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动量词是藏缅语族语言语法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词类。藏缅语普遍都有动量词,绝大多数藏缅语表达行为、动作或事件的量,都必须要借助于动量词。
《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关注藏缅语动量词的功能和类型学特征,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藏缅语动量词的类别和典型性等级、句法特征和语义功能、起源和历史层次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揭示其类型学共性及差异。
《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的研究深化了对藏缅语语法特点的认识,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乃至汉语的动量词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戴宗杰,山东青岛人,2013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鲁东大学文学院教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语言、汉语语法、辞书编纂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项,在《中国语文》《汉藏语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多部(含合著)。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动量词研究概述
一 汉语动量词的研究现状
二 民族语动量词的研究现状
三 与动量词有关的类型学研究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 研究方法
二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藏缅语动量词的类别
第一节 藏缅语动量词的分类
一 前人对藏缅语动量词的分类
二 本书对藏缅语动量词的分类
第二节 藏缅语的专用动量词
一 频率动量词
二 持续动量词
第三节 藏缅语的借用动量词
一 器官动量词
二 工具动量词
三 伴随动量词
四 同形动量词
第四节 藏缅语的时间量词
第五节 藏缅语动量词的典型性等级
一 计量功能差异
二 计量范围差异
三 藏缅语动量词的典型性等级序列
第六节 藏缅语动量词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 藏缅语动量词的句法特征和语义功能
第一节 藏缅语动量词的句法特征
一 动量表达的类型与动量词的句法强制性
二 动量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序
三 动量词充当的句法成分
四 动量词与其他成分的组合
五 动量词的重叠
第二节 藏缅语动量词的语义功能
一 藏缅语动量词的多功能表现
二 动量词与名量词的功能共通性
三 藏缅语动量结构的特殊用法举隅
第四章 藏缅语动量词的起源与历史层次
第一节 从词源比较追溯藏缅语动量词的历史层次
一 藏缅语的动量词形成于语支分化之后
二 频率动量词先于持续动量词起源
第二节 藏缅语动量词的来源
一 原生动量词
二 借用汉语的动量词
第三节 藏缅语动量词形成的动因和机制
一 认知与表达的需要是藏缅语动量词产生的直接动因
二 类推作用是藏缅语动量表达句法规则建立的内部机制
三 语言接触是藏缅语动量词丰富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五章 类型学视野下的藏缅语的动量词
第一节 动量表达的语序蕴含共性
一 动量表达与名量表达的蕴含共性
二 动量表达与基本语序的双条件共性
三 名量结构与动量结构的双条件共性和优势语序
第二节 从藏缅语的动量词研究反观汉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 汉语动量结构的句法地位
二 汉语的少量义动词重叠式与动量组合“V-V”的渊源关系
第六章 结语
一 藏缅语的动量词发展不平衡
二 动量结构是藏缅语表达动量范畴的主要形式
三 藏缅语的动量词具有多种语义功能
四 藏缅语的动量词是一个后起的词类
五 藏缅语的动量词研究具有类型学意义
六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语料)
后记
前言/序言
宗杰博士的专著《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即将出版,我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这象征着他近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即将与社会见面,在学术上有了新收获、新进步。这部著作是我国汉藏语系动量词研究的一部有新意、有价值的力作。
量词在人类语言中由于产生的时间早晚不一,演变的方式因语言类型的差异呈现各种不同的特点,其研究成为词类研究和句法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虽经长时间的不断探讨,但还有大量的“谜”,困惑着语言学家。比如:量词的功能究竟是什么,量词的存在、演变受哪些因素的制约,量词的蕴含共性有哪些,量词的介入对句式的特点有何影响,量词的发达程度受哪些因素的制约,语言接触对量词的发展有何影响,等等。藏缅语族语言的量词,种类多,类型复杂,演变不平衡,蕴藏着无尽的量词研究的资源。
与名量词相比,汉藏语动量词的研究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一现象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领域尤为明显。我国的汉藏语系、南亚语系语言,都有较丰富的动量词,而且是语言表达中所不可或缺的,但其研究却长期处于初步描写的状态。直到最近几年,才有少数专门性的研究论文出现,但仍未见到对少数民族语言动量词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出版。
《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一书.通过语言类型学视角,以与汉语关系最密切的藏缅语族语言为研究对象,对藏缅语的动量词进行跨语言的全方位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在量词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内容上,该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对藏缅语的动量词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与以往同类描写成果相比,在研究视角、研究广度、研究深度以及研究的系统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新意。
二、比较细致地考察了藏缅语动量词的类别和分布特点,并对其句法特征和语义功能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和分析。这是过去所未见的。
三、运用词源比较等研究方法,揭示了藏缅语动量词的来源和历史层次,并对其形成的动因和机制进行分析和解释。这也是以往的研究所未涉及的。
四、从类型学角度分析了动量表达结构和语言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跨语言的相关性,归纳出三条语言共性。
五、通过藏缅语的动量词反观汉语,对汉语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方面的内容,对汉语动量词的研究有着特殊的价值。
该书从语言比较的角度对藏缅语的动量词进行专题研究,揭示了一些前人尚未涉及或认识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比如:藏缅语的动量词起源于何时,其形成的动因和机制是什么?该书通过词源比较,确定了藏缅语的动量词起源于语支层面,在原始藏缅语分化为不同语支之后,动量词开始在各语支原始祖语中产生;指出认知与表达的需要是藏缅语动量词产生的直接动因,类推作用是藏缅语动量表达句法规则建立的内部机制,语言接触是藏缅语动量词丰富发展的重要途径。
