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史》由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本书共计200余万字,分为古代藏书卷、近代图书馆卷、现当代图书馆卷和附录卷四卷。该书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于2014年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
本书编纂工作启动至今,已历经七载,期间不仅主创团队之间进行多次激烈论争,而且广泛听取图书馆学、文献学、历史学乃至宗教文化研究等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最终形成的四卷本,凝聚所有参与人员的集体智慧和心血。其中,“古代藏书卷”由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主编,“近代图书馆卷”由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主编,“现当代图书馆卷”由武汉大学肖希明教授主编,“附录卷”由国家图书馆汪东波研究馆员主编。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中国图书馆通史,是对先秦迄今三千多年藏书史及图书馆发展史的首次全面记录,也是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成就及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韩永进,国家图书馆馆长,曾任国家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司司长、文化部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古代藏书卷
绪论
第一章先秦两汉藏书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藏书
第三章隋唐五代藏书
第四章宋代藏书
第五章辽、金、西夏和元代藏书
第六章明代藏书
第七章清代藏书
近代图书馆卷
绪论
第一章西方图书馆观念的传入(1840~1894)
第二章维新变法时期的藏书楼(1895~1900)
第三章清末新政时期的公共图书馆运动(1901~1911)
第四章民国初期的新图书馆运动(1912~1927)
第五章民国中期的图书馆(1928~1937)(上)
第六章民国中期的图书馆(1928~1937)(中)
第七章民国中期的图书馆(1928~1937)(下)
第八章抗战时期的图书馆(1937~1945)(上)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图书馆(1937~1945)(下)
第十章抗战后的图书馆(1946~1949)
第十一章私人藏书与寺观藏书
第十二章港澳台地区的图书馆
参考文献
现当代图书馆卷
绪论
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图书馆(1949~1956)
第二章新中国全面建设时期的图书馆(1957~1965)
第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图书馆(1966~1976)
第四章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的图书馆(1977~1989)
第五章九十年代的图书馆(1990~1999)
第六章二十一世纪初的图书馆(2000~2009)
第七章港澳台地区图书馆
参考文献
附录:1949~2010年中国各类型图书馆建设情况统计表
附录卷
大事记
重要人物传略
中国图书馆史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中国图书馆史进行系统研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深入探索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规律、完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丰富图书馆学学科内容,更在于从历史视角思考学科发展与事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从而对学科史观与方法论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为今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然而,同图书馆学其他研究领域相比,关于中国图书馆史的研究,无论是研究力量还是研究成果都略显薄弱。为此,2011年,国家图书馆启动了“中国图书馆史”专题研究项目,联合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研究,2014年12月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
本部《中国图书馆史》在时间跨度上从先秦时期一直到公元2009年,记录中国3000多年的图书收藏、管理的历史,是一部大通史。众所周知,我国有重视通史编纂的优良传统,相对于断代史局限于某个时代来说,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具备跨时代研究的特点,最能够体现“大历史观”,其优势是贯通古今,有助于从长时段观察历史的走向和得失,便于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通过对国内已有中国图书馆史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发现,现有研究涉及面广,累积资料丰富。其中,研究论文包括古代藏书、古代图书馆、近代图书馆、民国时期图书馆和建国后图书馆事业各个方面。专著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中国古代藏书的研究,代表著作有任继愈的《中国藏书楼》、来新夏的《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等。二是对近现代图书馆史的研究,代表著作有来新夏的《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严文郁的《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编《中国近代现代图书馆事业史》等。三是中国图书馆通史的研究,代表著作有王酉梅的《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谢灼华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和李朝先、段克强的《中国图书馆史》等,这些通史的研究至迟以1949年为下限,未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内容。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对古代藏书和近代图书馆史的关注相对更多,而对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图书馆的发展脉络缺乏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尤其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高速发展和巨大变化缺乏从历史视角的反思与研究。