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勤建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中国民俗
  • 传统文化
  • 风俗习惯
  • 民间信仰
  • 文化人类学
  • 社会学
  • 历史文化
  • 民族学
  • 地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82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11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2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创造了无穷的生活知识和智慧,主要集中在与自身生存发展有关的民生民俗中。农耕文明中,为农事而创立的24节气的农时和实践;农林牧副渔各类劳作中的生产技法;人生衣食住行中的各种生活技术;维系乡镇村落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各式民俗制度和乡规民约;工商文明中众多的手工技艺、行规及商事习惯法;民俗文艺中展示的别具一格的情感和人生经验,等等。其间所展示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思考和行事方式,深深印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力量,并在我们今天和可预见的未来生活中展示着自己的活力和影响。

内容简介

《中国民俗学》一书由民俗学界著名学者陈建勤教授所著,作为一本民俗学入门的概论性书籍,全书分为九章,前六章论述了民俗的含义、发生、表层特征、深层结构、性能、传播,后三章论述了中国民俗的特点、分类和现实应用。作者结合理论和实践,为读者呈现了民俗的大致风貌,为推广传播中国民俗作出了种种努力。

作者简介

陈勤建,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文艺学、文艺民俗学博士生导师(另兼民俗学硕导)、华东师大中文学科学位分委会副主席、教育部重点研究所──华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中国城镇民俗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目录

绪论 现代中国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和民俗学科的兴起...............1


第一章 何谓民俗...............26

第一节 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26

第二节 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29

第三节 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32


第二章 民俗的发生...............34

第一节 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34

第二节 种族繁衍及发展自身的要求...............40

第三节 民众群体心理的认同...............44

第四节 统治阶级思想的渗透与衍化...............51


第三章 民俗的表层特征...............55

第一节 不成文(法)的规矩...............55

第二节 程式化的规矩...............59

第三节 民众群体的规矩...............62


第四章 民俗的深层结构...............69

第一节 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69

第二节 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73

第三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间环节 ...............76


第五章 民俗的性能...............81

第一节 法约性...............81

第二节 软控性...............84

第三节 本位偏移性...............87


第六章 民俗的传播...............91

第一节 超时空的传承...............91

第二节 传承中的变异...............95

第三节 传播的载体与方法...............102


第七章 中国民俗的特点...............108

第一节 稚拙古朴源远流长...............108

第二节 神秘奇异巫术性强...............111

第三节 礼俗混同封建味浓...............115

第四节 丰富多彩注重实用...............120


第八章 中国民俗的分类...............126

第一节 中国有形物质民俗...............126

第二节 中国人生社会民俗...............140

第三节 中国心意信仰民俗...............162

第四节 中国游乐技艺民俗...............183


第九章 中国民俗学的现实应用...............200

第一节 现代的经世济民之学...............200

第二节 民俗与民族精神...............208

第三节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21

第四节 民俗是国家统治管理的软件...............229

第五节 民俗是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柱...............234

第六节 中国民俗对文艺发展的影响...............244


附录一2006年周庄年俗活动策划...............259

附录二读《中国民俗》...............271

原版后记...............273

新版后记...............275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何谓民俗

要了解民俗,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民俗。近几年,“民俗”的字眼不断出现在报刊、影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中,格外惹人注目。但是,对民俗的理解和解释,却不那么一致。所以有必要对民俗先作一番浅显的分析和说明。

什么是民俗?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最初人们认为民俗就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或者是民间文艺,后来渐渐地发现这些内涵不足以涵盖民俗的全部内容,民俗这个概念才有了不断的发展。直到今天,对于什么是民俗,虽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仍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以笔者观之,所谓民俗,就是社会民众中传承性的生活文化。


第一节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

民俗是人类社会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何谓民俗?从第一个层面,即生活的角度来看,民俗是一种生活相。“相”是佛家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例如,佛家认为,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而笔者认为,民俗就是一种生活相,即生活的样子、生活的方式,并非一个“古老”就可以概括。古老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民俗是活的,是活世态的生活相,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技艺和生活的习惯。

