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 周易 诠释史纲要

中国古代 周易 诠释史纲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效蕾 著
图书标签:
  • 周易
  • 易学
  • 中国哲学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 解读
  • 思想史
  • 古籍
  • 中国古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656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47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8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周易>诠释史纲要》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有意识地借鉴“视域”“先行结构”等诠释学理论,详人所略,钩玄提要地系统梳理了孟喜、京房、荀爽、郑玄、虞翻、王弼、程颐、朱熹、吴澄、来知德、王夫之、李塨、焦循,以及高邮王氏父子的《周易》诠释的突出成就,于微观考据和宏观论述都时出新意,可作为《易》学经典名著的导读之作。

作者简介

  杨效雷,男,祖籍湖北浠水,1967年生于河南洛阳,先后于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易经》研究院名誉院长。侧重于《易》学史的研究,在《社会科学战线》《文献》《南开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和《周易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有的被《新华文摘》摘编,有的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或被《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儒学年鉴》摘要介绍。至今单独及合作完成著作5部,参加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一项、国家重点委托课题一项,主持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一项。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周易方向的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两汉时期的《周易》诠释
第一节 孟喜和京房的《周易》诠释
一、孟喜的《周易》诠释
(一)四正卦说
(二)十二消息卦说
(三)六日七分法
(四)七十二候说
二、京房的《周易》诠释
(一)纳甲说
(二)八宫说
(三)飞伏说
(四)爵位说
(五)爻等说
(六)世卦起月例
第二节 郑玄和荀爽的《周易》诠释
一、郑玄的《周易》诠释
二、荀爽的《周易》诠释
第三节 虞翻的《周易》诠释
一、月体纳甲说
二、逸象
(一)误以非虞氏逸象者为虞氏逸象
(二)当补且能补而未补者

第二章 魏晋至宋元时期的《周易》诠释
第一节 王弼的《周易》诠释
一、得意忘象
二、说以老庄
(一)以老庄“无为”思想诠《易》
(二)以老庄“处下不争”思想诠《易》
(三)以老庄“崇静”思想诠《易》
(四)以老庄“贵柔”思想诠《易》
第二节 程颐的《周易》诠释
一、以“理”诠《易》
二、以“民生”思想诠《易》
三、“卦才”和“乾坤卦变”说
第三节 朱熹的《周易》诠释
一、以筮诠《易》
二、以图诠《易》
第四节 吴澄的《周易》诠释
一、卦统说
二、卦主说
三、卦变说

第三章 明清时期的《周易》诠释
第一节 来知德的《周易》诠释
一、不知其象,《易》不注可也
二、以象诠《易》的意义
三、以象诠《易》的弊病
第二节 王夫之的《周易》诠释
一、以唯物主义自然观诠《易》
二、以“理气”观诠《易》
三、以“道器”观诠《易》
四、以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观诠《易》
五、以动静对立统一的运动观诠《易》
六、以“常”“变”对立统一的变化观诠《易》
七、以其他思想诠《易》
(一)以注重实践的认识论诠《易》
(二)以“理欲”观诠《易》
(三)以民本思想诠《易》
第三节 李塨的《周易》诠释
一、“专明人事,切於实用”的《易》学观
二、为人处世之见解和主张的渗入
三、《周易传注》中所见李炽的哲学思想
四、阐发政治伦理
五、超越功利的吉凶观
六、《周易传注》中的道家思想
七、引史事以证经文
第四节 焦循的《周易》诠释
一、旁通、相错与时行三说考述
(一)旁通
(二)相错
(三)时行
二、焦循《易》学构架的道德义理诠释与“声训”
(一)焦循《易》学构架的道德义理诠释
(二)焦循《易》学构架与“声训”
第五节 高邮王氏父子的《周易》诠释
一、对虞翻《易》注的辨驳
(一)对虞翻以“之正说”诠《易》的辨驳
(二)对虞翻以“旁通说”诠《易》的辨驳
(三)对虞翻其他《易》注的辨驳
二、对郑玄和荀爽《易》注的辨驳
(一)对郑玄《易》注的辨驳
(二)对荀爽《易》注的辨驳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後记

