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史(套装全四册)

中国图书馆史(套装全四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永进 著,韩永进 编
图书标签:
  • 图书馆史
  • 中国图书馆
  • 图书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文献学
  • 中国文化
  • 学术著作
  • 史学
  • 藏书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14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7789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0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图书馆史》由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本书共计200余万字,分为古代藏书卷、近代图书馆卷、现当代图书馆卷和附录卷四卷。该书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于2014年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

本书编纂工作启动至今,已历经七载,期间不仅主创团队之间进行多次激烈论争,而且广泛听取图书馆学、文献学、历史学乃至宗教文化研究等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最终形成的四卷本,凝聚所有参与人员的集体智慧和心血。其中,“古代藏书卷”由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主编,“近代图书馆卷”由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主编,“现当代图书馆卷”由武汉大学肖希明教授主编,“附录卷”由国家图书馆汪东波研究馆员主编。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中国图书馆通史,是对先秦迄今三千多年藏书史及图书馆发展史的首次全面记录,也是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成就及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作者简介

韩永进,国家图书馆馆长,曾任国家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司司长、文化部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内页插图

目录

古代藏书卷

绪论

第一章先秦两汉藏书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藏书

第三章隋唐五代藏书

第四章宋代藏书

第五章辽、金、西夏和元代藏书

第六章明代藏书

第七章清代藏书

近代图书馆卷

绪论

第一章西方图书馆观念的传入(1840~1894)

第二章维新变法时期的藏书楼(1895~1900)

第三章清末新政时期的公共图书馆运动(1901~1911)

第四章民国初期的新图书馆运动(1912~1927)

第五章民国中期的图书馆(1928~1937)(上)

第六章民国中期的图书馆(1928~1937)(中)

第七章民国中期的图书馆(1928~1937)(下)

第八章抗战时期的图书馆(1937~1945)(上)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图书馆(1937~1945)(下)

第十章抗战后的图书馆(1946~1949)

第十一章私人藏书与寺观藏书

第十二章港澳台地区的图书馆

参考文献

现当代图书馆卷

绪论

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图书馆(1949~1956)

第二章新中国全面建设时期的图书馆(1957~1965)

第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图书馆(1966~1976)

第四章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的图书馆(1977~1989)

第五章九十年代的图书馆(1990~1999)

第六章二十一世纪初的图书馆(2000~2009)

第七章港澳台地区图书馆

参考文献

附录:1949~2010年中国各类型图书馆建设情况统计表

附录卷

大事记

重要人物传略

前言/序言

中国图书馆史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中国图书馆史进行系统研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深入探索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规律、完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丰富图书馆学学科内容,更在于从历史视角思考学科发展与事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从而对学科史观与方法论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为今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然而,同图书馆学其他研究领域相比,关于中国图书馆史的研究,无论是研究力量还是研究成果都略显薄弱。为此,2011年,国家图书馆启动了“中国图书馆史”专题研究项目,联合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研究,2014年12月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

本部《中国图书馆史》在时间跨度上从先秦时期一直到公元2009年,记录中国3000多年的图书收藏、管理的历史,是一部大通史。众所周知,我国有重视通史编纂的优良传统,相对于断代史局限于某个时代来说,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具备跨时代研究的特点,最能够体现“大历史观”,其优势是贯通古今,有助于从长时段观察历史的走向和得失,便于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通过对国内已有中国图书馆史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发现,现有研究涉及面广,累积资料丰富。其中,研究论文包括古代藏书、古代图书馆、近代图书馆、民国时期图书馆和建国后图书馆事业各个方面。专著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中国古代藏书的研究,代表著作有任继愈的《中国藏书楼》、来新夏的《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等。二是对近现代图书馆史的研究,代表著作有来新夏的《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严文郁的《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编《中国近代现代图书馆事业史》等。三是中国图书馆通史的研究,代表著作有王酉梅的《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谢灼华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和李朝先、段克强的《中国图书馆史》等,这些通史的研究至迟以1949年为下限,未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内容。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对古代藏书和近代图书馆史的关注相对更多,而对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图书馆的发展脉络缺乏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尤其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高速发展和巨大变化缺乏从历史视角的反思与研究。本部《中国图书馆史》将中国数千年的图书馆发展历程(先秦时期至2009年)分为古代藏书、近代图书馆和现当代图书馆三个阶段,旨在编纂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图书馆通史,总结经验得失,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图书馆事业的演变规律及发展特点,为今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这部《中国图书馆史》的时间跨度虽长,但重点放在现有研究中相对薄弱的近代和现当代图书馆发展历史,对这段不足两百年的图书馆史的论述占据全书2/3的体量。对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史的研究更是本项目的重中之重,希望这一研究能够填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图书馆史系统性研究的空白。