比如人们买房子,现在仍保留要朝南的观念,为什么?因为有阳光,看似简单,可我们的古人花了多少时间选择“朝南”呢?四千年前的“东夷”地区,房屋的朝向是东面,朝着太阳,主要是由于太阳崇拜。那么后来为什么改成朝南了呢?这就是生活技艺积累的结果。人们从生活中悟出一个道理,在我们居住的北半球,朝东居住是不合适的。这种改变是在生活中慢慢积累而产生的,并渐渐形成一套理论——风水理论。

笔者曾在同济大学班门弄斧,谈建筑风水。一想到风水,我们马上会说,封建迷信。然而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外就出版了很多介绍中国风水理论的书籍,并称之为“中国的潜科学”。我们不否认风水中有封建迷信的成分,特别是风水理论的后期。但风水理论的内涵,确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东西。所谓风水,简言之就是风的走向,水的流向。其核心是人们选择居所的方法,通常要考虑到风和水的走向。地球上并非任何地方都适合人类居住,那么人适合居住在何处?我们的先民创造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人们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便隐含着这一理论——山势的走向关系到风和水的走向。在中国传统的居住理念中,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又有环绕而向外的流水,这个被包孕的位置,即为“穴”,是最佳的居住地——风水宝地。

这种理念适用于我们生活的北半球。这一地区,季节风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大。东面季风带来大量雨水,因此通常我们会感觉东墙易渗水,于是东面要有屏障挡住雨水,西面、北面也要有屏障,挡住西北风。中间这个地方就是最保暖的。然而这还不够,还需要有水。人活着不能没有水,所以最好有山上流下来的溪水,这水是活的,向外流,既保障生活用水,又能把生活污物带走,因而健康。由此可知,风水理论的基本内涵,就是依据风和水的走向、利用山体与河道来确定适合人居住的环境。北京的四合院和江南民居中的厢房,其实就是将风水理论以人工建筑的方式实现了。从而使一种理念成为了生活的习惯。环视当今建筑,有些真的惨不忍睹。如南方一些城市常见的玻璃幕高楼,不但不符合风水理念,甚至对生活有害。这种建筑模式来自北欧,那里天气比较寒冷,需要采光。而我们南方处在亚热带,房子需要散热,尽管可以用空调制冷,却增加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又浪费了宝贵的能源。这种西方的建筑模式移植到中国来,就成了典型的建筑垃圾。

从生活层面来看,民俗是生活的方式和技艺,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方式。有人会说,现在自由恋爱,与民俗何关?看似无关,可在实际操作上又是怎样的呢?我曾调查过上海滩女孩的恋爱经,她们给我总结了三个词:“face, class,花露水”。 face和class都是洋泾浜英语,分别表示脸面和阶层地位,“花露水”则是上海方言。也就是说,谈朋友主要看三点,一看长相如何。二看地位是否门当户对。通常男方喜欢低就,女方喜欢高攀。最后一条“花露水”,就是看男方“花”功到家与否,待人接物的灵活性够不够。在上海滩谈朋友,女孩一般不会主动说“我爱你”,她们会绕很大的圈子让男方说出口。西方人没有这种习惯,爱就是爱,不必绕圈。所以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这种“含蓄”感到无法理解。曾经,复旦大学招了一批学习中文的法国女孩。她们学习古典文学。经过一段时间,语言关过了,开始读《红楼梦》。然而文字看得懂,意思她们却无法理解。一次,一位法国大家闺秀突然把书往桌上一扔。旁边的人都很错愕,陪读的中国青年男教师问她怎么了。女孩说:“没什么,看这个书窝囊!”教师问原因,女孩说:“林黛玉为什么要这样?”男教师问:“那么,要怎样才行呢?”女孩答道:“不是很简单嘛,说一句话啊!”男教师问要说什么话,法国学生说:“我爱你!不就完了吗?”这位教师一时愣住,无言可答,想了半天,说:“哦,假如你要《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说‘我爱你’的话,那么《红楼梦》也就没有了。”这就是东西方恋爱婚姻习尚最实质的差别。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相当多。民俗就是活世态的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日常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和民俗分不开。比如,用筷子恐怕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可为什么要用筷子?世界上有用刀叉和用筷子两种用餐习惯。游牧民族为了撕裂动物,选择刀叉。为何我们会选择筷子?我们的筷子模仿的是鸟爪。而我们吃的大米饭,就是鸟食。古人正是与鸟争食,才发现了大米,进而开始种水稻的。笔者专著《中国鸟文化》及《中国鸟信仰》对此有专门的田野调查和理论阐释。

