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

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杜赞奇 著,黄彦杰 译
图书标签:
  • 现代性危机
  • 亚洲传统
  • 可持续发展
  • 文化冲突
  • 全球化
  • 亚洲研究
  • 社会变革
  • 未来展望
  • 环境问题
  • 传统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91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880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本《全球现代性危机》是杜赞奇教授学术著作中主旨zui为宏大的一部。杜赞奇教授称之为一种“历史社会学”,但这本书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历史社会学的专题研究。除了围绕“chao越”和“流转历史”的历史叙述与讨论之外,这本书还涵盖了关于亚洲政治文化、环保运动、宗教传统、道德实践、国家建构以及区域形成等诸多重要的历史和当代课题。值得一提的是,一直隐含在杜赞奇教授早期作品中的印度主题也全面登场,成为与中国同等重要的历史和理论讨论的对象。透过中国、印度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方的大量历史经验,杜赞奇教授对源自西方宗教改革的民族国家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正是竞争性的民族国家建构导致了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而只有建立在对话式chao越理念上的天、地、人关系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全球现代性危机。他注意到,最后的解决之道或许还需要向亚洲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实践取经,比如“对话式”chao越传统以及东盟这样区域整合尝试。


作者简介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历史学家、汉学家,印度裔,早年就学于印度,后去美国求学,拜汉学家孔飞力为师,曾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现任教于杜克大学。


