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对诗人菲利普·拉金诗歌作品的英国性成因及变化过程进行了讨论,分析焦虑如何影响了诗人国家民族身份的塑造并探索诗人自身的操纵如何影响了其诗歌英国性的现状。首先回顾了英国性的定义和其作为身份操纵的本质,并总结了拉金诗歌中公认的英国性特点;接着从理论的角度探索了焦虑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可行性,认为以福柯为代表的权力理论常常把个人身份归结于社会力量的作用,忽略了个人在身份确定中的主动性;然后用海德格尔的焦虑理论证明个体焦虑是决定身份的重要力量,并以拉金的《树》为例说明焦虑在身份确定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详细的分析与论证,针对本著作的研究问题可作如下回答:
拉金的诗歌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对生活、职业和信仰的焦虑。这种焦虑同样是他作品中身份运作的根本动因。
通过有意识的身份运作,拉金的英格兰诗人的身份得到加强,而其作品中源自生活焦虑的个人特性也就被广泛接受为他所代表的英格兰特性。
拉金的身份运作可以分为作品之外的运作和作品中的运作。作品外的运作包括他的英格兰转向、叶芝和哈代对他的影响以及《北方船》的失败;而作品内的运作,包括人称运作、广告文体运作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运作。虽然本著作的重点是焦虑驱动下的身份运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拉金的成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他的策略,他在诗歌和语言方面的特点,以及英国战后民族主义为英国本土诗歌提供的机遇,都是他成功的原因。身份运作推动了拉金的成功,同时也是他的作品遭受非议的根本的原因。他对“此时此地”“共同生活经历”的强调所导致的边界意识,在他的读者中也形成了一道边界。但不管怎样,站在拉金的角度,这种运作是成功的,至少他的作品得到了英国读者的普遍认同。何况,虽然对他和他的作品存在争议,世界各国的读者们也逐渐接受他作为20 世纪后半期伟大的诗人的事实。本著作的目的在于探索拉金表现出来的英格兰特性的形成过程,试图证明他作品中的民族特性不完全是先天赋予的,而是拉金本人在文本内外运作加上评论界的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本著作的重点关注是拉金本人的运作,因此对评论界的配合并未特别关注。通过探索拉金作品英格兰特性的形成和运作,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背景下文学中的民族文化意识形态,有助于我们反思文学与民族身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肖云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英国现当代诗歌。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南大学学报》《安徽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并完成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专项研究资金项目2项,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参与省级以上项目5项;2016—2017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剑桥大学访学,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杰弗里·希尔诗歌研究”。
“战后英国诗坛,泰德·休斯、谢默斯·希尼和菲利普·拉金是重要的三杰。我国近十五年来对战后英国诗歌的研究,如果把对希尼、休斯的诗歌研究撇开不论,拉金是其中受关注的。但热闹归热闹,有分量的成果不多,傅浩先生的《英国运动派诗学》(译林出版社,1998)算是重要的成果之一,即将出版的肖云华这部《菲利普·拉金文化策略研究》,我以为是国内对拉金诗歌研究的一个有分量的补充,也是21 世纪中国对英国战后诗歌研究的一个有价值的成绩。
作者不像绝大多数研究者那样仰视研究对象,一味地抬高研究对象及其文学成就,而是尝试用平实的心态、理性的观察、批判的笔触来写。这本书比较特别的一点,在于其作者采用平视的角度,尝试用具有穿透力的目光透视拉金在焦虑驱动下的身份运作,分析拉金在作品之外的一系列运作以及在作品之内的运作,证明正是诗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一连串运作,导致他步步走向成功。
作者在这本书里指出,英国特性在拉金的诗里诗外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而不是静态的、与生俱来的;本书证明了拉金诗作里的民族特性是诗人在文本内外运作,加上评论界的配合、读者的需求、“里应外合”的结果。这个结论,对我们理解英国文学中的英国特性,理解作品的民族特性跟艺术家的关系,甚至我们理解中国作家和他(她)作品中的民族特性的关系,都具有启发意义。”
——王友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教授)
第一章 拉金诗歌的英格兰特性
第二章 英格兰特性
第三章 身份、个体焦虑和身份操纵
第四章 英格兰转向和个人焦虑
第五章 《树》:生存的焦虑与诗人身份
第六章 叶芝:影响的焦虑
第七章 从视角理论看《北方船》的失败
第八章 “戏剧化的自我”:拉金诗歌中拟称的文化意识形态功能解析
第九章 《电网》:没落帝国的文化隔离墙
第十章 拉金眼里的大自然:“如此空缺!”