关于如何使用筷子,中国有相应的习俗。父母长辈,在孩子成长时都会专门教育他们怎样用筷子。笔者年幼时,将筷子交叉握着去夹菜,还没夹到菜,外婆的巴掌已经过来了,她说这个举动是“搞七捻三”,吴语方言,意为“胡闹、纠缠不清”等,外婆认为这预示着“不顺”,不能这样拿筷子。我改正后,手又握得比较高,外婆又是一巴掌,说:“你拿这么高干什么!这样你将来要出远门的。”结果不幸言中,笔者高中毕业就到北大荒去了。当然,这恐怕纯粹是偶然巧合。但生活中诸多规范,看不见,摸不着,却要求我们处处遵守,确是如此。再如,还是以筷子为例,有些年轻人,打完饭后常习惯性将筷子朝饭里一插。每每看到,我都觉得不舒服。要知道,中国人上坟、祭祀祖先时,正是这样把筷子插在饭上,请祖先用饭的。又如,中国人有一个风俗习惯——夹菜,因为好客,一吃饭就给人夹菜,边夹还边说:“哎呀,菜不多,要吃饱。”后来人们认为这样不卫生,于是改用“公筷”为客人夹菜。可是要知道,对有些民族来说,即使是用公筷,也无法接受这类举动。老一辈的日本人便是如此。首先,他们并无为客夹菜的习惯。但是,他们生活中确有这样的动作,不过是在特殊场合下才做——每当亲人去世,尸体火化,骨灰中仍有些小骨头,亲朋好友便团团围坐,将它们一块块夹出来,同时还要虔诚地拜一拜。所以,如此举动在他们看来并不意味着热情,而会让人想到过世亲人的骨头,自然受不了。

因此,从生活的层面来看,民俗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子举不胜举,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节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

从文化层面看,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所谓模式,即样式,它概括了某种日常生活的规范或范式。

例如,打电话是我们现代常见的生活行为。平时也常有学生打电话至我家,若是我夫人接的电话,对方就会问:“请问陈老师住在这里吗?”如我不在,那么我妻子会回答:“是住在这里,但他现在不在……”,这在中国很正常。但假如换在另一个国家,这句话恐怕就要惹出大麻烦了。在日本,我就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20世纪80年代中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我受邀访问日本。临走前,我的老师教导我,看看发达国家,不要太惊讶,以后我们国内也会发展。我说这个能接受。然后他话题一转,说:“你可要当心哦!”我问当心什么,老先生笑了,说:“当初我们在日本时,留学生中流行一句话,人生追求目标:日本老婆,中国菜,花园洋房。”他不提倒也罢,这一提我倒是很想看看“日本老婆”到底如何,一下飞机就开始仔细观察,却并没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后来,我们团长拜托在东京读博士的一位北师大女生,打电话通知他过去的一名属下自己已到达的消息。这位女学生就在我的房间里打电话,先用日语问了句:“张先生住在这里吗?”对方是一位女性,马上问:“你是谁?”女孩马上解释说自己是某某的翻译。对方继续追问:“你究竟是谁?”女孩表示自己就是翻译,对方却说:“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我要告诉你,我是他妻子,我是他正式的妻子。我还告诉你,我们两个什么时候相识,什么时候相爱,什么时候结婚,在哪个教堂结婚,证婚人是谁,我都要一一告诉你,让你听明白了。”啰啰嗦嗦半小时,女孩就跪在地毯上应了半小时。我实在无法理解,打个电话怎么如此麻烦。女孩却说:“出大事了。”五分钟后,团长房间电话响了,打电话的正是这位太太,她要查询是否有这个中国代表团,是否有这个女孩;又过了五分钟,总台电话响了,还是这位太太,查询有没有这个女孩做翻译。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小时,当时我心里就想,这个日本老婆真厉害!难怪老师要跟我说当心。到了晚上,张先生来了,我就说:“你怎么搞的,把上海的‘妻管严’带到日本来啦,你太太怎么那么厉害?”他说:“误会了,误会了,我太太不是这样的。”并解释说,在日本,“张先生住在这里吗?”意指他是“寄居”在此,或是借房子住在这里。人家太太能不动气吗?若是问:“张先生在家吗?”便明确了他主人的地位。一字之差,引起了那么大的误会。这其中所折射的就是文化模式,生活的方式。