(节略)


《古籍溯源:中国图书馆的千年流变》 辑一:缥缃旧梦:早期中国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自古籍诞生之日起,人类便开始了对知识的搜集、整理与传承。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图书馆的萌芽与成长,也伴随着文明的曙光一同显现。《古籍溯源》辑一,便将目光投向那远古的时代,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中国早期图书馆的踪迹。 本辑将从传说时代的神话传说入手,如仓颉造字、伏羲画卦等,探讨文字与书籍产生的早期动机,这或许是中国早期信息储存与传播的雏形。随后,我们将聚焦于殷商甲骨文所展现的早期官方文献记录,虽然其形态与后世的图书相去甚远,但已具备了信息载体与官方权威性的初步特征。 进入西周,礼乐制度的完善,对文献典籍的需求愈发迫切。本辑将深入研究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藏书情况,分析《周礼》中关于“藏”与“史”的记载,以及“左史”、“右史”的职能,勾勒出早期官方图书馆的雏形。同时,也将探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私人藏书与学术交流的兴盛,如稷下学宫、墨家学派等,是如何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图书馆功能的初步拓展。 秦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为全国范围内书籍的统一与管理奠定了基础。本辑将分析秦朝官方图书馆的组织架构与藏书政策,重点关注其对民间藏书的收缴与焚毁,以及这一举措对中国古代图书馆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汉朝,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儒学地位的确立,推动了书籍的大量复制与传播。本辑将详尽梳理汉代官方图书馆的发展,从中央集权的皇家图书馆,如石渠阁、麒麟阁、金华殿的设立,到地方郡县的藏书机构,分析其规模、功能以及藏书的性质。特别将探讨汉代学者如何利用官方藏书进行学术研究,如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便是得益于其在太史令任上的便利。同时,本辑也将关注汉代私人藏书的发展,名士如董仲舒、刘向等人的藏书事迹,反映了知识精英阶层的阅读与收藏习惯。 本辑还将触及书籍的材质与载体演变,从竹简、木牍到帛书,再到纸张的出现与普及,详细阐述不同载体对图书馆的存储、管理和阅读方式产生的革命性变化。对早期书籍的装帧、编目方式也将进行初步的探讨,为理解中国古代图书馆的运作机制提供重要的史料依据。 《古籍溯源:中国图书馆的千年流变》辑一,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生动的中国早期图书馆图景,揭示其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何从原始的文献保存场所,逐步演变为承载国家文化、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机构。 辑二:书海浩瀚:中古时期中国图书馆的繁荣与创新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融合的时代。在政治动荡与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中国图书馆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创新。《书海浩瀚》辑二,将带领读者深入这一时期,见证中国图书馆如何在战乱中得以维系,并在新的文化浪潮中蓬勃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学术文化的传承并未中断。本辑将重点关注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私人藏书与学术活动。如葛洪、陶渊明等名士的藏书事迹,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对书籍的珍视与传播。同时,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梵文经典,如何进行翻译、收藏与流通,也成为这一时期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议题。本辑将分析佛教寺院在保存和传播佛经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形成的寺院图书馆雏形。 隋朝的统一,为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隋文帝与隋炀帝时期,对书籍的整理与收藏进行了大规模的行动。本辑将详细介绍隋朝官方图书馆的建设,特别是《隋书·经籍志》所记载的藏书情况,分析其分类方法、编目体系以及藏书规模,展现出国家级图书馆的初步规模。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图书馆事业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本辑将把大量篇幅聚焦于唐代图书馆的发展。从中央的皇家图书馆,如集贤院、弘文馆,到地方的官学图书馆,再到寺院与私人藏书,勾勒出唐代图书馆的全貌。我们将深入分析集贤院作为国家学术研究中心的功能,以及其在书籍的收集、整理、校勘、复制方面的贡献。 本辑还将探讨唐代书籍的制作与传播方式的革新。雕版印刷术的成熟,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复制效率,使得知识的传播更为广泛。我们将分析印刷技术对图书馆藏书数量、内容以及读者群体的影响。同时,也将关注唐代学者的藏书习惯,如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中对书籍的描绘,以及一些著名藏书家,如陆长源、王维等人的藏书事迹。 此外,本辑还将重点研究唐代图书馆的编目与管理制度。分析唐代官修的目录,如《唐书·艺文志》,以及私人目录的特点,揭示当时图书馆的书籍分类、著录、管理方式。对唐代书籍的流通与借阅制度也将进行初步的探讨,以还原当时图书馆的功能与服务。 本辑还将触及唐代对外文化交流对图书馆的影响。如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如何进行翻译与收藏,以及唐代与其他国家进行书籍交流的情况,都将是本辑研究的重点。 《书海浩瀚》辑二,将以丰富的史料与细致的分析,描绘出中古时期中国图书馆在官方推动、技术革新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繁荣与创新,为后世图书馆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辑三:文脉绵延:近世中国图书馆的演变与转型 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学术思潮的演变,中国图书馆的面貌也随之发生着持续的演变与转型。《文脉绵延》辑三,将聚焦于这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阶段,探寻中国图书馆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适应与发展。