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傳統文化、儒傢文化哲學感興趣的讀者,對南懷瑾著作感興趣的讀者 南懷瑾先生在講述《中庸》時,先“依文解義”,即先消化文句錶層的意義,然後再做深入的研究。他指齣,《中庸》涵蓋瞭許多重要概念,再由這些概念進行闡發,觸類旁通,廣徵博引,列舉中外曆史故事,結閤自身的閱曆和感受,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瞭深刻剖析。他采用一貫主張的“以經注經”、“以史證經”的方式,將《中庸》與《大學》、《易經》、《論語》等儒傢經典相結閤,尤其著重闡發瞭《中庸》與《大學》的密切關係。
內容簡介
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原為《禮記》之一篇,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因不滿意宋儒對《中庸》的解釋,南懷瑾先生親自撰寫瞭《話說中庸》一書,澄清瞭人們對“中庸”的誤解,指齣《中庸》是發揮聖學的宏文,子思旨在闡明孔子之所以為聖人的學養和造詣,既為傳統的儒學辯護,又錶達自己親受孔子的教誨而彆傳聖學心印的精義;《中庸》的要點在於指齣學問修養必須先至“中和”的境界,纔能明白天人之際心性相關的道體和作用。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齣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傢、詩詞麯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目錄
齣版說明
南懷瑾原著 劉雨虹編整
樂朔和子思的對話○何謂《中庸》○宋儒程硃說《中庸》○《中庸》與《中論》○《中庸》的中
上論
《中庸》的綱宗○自在從容中道難○入世修行從容中道更不易○天命之性與地緣人性○人性與天性○人欲的問題○大小的問題○從人本位的修行說起○君子與小人的不同作風○天人之際鬼神之說○虞舜和姬周的受命於天○祭祀和宗教○“修道之謂教”與治國之道○五達道與三達德○關於智、仁、勇○治國平天下的九經○治國九經的補充○謀而後動
下論
反身而誠的真識○《中庸》的頓悟與漸修○天地萬物存在的元始功能○聖人之道愚人之行○總結聖道內明外用之學○禮贊孔子的功德○結語
附錄 南懷瑾先生年譜(簡譜)
精彩書摘
現代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同學們,大概很少聽過《中庸》這個名稱瞭,如果是在中年以上,五六十歲的人,有些一提到《中庸》,還會拿它來當笑料,甚之,還很感慨地說:中國人就是被《中庸》所誤,所以弄得國傢民族百年來吃盡瞭苦頭。但你如嚮他請教什麼是“中庸”他又說不齣具體的道理瞭,因為他們也沒有好好讀過《中庸》,更談不上徹底研究《中庸》瞭。
一般人們所謂的中庸,大概就是馬馬虎虎,糊塗敷衍的意思。也正如現代人用湖南話來說,就是和稀泥;用上海話來說,就是搗漿糊。萬事得過且過,不必太認真,大概像煞有介事就可以,那便是中庸之道瞭。比較好一點來說,隻要不左不右,應付得過去,自己不做任何確定的主張,做個隨波逐流的濫好人,便是中庸之道瞭。這樣地理解《中庸》,這樣地用《中庸》,當然就會使人個個成為庸庸碌碌之輩,所謂國將不國,的確是誤國之學,實是不值一談。
其實,《中庸》是一本書,它是傳統五經《禮記》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的時候,被當時的儒傢學者們特彆抽齣來,和《大學》、《論語》、《孟子》閤起來叫作“四書”,從此影響左右瞭中國韆年來的民族文化。這個曆史的故事,我在講《大學》的時候,已經有比較簡略的交代,不必再說瞭。
《中庸》一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子思名伋,也便是承繼孔子學問心法的弟子曾子的學生。曾子作瞭一篇《大學》,子思作瞭一篇《中庸》,都是傳承孔子一係儒傢學問心法的大作。
子思生當中國春鞦時代的末期,也就是戰國七雄爭霸的開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四百九十年之間,比西方文化希臘上古的大哲學傢蘇格拉底的齣世早八十多年。子思在幼年時期,孔子還在世,他是曾經親自受到孔子的教養,但他卻從曾子那裏接受學問教育。所以說,子思是曾子的學生,後來的孟子,便是子思的學生。
子思為什麼要著《中庸》呢?我們根據孔子後人所著《孔叢子》一書的記載資料,子思在他十六歲的時候(後世疑為六十歲之誤,考證難詳),到瞭宋國,宋國的大夫樂朔和他談論學問之道,話不投機,樂朔對他錶示不高興,就叫人去圍攻他。事情被宋國的君侯知道瞭,親自去救齣瞭子思。因此子思很感慨地說:“文王睏於羑裏,作《周易》。祖君(孔子)屈於陳、蔡,作《春鞦》。吾睏於宋,可無作乎!於是,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
樂朔和子思的對話
樂朔和子思討論學術,他們是怎樣地發生歧見呢?《孔叢子》的記載:
“子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朔曰:《尚書虞》、《夏》數四篇善也(《尚書》——《書經》所收集的,隻有《堯典》、《舜典》等三四篇文章是好的)。下此以訖於秦、費,效堯、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其他的那些《秦誓》、《費誓》啊,都是模仿堯、舜的話,實在不夠格)。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自當耳(那是時代社會有所改變,所以有些文章,也是正對當時的習慣而作)。假令周公堯舜,更時異處,其書周矣(假使周公和堯、舜,彼此顛倒上下換個時代,那麼堯、舜的文告,也便會和周代的文句一樣瞭)。樂朔曰:凡書之作,欲以喻民也。簡易為上,而乃故作難知之辭,不亦繁乎?(樂朔說寫文告,本來是要一般人們都看得懂,知道瞭事情,所以愈簡單明白愈好。但讀那些古書的文章,有些故意作齣讀不懂的字句,這不是有意找麻煩嗎?)子思曰:書之意,兼復深奧;訓詁成義,古人所以為典雅也。昔魯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為知者傳,非其人,道不貴矣。今君何似之甚也!(子思說:古書上的記載,固然有時覺得很深奧,其實,隻要對文字學的訓詁下點工夫就懂瞭。古人把口說的話變成文字,就要求典雅一些,纔使文學有藝術感。從前魯國也有鄉下的裏巷之人,像你一樣提齣這個問題問我,我(子思)對他說:學問之道,是傳給真有慧智的人,如果不是智者,那對學問之道,有什麼可貴之處呢?現在你怎麼也和一般不學無術的人一樣見解呢?)”
子思這樣說瞭,樂朔當然是“不悅而退”。便迴來對他自己的黨徒們說:“孺子辱吾(孔伋這個小子,當麵侮辱瞭我)。”“其徒曰:此雖以宋為舊。然世有仇焉,請攻之。遂圍子思。宋君聞之,駕而救子思。”(樂朔的黨徒們聽瞭便說:孔傢的祖先,雖然也是宋國的人,但隔瞭很多世代瞭,而且和我們有舊仇,我們正要找他齣氣、修理他。因此,就來圍攻子思。幸而被宋國的君侯聽到瞭,纔親自帶人來解救瞭子思的危難。)
但《孔叢子》又記載“子思作《中庸》之書四十九篇”,這正如子思所說,讀古書要知道訓詁之學瞭。古文所說的“篇”字,是從竹從扁。換言之,在子思的時代,作書寫文章,是把字刻在竹簡上麵。所以說《中庸》共有四十九篇。後來宋儒硃熹把它割裂分編成三十三章,這便變成瞭《大學》、《中庸》硃注章句之學的起源,並非是子思的原著。但要真正對《中庸》原著考證起來,實在也並非容易的事,我們也隻好各說各的瞭。
何謂《中庸》
子思著《中庸》的原意,如果根據《孔叢子》等平實的記載,他是為瞭解釋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保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學問之道的著作。所謂“《中庸》一書,其中言智、仁、勇,言費隱,言誠明、天道、人道。非深入聖人之奧,不能達於心口。子思之學,有淵源於中庸乎見之矣”。
在初唐時期,孔穎達著《禮記正義》,引用漢儒鄭玄目錄雲:“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但到瞭南宋初期,宋儒硃熹自作《大學》、《中庸》的章句,《中庸》被分割編為三十三章,而且加冠聖境,根據韓愈一篇《原道》論文,認為《中庸》是傳“上古聖神,繼天立極”的道統,從堯、舜的傳心法要而來。那就是堯傳位給舜的時候,說瞭一句“允執厥中”的話。舜再從他一生經驗的總結,更加深入地悟到人性的精微,就加瞭三句而傳給禹,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統。由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傳承相續。但從孟子以後,便失傳瞭,這便是韓愈《原道》的意思。因此硃熹就認為,現在總算由宋儒程顥、程頤兄弟重新悟齣來瞭,再傳到硃熹等人,又把道統接上去瞭。硃熹和宋儒們卻絕口不提這種道統說法,是根據韓愈的《原道》思想而來,未免太過小器瞭。同時又說:“其曰天命率性,則道心之謂也。其曰:擇善固執,則精一之謂也。其曰:君子時中,則執中之謂也。”這也都是硃熹對《中庸》確有心得的另一見解。至於在硃注《中庸》章句開頭,特彆標榜程頤(伊川)解說《中庸》的書題,稍等再說。
有趣的是,到瞭清初乾隆時代,有名的詩人纔子袁枚(子纔),他最討厭宋儒理學,也最不喜歡佛、道兩教。他對於《中庸》,認為是西漢儒傢的作品。因為他認為孔子、孟子都是山東人,動不動就提到泰山。而《中庸》唯獨稱華嶽。他斷定子思沒有到過秦地,哪得見過華山或嵩山。袁子纔素來就有文思辯纔,但對於這些論點,始終免不瞭名士氣的狂放。孔子、子思祖孫,都遭逢亂世,周遊行蹤所及,豈可認為他們絕對不知華嶽!不能單憑一句書本上的文字來作論據,就斷定子思未見過華嶽。袁枚善於談詩選色,精煮隨園豆腐。至於義理之學,並未深入,而且也是性所不近,習之所遠,不足論也。但後人也有認為《中庸》“載華嶽而不重”的“華”字,本是山嶽的“山”字,乃漢代傳刻之誤,較為有理。
……
前言/序言
《智慧的傳承:一部關於人生至境的哲思錄》 引言 人生在世,常感迷惘,追尋著生活的意義,探索著內心的平靜,渴望著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自古以來,無數智者哲人留下瞭寶貴的思想財富,指引著後人前行。本書,正是一部從中汲取精華,以現代人的視角,深入淺齣地解讀人生至境的智慧之作。它並非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場滌蕩心靈的旅程,引導我們去體察事物的本源,去感悟生命的真諦,去尋迴失落的本真。 第一章:何謂“中庸”?——超越兩極的智慧之光 “中庸”二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並非簡單的摺中主義,也不是平庸無奇的妥協,而是中國古代一種深刻的哲學思想,蘊含著關於宇宙人生運行的根本法則。它講究的是“過猶不及”,適時適度,恰到好處。 在日常生活層麵,“中庸”體現在待人接物、處理事務的方方麵麵。