后来,我既好奇又随意地问这位张先生,日本太太究竟怎么样?按中国人的惯性思维,认为听到的回答不外乎“还好”一类的谦辞,顶多是“不错”之类的赞誉。不料他却说:“好得受不了!”我颇感意外,于是问他此话怎讲。原来张先生从上海社科院到日本,没有学历;这个女孩却是法国巴黎艺术高专的硕士研究生,二人地位悬殊。第二,女孩在日本是开画廊的。要知道,家中若非千万富翁,根本开不了画廊,在日本尤其如是。如此看来张先生似乎高攀了。没想到的是,张先生每天早上起来,他夫人都已备好饭菜,并伺候他穿衣、吃饭,西装革履地出门。张先生没有工作,但在日本,男人,特别是成了家的男人,是不可以整天待在家中的。所以他每天照样出门,去图书馆。到了晚上还不能马上回家。因为好男人是不能准时回家的,只有在公司里没有出息的男人才准时回家。因此他还得找几个小酒馆喝两杯,直到微醉才回家。妻子不但照顾他吃饭、洗澡、睡觉,晚上睡觉时还为他按摩,直到入睡。这位日本女孩从小就学习按摩,之前给父亲按摩,结婚后顺理成章就给丈夫按摩。晚上如果张先生睡不着,妻子马上会醒,紧接着又给他按摩。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好得受不了”。日本传统大家族的女孩就是这样,即使丈夫没有工作,没有钱,还是丈夫,要维持丈夫的尊严。当然,现在日本社会也有变化。并且这样的文化模式自然也有它的平衡点。在日本,丈夫的工资基本上是原封不动交给妻子的,零花钱都由妻子给。这就是日本的现实生活场景。所以我一直开玩笑似的告诫去日本留学的女生,不要跟日本男人搞婚外恋,很少有成功的。因为日本男人通常经不起离婚的冲击。

类似的将民俗视为一种文化模式,并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管理手段的例子,历史上很多,中国也有。当下清宫戏数不胜数,每每涉及清代前期历史,总让人觉得隐隐讳讳,顺治帝寡母的婚姻尤其如此。其实历史根本不会如文人所写的那样曲折缠绵。历史上,顺治帝的母亲在丈夫过世后,按习俗应该是嫁给了他的小叔子。因为满族入关前,从文化模式的角度来讲,提倡的是“壮者社会”,而非孝道和伦理。哥哥过世后,弟弟就自然地把嫂子接为自己的妻子。满汉两族不仅婚姻观念有着较多不同,其他文化习俗方面还有更大的差别。我们的历史教材关注了“扬州十屠”“嘉定三屠”,却没有关注另一个问题——清政权是如何稳定下来的?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当时的满族贵族政权,正是利用汉族的文化模式来对待汉人的。例如,当时为乱世,不可提倡“忠”,只能提倡“孝”。清前期的皇帝便无一例外地提倡“孝”。熟悉中国历史和文学史的读者应该知道李密的《陈情表》,就是拿着“孝”作挡箭牌,实则是不愿为官。所以,“孝”文化模式,在中国乱世时期,常常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策略。再如,在婚姻问题上,清统治者采用了汉族的婚姻文化模式——明媒正娶,不可抢婚。此外,还要向上级报告。相反,汉人娶满族女孩则不用打报告,只要按照汉人的“六礼”自行迎娶便可。当时的中国,满族人口仅为三十余万,汉族人口则有近一亿,而满族却统一了整个中国,这就是历史事实,不言而喻。当然,清统治者在某些方面也坚持了本民族的文化模式,使两种文化模式交融。比如发式方面。因为满族人认为头发是天和人相互沟通的载体,所以坚持让所有人沿袭满族人的习惯,以至于出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惨烈文化整合。由此,这种综合了满汉两族文化模式的统治,在中国持续了至少三百年。