我对菲利普·拉金的兴趣,源于他在诗歌中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深刻。他似乎总能用最朴素的语言,触碰到最隐秘的情感。所以,当看到《菲利普·拉金文化策略研究》这个书名时,我便立刻联想到,这是否是在探究他如何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去构建和维护自己独特的文化立场。他的“文化策略”究竟是什么?是像他诗歌中那样,是一种对现代生活疏离感的艺术化表达,还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文化介入?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拉金在诗歌创作之外,是否有其他方面的文化活动,例如他的文学评论、他的广播节目,或者他对于文学奖项的态度,这些是否都构成了他“文化策略”的一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拉金是如何回应当时一些新兴的文学思潮和文化运动的?他是否在有意地塑造自己“边缘”或“反主流”的形象?或者,他是否在利用某些传统的文化资源,来对抗现代性的冲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拉金的方式,将他的诗歌创作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出他作为一位文化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菲利普·拉金文化策略研究》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否是对拉金诗歌背后更深层思考的一种探索。拉金的诗歌,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那种对日常生活的精准捕捉,那种隐藏在平静表象下的忧伤,让我一直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深刻的社会观察者。因此,“文化策略”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挖掘拉金是如何在他所处的时代,去构建和维护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我好奇,他的“文化策略”是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或者是他个人风格的自然流露?我更倾向于认为,他的“策略”就体现在他诗歌中那种冷静的语调、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现代生活那种疏离的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例如,拉金是如何看待当时的文学潮流,如何评价其他作家,或者他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态度,这些是否都构成了他“文化策略”的一部分?我想知道,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种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持,或者是一种对现代性的警惕和反思?
评分读到《菲利普·拉金文化策略研究》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吸引了。拉金的诗歌,总有一种独特的味道,那种不动声色的忧伤,那种对现代生活的疏离感,让我着迷。但是,我一直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个写诗的人,他的思想和他在文化中的位置,也同样值得深挖。所以,“文化策略”这个词,让我眼前一亮。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读拉金的“策略”。这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文化建构,还是他自然流露出的个人风格?我更倾向于后者,觉得他的“策略”也许就藏在他那种冷静的语调、对日常细节的捕捉,以及那种近乎残酷的诚实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拉金是如何在战后英国这个复杂的文化语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用他独特的方式去回应和影响当时的文化。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种对传统价值的坚守,或者是一种对现代性的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他如何看待当时的文学潮流,如何评价其他作家,或者他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这些是否都构成了他“文化策略”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菲利普·拉金的文学思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我一直觉得,拉金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对时代有着敏锐洞察力的文化观察者。所以,当看到“文化策略”这个词,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无数个疑问。他的“文化策略”是体现在他对文学的定义和选择上吗?还是他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探索?亦或是,他如何在一个日益大众化的文化环境中,保持自己作品的独立性和深刻性?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拉金是如何在战后英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中,确立和维护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的。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种有意识的姿态,去抵抗那种他所认为的“文化衰败”?或者,他只是用他的诗歌,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表达了那个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论证和例证,例如,拉金是如何看待当时的文学奖项、文学评论,以及各种新兴的文化现象的?他对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又有着怎样的看法?我想知道,他的“文化策略”是否是一种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还是一种对现代性的警惕与反思?