前言/序言

  《周易》是以卜筮為外衣的富含哲學智慧和歷史經驗的指導人生决策以趨吉避凶的上古巫史文化的百科全書。“周”,一般認為是朝代的名稱,但东漢經學大師鄭玄認為,“周”有周流、周普、周備之義。他說:“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①自然界的斗轉星移、寒來暑往,社會的發生、發展變化和滅亡,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這些都是周流於天地宇宙間的規律,《周易》囊括了這些規律,故稱“周”。此說乍聽雖顯誇張,然而卻符合古人的認識,正如《周易,繫辭》中所言:“《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又如《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小序中所云:“易道廣大,無所不包。”②歷史文獻學家張舜徽先生亦贊成鄭玄之說,以“周普”解《周易》之“周”。他說:“此乃我國古代闡明事物變化原理之書,其道周普,無所不包,故稱《周易》。”①“易”,《說文解字》中如此解釋:“蜥易,堰蜒,守宮也,象形。”②蜥蜴又稱變色龍,善於變化,所以“易”引申出“變化”之意。早期文獻曾將《周易》譯為“BookofChan,ges”,如今一般不如此翻譯,因為“變易”衹是“易”之一義。“易”一名而兼四義:變易、不易、簡易、交易。《周易》通過陰陽爻的各種變化,推衍自然、社會、人事的變化,故名“易”;世界是運動變化的,但引起變化的原因是豆古不變的,《周易》向人們揭示此豆古不變之理,故名“易”;大道至筒至易,世人愈繁愈迷,《周易》向人們揭示至簡至易之大道,故名“易”;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向人們揭示此陰陽對立統一之道,故名“易”。以上馬解題。
  《周易》的結構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由卦名、卦象、卦爻辭組成,《易傳》是對《易經》的詮釋。“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後人。”⑧《易經》的意旨,後人不明,需要詮釋,這一詮釋工作,如同轉了一道手,故名“傳”。《易傳》中的《繫辭傳》是對《易經》的通論性質的詮釋,故又名《易大傳》。《易傳》中的《彖辭傳》主要詮釋《易經》卦辭.《易傳》中的《象辭傳》包括大象傳和小象傳,大象傳詮釋《易經》卦象,小象傳詮釋《易經》爻象。《易傳》中的《文言傳》詮釋《易經》乾、坤兩卦。
  ……
《中国古代周易诠释史纲要》:一部梳理与洞察的学术探索 周易,作为中华文明古老的智慧结晶,历经数千年的流传与演变,早已超越了一部简单的占卜典籍,升华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母题之一。其深邃的哲思、精妙的象数、博大的义理,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伦理等方方面面,更对东亚乃至世界思想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要真正理解周易的博大精深,离不开对其诠释史的深入考察。 《中国古代周易诠释史纲要》一书,正是这样一部旨在系统梳理、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周易诠释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代注疏,更不局限于对某一家某一家学说的详述,而是着眼于宏观的历史视角,勾勒出周易诠释由萌芽、发展、繁荣到演变的宏伟图景,揭示其内在的逻辑递进与演化机制,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清晰、完整、富有洞察力的中国古代周易诠释思想的全景画卷。 一、 溯源与奠基:周易诠释的早期萌芽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一同溯源周易诠释的早期萌芽。在周易成书之初,其文字的古朴与义理的隐晦,必然引发了早期读者的思考与解读。虽然我们已难以窥见最原始的口传心授,但通过对《左传》等先秦文献的细致爬梳,可以捕捉到周易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融入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并开始产生初步阐释的痕迹。此后的《易传》(即“十翼”),作为奠定周易经典地位的关键文献,其作者们(尽管归属存疑)以其卓越的智慧,系统地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了象征性的、哲学性的阐发,开创了以“道”、“德”、“仁”、“义”等概念解读易经的先河,将周易从占卜之学提升到了哲学伦理的高度,为后世一切周易诠释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思想基础。本书将深入分析《易传》的解读方法、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阐明其如何成为周易诠释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二、 汉唐气象:象数与义理的争鸣与融合 进入汉代,随着大一统王朝的确立,周易的经典地位进一步巩固,并逐渐成为官方推崇的学问。汉代周易诠释呈现出显著的象数派特点。以董仲舒、郑玄为代表的学者,将周易的卦象、爻位、阴阳五行等元素与天人感应、政治制度、历法节气等实际事物紧密联系起来,试图从中寻求天道的运行规律与人事的依凭。《周易经注》(马王堆帛书)等早期注疏的发现,更是为我们理解汉代象数易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本书将深入剖析汉代象数易学的主要流派、核心观点以及其解读的逻辑特点,并探讨其如何受到当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然而,汉代并非只有象数派一家独秀。对《周易》的义理阐发,也从未中断。魏晋时期,随着玄学思潮的兴起,周易的哲学意蕴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掘。王弼以其“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哲学洞见,对周易进行了高度抽象的义理阐释,强调“得意”于易理本身,而非执着于卦象的形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汉代象数易学的一种反拨与超越。王弼的注疏,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辨和简洁精练的语言,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义理派的典范。本书将详细阐述王弼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周易诠释的革命性贡献,并对比分析其与象数派在解读上的异同。 进入唐代,周易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方面,象数易学依然占据重要地位,郭京等人的注疏依旧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义理阐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等,在集大成前代注疏的基础上,亦有所创新。本书将考察唐代周易学的整体面貌,分析象数与义理在唐代社会的不同地位与影响,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融合与调和的尝试。 