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与学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坊刻本的盛行,以及私人藏书的极大丰富,是中国图书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本辑将重点分析宋代官方图书馆的改进与发展,如宣政院、崇文院等机构的功能。特别将关注宋代学者对书籍的整理、校勘与编纂的贡献,如《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的编纂,反映了对书籍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本辑还将深入研究宋代私人藏书的繁荣景象,如范仲淹、苏轼等人的藏书事迹,以及遍布全国的私人藏书楼。分析私人藏书楼的建筑特色、藏书类型以及其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同时,也将探讨宋代图书馆的流通与服务方式,如书会的兴起,以及书籍的交易与租赁市场。 元代,虽然由少数民族统治,但其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吸收,也对图书馆事业产生了影响。本辑将分析元代官方图书馆的设置,以及蒙古文与汉文书籍的收藏与管理。同时,也将关注元代 scholar-officials 的藏书活动,如脱脱的《宋史》编纂,也需要依赖于对前代文献的广泛搜集。 明代,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文化管理也日趋严密的时期。本辑将重点研究明代官方图书馆的建设,如文渊阁、皇史宬等机构的设立及其功能。同时,也将深入探讨明代私人藏书的特色,特别是大型私人藏书楼的涌现,如徐渭、藏书家项元汴等人的事迹,以及其藏书的价值。 本辑还将分析明代书籍的出版与传播方式的演变,特别是刻书业的兴盛。对明代图书馆的编目体系、分类方法以及管理制度进行细致的梳理,例如《永乐大典》的编纂,展现了国家级大型文献集成的力量。 清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但其在文化传承与文献整理方面仍有重要贡献。本辑将重点关注清代官方图书馆的维护与发展,如文渊阁、翰林院等机构的功能。同时,也将深入研究清代士大夫的藏书文化,如袁枚、纪晓岚等人的藏书事迹,以及他们对书籍的评价与整理。 本辑还将关注清代学术研究对图书馆的需求,如考据学、乾嘉学派的兴起,推动了对古籍的深入研究与整理。对清代图书馆的编目、整理、保护古籍的措施也将进行详细的介绍。 《文脉绵延》辑三,将以对宋元明清时期图书馆的细致考察,揭示其在社会变革、技术进步与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如何不断演变与转型,并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辑四:近代曙光: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兴起与变革 晚清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社会的剧变,中国传统的图书馆格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近代化的曙光。《近代曙光》辑四,将把目光聚焦于这一转型时期,全面展现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兴起、发展与深刻变革。 本辑将从晚清政府尝试引进西方图书馆模式伊始。分析洋务运动时期,官方兴办的各种学堂、译书局中,是否开始萌生了近代图书馆的雏形。探讨早期接触西学、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如何将近代图书馆的理念与实践带回中国。 本辑将重点梳理清末民初,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从中国第一个官办近代图书馆——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的建立,到各类学堂、教会、民间机构纷纷设立图书馆,勾勒出近代图书馆的初步格局。将深入分析这些近代图书馆在建筑设计、藏书组织、管理方式、服务对象等方面,是如何借鉴西方模式,并尝试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本辑将着重研究近代中国知识界对图书馆的认识与推动。分析梁启超、蔡元培等先驱,如何倡导普及图书馆、推广阅读,以及他们在推动近代图书馆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探讨近代图书馆如何成为传播新思想、启迪民智的重要阵地。 本辑还将分析近代图书馆在藏书内容上的变化。除了传统的中国古籍,西方书籍、期刊、报纸的引进,以及对科学技术、人文社科等新兴学科的关注,都极大地丰富了近代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探讨近代图书馆如何通过购买、交换、捐赠等方式,积极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藏书体系。 本辑还将触及近代图书馆的专业化发展。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兴起,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图书馆分类、编目、检索等专业技术的引入与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探讨近代图书馆如何从简单的藏书场所,转变为集藏书、阅览、研究、教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机构。 此外,本辑还将关注近代图书馆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分析近代图书馆如何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洪流中,扮演着传播革命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探讨近代图书馆如何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与知识传播方式。 《近代曙光》辑四,将以详实的史料、客观的分析,为读者展现中国近代图书馆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揭示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并为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最期待的就是能从史书中读出人文的温度。这套《中国图书馆史》做到了,它没有让历史成为冰冷的数字和机构名称的堆砌。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史料和轶闻,比如某位官员为了抢救一批即将散佚的孤本,不惜冒着风险连夜转移的故事,这些情节让阅读体验极富感染力。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地方志和家谱在古代图书馆中的地位问题,书中对其系统性收藏和编纂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地方文化传承的韧性。这本书的深度不仅在于对中央机构的描摹,更在于对地方性、民间性的力量的挖掘与呈现。读完这四册,我感觉自己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脉络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遗产,背后凝聚了无数代人低调而坚韧的守护与付出,这套书,本身就是对这份坚守的最好致敬。

