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名词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概念化的重要结果。概念具有可及性,比如,有生一无生。反映在语言生成上,高可及性的概念容易加工,更能获得突出的语法位置。即,名词短语在进入生成加工过程中,存在竞争。竞争在简单句中的表现已有大量研究,在复合句中的研究则不多,值得探索。
《名词短语竞争与关系从句生成:一项基于英汉对比数据库的研究》选取汉英各5部叙事文本,筛选出关系从句共6166条,建立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名词短语竞争在关系从句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该作用存在跨语言差异。
作者简介
曹依民,男,汉族,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获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14年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许余龙先生。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翻译学。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5项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于《语言学研究》《外语学刊》等刊物。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实验因变量
二 生命度与关系从句生成
三 概念相似度评分
四 英语和西班牙语概念相似度的操控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问题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名词短语的生命度与关系从句生成
二 名词短语概念相似性与关系从句生成
三 关系从句的生成、分布与理解
第四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五节 本书概况
第二章 句子生成观
第一节 基于生命度的提取顺序观
一 语言生成是增量的
二 提取顺序
三 概念可及与生命度
第二节 基于相似性的竞争观
第三节 生成一分布一理解观
一 生成
二 分布
三 理解
第四节 句子生成观的整合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语料采集
一 语料来源
二 语料采集步骤
第二节 数据库结构
一 数据库字段
二 数据库各字段内容
三 语义角色
四 数据库建设步骤
第三节 分析框架
第四章 名词短语竞争与关系从句类型
第一节 关系从句类型分布
第二节 中心名词的语法功能与关系从句提取类型
第三节 中心名词的生命度与关系从句类型
一 中心名词的生命度与语法功能
二 中心名词的生命度与关系从句提取类型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名词短语竞争与关系从句语态
第一节 名词短语竞争与英语关系从句语态选择
一 名词短语竞争+语义角色与英语
关系从句语态选择
二 名词短语竞争与英语关系从句语态选择
第二节 名词短语竞争与汉语关系从句语态选择
一 名词短语竞争+语义角色与汉语
关系从句语态选择
二 名词短语竞争与汉语关系从句语态选择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与其他语言对比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名词短语竞争与被动式关系从句施事的隐现
第一节 实验的结果
第二节 数据库查询结果
第三节 数据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 英语数据库结果与实验结果不一致
二 汉语数据库查询结果接近实验结果
第五节 与其他语言对比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名词短语竞争与关系化标记的隐现
第一节 实验的结果
第二节 数据库查询结果
第三节 数据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 关系化标记的省略
二 关系化标记的存现
第五节 跨语言差异
第六节 小结
第八章 被关系化名词的语义角色与关系从句生成
第一节 被关系化名词的语义角色与生成关系从句的类型
一 英语被关系化名词的语义角色与生成关系从句的类型
二 汉语被关系化名词的语义角色与生成关系从句的提取类型
三 讨论
第二节 中心名词的语义角色与生成关系从句的语态
一 英语中心名词的语义角色与生成关系从句的语态
二 汉语中心名词的语义角色与生成关系从句的语态
三 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九章 翻译中的关系从句生成
第一节 中心名词的生命度与关系从句类型
第二节 名词短语竞争与关系从句的语态
第三节 名词短语竞争与施事的隐现
第四节 语义角色与生成关系从句的类型和语态
第十章 结论
第一节 主要发现
一 名词短语竞争与生成关系从句的类型
二 名词短语竞争与生成关系从句的语态
三 名词短语竞争与被动式关系从句施事的隐现
四 名词短语竞争与关系化标记的隐现
五 被关系化名词的语义角色与关系从句生成
六 翻译中的关系从句生成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以后的研究方向
一 本书不足
二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序言
思想投射到语言时,受制于多种因素,比如概念可及性。以往的研究表明,基于生命度的可及性可以影响句法功能、句子结构、语态乃至语序的选择等。较早的研究多基于简单句,复杂句的研究方兴未艾。关系从句是检验这些成果之于复杂句的·理想样本,因为其中心词的位置是固定的,从句的形态(如提取的句法成分、语态等)与中心名词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生命度等。
对此,热纳里等人(Gennarietal.)①进行了五项实验,考察了基于生命度的提取顺序观与基于相似性的竞争观在生成关系从句语态、施事的隐现以及关系化标记的隐现中的作用。其研究结果总体上证实了上述两种句子生成观有效作用于关系从句的生成,且该作用在英语、西班牙语及塞尔维亚语间存在跨语言差异。鉴于这三种语言同属印欧语系,需要更多语言的佐证,因而促发了本书的研究:如果在研究中纳入汉藏语系中的汉语,并与英语相对比,考察名词短语的生命度及竞争与生成关系从句的类型、语态选择、被动句施事的隐现、关系化标记的隐现之间的关系,以及被关系化名词的语义角色与生成关系从句的类型和语态选择的关系,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呢?
