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2版)/高等院校应用型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系列

管理心理学(第2版)/高等院校应用型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冉苒,苏宗荣 著
图书标签:
  • 管理心理学
  • 心理学
  • 管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组织行为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经济管理
  • 第2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0197
版次:2
商品编码:122877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应用型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系列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字数:5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管理心理学》第1版于2010年出版,2015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编者经过近两年时间修订而成的。

《管理心理学(第2版)》除第一章作局部修改外,对于其他各章,或作重大修改,或全部重写,或系全新内容。

《管理心理学(第2版)》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1) 严谨性。杜绝“神仙学问”,全书没有“研究表明”之类的查无实据之用语,凡引用均注明出处,且引著注重原始性;叙事清楚,说理透彻,论证有据,以理服人。

  (2) 可读性。文风朴实无华、幽默风趣,读到有的章节,令人忍俊不禁,读来是一种享受。


  

内容简介

  《管理心理学(第2版)》是“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编号:2015-1-121)。它从隐性和显性两个视角来确定自己的思路。隐性即两个隐喻:一是管理者隐喻,管理心理学实际上是从管理者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二是文化隐喻,中国管理心理学必须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具有中国特色。显性即呈现给读者的文本,表现为“3+4+N”内容框架:“3”为管理心理学概论、简史、理论基石3个基本问题,它们共同组成管理心理学的科学问题;“4”为个体心理管理、群体心理管理、领导者心理管理、组织心理管理4个知识模块,它们相互关联且具有内在阶梯性;“N”为N多个理论,4个知识模块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论。
  《管理心理学(第2版)》系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亦可供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参考。

目录

目 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论 1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2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二、管理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4
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地位与性质 6
一、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地位 6
二、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8
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 9
一、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9
二、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11
第四节 管理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 12
一、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12
二、管理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13
关键术语 16
本章要点 16
练习与思考 17
参考文献 17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9
第一节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9
一、管理心理学产生的时间 20
二、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 21
三、管理心理学产生的意义 28
四、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29
第二节 中国管理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31
一、中国管理心理学的兴起时间 31
二、中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33
关键术语 35
本章要点 36
练习与思考 36
参考文献 37
第三章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石:
人性假设 39
第一节 人性假设与管理心理学 40
一、性、人性、人性形成、
人性假设 40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人性假设的
视角 43
三、管理心理学中五种人性假设的
由来 44
四、人性假设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45
第二节 人性假设与组织管理 46
一、经济人假设及任务管理 46
二、社会人假设及参与管理 48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及民主管理 50
四、复杂人假设及权变管理 53
五、文化人假设及组织文化管理 55
关键术语 57
本章要点 57
练习与思考 58
参考文献 60