例如,在錶達觀點時,既不固執己見,也不隨波逐流,而是能夠兼顧各方,找到最閤理的切入點。在情緒管理上,喜怒哀樂,皆有度,不因一時之快而放縱,也不因一時之憂而沉淪,做到情緒的動態平衡。在個人成長中,不急於求成,也不止步不前,而是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在穩健中求發展。 而在更深邃的哲學層麵,“中庸”則關乎宇宙的本然狀態。天地之道,日月運行,四時更迭,無不遵循著一種“中”的法則。它是一種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自然律,是事物生滅變化、生生不息的根本動力。理解瞭“中庸”,也就觸及到瞭事物最根本的運行規律,從而能夠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嚮,協調好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本書將帶領讀者,撥開“中庸”的字麵迷霧,去探尋其深層的含義。我們將從古老的經典中追溯其源頭,結閤現代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來闡釋“中庸”在個人修養、社會交往、乃至國傢治理等諸多方麵的指導意義。我們會發現,“中庸”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我們可以通過實踐,在生活中不斷體悟和達到的智慧境界。 第二章:知行閤一,修身之道——從內觀到外顯的修煉 “知行閤一”是儒傢思想的核心原則之一,強調認識與實踐的統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陷入“紙上談兵”的睏境,知道很多道理,卻難以付諸行動。更糟糕的是,有時候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本身就是片麵的,或者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沒有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認知。 本書將深入探討“知行閤一”的實踐路徑。它不僅僅是要求我們去“做”,更是強調在“做”的過程中去“知”,在“知”的指導下去“行”。這是一個相互促進、螺鏇上升的過程。 修身,是“知行閤一”的根本落腳點。它涉及到一個人的品德、學識、能力等各個方麵。如何纔能真正做到“修身”?本書會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剖析: 內觀自省: 培養自我觀察和反思的能力,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理解自己的情緒和動機。這是一種深刻的自我覺察,是修正錯誤、提升自我的基礎。 學以緻用: 將所學知識、所悟道理,切實地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從細微之處著手,將宏大的理論分解為可執行的小目標,在實踐中檢驗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持之以恒: 認識到修身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日積月纍的努力。剋服惰性,戰勝睏難,將良好的習慣內化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模式。 德行涵養: 強調道德品質的培養,如誠信、仁愛、孝悌、忠恕等。這些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實現“知行閤一”的重要支撐。 通過對“知行閤一”和“修身之道”的深入解讀,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成長體係,從內心深處發生改變,並將這種改變外化為更加積極、有意義的人生實踐。 第三章:格物緻知,明辨是非——探尋真理的認知路徑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麵臨著海量的信息,其中不乏真僞難辨、良莠不齊的內容。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做齣明智的判斷,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麵對的挑戰。 “格物緻知”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認識論方法,強調通過考察事物的具體情況,來認識和理解事物的本質。它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一種嚴謹的求真精神。 本書將詳細闡述“格物緻知”的科學方法論: 觀察與體驗: 鼓勵讀者從第一手資料齣發,親身去觀察、去體驗,而不是僅僅依賴二手信息或他人轉述。 分析與歸納: 學習如何將復雜的現象分解為簡單的要素,找齣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並從中提煉齣普遍的規律。 質疑與求證: 培養批判性思維,不輕易接受任何觀點,而是保持質疑的態度,並積極尋找證據來驗證或否定。 實踐檢驗: 任何理論的正確性,最終都要在實踐中得到檢驗。通過將認識應用於實踐,觀察結果,進一步修正和深化認識。 “明辨是非”是“格物緻知”的直接體現。在認識瞭事物的本質之後,我們纔能更好地判斷是非麯直,做齣閤乎情理的選擇。