上述实验研究的理论背景为基于生命度的提取顺序观和基于相似性的竞争观,前者关注有生一无生差异,后者侧重有生实体内部相似概念间的竞争。参照希尔弗思坦(Silverstein)①的生命度等级的精密划分-1ST&2ND>3RD>PRN/KIN>HUM>ANI>INA.可以发现:所谓的竞争发生在等级靠左的五个有生实体之间及内部。事实上,有生一无生概念的界限在自然语言中并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比如在童话故事中,无生实体也常常被当作有生实体来对待。在政治外交领域,有的无生实体(比如“华盛顿”)也往往与有生概念密切相关。因此,生命度等级实际是一个连续统,而概念间的竞争不仅发生在有生实体之间,也发生在有生一无生实体间,以及无生实体内部。如此,提取顺序观和竞争观实际是同质的竞争架构,只是后者的分类更精密。因此,本书把两个体系整合起来,构建了以上述生命度等级为基础的名词短语竞争体系。概念的相互竞争和干扰也是生成一分布一理解观(PDC)的核心内容,于是,该体系与PDC桥接,可以完整地考察关系从句生成与分布的关系。
检验来自实验的结论,需要自然语言的依据,为此,本书选择中英文叙事小说各5部,从中选择出符合关系从句标准的语料共6166条,建立了英汉类比数据库。中文语料选自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离婚》和《四世同堂》(包括《惶惑》、《偷生》、《饥荒》);英文语料选择了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的《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美国悲剧》(AnAm,erican,Tragedy),《金融家》(The Fin,an,cier),《巨人》(The Titan,)和《斯多葛》(The Gen,ious)。选择依据是: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接近,生活阅历相似;作品的主题类似:均有以刻画乡下人进城图发展而以悲剧结束为主题的代表作和三部曲:二者的语言风格均具有代表性。
《词语的战场:理解与创造英语名词短语及关系从句的奥秘》 序言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交流的基石,其精妙之处往往隐藏在最基础的构成单位之中。名词短语,作为承载核心意义的结构,以及关系从句,作为拓展和限定这些意义的利器,共同构筑了语言的丰富性和逻辑性。理解它们在不同语言中的生成机制,掌握它们之间的微妙联系,对于深化语言学习、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乃至探索语言本身的结构与演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书正是基于对英语名词短语生成机制及其与关系从句之间复杂互动的深刻洞察,力图揭示其背后隐藏的语言规律。 第一章 语言的骨架:名词短语的构成与功能 1.1 名词短语的定义与核心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清晰界定什么是名词短语。它并非仅仅是名词的堆砌,而是一个以名词或代词为核心,可以包含限定词、形容词、其他名词短语、甚至是介词短语等修饰成分的综合性结构。 我们将深入剖析名词短语的核心——中心语(head noun)的作用。它是整个短语意义的焦点,决定了短语能够搭配哪些动词、形容词等,也影响着后续可能出现的从句类型。 我们会探讨名词短语在句子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主语、宾语、表语、补语等。理解这些功能,是把握句子结构和意义的关键。 1.2 名词短语的生成机制:层层递进的构建 1.2.1 限定词的先行:确定性与非确定性 我们将详细考察各种限定词(determiners),如冠词 (a, an, the)、指示代词 (this, that, these, those)、物主代词 (my, your, his, her, its, our, their)、数词 (one, two, several, many) 等。它们在名词短语的生成过程中扮演着“开场白”的角色,为名词引入了确定性或非确定性的信息。 我们会区分不同类型限定词的功能,例如冠词在区分特指与泛指上的作用,指示代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指示作用,物主代词在所有关系上的标记。 1.2.2 形容词的修饰:描绘与限定 形容词在名词短语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之一。我们将探讨形容词是如何通过意义和语法上的修饰,为中心语增添色彩、描述属性、限制范围。 我们会分析形容词的顺序规则(order of adjectives)。为什么是“beautiful red dress”而不是“red beautiful dress”?我们将从语音、意义和约定俗成等多个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 1.2.3 其他成分的嵌入:丰富与复杂化 名词短语的生成远不止于此。我们将研究其他名词短语(noun adjuncts)如何作为前置修饰语,形成叠词结构,例如“language teaching”中的“language”。 介词短语(prepositional phrases)的嵌入是名词短语复杂化的重要途径,例如“the book on the table”。我们将分析介词短语作为后置修饰语,如何为中心语提供更详细的位置、时间、原因等信息。 分词短语(participial phrases)也可以紧随名词,提供动态的修饰,例如“the man standing by the door”。 