏气度与肖像写实能力。通过对唐宋人物画的“褒衣博带”与“丰腴健美”的对比,展现了不同时代对人体美的理解。 第十二卷:宋元明清人物画的写实与转型 宋代人物画在写实主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卷细致剖析了北宋的“写实”风潮,尤其关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代表的风俗画成就,以及李公麟的白描技艺对后世的影响。 元代,人物画在文人画思潮下走向“写意化”,本卷分析了赵孟頫、钱选在人物造型上对魏晋古意的回归。明代,“浙派”人物的刚劲与“闽派”的粗犷,以及仇英对古典故事的精致演绎,构成了明代人物画的多元格局。清代,“扬州八怪”中的华嵒、罗聘等人在人物与肖像画中融入的文人情趣,为传统人物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十三卷:花鸟画的嬗变:从工笔重彩到写意墨戏 花鸟画的独立发展是中古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本卷首先考察了唐代花鸟画的早期形态,如黄筌父子的“黄家富贵”工笔重彩风格。 随后,深入探讨了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写实巅峰,分析了赵佶(宋徽宗)对写生与瘦硬笔法的极端追求。元代,花鸟画完全融入文人写意体系,本卷重点解析了“写意花鸟”的开创者王冕(墨梅)和赵孟頫的“意笔”,以及其后对竹石的偏爱。 第十四卷:明清写意花鸟的流派纷呈与墨法创新 明清时期,花鸟画的笔墨技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丰富。本卷详细介绍了明代“吴门画派”(如沈周、陈淳)如何将文人写意融入花鸟,强调笔墨的趣味性。 清代是花鸟画流派爆发的时期,本卷对“扬州八怪”(如李方膺、金农、郑燮)的创新进行了详尽的梳理。特别是郑燮对兰竹的“乱石铺苔”式的表现手法,以及金农独创的“漆画”般的拙朴风格,展现了写意精神的彻底解放。 第十五卷:中国画的“造型”与“笔墨”体系:理论集成与当代视野 本卷是全书的总结与升华。它不再按照时间线划分,而是从技术层面进行归纳: 1. 笔法精讲:系统梳理了“十八描”等人物画用笔,以及山水画中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的形成与应用体系。 2. 墨法研究:探讨了墨色的层次变化,从焦、浓、重、淡、清的“五墨”理论,到明清时期对烘染、泼墨技法的创新。 3. 印章与款识:对中国书画的鉴藏元素进行了补充,分析了印章在鉴定和美学构成中的作用。 4. 当代展望:简要回顾了近现代中国画在西学东渐背景下的探索与发展,探讨传统技法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 《翰墨流芳》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宏大的结构布局和精美的图版呈现,构筑了一部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必备宝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特别是那套共13卷的体量,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易塞进书架角落的“小册子”,而是需要一个专门的位置来安放和展示的。它的厚度与深度,象征着篆刻艺术的博大精深。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虽然我没法透露具体内容,但可以感受到,编者显然是按照某种清晰的脉络来编排这些印作的,这使得读者在系统学习时,不会感到迷茫。对比我以前收藏的一些零散的印谱,这套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简直是天壤之别。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你不用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东拉西拽,所有精华都被提炼出来,呈现在你眼前。这种高度整合的知识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让我能更专注于艺术本身,而不是资料搜集的繁琐工作上。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艺术爱好者,我深知一套优秀图录的价值远超其价格本身。这套书的印刷质量堪称业界标杆。在观察那些细节极为复杂的印章时,即便是最细微的线条交叉点、朱文与白文的过渡,都表现得极其清晰锐利。特别是那些对印泥质感要求极高的作品,这套书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墨分五色的微妙变化。这对于我们理解“刀法”与“印泥”的最终结合效果至关重要。很多时候,看实物受限于环境和光线,其神韵难以完全捕捉,但如此精心制作的复制品,却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原作的神韵和质感。它让我得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不受干扰地与这些顶尖的艺术品进行“亲密接触”,这对于日常的灵感激发和艺术修养的提升,是无价的。

评分

说实话,当我打开第一卷,那种扑面而来的气势就彻底征服了我。这不光是一套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玺印史。从秦汉的古朴厚重,到明清流派的纷呈复杂,通过这些精选的“名家印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风格是如何演变和传承的。最让我惊叹的是,它不仅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师的作品,还发掘和展示了一些相对小众但技艺精湛的篆刻家的印作,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习惯在泡茶的时候,随意翻开其中一卷,让眼睛跟随那些精巧的篆字在石材上起舞。这种随机的浏览反而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偶然发现某一方印章的边款处理手法,与自己正在尝试雕刻的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立刻就能从中汲取灵感。对于一个有志于亲自动手实践的爱好者来说,这种高质量、多维度的参考资料是无比珍贵的财富,它为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直观的视觉范本。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一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制作者的匠心。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即便是印刷的细节,那些细微的刀痕和印泥的晕染都得到了精准的还原,这对于研究篆刻艺术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不会让画面显得拥挤,又能突出主体印章的艺术感染力。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图录,这里面的选材明显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鉴赏。能将这么多名家的精品汇集一堂,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看得出编者在幕后付出了多少心血。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古人或近现代大家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沉静的艺术氛围,让人很容易沉浸其中,忘记了周遭的喧嚣。我甚至会花上大半天时间,只是对着其中某几方印章仔细揣摩其布局和章法,感受其神韵,这套书无疑提升了我对篆刻艺术鉴赏的层次。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整体感受是“震撼且满足”。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可以陪伴我度过未来许多年、不断翻阅和学习的伙伴。从装帧的庄重感,到选材的广度与深度,再到印刷的精湛程度,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对篆刻艺术的深深敬意。它为篆刻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参考平台,同时也为初学者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艺术路径图。当我向朋友们推荐时,我总是强调它的系统性带来的便利,它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精华汇集一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光谱。这种全面的视角,让我对中国篆刻艺术的理解从碎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更为宏大和结构化的层面,这套书的价值,绝对是超乎想象的。

评分

在京东商城买书是我最放心的,图书是正版的,此书印刷精美,是我最愉快的一次购物,物流快,深心,下午在来

评分

印刷清晰,内容丰富,好书推荐。

评分

非常好,京东买书也非常快

评分

很好

评分

向往已久的一套书,印刷排版设计都不错,可惜买早了,618活动价格创新低

评分

除了京东卖的贵了点,另外都挺好

评分

书不错的。放在家里挺合适!

评分

非常满意 京东真是太棒了 希望更加有活动 更加优惠 京东加油 多发优惠券!

评分

印刷精美,装帧考究,编选精湛,值得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