第二篇 个体心理管理

第四章 社会认知偏差克服 61
第一节 自我认知偏差 62
一、自我认知与自我认知偏差 62
二、自我认知偏差的表现 63
三、缘何产生自我认知偏差 64
第二节 对他人的认知偏差 66
一、第一印象 67
二、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67
三、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69
第三节 对群体的认知偏差 70
一、群体与刻板印象 70
二、刻板印象的表现 72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73
四、刻板印象的危害 75
五、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75
第四节 归因偏差 76
一、何谓归因 76
二、何时归因 76
三、归因偏差的种类 77
四、归因偏差克服 79
第五节 招聘面试如何克服社会认知
偏差 80
一、招聘者应克服社会认知偏差 80
二、应聘者克服社会认知偏差的
策略 81
关键术语 83
本章要点 84
练习与思考 84
参考文献 85
第五章 工作动机激发 88
第一节 激励概述 89
一、何谓激励 89
二、激励机制 90
三、激励的特征 91
四、激励的功能 92
五、研究激励的不同视野 92
第二节 激励理论 93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93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103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108
四、中国的激励理论 112
第三节 激励原则和方法 114
一、激励原则 114
二、激励方法 115
关键术语 120
本章要点 121
练习与思考 123
参考文献 124
第六章 情绪管理 126
第一节 情绪工作 127
一、情绪工作的概念 127
二、情绪工作的内容 129
三、情绪工作的作用 131
四、情绪工作的策略 132
第二节 工作压力 135
一、工作压力的概念 135
二、应激:一个被滥用的概念 139
三、工作压力后果 142
四、工作压力管理 144
第三节 工作倦怠 146
一、工作倦怠的概念 146
二、工作倦怠的表现 147
三、工作倦怠的成因 147
四、工作倦怠的组织干预措施 149
关键术语 151
本章要点 151
练习与思考 152
参考文献 153
第七章 工作投入管理 157
第一节 组织社会化 158
一、组织社会化的概念 158
二、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159
三、组织社会化的标志 160
四、组织社会化的策略 161
五、组织社会化管理 162
第二节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 162
一、心理契约及其特点 163
二、心理契约的结构 165
三、心理契约的意义 166
四、心理契约违背的预防 167
五、建立良好心理契约的途径 169
第三节 组织承诺 171
一、组织承诺的概念 171
二、组织承诺的结构 172
三、组织承诺对员工的影响 172
四、组织承诺与心理契约的关系 174
五、组织承诺管理 175
关键术语 175
本章要点 175
练习与思考 176
参考文献 177
第八章 工作态度管理 180
第一节 工作态度 180
一、工作态度的概念 181
二、影响工作态度的因素 181
三、改变工作态度的方法 184
第二节 工作满意度 186
一、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186
二、工作满意度的特点和功能 187
三、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188
四、员工对工作不满意的反应 191
五、工作满意度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191
六、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方法 192
关键术语 193
本章要点 193
练习与思考 194
参考文献 195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论

人脑是宇宙中最复杂最精密的物质,管理是人类生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活动,而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则是“人脑”与“管理”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要真正理解管理心理学并不比理解神秘的宇宙容易。
——编者
【学习目标】
识记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概念。
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任务。
理解管理心理学的专门领域、独特对象和特殊使命。
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引例】
慧眼识人有学问
美国某汽车轮胎公司经理肯特先生在一家酒馆用餐时无意中碰了一下一个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的年轻人,没想到惹得这位年轻人勃然大怒,并对肯特大打出手。幸亏酒馆老板及时劝阻,肯特才得以脱身。事实上这位年轻人发明了一种能够增强轮胎强度的技术,并申请了专利,他寻找了好几家汽车轮胎生产商希望其能够买下他的专利,结果都扫兴而归,而且受到了嘲弄,因而整天郁郁寡欢,经常到酒馆借酒浇愁。
肯特得知这个情况后,对发生在酒馆的误会毫不介意,决定聘请这位年轻人到自己的公司。一天早晨,肯特特意去这位年轻人上班的工厂门口等他,而他却心灰意冷,不愿向任何人谈起他的发明。肯特始终没有放弃,在工厂门口从早上8点一直等到下午6点。终于,这位年轻人为肯特的真诚所感动,便爽快地答应了肯特的合作要求。肯特正是在这位年轻人的帮助下,才推出了新的汽车轮胎产品,从而取得了巨大商机。
(资料来源:牧之,张震. 管理要读心理[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启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关键在于慧眼识人。只有慧眼识人,才会获得事业上的好伙伴,前进中的好帮手,从而使自己的事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做到慧眼识人,就得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
作为一位初学者,拿到本书后,免不了会问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对于这个问题,也许只有等到读完本书之后才会得出一个完整的答案。为了不使初学者等得太焦急,本章将试图给出一个初步答案。本章将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地位、学科性质、学科任务、学科意义和学科方法等方面来概括性地论述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本管理心理学教材,就有多少种定义。不独教材,连工具书 也概莫能外。本书定义:管理心理学(management psychology)是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便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组织效率、保证组织良性发展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在于它有专门的研究领域、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特殊的使命。管理心理学的专门领域、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特殊使命是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述定义。