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一本探讨语言动态的学术著作 《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是一部深度聚焦于藏缅语族语言独特之处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仅仅罗列词汇,而是旨在揭示藏缅语族语言中“动量词”这一语言现象的本质、功能以及其在语言系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者以严谨的考证、细致的分析和广阔的比较视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动作发生过程、持续状态以及趋向变化的丰富图景。 一、 动量词的概念与界定:超越表层形式的深入理解 本书开篇便对“动量词”这一概念进行了清晰而精确的界定。作者指出,动量词并非一个孤立的词汇类别,而是与动词紧密结合,承载着对动作“动量”信息的语义补充和语法功能。这种“动量”可以体现在动作的起点、过程、终点,动作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甚至是动作完成的程度和结果。作者深入分析了动量词的词汇形态,探讨了其可能存在的多种形式,例如独立的词、后缀、介词结构,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嵌入到动词的构词过程之中。 与传统意义上的副词或情态词不同,动量词更直接、更鲜明地标记了动作的动态特征。例如,一个简单的动作“走”,在加入不同的动量词后,可以表达“走了一段路”(表示距离或持续)、“走得很快”(表示速度)、“走不动了”(表示能力限制)、“开始走”(表示起点)等等。作者通过对大量真实语料的分析,梳理了动量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对它们的语义范围进行了细致的区分。 二、 动量词的功能与作用:构建语言的动态维度 《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的核心在于阐述动量词在藏缅语族语言中的多重功能。作者认为,动量词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更在语法结构、语篇组织乃至认知模式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语义的精细化与丰富化: 动量词使得对动作的描述更加精确和生动。通过组合不同的动量词,说话者可以传达细微的动作差异,从而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例如,一个表示“完成”的动量词,可以与一个表示“突然”的动量词组合,形成“突然完成”的语义,这比单纯的“完成”更能刻画动作的突发性。 语法功能的实现: 在许多藏缅语族语言中,动量词是实现某些语法功能的重要手段。它们可以标记时体(aspect),区分动作的进行、完成、反复等状态;可以参与构成句子的谓语结构,限定动词的意义;甚至在某些语言中,动量词的功能可能与语态(voice)、语气(mood)等语法范畴有所关联。 语篇的衔接与推进: 动量词在语篇连贯性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可以帮助连接句子,标记故事发展中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以及情节的推进。一个表示“然后”的动量词,可以将两个独立的事件关联起来,形成自然的叙事流程。 认知模式的反映: 作者还探讨了动量词的出现可能与藏缅语族人群的认知模式相关。对动作过程的关注,对动态变化的敏感,可能体现在了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之中。动量词的丰富性,或许反映了一种对世界万物“动”的本质的深刻体察。 三、 藏缅语族语言的动量词系统:多样性与共性的探索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藏缅语族语言中动量词系统的具体考察。作者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藏缅语族语言(例如:藏语、缅语、景颇语、傈僳语等,具体语言范例需参考原书),对它们的动量词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 类型学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动量词系统,作者揭示了藏缅语族语言在动量词使用上的多样性。有的语言拥有高度发达、数量众多的动量词,能够表达极其细致的动作变化;有的语言则相对简单,动量词的表述方式可能更为直接或依赖于语境。 共性探寻: 尽管存在差异,但作者也发现了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系统中的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能体现在动量词所能表达的核心语义范畴,如方向、程度、持续、完成等;也可能体现在动量词与动词的组合方式和语法地位上。通过对这些共性的归纳,本书试图构建一个关于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的通用框架。 词汇来源与演变: 作者还对动量词的词汇来源进行了追溯,探讨了部分动量词是如何从其他词类(如名词、形容词)转化而来,以及它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语义和形态演变。这种历史语言学的方法,为理解动量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四、 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严谨求实的学术探究 《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力求严谨和创新。 语料基础: 本书的论证建立在大量的真实语料之上,这些语料来源于各种文献、口语记录和语言学调查。作者通过系统性的语料收集和标注,确保了研究的实证性和可靠性。 跨语言比较: 跨语言的比较研究是本书的重要方法论。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语言的动量词系统,作者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到特定语言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而得出更具普适性的结论。 理论框架: 本书也借鉴了国内外语言学界在体、情态、词汇语义学等领域的先进理论。作者将动量词置于更广阔的语言学理论框架下进行考察,例如,将其与普遍语法、认知语言学等理论相结合,试图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动量词的本质。 问题导向: 研究过程中,作者也聚焦于语言学界尚未完全解决的关键问题,例如,如何区分动量词与其他功能词;动量词的生成机制是什么;它们在不同语言中的核心语义范畴是否具有可预测性等。 五、 价值与意义:为藏缅语族语言学研究贡献新篇 《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的出版,对于藏缅语族语言学界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填补学术空白: 本书对动量词这一重要语言现象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该领域的研究填补了一定的学术空白,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理论参考。 深化理论认识: 通过对动量词功能和机制的细致阐释,本书深化了学界对藏缅语族语言结构特征的认识,也为普遍语言学理论贡献了新的观察视角和实证材料。 促进语言保护与教育: 对于相关语言的母语者和语言研究者而言,本书能够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和掌握自身语言的独特之处,对于语言的传承、保护和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推动跨文化交流: 深入理解一种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动量词的研究,便是理解藏缅语族人民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的一个窗口。 总而言之,《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是一部厚重而富有洞察力的学术著作。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藏缅语族语言中动量词的奥秘,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语言动态之美的窗户。本书不仅是语言学研究者的必读之作,对于任何对人类语言多样性及其内在机制感兴趣的读者,都将是一次深刻而富有启发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