1.3 名词短语的文化视角:隐含的意义与语用 我们将触及名词短语生成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某些特定名词短语的生成和使用,可能隐含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认知方式或社会习俗。 我们将探讨在语用层面,同一个名词短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传递的不同信息,以及说话人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名词短语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第二章 语言的延伸:关系从句的连接与阐释 2.1 关系从句的本质:依附与限定 我们将定义关系从句(relative clauses),并将其与主句(main clause)区分开来。关系从句如同“寄生虫”,依附于名词短语,为其提供额外的、限定性的信息。 我们将深入探讨关系从句的核心功能:对先行词(antecedent)进行限定或补充说明。它回答了“哪个”或“什么样的”问题,使得我们对先行词的认识更加清晰。 2.2 关系从句的生成:连接词与相对代词/副词 2.2.1 相对代词的运用:who, whom, whose, which, that 我们将详细分析相对代词在关系从句生成中的作用。它们既是连接词,将从句与主句联系起来,又在从句中充当语法成分(主语、宾语、所有格)。 我们将辨析不同相对代词的适用范围,例如 who 和 whom 在指人上的区别,which 在指物上的用法,以及 that 作为通用连接词的灵活性。 whose 的特殊性,作为表示所属关系的相对代词,我们将深入探究其用法。 2.2.2 相对副词的地位:where, when, why 我们将讲解 where, when, why 作为相对副词,在连接表示地点、时间、原因的关系从句时的作用。 我们会分析它们与介词+相对代词(如 in which, at which, for which)的等价关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选择偏好。 2.2.3 关系从句的类型:限定性与非限定性 这是一个关键的区分。我们将详细阐述限定性关系从句(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如何对先行词进行必要限定,而不能省略,否则会改变句子意义。 我们将对比分析非限定性关系从句(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它们提供附加信息,不影响先行词的身份,通常由逗号隔开。 我们将通过大量的例句,直观展示这两种类型从句在语篇和语义上的差异。 2.3 关系从句的省略与简化 在特定条件下,关系从句中的某些成分可以省略,例如省略关系代词(当其在从句中作宾语时)或使用分词短语替代关系从句。我们将探讨这些省略和简化的规则和效果。 例如,“The book (that/which) I bought yesterday”中的 that/which 的省略,以及“the man sitting on the bench”对“the man who is sitting on the bench”的简化。 第三章 词语的融合:名词短语与关系从句的协同生成 3.1 名词短语的“吸引力”:决定从句类型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中心语名词的意义、属性以及其在句中的语义角色,会显著影响其后可能出现的修饰成分,尤其是关系从句的类型和选择。 例如,抽象名词可能更倾向于接受解释性的非限定性从句,而具体名词则可能需要限定性从句来明确指代。 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别的名词(如人称名词、地点名词、时间名词、抽象名词)与特定关系代词/副词的搭配倾向。 3.2 关系从句的“选择性”:优化名词短语的表达 关系从句的生成并非随机。它服务于对名词短语的精确描述。我们将探讨为何在某些情况下,选择一个特定的关系从句比其他修饰成分(如介词短语)更能有效地传达信息。 例如,当需要提供关于先行词的非事实性信息(如意图、能力)时,关系从句可能比简单的形容词或介词短语更合适。 3.3 语境与惯用法:动态的生成过程 我们承认,语言的生成并非完全由机械的语法规则决定。语境(context)在名词短语和关系从句的协同生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将分析,在不同的语用情境下,说话者和写作者如何选择最优化的名词短语和关系从句组合,以实现最有效的沟通。 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语言的惯用法(idiomatic usage)。有些名词短语与关系从句的组合已经约定俗成,成为了固定的表达方式,需要通过学习和积累来掌握。 第四章 跨文化比较的视角:英汉语言中的异同 (本章为概念性介绍,具体内容将基于对实际语料的分析,并非生成性内容,故不在此详述具体生成规则) 我们将简要介绍本书研究的语料来源和对比方法,强调跨文化比较在理解语言本质上的重要性。 我们将预示,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短语和关系从句生成上的对比,能够更清晰地揭示两种语言在结构、逻辑和文化表达上的差异与共性。 结语 《词语的战场》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英语名词短语与关系从句生成机制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语言基本单位的细致剖析,不仅能显著提升您的英语语言能力,更能激发您对语言本身更深层次的思考。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探索语言奥秘旅程中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