前言/序言

再 版 前 言
  本书第1版于2010年出版,2015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按照江苏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凡被遴选为重点教材,必须修订再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编者经过近两年时间修订而成的。
  修订版除第一章作局部修改外,对于其他各章,或作重大修改,或全部重写,或系全新内容。通过这些工作,跟初版相比,修订版有这样一些变化:第一,每章开头均列出“学习目标”和“引例”;每章均列出若干“专栏”,作为该章正式内容的补充和延展;每章末均列出“关键术语”“本章要点”“练习与思考”“参考文献”。第二,删除初版中“群体冲突与沟通”“群体人际关系”“组织与组织结构”和“组织心理”4章。对于删除的4章内容,有的被析出放在其他章节,有的被析出单独作为一章,因此真正被删除者仅为“组织与组织结构”和“群体人际关系”2章。另外新增“工作投入管理”和“团队建设” 2章。这样,修订后的内容仍然为5篇计15章。第三,相对于初版,修订版在章题、节题、表现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这些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倒在其次,最为主要的是本书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1) 严谨性。杜绝“神仙学问”,全书没有“研究表明”之类的查无实据之用语,凡引用均注明出处,且引著注重原始性或权威性;叙事清楚,说理透彻,论证有据,以理服人;挑战权威,在许多问题上敢于对权威观点说“不”。
  (2) 可读性。文风朴实无华、幽默风趣,读到有的章节,令人忍俊不禁,读来是一种享受。
  本书得到江苏理工学院教务处、江苏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心理学”和重点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经费资助,江苏理工学院曹洪波老师负责全书插图,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付出了辛劳,另外,本书参考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写书不留遗憾是写书人的最大愿望。编者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限于学力,书中不足乃至错误在所难免,真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7年7月
  
第一版序言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和示范,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影响并冲击着我国现有的管理方式。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竞争,管理者除了应关心战略、技术、资本、营销的运作管理外,对人的管理也应纳入重要的关注领域,因为决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技术、资本、市场营销等核心要素都是靠人来运作的。
  对管理学科学性的重视,直接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设了相应的管理专业,并配置了对应的课程体系。作为管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起初的管理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有的直接将心理学基本原理运用于管理中,帮助解决管理问题,纯心理学痕迹过重;有的直接翻译国外教材,作为他山之石启发国人,对文化差异重视不够,总有隔靴挠痒之感;有的则属于两者的混合,部分取自心理学领域,部分取自国外教材,比较牵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管理实践探索越来越广泛,所积累的成功和失败案例也越来越多,我国学者和企业家对管理之道的悟性也越来越高,基于文化背景的管理理论提炼越来越受重视。迄今为止,尽管还没有形成中国式管理理论和流派,但应该不乏有一定影响力的思想。
  写书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做研究的人,往往会拘泥于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深刻认识和研究,缺乏广度,不能“面面俱到”,难以满足学习者知识广泛性的要求;纯粹传道的教师,可能有知识宽度,但由于没有对特定知识及问题的深刻认识,缺乏前瞻性,概念和逻辑体系安排也可能混乱;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案例多,写出的书可读性强,但又可能缺乏专业理论背景,容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理想的,应该是经常阅读和思考管理的学术问题,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管理变革事件,接触各类企业实际并有企业管理、服务经验的人。当然,这是完人的标准,如果能够将上述几个方面尽可能地结合,就可能写出一本有一定分量的管理心理学著作。
  冉苒、苏宗荣两位老师撰写的这本新作《管理心理学》,也是希望能够有所突破,本人觉得本书有如下几个亮点。
  第一,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本书基本是按照学科导入、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者心理和组织心理的逻辑顺序逐渐推进的。在学科导入部分,介绍学科特色、历史、人性假设等核心内容;在管理心理学基本内容部分,主要阐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者心理和组织心理的规律及其与管理的联系,基本涵盖了管理心理学的所有领域。
  第二,突出基础,中外结合。管理学的发展经过了很多阶段,文化管理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和主题。日本正是将西方文化与日本的民族性紧密结合,曾经创造了世界经济第二大强国的奇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理念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作者正是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在每一个内容和主题上面,尽可能吸收和介绍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和案例材料,用以促进学习者思考和反省,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第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管理心理学虽然源于工作和生活,但对于许多缺乏工作和生活阅历的学习者来说,体会和感受往往不深。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西方注重“做中学”的思想,让学习者通过实际活动,有所感悟,再上升到观点和结论,其实现在流行的“拓展训练”的体现就是秉承这种理念,然而这种方法成本高、时间长,效率相对较低。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习者的联想,从中领悟科学知识和结论,这种方法虽然体会不如“做中学”的方法深入,但成本低,效率高。作者考虑到我国的教学实际,选择了后一种模式,选择了国内外大量生动的例子,帮助说明问题,使本书阅读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而是一种享受。管理心理学中有许多理论不是很好理解,然而,经过冉苒、苏宗荣老师的介绍,归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不再晦涩难懂。
  第四,引注规范,行文严谨。作者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一些重要的人物、重要的概念、经典的研究,都有引注,有利于读者追根索源,扩大知识面。尽管我自己进入管理心理学的学术领域超过十年,而且一直有心理学专业的背景,然而,许多知识点还是通过阅读冉苒、苏宗荣两位老师的这本书而受到启发的。比如,我知道领导行为理论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学派,也知道Stogdill教授,但不知道是Stogdill教授领导的研究组提出了该理论。再如,许多研究者都在引用Simon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在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可能别人认为不同,我没有看到有真正的差别”,但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而本书则找到了这句话的原始出处。本书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的交代和诠释都相当严谨,有些管理建议的源头也描述得十分明确。
  由于作者希望将所知、所学都尽可能交给读者或学习者,因此,整本书的体系比较庞大,受篇幅限制,有些知识点的介绍比较简略,需要进一步阅读同类专业书籍方能知其全貌,特别是对一些理论论述部分更是如此。另外,管理学知识需要生活的积累,适当地增加一些活动、案例讨论,可能更有利于帮助学习者理解。
  总之,冉苒、苏宗荣两位教授的这本《管理心理学》凝聚了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实际经验,将一些高深的理论用简洁的语言和事例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初学者建立管理心理学学科的知识框架,并获取相应的管理方法。笔者非常乐于向读者推荐此书!
  
