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全球现代性危机》是杜赞奇教授学术著作中主旨zui为宏大的一部。杜赞奇教授称之为一种“历史社会学”,但这本书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历史社会学的专题研究。除了围绕“chao越”和“流转历史”的历史叙述与讨论之外,这本书还涵盖了关于亚洲政治文化、环保运动、宗教传统、道德实践、国家建构以及区域形成等诸多重要的历史和当代课题。值得一提的是,一直隐含在杜赞奇教授早期作品中的印度主题也全面登场,成为与中国同等重要的历史和理论讨论的对象。透过中国、印度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方的大量历史经验,杜赞奇教授对源自西方宗教改革的民族国家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正是竞争性的民族国家建构导致了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而只有建立在对话式chao越理念上的天、地、人关系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全球现代性危机。他注意到,最后的解决之道或许还需要向亚洲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实践取经,比如“对话式”chao越传统以及东盟这样区域整合尝试。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历史学家、汉学家,印度裔,早年就学于印度,后去美国求学,拜汉学家孔飞力为师,曾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现任教于杜克大学。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论证逻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不乏细致的微观案例分析。他能够将哲学思辨与社会学研究相结合,将历史经验与现实挑战相联系,形成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论述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辩证的态度。他并非简单地渲染焦虑,而是试图在危机中寻找转机,在挑战中发掘可能性。书中对亚洲传统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观念的重新解读,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与现代的生态伦理相结合,为我打开了全新的思考空间。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古老的智慧,在当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甚至能够为我们应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提供解决方案。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一直以来,我所接触到的关于现代化的讨论,大多聚焦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民主制度的建立。然而,《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这本书,则将我们引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现代性是否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失落?是否必然导致环境的破坏?是否必然加剧社会的不平等?作者通过对亚洲经验的梳理,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即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可以保留甚至发扬那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价值,构建一种更加人文、更加可持续的现代性。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对其根基的深入剖析。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并非仅仅将亚洲的传统视为历史遗迹,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与现代性相互作用的框架下进行考察。作者通过对不同亚洲国家具体案例的研究,例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技术的吸收与改造,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奇迹背后的社会变迁,以及东南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多重挑战,展现了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的多样化路径。这种“在地化”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现代性并非是一个铁板一块的西方舶来品,而是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土壤发生着复杂的融合与碰撞。书中对于“危机”的探讨,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价值体系甚至个体心理层面,揭示了传统与现代、发展与环境、个体与集体之间日益凸显的张力。
评分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莫过于作者对于“可持续未来”的构想。他没有陷入对西方发展模式的简单模仿或否定,而是积极地从亚洲的传统智慧中汲取灵感,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环境友好的未来指明方向。例如,书中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物我一体”、“返璞归真”等思想的阐释,以及这些思想如何能够指导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更加绿色的发展模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引述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来支撑其观点,使得整本书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乏实践的指导意义。
评分《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跨文化的对话。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引导我们一同审视全球现代性发展的症结,并从亚洲丰富而多元的文化传统中寻找答案。书中对“地方性现代性”的探讨,让我深切感受到,任何一种现代性模式,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具体文化和历史语境。亚洲的经验,恰恰证明了现代性并非是一个普适性的模板,而是可以被多元地理解和实践的。书中对一些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亚洲思想家和文化现象的挖掘,也让我对这个我所熟悉又陌生的东方大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拓展了我对“全球性”和“本土性”关系的理解。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却因地而异。亚洲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作者在书中对不同亚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应对策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化多样性在塑造现代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也强调,亚洲各国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例如环境危机、气候变化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因此,从亚洲传统中寻找可持续的未来,也是对全球性挑战的一种回应。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让我对“危机”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问题或环境问题,而是现代性本身所带来的深层矛盾和挑战。作者在书中对亚洲传统文化的反思,并非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从中找到能够化解这些危机、构建可持续未来的资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问题时的 nuanced approach。他既肯定了亚洲文化在吸收外来影响时的创新能力,也警惕了过度西化可能带来的文化失落。这种平衡的视角,使得本书的论述既有前瞻性,又具有现实意义。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我过去对“进步”和“发展”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现代化叙事的裹挟,总认为这是一个单向的、不可避免的进程。然而,《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这本书,则有力地挑战了这种单一的叙事。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亚洲的发展,也不能忽视亚洲自身在应对现代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和创造力。书中对可持续未来的构想,尤其让我耳目一新。它并非简单地呼吁回到过去,而是强调如何在吸收现代技术和理念的同时,重新激活和发扬那些被遗忘或边缘化的亚洲传统价值,例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社群的整体福祉,以及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科技发展与社会影响的读者,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技术与传统的互动。现代性往往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紧密相连,而亚洲在吸收和应用新技术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然而,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技术进步的赞美,而是深入探讨了技术在亚洲语境下的伦理挑战和社会影响。例如,数字鸿沟的加剧,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人工智能对传统社会关系和就业模式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观点:亚洲的传统价值观,例如强调责任、和谐和集体利益,是否能够为我们引导技术发展,使其更加符合人类整体福祉,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路径?这种思考,让我对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审慎和人文的视角。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和社会发展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现代性”这个概念的含义和演变深感着迷。当我翻开《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这本书时,我的期望很高,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对现代性这一复杂议题的新视角。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西方现代性概念的简单罗列或批判,更重要的是,它将目光投向了亚洲,这个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经历了剧烈变革,并在当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地区。作者并没有回避现代性在亚洲带来的挑战和矛盾,例如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的压力,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社区的瓦解,以及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身份的重塑。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深入探讨了亚洲丰富多样的传统智慧,例如儒家思想中的集体主义伦理,佛教的无常观和慈悲心,以及印度教的生态哲学,这些传统是如何在现代性的冲击下被重新解读,又如何为我们反思和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提供宝贵启示。
评分123456
评分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问题一直很感兴趣 买来看看
评分挺好的,只是还没看
评分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
评分速度快,价格能再优惠就更好了,毕竟书生都是清贫的。
评分Very Good~
评分收到了,还挺满意的,慢慢看
评分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
评分终于看完啦,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