目录

前言与鸣谢
引论
第一章 可持续性和超越的危机
第二章 流转和竞争的诸历史
第三章 全球现代性的历史逻辑
第四章 激进式和对话式超越
第五章 对话式超越和中华文化圈的世俗民族主义
第六章 世俗主义和超越之间的往来
第七章 亚洲的区域流转和可持续网络
重温与后记:关于理性和希望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
  冈仓正是通过他关于伟大的中国和印度文明艺术以及同等重要的佛教美学价值的概念理解到了亚洲理想的统一。他认为,这种统一性早在蒙古人和他们继任者的劫掠之前就居于支配地位。但即使是在清晰阐述亚洲理想的同时,他也不忘为日本在西方文明世界中开拓出一席之地,使其成为衰落的亚洲的继承者与领导者。冈仓把日本理解成幸存者和领导者。“所以日本是一间亚洲文明的博物馆,但又超越了一间博物馆,因为其种族独有的天才使它能够详述过往理想的所有阶段,并以鲜活的不二论(Advaitism)的精神,在欢迎新事物的同时保有旧事物。”奈良的寺庙即体现了唐朝的伟大艺术,而更久远的商朝手工艺的影响在日本也能找得到。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和冈仓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而冈仓还在印度逗留了许久。当他把中国和日本文化介绍给泰戈尔位于约拿桑戈(Jorasankho)的家中完全着迷了的小圈子之时,他也对印度的艺术和文化也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他们两人也都追求过基于自己理想的生活。当大多数受西方教育的绅士们都选择奉西方为圭臬之时,泰戈尔和仓冈甚至都还身着属于他们历史文化的服饰。
  ……
《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与可持续的未来》 当今世界,我们正身处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曾经被视为进步和繁荣之源的全球现代化进程,如今却显露出其内在的矛盾与危机。资本主义的扩张、技术突飞猛进带来的社会变革、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日益加剧的社会不平等,都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性赖以建立的基石,并探寻一条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书《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与可持续的未来》并非仅仅是对当下困境的记录,更是一次深刻的哲学与历史的追问,一次对未来的大胆构想。作者以宏大的视野,将目光投向了被许多现代化叙事所忽略的东方智慧——亚洲的传统文化。我们试图探讨,在西方现代化模式引发全球性危机之际,亚洲丰富而多元的文化传统,是否能为我们提供破局之道,指引一条通往更公平、更和谐、更可持续的未来之路。 一、现代性之困:全球化的失衡与异化 现代化,自启蒙运动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核心驱动力。它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飞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也催生了民主、自由等重要的社会理念。然而,现代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诸多令人忧虑的弊端。 资本主义的逻辑,在追求无限增长的过程中,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但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不可逆转的破坏。科技进步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可能加剧社会分化,使个体在庞大的技术体系中感到疏离和异化。全球化进一步加速了这种进程,它使得资本、信息、人员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但也常常伴随着文化同质化的威胁,以及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的现代化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社会不公等棘手问题。简单地套用西方的发展模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加剧危机。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发展范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亚洲的传统智慧:多元视域下的文明之光 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亚洲,这片承载着古老文明与深厚哲学底蕴的大陆。亚洲的传统文化,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包含了中国、印度、日本、东南亚等地区丰富而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些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例如,中国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仁者爱人”的伦理理念,强调社会责任与集体福祉。道家则倡导“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印度的佛教,以其慈悲、无我、因果轮回的教义,引导人们超越物质欲望,关注精神的解脱。日本的禅宗,则通过冥想和日常生活实践,追求当下与觉醒。 这些亚洲传统中的思想,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过冲击,但其内在的价值并未完全消弭。它们蕴含着一种与西方现代化逻辑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种更注重整体性、平衡性、以及对生命内在价值的关怀。这些传统智慧,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反思现代性过度的视角,一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可能。 三、可持续的未来:融合与重塑的可能性 那么,亚洲的传统智慧能否真正为全球现代化危机提供解决方案?本书的观点是,答案并非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一种融合与重塑。我们并非主张抛弃现代化的成果,回到古代,而是认为,需要在承认现代化进步的同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发展,以建构一种新的、可持续的现代化模式。 这种融合,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价值观念。例如,将“仁爱”与“责任”的伦理融入经济发展中,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平贸易;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政策,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将“集体福祉”的理念,与个体自由相结合,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社会体系。 这种融合,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对现代性的某些方面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例如,对过度消费主义的批判,对技术滥用的警惕,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省。亚洲的传统文化,往往强调节制、知足、以及对内心精神世界的追求,这些观念恰恰可以成为对抗消费主义诱惑的有力武器。 本书还将探讨,亚洲的传统思想在实践层面,如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例如,传统的社区互助模式,在应对社会危机时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一些古老的农业智慧,可能为实现生态农业提供新的思路;而亚洲的艺术、哲学和宗教,则能为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心理提供支撑。 四、本书的探索方向 在《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与可持续的未来》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现代化逻辑的内在矛盾: 详细剖析西方现代化模式在实践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其对全球社会、经济、环境造成的挑战。 亚洲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梳理不同亚洲文化传统中关于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以及生命价值的核心思想。 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 探讨如何将亚洲的传统伦理、哲学思想,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经济、环境、社会等危机。 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提出一种融合东西方智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注重长远福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亚洲在全球性议题中的角色: 思考亚洲在应对气候变化、贫困、不平等等全球性挑战中,可以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书旨在为所有关心人类未来、关注全球现代化进程的人们提供一个深刻的反思视角,一次对未来可能性的全新探索。我们相信,通过重新发掘和创造性转化亚洲的传统智慧,我们并非要走回头路,而是能够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可持续的全球未来,提供一条崭新的、充满希望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论证逻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不乏细致的微观案例分析。他能够将哲学思辨与社会学研究相结合,将历史经验与现实挑战相联系,形成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论述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辩证的态度。他并非简单地渲染焦虑,而是试图在危机中寻找转机,在挑战中发掘可能性。书中对亚洲传统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观念的重新解读,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与现代的生态伦理相结合,为我打开了全新的思考空间。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古老的智慧,在当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甚至能够为我们应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提供解决方案。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一直以来,我所接触到的关于现代化的讨论,大多聚焦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民主制度的建立。然而,《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这本书,则将我们引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现代性是否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失落?是否必然导致环境的破坏?是否必然加剧社会的不平等?作者通过对亚洲经验的梳理,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即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可以保留甚至发扬那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价值,构建一种更加人文、更加可持续的现代性。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对其根基的深入剖析。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并非仅仅将亚洲的传统视为历史遗迹,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与现代性相互作用的框架下进行考察。作者通过对不同亚洲国家具体案例的研究,例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技术的吸收与改造,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奇迹背后的社会变迁,以及东南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多重挑战,展现了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的多样化路径。这种“在地化”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现代性并非是一个铁板一块的西方舶来品,而是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土壤发生着复杂的融合与碰撞。书中对于“危机”的探讨,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价值体系甚至个体心理层面,揭示了传统与现代、发展与环境、个体与集体之间日益凸显的张力。