民俗的样式,通常没有文字规定,往往像风一样流动,我们的许多民俗在文化层面都体现着文化模式,这是第二个层面。


第三节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

第三个层面,即哲学层面。由此观之,民俗就是一个族群独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起点和思考原型。民俗追根溯源,就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这个原点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往往却没有意识到。

比如,南方的“南”,现在作方位词使用,过去它却表示一种民居的样式,即以河姆渡为代表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曾普遍存在于江南河网地带的水稻区,它模仿鸟巢,建造在树上。所以在甲骨文中,“南”字的形态就是这种建造在树上的房屋,这是先民最初的思想和思考。再如,上海所在的“吴越地区”为何称为“吴”?简单地说,“吴”就是“老太太”,是一个族群中最年长、最有威望的女性。这个称谓至今还流传在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反映了古老的信仰习俗称谓,以及母系社会的女性崇拜。说个笑话,大家都知道,上海人有两个厉害,妻子厉害,舅舅厉害。但舅舅有时很容光,却也不是那么好当的。笔者就有亲身体验。一次在家吃饭,母亲指着我二妹妹说她没有管好儿子,读书不好。妹妹就说:“是啊,我是没有管教好啊,可人家都说这是舅舅的责任。”我一听,慌忙笑道:“哎呀,你一没叫我辅导,二没叫我帮什么,我好像不能承担这个责任吧?”可是,妹妹却一本正经地讲:“人家都这么说,舅舅没买书包,所以我儿子读书不好。”这个“人家说”,正体现着民俗中无形的俗信。饭后,我对妻子说:“走吧,买书包去吧。”到了第一百货商店,买了一个书包。走出来却发觉不对,我有四个妹妹,小孩都读书了,这买了一个,以后又有人说我没买书包怎么办?赶紧回去。营业员还以为书包有质量问题,后来听我说要再买三个,高兴坏了,说“这样的舅舅真好!”其实,这就是民俗俗信的力量,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知不觉地顺应着这无形的民俗。

民俗是一种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思想影响很大。例如日本民族性的问题。对于日本这个民族,现在似乎有很多批判,但依笔者之见,这些批判尚不彻底。据笔者在日本十多年调查的实际感受,窃以为该民族一部分人的特点就是缺乏“恶”的概念。这对中国人而言好像不可思议,却也不难理解。譬如,我们都知道纳西族风行“阿注婚”,也就是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因为他们没有“婚”的概念。而日本民族则是没有“恶”的概念。笔者是通过研究其神话系统——民俗文化的解码密码——而得出这一结论的。举一例来说,中国古代有一则金鸡传说,说一个穷苦人到山里,看到一只山鸡快要死了,很可怜,就把随身带的一点口粮给它喂了一点。山鸡吃后活过来了,很感激他,给他下了一个金蛋,然后飞走了。后来他有困难时,金鸡还是会飞来给他下金蛋。不过这个穷苦人不贪婪,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找金鸡。可是后来这事被一个地主知道了,地主就去把金鸡抓来下蛋。金鸡拉了一泡屎,飞走了,地主去追,追到悬崖边摔下去摔死了。故事宣扬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故事传到日本,其他的情节都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故事里的金鸡不下金蛋,而是变成了一只黄金做的鸡,谁拿到谁就发财了。最典型的版本是讲一个和尚拿到了金鸡,然后他借宿在一户人家中,半夜里他拿出金鸡来看,被主人发现。主人夫妇俩合谋将和尚杀害,抛尸河中,占有了金鸡。令人惊讶的是,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可见,日本人似乎没有“恶”的概念。这对于我们真正理解日本这个民族是很有意义的。