本部《中国图书馆史》将中国数千年的图书馆发展历程(先秦时期至2009年)分为古代藏书、近代图书馆和现当代图书馆三个阶段,旨在编纂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图书馆通史,总结经验得失,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图书馆事业的演变规律及发展特点,为今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这部《中国图书馆史》的时间跨度虽长,但重点放在现有研究中相对薄弱的近代和现当代图书馆发展历史,对这段不足两百年的图书馆史的论述占据全书2/3的体量。对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史的研究更是本项目的重中之重,希望这一研究能够填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图书馆史系统性研究的空白。
(节略)
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最期待的就是能从史书中读出人文的温度。这套《中国图书馆史》做到了,它没有让历史成为冰冷的数字和机构名称的堆砌。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史料和轶闻,比如某位官员为了抢救一批即将散佚的孤本,不惜冒着风险连夜转移的故事,这些情节让阅读体验极富感染力。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地方志和家谱在古代图书馆中的地位问题,书中对其系统性收藏和编纂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地方文化传承的韧性。这本书的深度不仅在于对中央机构的描摹,更在于对地方性、民间性的力量的挖掘与呈现。读完这四册,我感觉自己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脉络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遗产,背后凝聚了无数代人低调而坚韧的守护与付出,这套书,本身就是对这份坚守的最好致敬。
评分这本《中国图书馆史》的作者,想必是位皓首穷经的史学家,他将这四册书编排得层次分明,如同走入一座宏伟的古老建筑群。我个人对古代典籍的流传和保存尤为着迷,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求。它不仅仅是枯燥地罗列年代和事件,更像是一部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了历代皇家、寺院乃至民间藏书楼的兴衰更迭。特别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下对书籍的不同态度,以及那个时代士大夫们如何倾尽心力搜集、抄录珍本的叙述,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文献考证的严谨态度,许多看似已成定论的史实,书中都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细微的差别和论证的逻辑。读完第一册,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参与了那场场重要的藏书劫难与重光,心中充满了对先贤保护文化的敬意。
评分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其实是为了解决我在研究近代图书馆思想转型时遇到的一个知识盲区——如何从传统藏书楼平稳过渡到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概念构建。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尤其在探讨晚清“西学东渐”背景下,图书馆角色定位的挣扎与探索时,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西方模式的引入视为全盘取代,而是细致描绘了传统藏书理念如何与新的知识传播方式进行碰撞、融合的过程。特别是关于早期“博物院”“阅报处”向现代意义上“图书馆”演变的论述,充满了辩证的眼光。我发现,书中对于某些关键人物,比如早期图书馆学家,其思想形成过程的追溯,比很多专门的近代思想史著作都要来得精准和透彻。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孤立地讲述图书馆的“硬件”建设,而是深入剖析了支撑这些机构运行的“软件”——那些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思想挣扎。
评分坦白说,这套书的学术密度非常高,初读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但一旦沉下心来,就会发现其结构之精妙,简直如同榫卯结构的天衣无缝。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图书馆”一词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语义漂移所做的细致梳理。这并非仅仅是词源学上的考据,而是深刻揭示了社会对“知识”和“公共空间”认知的演变。比如,书中对于唐宋时期“书院”和“经籍库”职能的区分,以及对元代翰林院藏书管理制度的详尽阐述,都展现了作者极强的宏观把握能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古代藏书管理的小细节所吸引,比如防虫蛀的措施、借阅登记的流程,这些琐碎之处,恰恰是理解古代知识精英维护文化命脉的生动注脚。它让我明白,图书馆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与时间、与灾难抗争的历史。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选择,从一开始就透露出一种厚重感,拿到手上就知道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力作。我关注的重点更多在于宋元明清这几个与科举制度和印刷术飞速发展紧密相关的时期。作者对于官修正史编纂机构中图书馆职能的演变,以及私家藏书楼的鼎盛与衰微,进行了非常细腻的对比分析。例如,书中详细记录了明代藏书家如瞿氏铁琴铜剑楼等家族的藏书活动,不仅提及了藏书的规模,更深入探讨了他们藏书的侧重点和背后的文化心态。那种“好读书,不读书”的矛盾心理,在这些私人图书馆的兴衰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那些藏书楼中弥漫的书卷气和樟脑味,作者的笔触仿佛带着一种魔力,让我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那些在灯下校对古籍的身影。这本书对于研究明清士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费,无疑提供了极其坚实的史料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