评分我一直觉得菲利普·拉金的诗歌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那种不动声色的忧伤,那种对日常生活的精准描摹,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深刻的文化观察者。所以,当看到《菲利普·拉金文化策略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读拉金的“文化策略”。这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文化建构,还是他自然流露出的个人风格?我更倾向于觉得,他的“策略”就藏在他那种冷静的语调、对细节的捕捉,以及那种近乎残酷的诚实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拉金是如何在战后英国这个复杂的文化语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用他独特的方式去回应和影响当时的文化。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种对传统价值的坚守,或者是一种对现代性的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他如何看待当时的文学潮流,如何评价其他作家,或者他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这些是否都构成了他“文化策略”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菲利普·拉金有了更深一层的期待。我一直认为,拉金的诗歌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深刻回应。他的作品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忧郁,那种对现代生活的疏离感,总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所以,“文化策略”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这本书或许会深入探讨拉金如何在他所处的文化环境中,确立和维护自己独特的艺术立场。我好奇,他的“文化策略”是否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文化建构,还是他个人风格的自然流露?我更倾向于相信,他的“策略”就体现在他诗歌中那种冷静的语调、对日常细节的精准捕捉,以及那种近乎残酷的诚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例如,拉金是如何看待当时的文学思潮,如何评价其他作家,或者他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态度,这些是否都构成了他“文化策略”的一部分?我想知道,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种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还是一种对现代性的警惕和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触动了我对菲利普·拉金这位诗人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一直觉得,拉金的诗歌之所以如此动人,不仅在于其语言的精炼和情感的真挚,更在于他对于时代精神的敏锐洞察。因此,“文化策略”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这本书或许会深入挖掘拉金在文学创作之外,他对于整个文化领域的看法和定位。我好奇,他的“文化策略”是否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文化构建,还是他个人独特气质在文化语境下的自然显现?我更倾向于认为,他的“策略”就体现在他诗歌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忧伤、对日常生活的精准捕捉,以及那种近乎残酷的诚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例如,拉金是如何看待当时的文学思潮,如何评价其他作家,或者他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态度,这些是否都构成了他“文化策略”的一部分?我想知道,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种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还是一种对现代性的警惕和反思?
评分作为一个对英国文学,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英国诗歌发展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菲利普·拉金这个名字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里程碑。他的诗歌,那种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暗流涌动的风格,总能让我反复品味。而这本书的书名——《菲利普·拉金文化策略研究》,则直接点燃了我探索他思想深度的渴望。我总觉得,拉金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他的“文化策略”究竟是指什么?是关于如何在一个日益商业化、大众化的文化环境中,保持诗歌的纯粹性和独立性?还是他如何巧妙地利用某些文化符号和历史传统,来构建自己独特的艺术身份?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拉金与他所处的文化土壤之间的复杂互动。他是否是在有意识地进行一种文化定位,一种在“现代性”浪潮下的“反现代”姿态?亦或是,他只是被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部分人的精神困境?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例如,拉金是如何看待当时的文学界、艺术界,以及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现象的。他的“策略”是否体现在他对某些文学运动的态度上,或者他对新兴文化形式的评价上?我想知道,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种对传统价值的坚守,还是一种对新兴价值观的警惕?这种探究,对于理解20世纪英国诗歌的转向,乃至更广泛的文化变迁,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乍一看,似乎指向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学术研究。然而,“菲利普·拉金”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非学术的魅力。他的诗歌,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那种不加掩饰的忧伤,总是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所以,当看到“文化策略”这个词,我并没有立刻联想到枯燥的理论分析,反而觉得,这或许是一种新的视角,去解读拉金如何在他所处的文化环境中,用他自己的方式“生存”和“发声”。我很好奇,他的“文化策略”是否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行动,还是他那种与生俱来的、不可复制的个人气质的自然流露?我更愿意相信,拉金的“策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入血液的东西。它可能体现在他对诗歌语言的选择上,体现在他对叙事角度的把握上,甚至体现在他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方式上。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拉金是如何在战后英国这个转型时期,去处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种对某种文化范式的反思,一种对主流价值观的温和抵抗?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诗人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图景中,如何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创作姿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因为菲利普·拉金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总是和那种不动声色的忧郁、对现代性的疏离,以及一种独特的、近乎冷酷的诚实联系在一起。我一直觉得他的诗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能够触碰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最不愿示人的角落,又能在这种暴露中给予一种奇异的慰藉。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名,我立刻联想到它会深入探讨拉金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视角和语言,去构建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文化话语,去回应甚至挑战那个时代涌动的思潮。我很好奇,他的“文化策略”究竟是什么?是仅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是渗透到了他的文学评论、他的个人生活,甚至他对整个社会的观察之中?是主动的出击,还是被动的抵抗?是清晰明确的指导方针,还是隐晦含蓄的姿态?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为我揭示拉金内心深处更为复杂的思考,是否会让我理解他那种看似传统的诗歌形式背后,其实蕴含着对当下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我对那些分析拉金如何将日常琐碎提炼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如何用一种冷静的语调讲述破碎的生活,如何在那看似平淡的字句中隐藏着巨大的情感张力,这些方面特别感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这位诗人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不再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而是能够洞察其创作和思想背后的深层动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