那么,民俗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民俗归根到底是“人俗”。人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也有文化的生命。人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复合体。如果生物生命的基因是DNA,那么文化生命的基因就是哲学层面上的民俗。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必须了解自己的民俗;要了解其他民族,也一定要能够解析他们的民俗。唯有如此,才能够知己知彼,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民俗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2. 为什么说民俗又是一种文化模式?

3. 民俗为何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源头?



《河洛古韵:中原民俗图典》 本书是一部集图文于一体的河洛地区民俗风情志。河洛,即黄河与洛水交汇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本书深入挖掘、系统梳理了这片土地上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节庆活动、民间信仰、饮食服饰、婚丧嫁娶、传统技艺等方方面面,力求呈现一幅生动鲜活的中原民俗画卷。 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我们秉持着对民间文化的尊重与珍视,深入田野,走访乡村,与民间艺人、老一辈的村民们进行访谈,收集大量的口述史料和珍贵的实物照片。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以大量精美的摄影作品和详实的文字记录,直观地展现了河洛民俗的独特魅力。 内容亮点: 节庆岁时,五彩斑斓: 详细介绍了春节的祭祀祈福、元宵的灯火阑 the 、清明的扫墓祭祖、端午的赛龙舟、七夕的乞巧、中秋的赏月,以及重阳的登高望远等一系列重要节日。书中不仅描述了节日的由来、传说,更着重于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如年夜饭的讲究、舞龙舞狮的表演、社火的热闹、祭祖的仪式、赏月饼的寓意等等,力图捕捉每一个节庆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情感和生活智慧。 信仰习俗,敬畏自然: 深入探讨了河洛地区独特的民间信仰体系,包括对自然神祇(如土地爷、山神、河神)的崇拜,对祖先的祭祀,以及各种祈福、禳灾的民俗仪式。书中会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神灵崇拜,以及这些信仰如何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例如,关于送子娘娘的传说,关于财神的祭拜,以及各种驱邪避煞的民间方法。 婚丧嫁娶,人生礼仪: 详尽地呈现了河洛地区传统的婚丧嫁娶流程,从提亲、订婚、迎亲到婚礼仪式,再到丧葬的布置、仪式、守孝等各个环节。书中会重点介绍那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婚俗,如“坐帐”、“撒帐”等,以及丧葬中体现孝道与传承的习俗。这些礼仪不仅是人生仪式的见证,更是社会伦理和家族观念的体现。 饮食服饰,地域风味: 详细介绍了河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饮食,包括主食、副食、小吃、宴席等,以及与饮食相关的习俗,如“坐月子”的讲究、节日食俗的象征意义。同时,也展示了传统服饰的特点,包括不同场合的穿着,以及服饰上精美的刺绣和纹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例如,书中会介绍具有地方特色的河南烩面、羊肉汤、胡辣汤的制作与食用习俗,以及传统服饰的款式和色彩寓意。 民间技艺,薪火相传: 关注那些正在逐渐消失的传统民间技艺,如剪纸、刺绣、泥塑、木版年画、高跷、杂耍等。书中会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记录下这些技艺的传承过程,介绍艺人的生平和技艺特点,展现传统手工艺的精湛与智慧。例如,会介绍一些老艺人如何一刀一剪、一针一线地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品,以及这些技艺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民居建筑,乡土气息: 描绘了河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风格,包括院落布局、建筑材料、装饰特点等,展现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乡土建筑智慧。通过对这些建筑的解读,可以窥见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河洛古韵:中原民俗图典》不仅是一部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读物。本书旨在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读者近距离地感受中原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理解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为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本书适合民俗学研究者、文化爱好者、历史学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全新解读。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建筑图鉴,而是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文化观念。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从皇家宫殿、寺庙古刹,到普通民居、园林建筑的演变过程。我被书中对建筑材料的选择、空间布局的考量,以及装饰艺术的运用等方面的精细分析所吸引。它让我理解了为何中国古代的建筑,在宏伟的同时又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何在对称和秩序中又充满了含蓄和意境。书中还重点探讨了建筑与风水、与礼制之间的密切关系,解释了为何某些建筑在选址、朝向和内部陈设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它让我意识到,每一座古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密码,而不仅仅是冰冷的砖石结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空间利用以及审美情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仿佛能够通过建筑“阅读”整个古代社会。