  
  
  龙立荣
  (华中科技大学)
  2009年6月


组织行为与绩效提升的智慧之源 在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中,企业成功的关键不再仅仅是精密的战略或先进的技术,而更是对“人”的深刻理解与有效运用。无数的案例反复证明,那些能够激发员工潜能、构建和谐团队、引导积极行为的组织,往往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组织行为与绩效提升的智慧之源》正是这样一本致力于帮助读者深入洞察组织内部的运作规律,掌握提升个人和团队绩效的科学方法的著作。 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根植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沿的学术研究,旨在为管理者、HR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希望在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个体,提供一套系统而实用的知识体系。它将带领您穿越错综复杂的职场人际关系,揭示驱动员工行为的深层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应对组织发展中的种种挑战。 第一篇:理解组织行为的基石——个体篇 作为组织的最小单元,个体的行为模式、心理特质和动机驱动,是理解整个组织运作的起点。本篇将深入剖析影响个体在组织中表现的各个维度,帮助您建立起对员工个体差异的敏锐洞察力。 感知、认知与归因: 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感知过程的运作机制,识别可能存在的偏差,并分析认知在决策和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特别地,我们将深入研究归因理论,理解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这些归因如何影响他们的态度和未来的行为。例如,当员工项目失败时,是将原因归结为自身能力不足,还是外部环境不利?这种归因方式将直接影响其下一次的投入程度和心态。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和纠正消极的归因模式,鼓励成长型思维。 动机的奥秘: 为什么有些人充满激情,而有些人却显得消极怠工?本章将系统梳理各种主要的动机理论,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再到更现代的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我们将探讨不同动机理论的适用性,并重点分析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不仅仅是关于薪酬和奖金,更包括工作本身的挑战性、成长机会、认可和归属感。我们将学习如何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和特质,量身定制激励方案,点燃员工的工作热情。例如,对于追求成就感的员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项目和晋升机会;对于重视关系的员工,营造支持性的团队氛围。 人格特质与工作匹配: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些特质往往在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章将介绍几种核心的人格特质模型,如大五人格模型(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并分析这些特质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风格、团队合作以及对特定岗位的适应性。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人格评估工具(需谨慎使用且注重伦理),更有效地进行人员选拔和岗位匹配,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绩效。例如,一个高度尽责性的员工可能更适合需要细致和责任感的岗位,而一个外倾性高的员工可能在销售或客户服务领域表现出色。 学习与行为塑造: 组织的学习能力是其适应和创新的重要源泉。本章将深入探讨学习的原理,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我们将重点分析如何运用这些学习原理,有效地进行员工培训和发展,塑造积极的工作行为,并纠正不良习惯。例如,通过正强化来鼓励期望的行为,通过消退或惩罚(需谨慎使用)来减少不期望的行为。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学习环境,促进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提升,从而为组织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情绪与态度: 情绪是影响员工行为和决策的关键因素,而工作态度则直接关系到工作满意度和敬业度。本章将分析情绪在工作场所的表达和管理,探讨工作满意度的来源及其对绩效的影响。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和管理团队中的情绪氛围,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领导,积极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降低离职率,提升整体的组织活力。例如,理解“工作中的情绪传染”现象,并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积极情绪的传播者。 第二篇:构建高效协作的团队——群体篇 组织的力量来自于群体的协同作用。本篇将聚焦于群体动力学,帮助您理解团队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如何管理团队冲突,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整体绩效。 团队的形成与发展: 团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本章将介绍团队发展的经典模型(如塔克曼的阶段模型:形成、震荡、规范、执行、休整),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管理者应采取的策略。我们将探讨如何从最初的陌生走向高效的协作,如何应对团队内部的摩擦和挑战。例如,在形成期,管理者需要明确团队目标和规则;在震荡期,需要处理成员之间的冲突和权力斗争。 沟通在组织中的作用: 沟通是组织运作的生命线。本章将深入分析组织沟通的模式、渠道以及常见的障碍。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清晰、有效的口头和书面沟通,如何倾听和理解他人的信息,以及如何处理办公室政治中的沟通挑战。