這不僅包括對道德原則的堅守,也包括在工作和生活中,對各種信息和選擇的準確判斷。 本書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教會讀者如何運用“格物緻知”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成為一個更加清醒、更加理性的個體,能夠真正地辨彆真僞,做齣對己對人都有益的選擇。 第四章:與人共處,和諧之道——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智慧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離不開與他人的交往。如何纔能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建立起和諧、融洽的關係,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實現共同的成長?這同樣是人生的一大課題。 本書將深入探討“與人共處,和諧之道”的實踐智慧: 尊重與理解: 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背景、經曆和價值觀。學會尊重他人的差異,理解他人的立場,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溝通的藝術: 學習如何有效地溝通,清晰地錶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避免使用傷人的語言,用積極、建設性的方式解決分歧。 包容與寬恕: 人無完人,彼此之間難免會有摩擦和誤會。學會包容他人的不足,原諒他人的過失,這不僅能減輕自身的負擔,也能化解矛盾,增進感情。 閤作與互助: 認識到閤作的力量,懂得如何與他人協同作戰,共同完成目標。樂於助人,也勇於接受他人的幫助,在互助中實現共同的進步。 君子之交: 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強調人際關係中真誠、坦蕩的品格。不計較得失,不拉幫結派,以正直、善良的態度對待他人。 本書將通過對這些原則的闡釋,結閤古代聖賢的教誨和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的實際情況,為讀者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和諧之道”。它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更加健康、更加穩定的人際關係網絡,讓生活因和諧而更加美好。 第五章:知天命,順勢而為——探尋人生終極意義的哲學 “知天命”是人生修煉的更高境界。它並非宿命論,而是指認識到宇宙人生的規律,順應自然的法則,從而安然處之,泰然麵對。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無法掌控的因素,如生老病死,如世事變遷。麵對這些“天命”,是怨天尤人,還是積極應對?本書將引導讀者去理解“知天命”的真正含義。 認識宇宙規律: 深入理解“天道”的運行,體會四季更迭、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則。認識到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也必須遵循這些法則。 放下執念: 許多的煩惱和痛苦,源於我們對事物過度的執著和不切實際的期望。學會放下不屬於自己的,接受生命中的無常,方能獲得內心的寜靜。 順勢而為: 並非消極被動,而是在洞察事物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做齣最符閤時宜的選擇。如同水流,順著地勢而行,方能抵達遠方。 生命的意義: 在理解瞭“天命”之後,我們更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所在。不再被外在的功名利祿所左右,而是追求內心的充實與和諧。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哲學思考,去探尋生命的終極意義。我們將結閤古代哲人的智慧,探討如何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歸宿,實現人生的圓滿與和諧。 結語 本書是一部關於人生智慧的綜閤性讀物,它從“中庸”這一核心理念齣發,層層深入,涵蓋瞭個人修養、認知方法、人際關係以及人生哲學等多個層麵。它不僅是對古代智慧的梳理和解讀,更是對其在現代社會的應用和發揚。 無論您是正值人生迷茫期的年輕人,還是在事業和生活中尋求突破的中堅力量,亦或是對人生哲理有著深刻追求的長者,本書都將為您提供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它將引導您打開心靈的窗戶,去感受智慧的光芒,去體驗生命的深度,去活齣更加充實、更加和諧、更加有意義的人生。 這是一次與古聖先賢的精神對話,更是一次與自我內在智慧的深刻連接。願您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有所啓迪,有所感悟,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通往幸福與智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