评分

这本《中国图书馆史》的作者,想必是位皓首穷经的史学家,他将这四册书编排得层次分明,如同走入一座宏伟的古老建筑群。我个人对古代典籍的流传和保存尤为着迷,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求。它不仅仅是枯燥地罗列年代和事件,更像是一部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了历代皇家、寺院乃至民间藏书楼的兴衰更迭。特别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下对书籍的不同态度,以及那个时代士大夫们如何倾尽心力搜集、抄录珍本的叙述,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文献考证的严谨态度,许多看似已成定论的史实,书中都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细微的差别和论证的逻辑。读完第一册,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参与了那场场重要的藏书劫难与重光,心中充满了对先贤保护文化的敬意。

评分

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其实是为了解决我在研究近代图书馆思想转型时遇到的一个知识盲区——如何从传统藏书楼平稳过渡到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概念构建。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尤其在探讨晚清“西学东渐”背景下,图书馆角色定位的挣扎与探索时,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西方模式的引入视为全盘取代,而是细致描绘了传统藏书理念如何与新的知识传播方式进行碰撞、融合的过程。特别是关于早期“博物院”“阅报处”向现代意义上“图书馆”演变的论述,充满了辩证的眼光。我发现,书中对于某些关键人物,比如早期图书馆学家,其思想形成过程的追溯,比很多专门的近代思想史著作都要来得精准和透彻。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孤立地讲述图书馆的“硬件”建设,而是深入剖析了支撑这些机构运行的“软件”——那些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思想挣扎。

评分

坦白说,这套书的学术密度非常高,初读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但一旦沉下心来,就会发现其结构之精妙,简直如同榫卯结构的天衣无缝。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图书馆”一词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语义漂移所做的细致梳理。这并非仅仅是词源学上的考据,而是深刻揭示了社会对“知识”和“公共空间”认知的演变。比如,书中对于唐宋时期“书院”和“经籍库”职能的区分,以及对元代翰林院藏书管理制度的详尽阐述,都展现了作者极强的宏观把握能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古代藏书管理的小细节所吸引,比如防虫蛀的措施、借阅登记的流程,这些琐碎之处,恰恰是理解古代知识精英维护文化命脉的生动注脚。它让我明白,图书馆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与时间、与灾难抗争的历史。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选择,从一开始就透露出一种厚重感,拿到手上就知道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力作。我关注的重点更多在于宋元明清这几个与科举制度和印刷术飞速发展紧密相关的时期。作者对于官修正史编纂机构中图书馆职能的演变,以及私家藏书楼的鼎盛与衰微,进行了非常细腻的对比分析。例如,书中详细记录了明代藏书家如瞿氏铁琴铜剑楼等家族的藏书活动,不仅提及了藏书的规模,更深入探讨了他们藏书的侧重点和背后的文化心态。那种“好读书,不读书”的矛盾心理,在这些私人图书馆的兴衰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那些藏书楼中弥漫的书卷气和樟脑味,作者的笔触仿佛带着一种魔力,让我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那些在灯下校对古籍的身影。这本书对于研究明清士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费,无疑提供了极其坚实的史料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