三、 宋明理学:周易诠释的哲学高峰 宋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而理学更是宋代哲学的主流。周易作为中华智慧的源头,自然成为宋代理学家们解读和阐发其思想的重要载体。北宋五子,尤其是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都对周易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以周易的“太极”概念为核心,构建了其宇宙生成论;邵雍以先天象数构建其“皇极经世”思想体系;张载以“气”为核心,阐发周易的生成演化;而二程(程颢、程颐)则集周易的义理阐释之大成,他们的《易传》注疏,以“理”为核心,将周易的道德义理与人生修养紧密结合,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程朱理学的思想基础。本书将重点深入剖析北宋五子对周易的解读,阐明他们如何将周易思想融入其各自的哲学体系,以及他们对“理”的理解如何成为宋明理学解读周易的关键。 到了南宋,理学进一步发展,周密、朱熹等大家继续在周易的义理阐释上精进。朱熹的《周易本义》是宋代周易诠释的集大成之作,他综合前代注疏,以其博大精深的学问,将周易的义理阐释推向了新的高度。朱熹的解读,强调“天理”在周易中的核心地位,并将周易与儒家伦理、道学精神融为一体,对后世影响至深,其《周易本义》一度成为士人学习周易的标准范本。本书将深入分析朱熹的《周易本义》,考察其解读的特点、方法以及其在周易诠释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与其他宋代理学家的解读进行比较。 明代,理学虽然有所衰落,但周易的诠释依然活跃。王阳明的心学,也试图从“心”的角度来解读周易,虽然其解读方式与宋代理学有所不同,但同样是对周易思想的深刻探索。明代还有大量的周易注疏问世,显示出周易研究的持续活力。本书将探讨明代周易诠释的主要趋势,分析心学对周易解读的影响,以及明代学者在继承与创新方面的努力。 四、 清代以降:多元探索与学术分流 进入清代,随着乾嘉学派的兴起,学术研究更加注重考据与辨析。周易学也呈现出更加精细化的研究面貌。清代学者在象数、义理两大传统之外,开始更加注重对周易文本的训诂、校勘,以及对历代注疏的梳理与辨析。如惠栋、戴震等学者,在训诂方面颇有建树,他们对周易词语的准确理解,为周易研究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清代学者在对周易的哲学义理的解读上也并未停滞,一些学者在继承宋明理学的基础上,也尝试提出新的观点。 本书还将关注清代周易诠释中的一些重要学术分流。例如,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周易的占筮功能,并试图对其进行科学化的解释;另一些学者则关注周易的社会应用价值,探讨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实际指导意义。同时,随着西方学术的传入,一些学者也开始尝试以新的视角来解读周易,虽然这种影响在清代尚不显著,但为后世的研究开启了新的可能性。 五、 价值与展望:周易诠释史的当代意义 《中国古代周易诠释史纲要》一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古代周易诠释史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揭示周易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被理解、被阐释、被发展。本书力求展现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们,在解读周易时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思想困境与学术取向,以及他们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诠释体系。 通过对这部诠释史的考察,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周易这部古老经典的丰富内涵,更能从中洞察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运用智慧来认识世界、理解人生、安顿社会。周易诠释史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学术史、思想史,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的精神面貌。 本书的写作,旨在为学界提供一部系统、全面、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周易诠释史研究专著,同时也为广大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条深入理解周易的有效路径。它期望能够启发读者思考,周易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怎样的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以一种开放、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这部古老的经典,并从中汲取养分,以应对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这部著作,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踏上一段对中国古代周易诠释史的深邃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质朴的麻布纹理,配上古朴典雅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充满智慧与神秘色彩的古代世界。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内页纸张的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翻开书本,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陈旧气息,简直是阅读者的一种享受。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容,但仅凭这外在的呈现,就能感受到编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花哨的印刷品,而是沉稳、内敛,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等待着有心人去开启他的秘密。这第一印象的分量,远超出了我对一般学术著作的期待,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体现出专业级的匠心。书页的留白恰到好处,文字的行距和字号都经过精心考量,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低于其他同类书籍。更值得称赞的是,一些关键术语或原文引用的部分,采用了不同的字体或加粗处理,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这对于需要对照原文进行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示意图或者简化模型,虽然我还没细看它们具体指向什么,但从其排版位置来看,无疑是辅助理解复杂概念的利器。整个阅读体验下来,它不是一本让你匆忙翻阅的快餐读物,而是一本鼓励你放慢脚步,沉浸其中,并随时可以回溯查阅的工具书兼思想之友。这种对阅读舒适度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敬畏之心。