评分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莫过于作者对于“可持续未来”的构想。他没有陷入对西方发展模式的简单模仿或否定,而是积极地从亚洲的传统智慧中汲取灵感,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环境友好的未来指明方向。例如,书中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物我一体”、“返璞归真”等思想的阐释,以及这些思想如何能够指导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更加绿色的发展模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引述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来支撑其观点,使得整本书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乏实践的指导意义。

评分

《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跨文化的对话。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引导我们一同审视全球现代性发展的症结,并从亚洲丰富而多元的文化传统中寻找答案。书中对“地方性现代性”的探讨,让我深切感受到,任何一种现代性模式,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具体文化和历史语境。亚洲的经验,恰恰证明了现代性并非是一个普适性的模板,而是可以被多元地理解和实践的。书中对一些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亚洲思想家和文化现象的挖掘,也让我对这个我所熟悉又陌生的东方大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拓展了我对“全球性”和“本土性”关系的理解。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却因地而异。亚洲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作者在书中对不同亚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应对策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化多样性在塑造现代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也强调,亚洲各国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例如环境危机、气候变化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因此,从亚洲传统中寻找可持续的未来,也是对全球性挑战的一种回应。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让我对“危机”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问题或环境问题,而是现代性本身所带来的深层矛盾和挑战。作者在书中对亚洲传统文化的反思,并非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从中找到能够化解这些危机、构建可持续未来的资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问题时的 nuanced approach。他既肯定了亚洲文化在吸收外来影响时的创新能力,也警惕了过度西化可能带来的文化失落。这种平衡的视角,使得本书的论述既有前瞻性,又具有现实意义。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我过去对“进步”和“发展”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现代化叙事的裹挟,总认为这是一个单向的、不可避免的进程。然而,《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这本书,则有力地挑战了这种单一的叙事。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亚洲的发展,也不能忽视亚洲自身在应对现代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和创造力。书中对可持续未来的构想,尤其让我耳目一新。它并非简单地呼吁回到过去,而是强调如何在吸收现代技术和理念的同时,重新激活和发扬那些被遗忘或边缘化的亚洲传统价值,例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社群的整体福祉,以及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科技发展与社会影响的读者,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技术与传统的互动。现代性往往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紧密相连,而亚洲在吸收和应用新技术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然而,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技术进步的赞美,而是深入探讨了技术在亚洲语境下的伦理挑战和社会影响。例如,数字鸿沟的加剧,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人工智能对传统社会关系和就业模式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观点:亚洲的传统价值观,例如强调责任、和谐和集体利益,是否能够为我们引导技术发展,使其更加符合人类整体福祉,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路径?这种思考,让我对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审慎和人文的视角。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和社会发展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现代性”这个概念的含义和演变深感着迷。当我翻开《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这本书时,我的期望很高,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对现代性这一复杂议题的新视角。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西方现代性概念的简单罗列或批判,更重要的是,它将目光投向了亚洲,这个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经历了剧烈变革,并在当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地区。作者并没有回避现代性在亚洲带来的挑战和矛盾,例如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的压力,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社区的瓦解,以及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身份的重塑。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深入探讨了亚洲丰富多样的传统智慧,例如儒家思想中的集体主义伦理,佛教的无常观和慈悲心,以及印度教的生态哲学,这些传统是如何在现代性的冲击下被重新解读,又如何为我们反思和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提供宝贵启示。

评分

123456

评分

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问题一直很感兴趣 买来看看

评分

挺好的,只是还没看

评分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

评分

速度快,价格能再优惠就更好了,毕竟书生都是清贫的。

评分

Very Good~

评分

收到了,还挺满意的,慢慢看

评分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

评分

终于看完啦,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