有效沟通能够减少误解,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团队信任。我们将探讨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以及跨文化沟通的注意事项。 群体决策与问题解决: 群体决策往往能汇集更广泛的观点和信息,但同时也可能面临群体思维、决策迟缓等问题。本章将分析群体决策的优劣势,介绍几种经典的群体决策技术,如头脑风暴、德尔菲法等。我们将学习如何引导群体进行理性、高效的决策,如何避免少数意见被压制,如何鼓励批判性思维。 领导力与影响力: 领导力是影响群体行为和组织绩效的核心要素。本章将超越传统的“领导者”概念,探讨不同理论视角下的领导力,包括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以及现代的变革型领导和事务型领导。我们将分析领导力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并指导读者如何发展和运用自己的领导力,激励追随者,实现组织目标。 冲突管理: 冲突是组织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它可以是破坏性的,也可以是建设性的。本章将分析冲突的根源,区分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冲突,并介绍几种有效的冲突管理策略,如回避、迁就、妥协、竞争和合作。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冲突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矛盾,以促进更健康、更具活力的工作环境。 权力、政治与影响力: 权力在组织中无处不在,理解其运作机制对于管理者至关重要。本章将分析权力的来源,探讨组织政治的本质,以及如何在合乎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运用影响力和权力来推动组织发展。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和应对办公室政治,如何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有效导航,并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目标。 第三篇:优化组织效能——组织篇 在理解了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之后,我们将视角提升至整个组织的层面,探讨如何通过结构设计、文化建设和变革管理,全面提升组织的效能。 组织结构与设计: 组织的结构是其运作的基础。本章将介绍各种常见的组织结构类型,如直线制、职能制、矩阵制、网络型组织等,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设计最适合的组织结构,以提高效率和适应性。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它塑造着员工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本章将深入剖析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探讨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及其对员工行为、绩效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评估和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驱动组织的持续成功。 变革管理: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组织变革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章将系统介绍变革管理的原理和方法,从识别变革的必要性、制定变革计划,到应对员工的抵触情绪、评估变革效果。我们将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变革推动者,引导组织顺利度过转型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 组织作为学习型组织,能够不断地从经验中学习,并将其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本章将探讨组织学习的机制,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促进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创新。我们将学习如何营造鼓励学习的氛围,如何将个体学习转化为组织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策略: 本篇的最后,我们将回归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应用,整合前几章的理论知识,探讨在招聘、培训、绩效评估、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如何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制定更科学、更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策略,从而吸引、发展和保留优秀人才,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最大化。 《组织行为与绩效提升的智慧之源》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指南,它不仅能帮助您理解“为什么”某些情况会发生,更能提供“如何做”的切实指导。无论您是初入职场的管理者,还是经验丰富的企业领导者,亦或是渴望在职业生涯中更上一层楼的个体,都能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成为一名更出色的组织成员和领导者,共同开创更加繁荣和成功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关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管理本质的全新理解。作为一名有多年管理经验的从业者,我一直认为管理的核心在于“人”,而这本书则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管理心理学知识的书,更像是一本帮助管理者“看见”人,理解人的内心世界的指南。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对于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至关重要。书中提供的关于如何塑造和维护积极组织文化的策略,都非常有启发性。