评分

从目录的编排上来看,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这对于理解像《周易》这样体系庞杂的古籍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似乎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轴和思想演变图谱,这一点从章节标题的递进关系中就能窥见一斑。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们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对“诠释”过程的细致梳理,远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来得有价值。这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结构安排,预示着阅读过程将是一次循序渐进的学术探险,而非枯燥的知识灌输。这种扎实的骨架,保证了即使内容再深奥,读者也能顺着这条线索,逐步领悟其精髓,避免了在浩瀚的古代文献中迷失方向的风险。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从我随意翻阅的几页来看,展现出一种罕有的平衡感。它既保持了对先秦两汉经典文献引述时的那种庄重与准确性,确保了学术的严谨性;但在进行现代解读和串联时,笔锋又变得极为平易近人,没有掉入故作高深的文人习气。作者似乎深谙,要让深奥的哲思走进当代人的心中,就必须使用清晰、流畅且富有逻辑的现代汉语进行阐释。我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那种耐心和温度,它不像某些纯粹的考据学著作那样冷硬,反而带有一种“引路人”的亲切感,试图搭建起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思维的桥梁。这种恰到好处的文风处理,极大地降低了读者接触这门古老学问的门槛,让人充满信心可以坚持读完并真正理解其中的奥义。

评分

我个人对这类探讨思想史流变的著作抱有极高的期待,因为《周易》的魅力就在于其“变”,在于不同时代赋予它的不同生命力。我猜想,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必然在于它如何梳理出那些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诠释之变”。例如,魏晋玄学如何将易理与名士风度结合,宋代理学又是如何将其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这些关键的转折点,如果能被清晰地勾勒出来,那将是极具启发性的。我期待看到作者不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揭示出历史背景、社会思潮对哲学阐释的深刻塑造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越了对一本古书的简单解读,而是成为了一部探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变迁的精彩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