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中国民俗学》,但当我翻开它时,立刻被书中描述的另一片奇幻世界所吸引。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古老神话传说如何塑造人类社会的故事。书中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故事,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神话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解读、被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印记,影响着他们的信仰、习俗乃至世界观。我尤其着迷于其中对“山海经”等古籍的细致解读,作者以一种考古学家的严谨,抽丝剥茧地分析了那些光怪陆离的生物和地理奇观,试图还原它们在古代中国人心中所代表的意义。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窥见先民们是如何理解自然、敬畏未知,以及如何将这些情感寄托于充满想象力的叙事中。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祭祀仪式和节日习俗的描述也令我大开眼界,它们往往与自然现象紧密相连,充满了神秘和象征意味。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许多节日,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为古老、更为复杂的起源。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知也更加立体和丰满。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颇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并没有直接讲解儒释道等经典理论,而是通过梳理历代文人雅士在饮茶、品香、赏石等一系列“雅事”中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来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内涵。书中细致描绘了不同时期人们如何通过这些活动来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超脱。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茶道”的阐述,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品茗的技艺层面,更深入挖掘了茶在古代文人心中所承载的社交功能、审美情趣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一杯茶,在古代能够成为文人之间交流思想、寄托情怀的重要载体。同样,对“赏石”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那些看似寻常的石头,在文人的眼中却蕴含着山川的气韵和自然的哲理。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走进了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体会着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感悟,来探索人生的真谛。它让我看到,中国古代哲学并非只存在于书本之中,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记录,然而,它实际上是一部探讨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历程的著作。书中没有过多提及传统民俗,而是将重点放在了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如何吸收西方艺术理念,又如何融合本土文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被书中对几位关键艺术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的深度剖析所吸引。作者以敏锐的艺术史洞察力,分析了他们的创作动机、艺术手法以及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早期对写实主义的探索,到后来对现代抽象艺术的尝试,再到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书中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评价。它不仅展示了艺术作品本身,更揭示了艺术创作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思想解放的进程。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穿插了许多艺术家创作时的趣闻轶事,这些生动的故事让冰冷的艺术史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艺术家的创作状态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艺术的生命力,以及它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的独特地位。

评分

这套书的整体风格是相当的学术化,更像是为专业研究者准备的工具书。它主要聚焦于某一个特定时期(例如,某朝代的某个地区的)民间社会结构和经济运作模式的分析。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地方志、契约文书、寺庙碑记,甚至是一些零散的口述记录,力求对当时社会的生活图景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其中,对于土地分配制度、赋税徭役的演变、以及手工业作坊的组织方式的论述,非常详实。它详细描述了不同社会阶层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受到当时的政治和法律体系的影响。我注意到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分析当时商品流通的渠道和定价机制,以及货币的使用情况。对于那些对经济史和法律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它并非易读的通俗读物,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并且能够耐心解读那些充满术语和细节的分析。然而,一旦你沉浸其中,便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严谨的学术魅力,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历史的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