另外,关于“领导力风格与影响力”的部分,也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往的领导方式,并学习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团队成员的特点,灵活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书中提到的“服务型领导”理念,尤其让我受到触动,它强调管理者应该以服务和赋能团队成员为核心,这与我一直以来追求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谋而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团队的管理,对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尽管我之前对管理心理学这个领域了解不多,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作者在梳理理论知识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它是一本“应用型”教材,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建议,让我能清晰地看到这些心理学原理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比如,关于激励理论的部分,书中不仅列举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经典模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在不同企业、不同岗位下,管理者该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理论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非物质激励”的章节,它教会我如何通过认可、授权、提供发展机会等方式,在不增加多少成本的情况下,显著提升团队士气。此外,关于沟通技巧和冲突管理的篇幅也极其实用,那些看似简单却常常被忽略的沟通盲点,在书中被一一揭示,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整本书的逻辑清晰,语言生动,即使是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也能被解释得通俗易懂。作为一名刚进入管理岗位的职场新人,我感觉这本书简直是我的“及时雨”,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去面对团队管理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提升我领导力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而且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心理学理论,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了管理实践的各个环节。例如,在“团队动力与协作”章节,书中详细阐述了团队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管理者在该阶段应扮演的角色,还提供了一些帮助团队建立信任、有效解决分歧的工具和方法。我结合书中的建议,尝试在我的团队内部推行一些新的沟通机制,效果非常显著。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顺畅,信息传递也更加高效。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关于“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这部分内容对于缓解现代职场中的普遍压力非常有帮助。书中提供的放松技巧、认知重构方法,以及如何识别和管理团队成员的情绪,都非常具有操作性。我甚至把书中的一些练习推荐给了我的同事,大家反馈都说很有帮助。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套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愉悦且富有启发性的,我从其中获得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和管理技巧。作者在内容组织上非常巧妙,将抽象的管理心理学理论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冲突管理与谈判技巧”的讨论,书中提供了多种处理团队内部和外部冲突的有效策略,以及在谈判中如何实现双赢。我尝试运用书中的一些方法,在近期一次跨部门合作中,成功化解了几个关键的分歧点,使得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另外,关于“员工职业发展与辅导”的章节,也让我认识到管理者在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书中提供的辅导技巧,如积极倾听、提问引导、设定目标等,都非常实用。通过学习这些技巧,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我的团队成员的职业发展愿望,从而提升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知识体系完整,内容具有高度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任何想要提升管理能力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是那种读完后让你忍不住想和别人分享的宝藏。它的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而且最重要的,它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最受益的部分是关于“人才招聘与选拔”的章节,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面试技巧和评估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去判断应聘者的潜力和稳定性,如何避免招聘中的主观偏见。这对于我们公司在引进新鲜血液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此外,关于“绩效管理与反馈”的章节也让我眼前一亮。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公平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以及如何通过建设性的反馈来帮助员工成长和改进。它打破了我之前对绩效管理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认识到,有效的绩效管理不仅仅是“评价”,更是“发展”。通过书中提供的沟通技巧,我学会了如何在给予负面反馈时,既能指出问题,又能保护员工的自尊心,并引导他们找到改进的方向。这本书真正地帮助我提升了在人才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